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332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礼赞》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白杨礼赞》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白杨礼赞》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白杨礼赞》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白杨礼赞》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教案.docx

《《白杨礼赞》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杨礼赞》教案.docx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白杨礼赞》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

助。

 《白杨礼赞》教案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

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板书:

白杨。

这篇文章对白杨树

充满什幺感情?

(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

树。

 第6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

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

”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幺?

 明确:

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

这说明对白杨

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

(板书:

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

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

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

你凭什幺知道的?

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

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

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

志?

”(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

”那

幺是什幺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

提,启发人们深思:

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

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

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

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

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

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

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幺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

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

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

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

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

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

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

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

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

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

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

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来源:

Zxxk.Com]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本文作者把

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这种描述是

贯串全篇的。

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

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

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

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

(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幺的?

 明确:

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

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

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

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幺?

 明确:

       总的形象:

力争上游

 干:

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枝:

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

片片向上(进取)

 皮:

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

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

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

为什幺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

出重点

 词语)?

采用什幺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

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

有屈曲盘

 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

这是抑。

接着,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

”、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这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

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

原,连用四个

 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

化,发人深

 思。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幺,

应该觉得它

 是什幺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想到”、不联

 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

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

 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

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

 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

哨兵。

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幺不同?

 教师归纳:

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

处:

 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用一递进

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

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

的,这一段写什幺呢?

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

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

作者为什幺要着意描写黄土高

原?

 明确:

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

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

”;地势坦荡如砥”。

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

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

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8.作者最后为什幺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

讲解:

茅盾同志回答说: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

散文

 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

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

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

晦。

 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

化。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

 更多初二语文教案,请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