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894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1.战国时期,包括秦在内的边地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

一些诸侯国新税制的推广使得地方有了多余的财力扩充机构。

这表明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B.社会改革推动了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诞生

C.兼并战争促使各国纷纷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生产力发展推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边地逐渐繁荣”“多余的财力扩充机构”等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推动了郡县制的推广和普及,故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机构改革,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说的是机构改革,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边地逐渐繁荣”“多余的财力扩充机构”,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

《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A;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但不能体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B;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解答。

3.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

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

【点睛】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

4.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

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

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

A.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

C.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D.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可知,太常不仅掌管祭祀,也要监管文化教育以及行政,结合所学,家国一体是以伦理秩序为政治本体所构建而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管理结构,故汉代太常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体现中央内部的关系,与地方无关,排除A;太常为汉朝九卿之首,而九卿之上还有三公,故“级别最高的官职”这一说法错误,排除B;太常负责引导天子祭祀祖先,这并不能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征,毕竟普通人每到清明也都会各自祭拜自己的祖先,排除C。

5.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

这反映了宋初

时期

太祖朝

太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

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体现了宋太祖时期逐渐解除武将军权;材料“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体现出宋太宗重用文臣,所以综合说明宋朝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故D正确。

宋代边患严重,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信息,排除C。

 

6.明天启年间,入内直宦官刘若愚对批红情形描述如下:

“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学的偏旁偶讹者,亦不妨改正。

”据此分析可知,明朝

A.内阁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

B.内阁制是宦官专权的根源

C.皇帝决策时重视宦官智慧

D.批红权与票拟权相互制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可见当时内阁的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选项A正确;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未涉及皇帝决策,排除C;材料中太监批红基本准照内阁意见,二者之间未见制衡,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中“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的解读。

7.雅典法律规定,一般公民接受或提供嫁妆不得超过五十德拉克玛的价值,最富裕阶层也不得超过这个数目的两倍,如果超过标准,超过的部分应奉献给赫拉和宙斯。

这反映出雅典

A.公民生活受到限制

B.公民的等级差异演化

C.巧立名目掠夺财富

D.俭朴的社会风尚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雅典公民嫁妆额度受到限制,可见当时雅典公民生活受到限制,信息A正确;材料中一般公民和富裕公民都受到限制,因此两者并未呈现出等级差异,信息B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超出部分奉献给赫拉和宙斯,而非上缴,因此不属于掠夺财富,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8.“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

……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的生机和威力一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

”材料中罗马法的特点是

A.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B.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C.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中“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可知其论述的是万民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万民法的初衷就是为了调节其广袤统治区内部的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故选C项;“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属于自然法的内容,排除A项;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本土,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排除B项;“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属于公民法的特点,排除D项。

9.有学者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

B.政治制度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8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其完善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1721年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直到1928年英国才实现了全民普选,因此说英国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反映的即是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和连续性,D正确;A表述不全面;BC说法与史实不符。

点睛:

解答本题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任何制度的确立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的进行调整,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演变亦是如此。

10.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

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

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

这反映出美国

A.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总统的权利边界,干涉司法体系,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最高法院和参议院的联合否决,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非常坚实,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故选D。

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这不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排除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归法院,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的积极作用,C项属于消极层面的评价,排除。

【点睛】本题学生需根据材料

描述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核心原则即可作出判断。

11.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

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

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

材料反映了

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

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等信息可知,法国国王提出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制约”,因此可判断,B正确;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等信息可知,贵族的抵制、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等措施并不是“反封建”,A错误;据所学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C错误;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可知,是国王的“强权做法”,而不是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D错误。

12.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们的艰苦探索

B.启蒙思想的影响

C.殖民争霸战争的刺激

D.政治体制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51年至1900……而德国占202项”,突出德国的科技发展,德国的科技受益于1871年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故D项正确;科学家的努力具有普遍性,不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特色,排除A项;18世纪,启蒙运动盛行,且主要体现在理性,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处政治思想方面,排除B项;根据材料“1851年至1900年……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可知,此时英法是传统殖民强国,而美德是新崛起的国家,排除C项。

13.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

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

该言论旨在

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

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律劳卑的这番话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做辩解,希望通过战争将中国拉进西方人所认为的文明国家,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B选项排除。

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律劳卑的这番话主要是为发动侵华战争服务,指责清政府保守落后是表面现象,D选项排除。

14.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

其主要目的是

A.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B.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

D.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太平天国专门一个机构,负责删改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可知B项正确。

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虽然与基督教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并不是为了宣传基督教。

因此不可能是为了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清政府统治的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A项错误。

这样处理儒家经典,不能产生C项说法。

【点睛】“删书衙”为例,在一些新的名词或是概念出现的时候,适当运用拆解和重新组合的方式,解读其在新情境下的内涵,有助于解决相关问题。

15.1895年5月7日《申报》说“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

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亦不能毫无损伤。

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

”作者认为

A.国人对中日国情认识出现偏差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历史必然

C.坚持持久抗战就能取得战争胜利

D.国人缺乏反省沉浸天朝上国梦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对战争的看法,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是强调以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来战胜日本,坚持持久抗战,故C正确;材料对中日国情认识是正确的,排除A;材料表明中国坚持持久抗战就能战胜日本,B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苟能坚持战议,……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结合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

16.1910年9月,资政院正式成立。

职权是议定国家出入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等。

根据资政院院章,资政院总裁出自钦定,清廷视之为控制资政院的工具。

资政院第一任总裁溥伦,主张凡事“先交资政院参议”,他与度支部(主管财政)大臣载泽经常因政务问题发生争论。

以上材料

A.体现“分权与制衡”的色彩

B.表明资政院是最高决策机构

C.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D.加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分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职权是议定国家出入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等……主张凡事“先交资政院参议”,他与度支部(主管财政)大臣载泽经常因政务问题发生争论”等信息可知,资政院掌管经济、立法及弹劾大臣等各方面权力,资政院与度支大臣因政务问题的争论,既体现了分权,又体现了资政院与度支大臣的制衡,A正确;资政院是最高决策机构的说法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相矛盾,B错误;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是“皇族内阁”的成立,因此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资政院与度支大臣的争论,与革命派和立宪派无关,D错误。

17.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

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

据此可知

A.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

B.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

C.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

D.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晨报》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故A正确;报纸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不是报纸宣传掀起的五四运动,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晨报》号召全国人民爱国救亡,无法体现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8.下表下表中共党员成分的构成变化反映了

 

时间

党员总人数

工人党员(%)

农民党员(%)

1927年4月中共五大

57967人

50.8

18.7

1928年6月中共六大

40000多人

10

76

 

A.国民革命的开展

B.共产国际的要求

C.革命任务的变化

D.土地革命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减少,党员中的农民比例大幅度上升,工人比例下降,结合时间可知,当时正在进行土地革命,选项D正确;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共产国际主张以城市为中心,这显然与农民党员数量增加不符,排除B;中共的革命任务并未改变,排除C。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时间和党员比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19.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不断向苏方强调日本对苏联也具有重大的也许是更大的威胁。

政府要员陈立夫在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话中也表示:

“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

”这种做法旨在

A.塑造中国积极抗战的形象

B.提防日本对苏联的侵略

C.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做准备

D.赢取苏联的同情和帮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可知,国民政府是想让苏联对日本引起关注,让其知道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使苏联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故选择D选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没有体现要塑造中国积极抗战的形象,故排除A选项;虽然中国是在提醒苏联要提防日本,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想获得苏联的援助,故排除B选项;获得苏联的帮助才可以更好的为中国持久抗战做准备,选项D更符合题意,故排除C选项。

20.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

(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

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党攻占延安使用了国民党五分之三的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是一座空城,这样势必会牵制国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故A项错误;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这次战争并没有给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故B项错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1949年4月,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21.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

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依据材料“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可知,这一会议召开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和小生产仍然存在,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消失,所以这一会议召开于建国之后至1956年底之前,分析选项内容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A选项错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此时期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早已消失,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于1992年10月,此时期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早已消失,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共产党宣言》中写道: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以上论述

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揭示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制度,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材料中说“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从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揭示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可推知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故A选项错误;自由主义指的是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会带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没有提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故C选项错误。

23.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取消了常备军和国家官吏。

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

这体现了

A.廉洁政府的政治理念

B.一切为工人服务的宗旨

C.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

D.民主原则在公社的践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

报酬”体现了廉洁政府的政治理念。

故答案为A项。

B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政权,但“一切为工人服务”的说明过于绝对,排除;C项,巴黎公社仅仅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权,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公社公职人员的报酬不高,与民主原则无关,排除。

24.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农民在等待解决土地问题,工业品比前一年减少了1/3,粮食价格比战前上涨了10倍,士兵不听指挥,到处是难民、逃兵、流浪者。

上述材料描述的状况

A.促进了沙皇俄国的覆灭

B.加快了二战转折点的到来

C.导致资产阶级政府倒台

D.加速了社会主义苏联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可以联系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退出一战。

到1917年秋天,俄国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些情况导致革命风暴在俄国大地上酝酿成熟,最终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答案为C;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排除A;彼得格勒在1924年以后改名叫列宁格勒,所以材料内容不会出现在二战时期,也不会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前,排除BD。

25.阅读下表:

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

对其相同点认识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