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828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1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检查时间:

验印主备人:

执教时间:

2017年8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总(4)课时

课题

长度单位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例1、例2、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资源

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数学书,想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1. 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为什么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3.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老师这里有一截松紧带,是多长呢?

请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如果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尺子。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A、数,按顺序读一读。

最左端是0?

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二)用厘米量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分层作业:

A:

练习册B:

测量物体C:

预习新课

安全教育:

上下楼梯注意靠右侧通行。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

验印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总(4)课时

课题

认识米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4页的例4、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资源

直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板书课题:

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

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分层作业:

A:

P9——5,B:

P9-7C:

P9--8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

验印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总(4)课时

课题

认识线段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知道 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资源

直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

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图中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分层作业:

A:

练习册B:

测量物体填10页表格C:

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

验印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总(4)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页例8

教学目标

1.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

教学准备、资源

直尺和米尺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引入新课

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

二、新课探究

(一)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

1.知道了什么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解答呢?

(二)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怎样解答吗?

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1.引导学生思考:

一厘米有多长?

13厘米是多长?

2.用自己的身高比一比

总结:

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

(三)回顾总结

解决的合理吗?

用熟悉的事物比较,一支新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长度应该13米。

你还有什么想法?

三、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课桌长60()

小鸟的脚印长1()

黑板长28()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判断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扩后里。

(1)数学书长26米。

()

(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

(4)字典厚6米()

(5)大树高8米()

(6)教室长10厘米()

3.圈出合适的答案

教材10页的第9题。

分层作业:

A:

练习册B:

三位练习册格C:

复习旧知,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总结:

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

验印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

总(15)课时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体验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资源

情境图、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每班人数、每班有2名带队的教师)。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组内汇报发现。

根据这些信息那你可以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诸如某班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某班和另一班一共有多少学生等问题。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1)我们就先来解决“二

(1)班学生和他们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列示,并揭示课题。

(3)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说一说式怎样口算的)

(4)结合摆小棒,探索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5)组织学生讨论,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6)巩固两位数加法的对位方法。

出示第12页“做一做”。

重点强调第1小题中的第三小题中的“43”应该怎样对位等。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

35+32=

(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算理和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各位加起)

(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第2题。

巩固两位数笔算的加法的算理

和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2、练习二第3题.应用笔算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梳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35+32=67

十个十个

3535

+2+32

3767

教学反思

池西一小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

验印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

总(15)课时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2)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资源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

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

回答后板书:

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

(1)班和二(3)班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37+35=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

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先摆3捆小棒,旁边摆7根小棒,然后在下面3捆和5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应该怎么办?

先加哪一部分?

师:

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

(7捆)怎么得来的?

(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1捆的过程)

师:

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

(1根)为什么?

那现在所有的小棒有几捆几根?

(7捆1根)

小结: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

(2)列竖式计算。

师:

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

学生回答,列出竖式:

组织学生讨论:

从哪一位开始算?

个位7加5得12怎么办?

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

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3)比较总结。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

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

相同点:

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

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板书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课本中相应“做一做”。

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师:

能不能从十位加起?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4页的“思考题”。

老师结合实例说明题意,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进行集体反馈。

如还可以写出:

27+72=99、36+63=99、45+54=99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重点强调: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7+35=72

37

+315

72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

验印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

总(15)课时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资源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导入。

师:

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你认为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

并板书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1、口算。

看谁算得正确。

34+21=20+38=42+20=33+25=

40+30=21+50=16+8=26+43=

54+32=28+72=26+35=29+47=

2、竖式计算。

56+23=38+27=54+29=48+48=

学生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二年级

(1)班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女生有28人,男生有18人,二年级

(1)班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

怎么列式?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进行汇报,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6-11题。

1、第6、7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第8题。

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可以培养学生运算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第9题。

练习时,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看谁算得全对,找准蘑菇。

教师巡视班级,注意检查学生对学过的竖式计算掌握情况,找出差错较多、计算速度较慢的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

4、第10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5、第11题。

本题要注意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练习。

(1)小题,可以在学生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直接列式计算,进行全班交流。

(2)小题,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注意题目唯一的条件是只有50元钱,所以可以买以下几样玩具:

①小飞机和小汽车:

23+12=35(元)②小飞机和小火箭:

23+17=40(元)③小汽车和小轮船:

12+30=42(元)④小汽车和小火箭12+17=29(元)⑤小火箭和小轮船:

17+30=47(元)。

第(3)小题,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不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用到关键字“最少”,所以就要购买价格最便宜的两件玩具,即购买小汽车和小火箭,共花29元。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练习

所以可以买以下几样玩具:

1小飞机和小汽车:

23+12=35(元)

②小飞机和小火箭:

23+17=40(元)

2小汽车和小轮船:

12+30=42(元)

3小汽车和小火箭12+17=29(元)

⑤小火箭和小轮船:

17+30=47(元)。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

验印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

总(15)课时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资源

小圆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那举办?

(北京)

师:

奥运会我们的体育健儿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在2008年我国更是以绝对的优势高居金牌榜首。

师:

你收集了那些有关北京奥运的信息?

学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奥运金牌榜”画面及票数统计图。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

(36-23=)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36-23=

(1)引导学生口算。

师: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先进行口算。

如:

先用30-20=10,6-3=3,10+3或36-20=16,16-3=13等。

(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

以小组为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边摆边演示,十位上的3个圆片表示多少?

个位上的6个圆片表示多少?

要从36里减去23该怎么办?

(3)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计算后进行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一小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第2题。

学生竖式计算后,重点要让学生对这两个小题进行对比,强调以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3、第3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示,理解题意,要求出“小英比小勇多?

”要用原有的小英减去小勇的个数,列出算式,明白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36-23=13

36

-23

13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

验印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

总(15)课时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资源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奥运金牌榜”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提出问题: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51-36=

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知识,引出课题。

板书:

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题目:

51-36=

师:

你会算吗?

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来帮忙,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交流后,老师要有意识的请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小棒,让全班同学都看明白摆小棒的过程,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

学生先摆好5捆和1根小棒,问:

为什么要拆开5捆中的一捆呢?

不拆可以吗?

(因为单根的1根小棒不够减6根小棒,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这样才够减)那现在应该怎么减?

减完后还剩下几捆几根?

(整捆的小棒还剩下4捆减去3捆后剩1捆小棒,单根的小棒拆完1捆后总共有11根,减去单根的6根小棒后还剩下5根,这样最后剩下1捆5根小棒。

注意也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