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南路投标方案设计说明书终稿.docx
《五里南路投标方案设计说明书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里南路投标方案设计说明书终稿.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里南路投标方案设计说明书终稿
第1部分概述
1.1项目背景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部,地处江淮丘陵地带,西部、南部和中部山丘广布,东部、北部为平原圩区。
北接省会合肥,东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
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
且处于沿江开放开发经济区和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
此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
该县地处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交汇点,交通十分便捷,其中公路运输占很大比例。
庐江县庐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
2011年8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庐江划归合肥管辖。
随着合肥建设区域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序幕拉开,庐江作为省会的南部副中心,加快区域融合,向北融入合肥中心城区,向南对接皖江城市带的承启作用至关重要。
优化完善城区路网建设,加强中心城区内部交通快速向老城区外围疏解,均衡路网流量的任务迫在眉睫。
因此,庐江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及时启动了内环东路等十二条道路工程,其中包含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
《安徽省庐江县庐城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中,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所处城南片区未来主要承担居住、商贸、旅游等职能。
该项目周边地块规划多为二类居住用地、居住商业混合用地、批发市场用地等。
中心城区分片区规划图
1.2工程概述
根据庐江县中心城区总体路网规划,本次招标的第二标段共有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沙溪西路(五里路至越城南路)、铜陵路(牌楼路至内环东路、文明南路至黄山南路)、兴丰路(泥河路至浮山路)四条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本册编写的技术标方案为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建设工程。
本项目南北走向,北起移湖西路,南至泥河西路,路线全长2070.821m,为市政规划中的城市次干道,双向四车道,道路规划红线宽度40m=3.5m人行道×2+6m非机动车道×2+2.5m机非分隔带×2+16m机动车道。
本项目是继合铜公路之后的第二条联通中心城区与城南片区的交通干道。
项目的建设主要用于改善庐江县庐城中心城区与城南片区的道路骨架路网结构,便捷沟通各主、次干道。
其实施对于沿线周边区域的产业开发和经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对于新城区的建设启动具有积极影响。
临湖路
道路鸟瞰效果图
1.3编制依据和编制原则
1.3.1编制依据
1、《庐江县内环东路等十二条道路规划及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庐江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2015年3月4日
2、《庐江县庐城总体规划(2007-2025年)》
3、《庐江县庐城综合交通规划(2011-2025年)》
4、道路现状带状地形图
5、招标答疑及补遗文件
6、有关国家、行业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
1.3.2编制原则
市政道路设计除应满足交通功能外,还应充分考虑两侧行人过街的需求,打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本次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将道路的建设与“科技·人文·景观·交通”有机的结合。
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多方案比选,提出一个符合道路等级、满足交通功能、使用安全可靠、造价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可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工程方案。
为此,本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Ø以“加强大庐城一体化、推进资源整合一体化、产城联动一体化、生态山水一体化”为指导思想,结合沿线的建设、开发和发展要求,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使工程方案充分体现合理性、适用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Ø以“科技·人文·景观·交通”为设计宗旨,以规划建设适当超前为原则,坚持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工程远近结合方案尽可能布置妥当,使道路的建设与骨干路网相协调,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以求最佳的效果。
Ø建设标准与功能定位相适应,与道路服务对象相协调。
Ø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1.4设计理念
为了充分体现庐江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在满足城市规划和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定位,使之成为构建集交通、景观、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城市道路。
以人为本:
从时间、空间方面提升“人”在“人、车、路”三者中的主体位置,并做到三者的协调和统一。
车,体现了交通行为;路,是交通行为的载体;人,是交通行为的控制者,是交通载体的最终体现者。
因此人是交通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设计时必须以人为本。
本项目在交叉口处设置人行横道,辅以红绿灯控制人行交通的安全。
特别是在异型交叉口处设置导流岛和导流线进行隔离、分流、引导,最大限度保证过往行人、车辆的安全。
和谐交通:
道路上的交通是由人、车来体现的,通过交通标志标线、信号及专项辅助设施,再配以监控系统,做到合理诱导人、车相对和谐独立的有序通行,实时监导督促人、车的安全有效通行,最终达到安全出行,和谐交通。
本项目设置了港湾式公交站,保证安全、有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快速公交的目的。
绿景相应:
通过对道路及沿线城市空间的考虑,充分借用沿线公建、绿化面积、人文建筑景点等元素特点,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综合整治和利用。
本项目借助机非分隔带绿化、路侧绿化、照明、街具等提升道路的景观效果,达到道路工程与景观工程的完美统一。
持续发展:
道路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
道路设计方案应包含发展的观点,应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分期实施远近结合的必然性,考虑设计和建设的前瞻性。
1.5功能定位及设计目标
1.5.1功能定位
道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与格局。
在完善交通功能的同时,个性鲜明的道路景观可以使来访者增强对城市的印象。
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实施道路建设大会战。
根据庐江县庐城综合交通规划,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规划红线40m,被定义为城市次干路,本次按规划红线实施。
城市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应以集散交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随着庐江县经济发展,城区主、次干道的交通压力将会日益突出,加快建设分流路网成为当务之急。
依据规划条件、地理位置及远期交通需求,本次道路功能定位为:
可分担北向主干路网交通流,加强中心老城区与城南片区组团联系,为沿线居民服务的集散性次干路。
1.5.2设计目标
1)在满足规划确定的基本功能要求前提下,处理两侧地块、沿线地物、规划发展三者的关系,使设计体现功能齐备、经济可行、安全可靠、环境优美;
2)优化线形,妥善解决沿线地物与道路的高差问题,并人性化的处理各交口的安全通行事宜;
3)设计质量严格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控制,使本设计达到:
资料准确详尽、方案优秀先进、设计合理安全、服务周到及时。
1.6工程重点、难点及设计特色
城市道路不仅作为人员、货物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市政管线的载体。
作为道路新建工程,首先要研究各类交通系统问题,之后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横断面形式,更好的优化社会交通、公共交通、步行交通三者的关系。
要体现社会交通的快捷、连续性;公共交通的舒适、可达性;行人的安全、方便性;结构设计的安全、经济性等。
这些都是本工程的重点、难点。
1.6.1道路工程
1、次干路要具有良好的交通性和服务性,既要保证引导车辆便捷、安全的通向主、次干路,也要保证非机动车道和行人安全顺利的通行。
2、结合庐江县庐城综合交通规划,合理设置道路交叉形式,做好交叉口的交通流组织和渠化设计,根据各向交通流量分析及交通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路口通行能力。
3、道路平面布置要妥善处理好与沿线城市地块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单位、居民区的出入问题,人行道的设计要有利于沿线居民的出入。
4、横断面布置主要考虑满足交通功能需要,兼顾景观、现状市政管线与规划市政管线的布置问题。
路幅布置采用三幅路,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采用机非分隔带隔离,这样很好的结合了道路交通流特点,节省土地资源,改善双方的行驶环境,使空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适应城市交通化发展趋势。
5、路面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结合地形条件和有关控制点(如K1+267跨越县河处)工程做好纵坡设计。
6、在以往的市政道路处理自行车道和开口的关系上多采用人行道砖阻断自行车道的做法,因为有人行道砖的阻隔,自行车驾驶人多数不愿意按自行车道行进,而是占用机动车道,安全和行车干扰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本次设计采用慢行系统自行车道遇到道口采用直接式,即自行车道直接铺筑至开口沥青路面处,这样有力的解决了自行车出入开口道的颠簸的问题,方便了自行车驾驶人,减少了行车道的干扰问题。
1.6.2交通工程
1、全线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平交路口进行渠化设计,地面平交按标准设置交通信号灯、标志线、标牌及各类交通分隔设施,并配合严格的交通管制措施,促使各类车辆各行其道,使全线整体交通有序进行。
2、为避免城市公交对正常行驶车辆的干扰,公交车停靠站采用路边港湾式停靠站,非机动车道、道路红线同时向外扩展。
3、交叉车道设计以交叉口机动车流量和流向为依据,考虑出口道与进口道车道数的匹配约束。
1.6.3绿化及道路照明
道路绿化设计应突出城市现代化的风貌,本次设计利用人行道侧边1.6m布设树池,栽种行道树,并在机非分隔带(含设施带)范围设置绿化带,充分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具有一定抗烟尘能力的乔木为主,合理布置绿化物,在不影响驾乘人员视线前提下增添亮色、妆点城市,美化、绿化城市环境。
随着城市的发展,除了功能照明外,城市灯光夜景的装饰功能也显得日益重要,灯光夜景的规划设置除满足机动、非机动车道的适度照明外,强调照亮植被本身的色彩和景物的突出,赋予城市夜晚鲜明的形象特征。
路灯、标志牌等设于机非分隔带范围内以节省空间。
道路绿化效果图
1.6.4市政管线与消防设施
市政管线全部埋地敷设,设计中充分考虑市政管线衔接设计。
随着城市建设的完善,消防设施愈显重要,本项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消防装备
从扑救火灾的实际需要出发,装备各种必要的消防车辆和器材,配备登高消防车,以满足高层建筑灭火需要,原则上服从属地各县区的统一规划。
2、消防用水
消防用水标准25l/s,同一时间内的火灾为一次,火灾延续时间2h。
消防用水采用生活—生产—消防共同的统一给水系统。
第2部分现状分析及评价
2.1区域概况
2.1.1地理优势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部,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北接省会合肥,东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
中心城区处在合肥1小时交通圈之内,应以合肥的发展为平台,充分利用合肥经济实力和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合肥一体化共同发展。
县域内自然资源充足,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并且90%的矿产资源集中在庐南,为庐南重化工基地的集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料资源条件。
庐江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貌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条件优越。
县境内有巢湖、冶父山、汤池温泉3处国家级A类景点。
2.1.2城市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
随着合肥都市圈的区域统筹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庐江的发展与合肥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庐江北部的石头镇、同大镇已经加入到了合肥产业分工的产业链中,庐江以其良好的自然资源逐渐成为合肥的“后花园”,在城市功能和产业上与合肥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快速增长,庐江在省会经济圈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具备成为省会经济圈重要次中心的条件和发展潜力。
庐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一核、二轴、多极。
其中,“一核”:
以县城庐城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未来发展成为皖中陆地交通、商贸和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工业次级中心;“二轴”:
以合铜公路为县域城镇发展一级轴线和主要的产业发展轴线,以军二路为二级轴线和旅游发展轴线,二条发展轴线组成全县城镇体系发展的主骨架;“多极”:
做大做强汤池镇、泥河镇、同大镇、盛桥镇、龙桥镇、白山镇等六个中心镇功能,承担辅助中心功能,并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庐江产业发展布局:
一核两带三基地。
其中,“一核”是指以庐江中心城为综合服务极核;“两带”是指与城市发展轴相对应的南北向重化、机械工业发展带和东西向旅游休闲、轻工、农产品加工发展带;“三基地”是指作为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庐南重化工基地、庐北汽车零部件基地和磁电材料基地。
2.2道路现状
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地处庐江县城南片区,南北走向,现状区域多为农田、村舍、沟塘等。
起点接现状移湖西路(水泥路),在里程桩号K1+267处跨越县河,并多次跨越现状排灌渠,终点接现状泥河西路(沥青路)。
本项目地势总体岗、坳交错,沟、田密布,村庄众多。
起点移湖西路(现状)至望湖路(规划)段周边地块西高东低,南、北两头低,中间高,路线经陈家墩子村;望湖路(规划)至县河段周边地块平整,多为农田、鱼塘;县河至终点泥河西路(现状)段区域地势高。
总体来看,本项目地势南、北两头高,中间低,沿线多为农田、鱼塘、村舍等。
县河
陈家墩子
移湖路(现状)至望湖路(规划)段望湖路(规划)至规划路段
规划路至沙溪路(规划)段沙溪路(规划)至泥河路(现状)段
项目起点移湖西路交口处现状
项目为南北走向,道路东侧有一高压走廊带
项目全线为新线,沿线多为农田、水塘
项目终点泥河西路交口处现状
2.3沿线杆管线和建筑现状
沿线建筑多为一至三层楼居民自建住宅和在建商品住宅小区等。
路段有村庄、小区及农田,无文物古迹,道路沿线树木众多,区域内有县河、移湖排灌渠、水塘等。
地下杆管线有部分自来水管道,沿线建筑的进出户管道;地上杆管线有供电、通信等线路,待建道路范围内的电力、电讯设施较多,路幅东侧布有高压走廊带。
本次工程实施中需要妥善迁建相关电力、电讯设施。
沿线建筑现状
沿线树木、河流及地上杆管线现状
2.4沿线公共交通状况
本项目为新建工程,区域内尚无公共交通,沿线居民出行主要依靠起、终点的现状移湖西路、泥河西路,以及村村通公路等。
公交线网远期规划中,该工程区域范围布设有公交支线。
根据被交道路的等级和沿线居民出行需求,本次设计按照市政建设标准集中完善项目及周边道路的公共交通设施,在与临湖路交口附近、与泥河路交口附近均布置了港湾式公交站台,非机动车道、道路红线同时向外扩展。
公交线网远期规划图
2.5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地震烈度区划
2.5.1气候
庐江县属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区,区内总的气候特征: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
区域内多年平均气温14.6~15.7℃,极端最高气温为42℃(7月),极端最低气温为-20℃(1月)。
区域内年日照时数为2000~2300小时,年无霜期210~230天。
项目区域内雨量较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989.3~1153.6mm,各地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5~8月降水量较大,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12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最少。
多年年均蒸发量为1409.8~1459.4mm之间,6~8月蒸发最强,12月~2月蒸发最弱。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79.5%。
路线沿线河流主要为排灌水渠,水渠水位、流量随降雨和泄洪、灌溉的变化而变化。
建设工程所遇水系采取桥涵跨越措施,因此,河流水位的变化对建设工程基本无影响。
2.5.2地形、地貌
庐江县位于合肥市南部,北纬31°26′~31°49′,东经117°29′~117°44′之间。
项目区域地貌为江淮波状平原,岗、坳相间,波状起伏。
项目区域内地貌较简单,为路线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面高程在8.97~24.39米。
2.5.3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线路区属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2.6工程地质资料
膨胀土是指自由膨胀率(Fs)≥40%,液限(WL)≥40%的粘性土。
膨胀土的主要是易造成路面开裂、边坡失稳等。
所以对于路基和路堤段应采取相关工程措施并实施生物措施进行防护,以防水、保湿、防风化为主,以减弱膨胀土的危害。
当作为路基填料时,需掺灰等进行改性处理。
项目沿线土体主要为松散状态杂填土和耕植土,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较好,适宜建设。
软土主要零星分布于沟塘处,对于影响本工程建设的软土应予以彻底清除。
局部地段堆积的少量建筑和生活垃圾亦应予以清除。
膨胀土可能在该线路分布普遍,对本工程的路基影响较大,路基设计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施工。
2.7材料供应
2.7.1筑路材料
1、石料
项目石料主要来源于巢湖散兵等地。
2、砂
项目沿线产砂河流较少,砂料基本上需全部外运,可由舒城、巢湖等地外购。
由于砂、石材料大部分需要外运,必将使工程造价增加,对工程建设不利。
3、其它筑路材料
水泥——巢湖水泥厂为国家大型水泥厂,其产品规格齐全、质量稳定,为国家免检产品,因而水泥可由巢湖水泥厂购得,也可由淮南、凤台等地部分购进。
石灰——主要来源于巢湖忠庙、淮南凤台等。
水——本项目工程用水主要取自路线穿越的河、渠、塘,水量丰富,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水质较好,无污染,皆可做工程用水。
沥青——主要来自芜湖沥青供应站,也可从安庆石化总厂购得。
钢材——可在马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合肥钢铁厂采购,该公司规模较大,生产历史悠久,产品规格齐全,质量稳定优良。
木材——可从本地木材市场购买。
电——项目工程用电可与沿线地方电力部门协商,就近解决,并应考虑自配发电机,以备急用。
2.7.2运输条件
本项目周边道路有合铜公路、军二路(周瑜大道)、庐巢路、移湖西路(现状)、泥河西路(现状)、村村通道路等,可通过现有的公路进行运输,条件较好。
2.8评价
近年来,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继提出,庐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城市建设成就斐然。
随着合肥市重大区划调整,庐江县作为新兴城市的副中心要实现“三年大变样”,以及构建发达的一体化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区域融合与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庐江县现状路网布局整体呈“环型+方格网”结构。
“环路”由内环北路、内环东路、外环南路与合铜公路组成。
老城区内呈“方格网”结构,从路网整体来看,存在东西不畅,南北不通,断头路较多、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中心城区内,现状主干路11条,计34.2km;次干路13条,计23.2km;支路27条,计27.0km。
路网级配为1:
0.68:
0.79,路网级不尽合理。
此次招标涵盖的内环东路等十二条道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路网布局中存在的缺陷,解决了部分断头路问题,丰富了新城区内外的路网结构,为庐城的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总体来说,大庐城的经济发展、区域建设都迫切需要各类尤其是市政道路、给排水、供电、燃气等基础建设先行到位,本项目的修建将会大大改善中心城区南部的交通设施;有利于改善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和通行安全;有利于加快城市道路网的完善;有利于项目建设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3部分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3.1规划简况
城市规划
考虑到城市整体发展动力,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主要发展空间选择沿县河两侧东西延伸,同时以合铜公路为发展轴,适当向南北方向拓展。
未来庐江中心城区的空间拓展方向应为在东部的方向主要安排城市生活功能以及与自然生态景观结合较为紧密的休闲度假功能,现状的工业功能逐渐迁出;产业空间依托区域交通通道,主要集中在合铜公路以西的地区,形成两翼伸展的城区空间拓展格局。
根据《庐江县庐城总体规划(2007-2025年)》的指导精神,庐江县庐城规划的城市主要职能为:
安徽省新兴工矿城市、皖中地区旅游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省会经济圈重要次中心、历史文化名城。
其中庐江中心城区按照自然河流或主要干道规划分为老城区、城东片区、城南片区、滨湖片区、工业北片区和工业南片区共6个片区。
老城区范围为合铜公路、中心大道、东大河和外环北路之间的用地空间;
城东片区为东大河以东、县河以北、外环东路之间的用地空间;
城南片区为中心大道以南、合铜公路以东和县河以南的用地空间;
滨湖片区为东顾山和黄陂湖之间的用地空间;
西部工业北片区为合铜公路以西,中心大道以北的用地空间;
西部工业南片区为合铜公路以西,中心大道以南的用地空间。
中心城区城市分区规划图
城区交通规划
1、中心城区骨架道路布局
中心城区继承原有方格网状结构,在现状二环路外围选定新的城区外环路,路网总体布局呈“环型+方格网”结构。
城市骨架路网由次干路和主干道组成,主干路网是组团间主要客流走廊和机动车走廊,也是城市功能划分的主骨架,规划为“六纵六横”网络;次干路作为组团间主干路补充联系通道,是组团间重要客流走廊和辅助的机动车走廊,分“组团连接,内部联通”两个层次进行布局规划。
2、公共交通规划
实施公交网络化布局,促进公交多模式、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加强公交枢纽、场站设施规划与建设。
重点建设公交专用道路系统,通过设置和划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路,保证公共交通车辆的专用或优先使用权,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常规公共交通依据服务不同的距离,分为城区公交线和城镇公交线。
城区公交线:
主要服务于区内短距离的公交出行,实现区内居住区、办公、商业等功能片区的联系,线路沿次干道和支路布设,长度小于15公里,平均站距小于800米;城镇公交线:
服务于城区与周边城镇的公交出行。
本项目处于公共交通规划中的公交支线,毗邻路网中南北向有合铜公路、黄山路,东西向有移湖路、临湖路、泥河路等骨干公交网,在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的公共交通设计中,一方面,我们注意与东西方向的公共交通做好衔接,确保其交通流的顺利转移;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设置公交港湾,避免公交停车对主线车流的干扰,保证公交系统的安全。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中心城区快速公交系统规划图
道路规划
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规划概况:
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是庐江县庐城城南片区内一条南北向的城市次干路,本次设计起点位于移湖西路,终点泥河西路,道路全长2070.821m。
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相交等级道路一览表
道路名称
道路等级
规划红线(m)
道路现状
移湖西路
次干路
40
现状道路
望湖路
支路
24
规划道路
临湖路
次干路
30
规划道路
支路
18
规划道路
沙溪路
次干路
30
规划道路
泥河路
主干路
40
现状道路
根据《庐江县庐城综合交通规划(2011-2025年)》,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道路红线宽度40米,双向4车道,机动车行道16m。
路幅划分为:
3.5m人行道×2+6m非机动车道×2+2.5m机非分隔带×2+16m机动车道。
3.2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
3.2.1设计依据
1、《庐江县内环东路等十二条道路规划及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庐江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
2、招标补遗文件;
3、《庐江县庐城总体规划(2007-2025年)》;
4、《庐江县庐城综合交通规划(2011-2025年)》;
5、《庐江县城排水专项规划》;
6、《庐江县城给水专项规划》;
7、道路现状带状地形图;
8、有关国家、行业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
3.2.2设计参数
1、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路
2、设计车速:
40km/h
3、道路横坡:
机动车道2%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2%
4、地震烈度:
7度
5、设计年限: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
3.3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本次招标的五里南路(移湖西路至泥河西路)为沟通联系庐江县庐城南部区域路网的市政次干路,是缓解城区交通压力的重要疏散通道,具有路网交通流量的重要功能。
根据该路的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