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225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docx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

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

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

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安东·尼罗朗·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

5岁那年他母亲园病去世,从此他在姨母照料下生活、11岁时,他进入当时巴黎的名牌学校——马沙兰学校。

以后升人法政大学,21岁毕业而取得律师的资格。

他的家庭打算让他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开业律师,然而在大学里他已对自然科学产主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拜一些著名学者为师,学习数学、天文、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和化学。

从20岁开始,他坚持每天作气象观测,假期还跟随地质学家格塔尔到各地作地质考察旅行。

他最初发表的关于石膏组成和凝固的论文就是在地质调查之中写成的,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奖征集一种使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方案,22岁的拉瓦锡勇敢地参加了竞赛。

他的设计虽然未获奖金,但被评为优秀方案,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这项活动给崭露头角的拉瓦锡以很大的鼓舞、使他更热情地投入科学研究的事业中、同时他的科研才华也开始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

因为拉瓦锡接连不断地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也因为他具备了无需忧虑生活来源的优越科研条件,176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副会员,1778年成为有表决权的18名正式会员之一。

1785年他担任了科学院的秘书长,实际上成为科学院的负责人。

 

   拉瓦锡成为科学院的成员后,科学研究愈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从1778年起,他逐个地取得了化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步入化学家的行列。

他才华洋溢,精力充沛,逐渐成为科学界乃至政界的一位新星。

 

   1768年,拉瓦锡选择的一个研究课题是验证水能否变成土。

在当时,许多人都相信水能变成土。

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中就有水土互变的提法,17世纪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曾以柳树的实验来支持这一观点。

人们也时常发现在容器中煮沸水,时间长了总会有沉淀物生成。

拉瓦锡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为此他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

他采用一种欧洲炼金术中使用过的很特别的蒸馏器。

这种蒸馏器能使蒸馏物被反复蒸馏。

他将蒸馏器称重,然后加入一定重量的经3次蒸馏后的蒸馏水。

密封后点火加热,保持微热,同时进行观察。

二周过去了,水还是清的。

第三周末开始出现很小一点固体,随后慢慢变大,第八周固体因增长而沉淀下来。

就这样连续加热了101天,蒸馏器中的确产生了固体沉淀物,冷却后,他首先称了总重量,发现总重量与加热前相比没有变化。

他又分别对水、沉淀物、蒸馏器进行称量,结果是水的重量没变,沉淀物的重量恰好等于蒸馏器所减少的重量。

据此拉瓦锡著写论文驳斥了水转比为土的谬说,瑞典化学家舍勒也对这沉淀物进行分析,证明它的确来自玻璃蒸馏器本身。

 

   1772年9月,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

在这以前,波义耳曾对几种金属进行过煅烧实验,他认为金属在般烧后的增重是因为存在火微粒,在慑烧中,火微粒穿过器壁而与金属结合。

 

   金属+火微粒——>金属灰

 

   1702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认为金属在锻烧中放出了燃素,即:

 

    金属+燃素——>金属灰

 

   斯塔尔将有关燃素的观点系统化,并以此来解释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

由于燃素说的解释较过去的合理,很快被化学家所接受,成为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化学理论。

尽管一些实验研究的进展已披露了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但多数化学家还是设法调和这一矛盾,以维护燃素说。

拉瓦锡正是在研究了化学史的概况和前辈化学家的工作之后,发现了这一矛盾,并决心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他对磷、硫等易燃物的燃烧进行观察和测定,他发现磷、硫在燃烧中增重是由于吸收了空气。

于是他想到,金属在般烧中增重是否属于同一原因?

1774年,他重做了波义耳关于煅烧金属的实验。

他将已知重量的锡放入曲颈瓶中,密封后称其总重量。

然后经过充分加热使锡灰化。

待冷却后,称其总重量,确认其总重量没有变化。

尔后在曲颈瓶上穿一小孔,发现瓶外空气带着响声冲进瓶内,再称其总重量和金属灰的重量,发现总重量增加的值恰好等于锡变成锡灰后的增重。

拉瓦锡又对铅、铁等金属进行了同样的锻烧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

由此拉瓦锡认为燃烧金属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的一部分相结合的结果,否定了波义耳的火微粒之说,对燃素说也提出了质疑。

那未,与金属相结合的空气成分又是什么?

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空气具有两种以上组分,拉瓦锡也无从推断。

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访问巴黎。

在拉瓦锡举行的欢邀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告诉拉瓦锡,在3个月前,他曾在加热水银灰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具有显著助燃作用的气体。

这信息给拉瓦锡以启示,他立即着手汞灰的合成和分解。

实验事实使拉瓦锡确信,般烧中与金属相结合的决不是火微粒或燃素,可能是最纯净的空气。

1775年末,普利斯特列发表了关于氧元素(他命名为脱燃素空气)的论文后,拉瓦锡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特殊物质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

随后,他对这种新的气体元素的往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确认这种元素除了助燃、助呼吸外.还能与许多非金属物质结合生成各种酸,为此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酸素,现在氧元素的化学符号0就是来源于希腊文酸素:

oxygene。

对氧气作系统研究后,拉瓦锡明确地指出:

空气本身不是元素,而是混和物,它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1778年他进而提出,燃烧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燃物质与氧的化合,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吸收了氧而增重。

所谓的燃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拉瓦锡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终于使人们认清了燃烧的本质,并从此取代了燃素学说,统一地解释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为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水也被看作是一种元素。

在氧元素被确认后的1781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氢气与普通空气或氧气的混和气中通电、发生火花时,会有水珠的生成,这一实验证明水是一种化合物。

但是由于卡文迪许仍旧信仰燃素说,所以对这一实验结果不能作出清晰的解释。

卡文迪许的助手布拉格登于1783年6月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

拉瓦锡立即进行了跟踪实验,不仅合成了水,同时还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并且用氧化理论给以准确的说明。

 

   运用氧化理论,拉瓦锡弄清了碳酸气就是碳与氧元素的化合物。

他又根据酒精一类有机化合物在燃烧中大都生成碳酸气和水的事实,建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法,将有机物在一定体积的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用苛性碱溶液来吸收其产生的碳酸气,再从残留物中计算出生成的水量,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中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比例数。

 

   根据氧化理论,1777年拉瓦锡发表论文,指出动物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碳酸气。

他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合作,1782年设计了冰的热量计,测定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和潜热。

同时证明动物的呼吸也属于一种燃烧现象。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是对燃素说的否定,他关于水的组成、空气的组成等一系列实验成果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的批判,为了与新的理论相适应,1785年,拉瓦锡和他的同行戴莫维、贝托雷、佛克罗伊合作编写了《化学命名法》。

这本专著强调指出每种物质必须有一固定名称,单质命名尽可能表达出它的特性,化合物的命名尽可能反映出它的组成,据此他们建议对过去被称为金属灰的物质应依据它的组成命名为金属氧化物;酸、碱物质使用它们所含的元素来命名;盐类则用构成它们的酸和碱来命名。

这样一来,汞灰应称为氧化汞,矾油应叫作硫酸等等。

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命名的基础,当今所用的化学术语的大部分都是依据这一命名法而来的。

 

   拉瓦锡的化学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他总是有意识地把质量不变的规律作为他思维推理的前提。

这种质量守恒的思想在他1789年出版的《化学纲要》中,作了清楚的阐述,这是他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突出的贡献。

就在《化学纲要》这部名著中,拉瓦锡总结了他化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提出元素是化学分析到达的终点,即在当时用任何化学手段都不能分解的物质可称为元素。

据此他还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

现在看来,这张表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世界公认这是第一张真正的化学元素表。

 

   就在拉瓦锡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要进展时,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的大革命。

拉瓦锡虽然主张君主立宪制,但是他还是积极地参与了统一度量衡的改革工作。

统一度量衡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

随着革命的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转移到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手中,阶级的对抗更为激烈,包括拉瓦锡在内的60人组成的征税承包商集团成为了革命的对象。

所谓征税承包业指由一批商人组成的集团,把法国国王的部分征税承包下来,由商人雇用人员到各地强行征收盐、酒、烟草及其它商品的关税。

包税商除了上缴给国王一定税款外。

还要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

这种征税承包业显然加重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很自然地成为革命中的众矢之的。

拉瓦锡的家庭经济状况足以维持其从事科研的生活,但是拉瓦锡妄图发财,几乎在他投身科学研究的同时,于1768年加入了包税商集团。

从此赚钱的买卖花费了他不少精力。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问题为他招来了灭顶之灾。

1793年,革命政权逮捕了包括拉瓦锡在内的包税商,第二年以超过法定数4%的收入,谋取6一10%的利润的罪行而被处死,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正当他事业兴旺时,落得这样一个可悲的结局,当时和后来的许多人都对此深感惋惜。

 

   拉瓦锡虽然死了,他对发展近代科学的突出贡献,后人并没有抹煞他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人们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和教益。

综观拉瓦锡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建树,正如有人评论说:

拉瓦锡既没有发现新物质,也没有提出新的实验项目,甚至没有创新或改进实验手段或方法,然而他却在重复前人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步骤,阐明了所得结果的正确解释,作出了化学发展上的不朽功绩。

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强调了实验是认识的基础,他的治学座右铭是:

“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

”他在研究中一直遵循“没有充分的实验根据,从不推导严格的定律”的原则。

这种尊重科学事实的思想使他能把前人所作的一切实验看作只是建议性质的,而不是教条,从而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工作成果,敢于进行理论上的革命。

 

   拉瓦锡善于学习,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提出新的学术思想。

对于前人的有关研究,他的学习是很认真的。

他能把前人对于同一实验所作的不同解释加以分析比较,从中发现矛盾和问题,为此他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跟踪实验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点,并在实验中,保持清醒头脑。

在实验中他除了细致地观察外,还善于捕捉那些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变化的相互联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整体上去认识反应的本质,因而显得比别人站得高、看得准。

系统严格的定量性是拉瓦锡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

他在实验分析中有一个信条:

“必须用天平进行精确测定来确定真理。

”根据这一信条,拉瓦锡的实验研究都明确地运用了定量方法。

以量求质,通过数量的确定推翻了水上相互转化的古老观念,否定了燃素的存在,揭示了氧气的实质和燃烧的本质。

他能以考察量的变化来推导化学变化的规律,是因为他相信自然界物质的各种变化中,质量是守恒的。

他提出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说明了化学定量方法所依赖的前提。

拉瓦锡敢于明确地提出这一原理,除了有实验事实为根据外,他还从“无中不能生有”这一深刻的哲学和“总量等于它的各个分量”的数学公理中获得了启示。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十八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烧氧化学说的伟大意义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十八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两种大革命,一种是政治大革命,一种是化学革命。

两种革命,拉瓦锡都卷入其中。

在政治大革命中,他被指控为罪人而丢了脑袋;但在化学革命中,他却成了旗手。

他建立的燃烧氧化学说,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

  1。

化学革命的背景

  任何一种革命,总有它的背景,化学革命也不例外。

它的发生,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矛盾运动。

十八世纪中期,愈来愈多的物质被发现,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也使原来试图解释一切的“燃素说”变得难圆其说了,为此,法国的拉瓦锡、施塔贝尔和贝岩、荷兰的伯尔哈费、俄国的罗蒙诺索夫等化学家纷纷向“燃素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

施塔贝尔在他的《教义—实验化学》一书中指出“燃素说”的自相矛盾;更尖锐批判“燃素说”的是拉瓦锡,他说:

“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解释事物。

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穿过容器器壁的微孔,有时又不能;它能同时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不透明性、有色和无色。

它真是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要真正认识燃烧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

1772年和1774年,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里斯特列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但他俩却笃信“燃素说”,把氧气称为“火空气”和“脱燃素气体”。

虽然舍勒和普里斯特列没有真正认识到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但却为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

恩格斯说:

“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里斯特列制出的氧气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

”所以在客观上,“燃素说”论者关于氧气的发现,为埋葬“燃素说”自身奠定了一块最牢固的基石。

虽然“燃素说”是一个错误的学说,而正是由于其形成和本身的矛盾性,才吸引了一大批拥护者和反对者去争论、去思索、去不断进行新的实验,从而加速了人们对燃烧现象本质的揭示。

  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十八世纪分析化学的发展及其成就。

十八的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象德国的马格列夫、瑞典的贝格曼等优秀的分析化学家,他们在广泛地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定量分析用于提纯、分离新物质和探索复杂物质的领域中,为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实验依据和分析测试手段。

  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研究的课题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需要。

当时的冶金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许多与燃烧有关的问题,如:

炼钢为什么要鼓风?

风速应多大?

量为多少?

温度多高?

所以亟需建立一种正确的燃烧理论来指导生产。

正如恩格斯所说:

“社会一但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拉瓦锡生活在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在革命中,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代的拉瓦锡正是由于接受了这种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束缚的革命精神的熏陶,才在科学上有极可贵的创新意识,所以化学革命与法国革命同时发生,这决非偶然。

  在化学革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均已成熟的情况下,革命的发生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2.燃烧氧化学说何以称之为化学革命

  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之所以称之为化学革命,是因为它具备了以下重要标志。

  2.1.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是一种巨大的创新,它推翻并取代了世人仰奉百年之久的“燃素说”。

  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中叶,一种靠观察与臆测而得出的理论—“燃素说”,统治着整个化学界。

“燃素说”认为:

任何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是物质获得燃素或失去燃素的过程。

这种对燃烧现象本末颠倒的解释,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规范理论,大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774年11月,拉瓦锡用加热汞灰的方法制得了一种助燃能力极强、能维持呼吸的“纯粹空气”,将其命名为“氧气”,在反复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拉瓦锡于1777年9月,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燃烧概论》,提出了燃烧氧化学说。

1789年,拉瓦锡又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化学纲要》,其伟大之处在于:

第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全新的观点,对化学革命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释和总结,彻底推翻了“燃素说”,并以燃烧理论取而代之,进一步明确了化学的任务:

“化学以自然界的各种物体为实验对象,旨在分解它们,以便对构成这些物体的各种物质进行单独检验。

”③书中还阐述了当时各学说的原理,介绍了酸、气体的形成、大气和水的成分、新化合物的命名等,这是当时任何教科书中都没有全面介绍过的,是化学界的新突破和新变革。

第二,《化学纲要》是继波义耳的《怀疑派化学家》后又一次对化学元素下定义的重要著作,他在书中把元素定义为“凡是简单的不能再分离的物质”,这种对元素含义的表达比波义耳更准确、更明白。

为此他还设计了分解与合成的科学实验方法,为日后的化学元素的不断发现奠定了基础。

第三,拉瓦锡在书中制成了酸和碱的图表、酸和碱作用产物的图表,并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根据其性质、化学反应分为四类,从而产生了化学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对化学的发展和探寻新元素、新物质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化学革命的发生及《化学概论》的问世是化学科学进入新纪元的重要标志。

  2.2.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是一种崭新的开拓,它开辟了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并变革了研究方法。

  氧化学说的建立使人们不再只局限对燃烧现象的探讨和对矿物的分析,而是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化学领域,如:

物质组成、结构、分类、新物质的合成等,并在研究物质变化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各种规律。

在拉瓦锡质量守恒理论指导下,1791年,德国化学家里希特提出了酸碱当量定律;1799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提出了定组成定律;1803年,道尔顿发现了倍比定律……

  在研究方法上,也不只局限于对物质变化的定性观察,而是将数学、物理等知识与化学相融合,开展了定量分析,使化学发展成为一门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真正的科学。

  2.3。

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是一种质的飞跃,它引发了人们形成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导致了后世化学的迅猛发展和高度繁荣。

  氧化学说的建立,不仅是旧理论的替换和化学基本观念及研究方法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人们世界观的转变,是研究境界的质的飞跃,促使人们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代替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这也必然使化学本身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并逐步走向精细,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得以空前发展和高度繁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正确的理论一旦确立,就会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氧化学说建立后的50年里,诸多新的定律、新化合物被发现。

如:

1799年法国贝托雷发现了可逆反应,指出了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关系;1802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1807年法国盖。

吕萨克提出了气体反应体积定律;1811年意大利阿弗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1814年瑞典贝采里乌斯发表了第一张原子量表,提出化学符号和方程式书写规则;1818年德国米希尔里希提出了同晶体定律;1819年法国杜隆和培蒂提出原子热容定律;1824年英国波拉提出催化反应吸咐理论……大量的物质如铀、铈、硒、钍、硅、矾、钾、钠、锂、苯等也相继被发现。

  燃烧氧化学说建立之前的化学家的研究与探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获得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拉瓦锡却成功地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他同时代及后来的科学家们在这一正确理论指导下,通过他们的实验与实践,才又获得了更多、更大的收获。

  3。

拉瓦锡的科学思想与研究方法

  十八世纪,与拉瓦锡同时代的众多的科学家都致力于燃烧现象的研究,为什么掀起这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的是拉瓦锡而不是别人呢?

甚至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当真理碰到他们鼻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④?

如果我们探究“革命”的过程,并联系拉瓦锡的一系列科学成就来思考,就会发现这决非偶然。

  3。

1。

拉瓦锡勇于质疑,具有特别强烈的创新意识

  拉瓦锡对旧理论、旧观念和前人的实验结论敢问一个为什么?

这正是创新意识的动力和实质。

他从不机械地重复别人的实验,而是批判地继承,使之成为新思想、新理论的论据。

如在氧气制取实验上,拉瓦锡不仅重复了普里斯特列加热氧化汞产生氧气的操作,还使产生的汞和氧气重新结合生成氧化汞,结果,原来消耗的氧气量与重新生成的氧气的量完全相等。

在验证氧气性质时,他不仅做了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还做了磷、硫、木炭、铁、锡、铅及有机物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做了氧化铅、硝酸钾的分解实验以及动物的呼吸实验等等。

在此基础上他才提出了氧化学说。

  在科学上,拉瓦锡勇于批判旧规范、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始终如一。

如:

他改进了波义耳关于金属锻烧的实验,指出波义耳错误的关键。

在水的组成实验上,他不仅让氧气和氢气化合生成水,又使水蒸气通过炽热的铁管分解得到了氧气和氢气,在化合与分解两方面证明了水的组成,并由此提出了科学的元素观。

他首次提出了物质不灭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首次给化合物以合理的命名,首次对早期元素进行了分类,列出了第一张元素表……纵观拉瓦锡一生的科学活动,始终寓伟大成就于不断的创新求索中,所以他才能石破天惊,宣布一个科学新时代的到来。

  卡文迪许早在拉瓦锡之前就完成了合成水的实验,并确定了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这个结果足以证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但卡文迪许却墨守成规,囿于“燃素说”的束缚,没有认识到水的真正组成和氢的元素性质,而与科学的元素观失之交臂。

“舍勒和普利斯特列虽然析出了氧,但不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什么……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却没有结出果实。

”这些“从歪曲、片面、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前进”⑤的事例也反证了拉瓦锡质疑与创新意识的强烈。

  3.2.拉瓦锡敏于洞察、长于思辩,能够归纳提取理论的精髓

  拉瓦锡十分重视理论思维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他头脑敏锐,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洞察力。

1774年10月,普利斯特列来访巴黎,正值拉瓦锡为加热铁锻灰失败而苦恼之际,当普利斯特列谈及自己用聚光镜加热汞煅灰得到“脱燃素空气”时,拉瓦锡立即意识到这一实验的重大意义,他跟踪实验,制得了氧气,并经过思维—推理—概括,终于揭开了燃烧之谜。

如果拉瓦锡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就有可能与科学的最新信息擦肩而过。

拉瓦锡对新生事物善于分析、善于从思辩中提取理论之精髓。

他的很多产生伟大理论的实验包括氧气的制取和水的合成都是受别人启发而完成的,瑞典和英国的实验种子之所以能在法国绽开理论之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拉瓦锡有高度的思维概括能力这一特点,所以才有种种规律性的发现,否则,他只能与别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浓厚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层面、错纵的知识交汇是拉瓦锡成功的重要因由。

拉瓦锡毕业于法政大学,但他兼学别样,曾系统学习过哲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植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文学等。

他常跟随著名地质学家格塔尔去各地进行地质调查,20岁起每天坚持气象观测从未间断。

1765年,曾因城市照明设计布获得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

我们不能否认,全方位、多学科的知识渗透与整合对拉瓦锡高度的综合概括能力、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3.3.拉瓦锡精于实验,将量作为衡量化学反应的尺度

  拉瓦锡具有明确的物质不灭思想,他说:

“……由于人工的或天然的的操作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东西,所以每一次操作中,操作前后存在的物质总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质与量保持不变,只是发生更换和变形,这可以看成为公理。

做化学实验的全部技艺是基于这样一个原理:

“我们必须假定被检定的物体的要素和其分解产物的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