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5067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docx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在我们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对幼儿的教育而言,须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

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智力的开发是首要的,如识几个字、背几首诗效果立竿见影。

但大多数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他受益终生。

在幼儿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将满足并引导幼儿生理、心理需要作为早期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切入口,在科学设计环境,重视活动管理,抓住随机教育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重视活动管理,养成良好行为

1.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

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

例如:

在上个学期我设计开展了“风度翩翩的餐桌先生(小姐)”系列活动,在一学期中推出系列进餐主题:

“自助餐”、“我们的食物朋友”、“我们的粮食哪里来?

”。

以前有的孩子挑食,不爱吃的东西就扔掉,饭粒掉得满桌子,满地。

通过这么一系列进餐活动,这些情况得到了大的改善。

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不管什么饭菜都能吃完,而且桌面干净。

这就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不挑食、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进餐行为。

2.挖掘活动的价值。

我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

有意识的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

例如,幼儿在“客人来我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就是让幼儿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沏茶,陪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

通过这些内容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

又如,在本学期的春游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去自来水公司广场。

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去时走路队要走整齐,到了广场后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场所卫生等,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科学设计环境,引导幼儿行为

1.活动室的设计。

在活动室的设计上,我重视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幼儿期在道德上是自利的,当结果或规则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很好地遵守。

这一点在通常的教育观念中被看作一种缺点,但是我却将它看作一个绝佳的起点,因为幼儿道德的自利为幼儿个体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动机。

例如:

红花栏的

设置,如果今天某某小朋友做好事了,奖一朵小红花;某某小朋友今天哪方面有进步了,奖一朵小红花……等等。

让孩子明白,只要行为是符合社会规则的,就能够得到肯定。

红花栏使每个孩子奖到小红花的数量是多是少,哪个孩子表现更优秀,可以一目了然。

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能自然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物化方式呈现集体规则。

我尽量不直接对幼儿提出“不可以干什么”或“应该怎么样”,而是以物化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例如,我将幼儿等候洗手的地方划上一条宽约30厘米的平行线,让幼儿排队在平行线内等候,目的是将孩子集体活动需依序进行的行为培养融入环境之中。

再如,杯子,小手帕等孩子的个人用品放在杯架和毛巾架固定的位置上,是个人专用,不能混用。

对于这个规则,我以图示形式展示。

小明的杯子是贴上一只小猫,小芳的贴上一朵红花……,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的遵守规则。

又如,我在幼儿寝室的墙壁、天花板上画上星星、月亮、睡觉的小动物,这样孩子来到寝室受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就静悄悄的,不大声喧哗,因为所有的画面提醒了幼儿在这里不能大吵大闹,不能影响别人休息,这样孩子不需要语言指令,就会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

   三、抓住随机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我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请大家指正。

谢谢!

到另一个区域去玩,我就说:

“小朋友,这些积木真可怜,它回不了家了,请你反它送回去家,好吗?

|这就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负责、有坚持性的好机会。

又如,有一次两个孩子为争夺一盒拼图而争吵起来,结果拼图撒了一地。

看到这一情景,我马上上前去捡,在我的带动下,他俩也捡了起来,这时,我就问他们:

“你们两人都想玩一盒拼图,可以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其中一孩子说:

“我们一块儿拼吧!

”我马上表示赞同,同时对他们说:

“你们一起合作,一定会比一个人拼得更好!

”在我的引导与鼓励下他俩合作得很愉快。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与实践

  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因为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础。

人的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形成的。

如果说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是高顶点的话,培养良好的养成教育则是藉以攀登的阶梯。

我园近年把幼儿行为行惯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我们认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一直重视这类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那些潜移默化性知识的教学,如经常被我们看轻的生活常识和日常行为。

通过对新《纲要》精神的不断学习,我深深地领会到从个体发展及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学得后者的知识比获得系统性知识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那么,怎样开展生活课堂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如何开展孩子才会学得更自主,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良好进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地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

鉴于此,我园从一日保教入手,在小班开展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幼儿期可塑性大,学习的波动性也很大,往往一些好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更不是一、二次活动就可以巩固的。

因此,行为行惯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与练习的机会,方能生效。

针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以下进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卫生进餐(饭前用香皂洗手、洗脸、饭后漱口、擦脸,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认真清洗,保持桌面清洁)。

  2、健康进餐(不厌食,愉快的进餐。

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小碗中的饭菜)。

  3、礼貌进餐(不大声喧哗、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筷、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用餐后餐具物品分类放到指定的盆中)三大板块,借助于教育教学的各种手段,包括亲情谈话、寓言故事、轻快的儿歌、情景表演、糖果激励等,采用集体教学,榜样示范,随机教育等手段,同时尽力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在此过程中,我对于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养成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及实践经验,也总结了许多幼儿进餐能力培养的好方法,幼儿进餐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初步懂得了进餐的重要性,大部分幼儿能愉快进餐,进餐后也能把餐具放到指定地点并进行分类,(如自己将碗和勺子分开放到相应的盆子里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教育,幼儿整体进餐状况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较大地进步。

  经过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幼儿基本上都有自己独立自理的欲望,学会了简单地生活技能如:

洗脸、洗手、漱口、午睡穿、脱衣服、帮助老师整理教玩具等。

孩子们都在不断的操作中养成了良好习惯、把握了一些生活技能。

但就是在午餐习惯的养成中,幼儿的表现不稳定。

而午餐这个生活环节恰恰是家长们最关注的,因此我们针对这个情况在午餐环节中注重观察记录,设计相关的活动和环境。

随时根据班上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调整策略。

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让他们在幼儿园中不仅吃饱吃好、而且吃得卫生、安全、愉快、让家长也感到满意、放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饮食习惯明确要求:

安静愉快地进餐、正确使用餐具、饭后擦嘴、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细嚼慢咽、咀嚼时不发出响声、不挑食偏食、不剩饭菜、就餐时不发出声音、不乱扔残渣、饭后收拾干净等。

  一、在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在午餐时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都亟待于我们在一日保教中不断的进行教育,期待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1、因为现在每家每户孩子都少,加上老人的宠爱,使不少孩子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好吃的一味往肚里填,不好吃的拒之口外。

  2、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孩子们脑海里根本没有自己事情自己干的概念,午餐时桌面弄得很脏,饭菜吃的还没有撒的多,满地狼藉的现象屡见不鲜。

  3、有的幼儿在家需要大人端着碗跟在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的事情比比皆是。

在幼儿园不肯自己动手,等着老师、保育员来喂。

这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二、教学中的案例及其分析

  案例:

(一)中午,在幼儿用餐前,我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重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残渣等放入空碗中。

然后组织幼儿用餐。

在幼儿用餐过程中,我等所有幼儿用完餐后,再将桌子擦干净。

虽然其间我多次提醒幼儿要注意保持桌面整洁,但是哪怕我喊破了嗓子都无济于事,桌面上到处都是饭粒、菜汤、吃完的骨头盘中、桌上到处都有,地面也脏得无立足之地。

  案例:

(二)第二天中午,在幼儿用餐前,我在桌上放上包装精美的糖果,告诉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对表现好的宝贝老师就把糖果当奖品给他,然后组织幼儿用餐。

在幼儿用餐过程中,我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的,就过去将桌子轻轻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

我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并在他额头上贴上红红的美人痣以此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榜样教育,幼儿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能自觉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

幼儿能将骨头等残渣主动放入盘中,当有幼儿不小心将东西掉在桌上、地上时,能主动捡起放入盘中。

整个班上的桌面、地面比起开校时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

同样的一件事,为什么效果截然不同呢?

这有待于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不断的思索和探究。

  著名心理学家凯琳说过:

假如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玻璃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其结果是:

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破窗理论。

  在案例一中,我是等所有幼儿全部用完餐后,才将脏乱不堪的桌面擦干净。

对于最初弄脏桌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予制止,桌面也没有及时给予清理。

这无疑使弄脏桌子的幼儿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其他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会觉得:

反正桌面已经脏了,再弄脏点也没有关系,甚至还有个别调皮的小家伙有攀比的嫌疑,比赛谁弄得更脏。

  而在案例二中,我只要发现有桌子脏了,就马上过去将桌子擦洗干净,并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而且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措施。

我随时擦桌子、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行为,在无声的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重保持桌面卫生。

对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而对爱清洁的孩子更是一种鼓舞和肯定。

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动作也在无声的告诉幼儿:

应该这样做才对。

桌面始终保持干净的状态,当有幼儿不小心掉下东西时,也能自觉主动的捡干净,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

  通过以上实践,我认为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整洁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我们幼儿园一日保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如:

在环境创设时可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给幼儿一种暗示:

让幼儿知道该怎样去做;在洗手的水龙头旁帖上节约用水的图片,幼儿就会知道洗手时水开小一点;在上下楼道口贴上小脚印,幼儿就知道上下楼梯要不推不挤,靠右行走。

要及时为幼儿提供动作示范,针对幼儿年龄越小,对老师语言提示的理解力越差这中情况。

我们必须反复用动作去示范,帮助幼儿理解,让幼儿明白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老师到位的肢体语言示范,胜过多次的言语要求,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实践对我园今后一日保教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构思。

  1.通过“争做乖宝宝”活动激发幼儿独立进餐不要家长和老师喂。

  2.在活动中我们用生动可爱的动物作为形象代言,提出的口号就是:

“自己吃饭,不要喂,样样东西都爱吃。

”每天小动物都会给小朋友们提出一定的要求,如:

  周一:

看谁小手最干净。

做个干净好宝贝

  周二:

看谁坐得端又好。

遵守纪律好宝宝

  周三:

谁的碗中没剩饭。

做个节约乖宝宝

  周四:

谁的面前最干净,做过整洁小宝宝。

  周五:

谁把碗勺放得好,就是模范乖宝宝。

  只要幼儿在午餐过程中有点滴的进步,我们就把他的照片贴到“宝宝表扬栏”,并且在每天的放学进行表扬,让孩子的家长也来关注他。

帮助幼儿知道自己吃饭时应该怎么做,并且争取做到最好。

  3.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调节午餐的气氛

  进食时的气氛对食欲的影响很大,愉快亲切的气氛才能增进幼儿的食欲,因此,我们非常重视餐前气氛的营造。

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情况,我制定了三个辅助进餐的环节,分别是“我最爱的动画片”、“我最爱听的故事”、“我爱吃的饭菜”。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动画片。

让孩子们边看动画,边有序的排队洗净小手,再回座位安静的等待开饭。

  在第二个环节中,开始时我们主要选择与吃饭有关的故事,如《大公鸡和漏嘴巴》、《小鸡小鸭高高兴兴来吃饭》、《大灰狼做蛋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儿童故事教育幼儿愉快吃饭、不挑食、爱惜粮食等。

  第三个环节“我爱吃的饭菜”,我们让幼儿说说今天吃的什么菜、说说菜的颜色、形状、闻闻菜的香味等,顺便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老师简单向幼儿介绍菜的营养价值,吃了有些什么好处等,以此激起幼儿想吃的欲望,避免挑食现象,最后鼓励幼儿把今天的饭菜全部吃完。

  4.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常规

  我们利用游戏来支配幼儿的动作,来逐步养成幼儿的习惯。

“办家家”是幼儿最喜爱玩的游戏,我们就利用“办家家”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并通过游戏《夹玻蛋》比赛,进一步练习和巩固拿小勺、端碗、使用筷子的动作协调性和灵敏性。

此外利用情景表演《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等让幼儿懂得吃饭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5.重视家园共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密切配合。

很多幼儿在家、园里的表现经常不一致,在幼儿园里能保持良好习惯,但在家就会变成另一副样子。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离开家长的配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为现在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长心中的“小皇帝”,很多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轻视其良好的养成教育培养,为了使孩子的养成教育不流于形式,克服幼儿在幼儿园习惯好,回家又是老样子的问题,我园首先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其次,各班建立了家园联系栏、家长园地,每周布置养成教育的要求,并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教育方法,使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再感到茫然。

  再次,各班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来园观看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养成教育,以便及时地配合。

总之,我们采取了口头交流、书面交流、亲子活动等形式,掌握家教特点,发挥家教优势,取得家长支持、配合和信任,使我们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幼儿生活习惯及养成教育模式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这使得我们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

如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

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使得我们在幼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养成性教育模式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

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

因此,对幼儿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

仅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

2、补偿性教育模式

由于家庭、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

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

对于这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

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等幼儿长大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二、模式实施的原则

模式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

1、发展性原则

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心理及其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以发展幼儿良好的品质为主要任务;其次,有些心理问题只是某一时期、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这些问题可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在实施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

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涉及到对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评价问题。

有时,对幼儿实施一些心理测量、诊断是必要的。

但对这些测量、诊断的运用应特别慎重,因为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3、主体性原则

幼儿也有他们自己的尊严、意志及人格,任何轻视他们人格的言行,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对抗。

因此,在操作中,应尊重幼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4、协同性原则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结合、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同发展;对自己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还应特别注意养成性教育和补偿性教育的协同进行。

5、游戏性原则

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三种:

游戏、学习和劳动。

而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游戏之中,可以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也就

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6、成功性原则

由于幼儿的主动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让幼儿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以使他们能较长时间专注于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模式的具体实施

从养成性教育模式看,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教育

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有效的行为对策。

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

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

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

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

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

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

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补偿性教育模式主要在以下两种:

1、行为问题的矫治

运用奖罚的原则,改变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其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

这类方法简单易行,不要求寻找行为问题的根源或提高认知水平,在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幼儿身上运用,大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2、通过游戏矫治

为幼儿设立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分控制自我。

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引进的问题较为有效。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在我们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对幼儿的教育而言,须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

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智力的开发是首要的,如识几个字、背几首诗效果立竿见影。

但大多数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他受益终生。

在幼儿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将满足并引导幼儿生理、心理需要作为早期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切入口,在科学设计环境,重视活动管理,抓住随机教育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重视活动管理,养成良好行为

1.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

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

例如:

在上个学期我设计开展了“风度翩翩的餐桌先生(小姐)”系列活动,在一学期中推出系列进餐主题:

“自助餐”、“我们的食物朋友”、“我们的粮食哪里来?

”。

以前有的孩子挑食,不爱吃的东西就扔掉,饭粒掉得满桌子,满地。

通过这么一系列进餐活动,这些情况得到了大的改善。

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不管什么饭菜都能吃完,而且桌面干净。

这就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不挑食、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进餐行为。

2.挖掘活动的价值。

我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

有意识的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

例如,幼儿在“客人来我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就是让幼儿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沏茶,陪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

通过这些内容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

又如,在本学期的春游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去自来水公司广场。

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去时走路队要走整齐,到了广场后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场所卫生等,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科学设计环境,引导幼儿行为

1.活动室的设计。

在活动室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