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199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惠州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

历史

说明:

本卷共6页,共22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继位后,定都于镐京,名宗周,意为诸侯宗之。

武王崩后,其弟周公平定东方的管蔡之乱,建东都于洛邑,名成周,意为周道始成(见下图)。

这反映了西周

A.统治秩序趋于稳固

B.天子地位日益衰微

C.分封制度开始实行

D.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2.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

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世族门阀的衰落

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宗法制度的瓦解

3.据学者研究,杜甫在唐代诗坛的地位不高,其诗歌在当时流传也不广泛。

北宋中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推崇杜甫,认为其诗寄托着深痛沉郁、忧国忧民的意志,蕴含着义理和法度。

因此,杜甫的地位迅速提高,被誉为“诗圣”。

这反映了北宋中期

A.文学艺术繁荣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社会矛盾尖锐D.崇文抑武风气浓厚

4.清中叶时,出现了大量专论某种农作物、蚕桑或兽医的专业农书,如方承观的《棉花图》、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蒲松龄的《农蚕经》、杨屾的《养耕集》和《抱犊集》等。

这说明当时

A.传统科技呈现转型B.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C.生产方式取得突破D.中外物种交流频繁

5.1861年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成立,但其衙署隐密低调,“一切规模,因陋就简,较之各衙门旧制,格外裁减,暗寓不得比于旧有衙门,以存轩轾(高低轻重)中外之意。

”这表明当时

A.外交走向近代化B.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C.传统华夷观浓厚D.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6.1902年,梁启超在其《新中国未来记》中站在数十年后的盛世向回看,反思中国走过的道路;1904年,蔡元培在其《新年梦》中畅想主人公在新年穿越到数十年后的未来,见识了国力强盛、社会繁荣的新中国。

此类作品在20世纪初蔚然成风。

这些作品

A.反思了戊戌维新的教训B.表明了走向共和的决心

C.表达了改造社会的愿望D.反映了清末新政的成效

7.1923年,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创办《农声》杂志,主要介绍农业科技知识。

1926年,该刊连续刊发了《农民运动》和《参加农民代表大会》两期专号。

这反映了当时

A.科技水平的进步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革命形势的发展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8.下图为丰子恺1936年创作的漫画《愚公》,该作品旨在

A.激发民众保家卫国的勇气B.宣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彰显国共合作抗战的精神D.描绘农村土地改革场景

9.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共中央把全国划分为一线(沿海)、二线(中部)和三线(西南西北),重点建设三线战略后方,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这一战略旨在

A.完善计划经济体制B.适应外交形势变化

C.平衡全国工业布局D.巩固经济调整成果

10.1998年,国务院将“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并于2003年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将“计划”改为“规划”。

这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C.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D.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1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针对公民大会对其修建大型公共建筑开销过大的指责,称愿意自掏腰包修建公共建筑,但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

民众闻讯,立即表示他可以随意从国库中取钱修建公共建筑,不用吝啬钱财。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雅典

A.人文主义兴起B.经济实力强大

C.注重防止腐败D.城邦意识浓厚

12.“他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

通常,宗教凭借其神圣性想要逃脱批判……但这样一来,它们就激起了对自身正当的怀疑,并无法要求别人不加伪饰地敬重,理性只会把这种敬重给予那经受得住它的自由而公开的检验的事物。

”据此判断,“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近代科学的开创者

13.1563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工匠学徒法》,进一步规范了包括师徒关系、训练年限、训练条件等内容的学徒制度。

1814年,英国议会废除此法律。

这反映了

A.法律体系健全B.工人运动兴起

C.民主政治完善D.生产方式变革

14.《共产党宣言》提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对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及其实现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反映了

A.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是夺取政权B.解放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使命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15.列宁多次指出,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内俄国农村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所引起的。

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

A.实行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D.实施余粮收集制

16.近年来美国退出的国际组织情况表(节选)

据此可以推断

A.冷战局面再度出现B.全球化趋势逆转

C.美国社会危机严重D.国际规则受挑战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17、18、19为必做题。

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

20、21、22题为选做题,每题12分,从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20题计分12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中医作为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自古以来就备受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青睐。

两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首开古代丝绸之路,医药的互换与医术的切磋涵盖在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之中。

隋唐时期,中医相继传入了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中医也成为日本和朝鲜遣唐使学习的重要内容。

宋元时期,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

明代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去了中医药,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明清时期,西方学者将许多中医典籍翻译成了英语、法语等语言,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摘编自王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1840年以后,兼容了儒释道等各家之精华的中医学不可避免地被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捆绑在了一起,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而西洋医学的输入直接影响到了中医学的生存。

也正是从那时起,有人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的发展之路,力图用西说证明中西原理相通,更有民族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医、主张全盘西化。

中医药遭遇了发展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但中医并没有消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进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日益为国人所重视。

——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药海外传播的方式及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医学遭遇生存危机的原因。

(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形成的霸权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形成了优越感,“西方中心论”由此应运而生。

在“西方中心论”看来,西方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文明和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和文化,代表着非西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

但是,二战以后,西方中心论也开始受到了挑战。

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来反对"西方中心论"。

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李建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西方中心论”》

材料二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朝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

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来说,其社会内部传统因素无力促成现代化的发端,只有依靠西方文明的传播与冲击才能够实现现代化发展,即引进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西方文明才能够实现现代化发展。

——摘编自周运清《新编社会学大纲》

材料三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中心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二战后受到挑战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实质,并运用材料三中的观点结合中外史实评析该理论。

(6分)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期间,他们留下的家书,成为研究那段可歌可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国家已经和平。

——红军指战员钟士灯致父母(1937年4月)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落我们的民族意识。

但愿你虚心学习,早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旅菲华侨王雨亭致儿子(1939年6月)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缅甸),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将军致妻子(1942年3月)

二月间我们全处在反扫荡中……敌人的残酷依然如故,新的花样就是放毒……因为毒伤,老百姓很死了一些人,伤到很多。

女县长刘湘屏中毒非常厉害,全身发烂,皮肤掉了三分之二。

——八路军左权将军致妻子(1942年4月)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家书与历史”的认识。

20、21、22题为选做题,每题12分,从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20题计分。

20.[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郊天(郊外祭拜天帝)礼是中国古代王朝膺承天命与彰显正统性的重要仪式。

北魏道武帝开国之初即采用华夏郊天礼仪,传达出与东晋争衡的明显姿态。

但此时期北魏郊天礼仍具有较为浓厚的北方游牧文化特征,与东汉儒学大师郑玄的礼说并不完全契合。

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依托郑玄“郊丘为二”说改定郊祀制度,实现郊祀礼由官员主持到皇帝亲祀的转变,并废止郊天的鲜卑旧礼,最终确立华夏郊天礼的独尊地位。

494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先后废止“小岁贺”、“寒食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等拓跋鲜卑礼仪,诏令“革衣服之制”,鲜卑礼服正式退出国家礼仪。

孝文帝通过行圆丘祭礼宣示天命在魏,与南朝争夺正统的态势臻于极盛。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

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郊天礼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郊天礼改革的影响。

(6分)

21.[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1941年苏联向英国提出希望在除苏联战场外的西欧开辟对德战场,从而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

英国应允会“援助”苏联,但并没有急于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丘吉尔宣布对日作战,并向国王提出立即访问华盛顿。

同年12月22日,美苏首脑第一次华盛顿会议召开,会议公布了由26国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与会政府保证:

“同本宣言各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国单独停战或媾和”。

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罗斯福意识到开辟第二战场的急迫性,担心德国落入从东进攻的苏联之手。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最后向英国施压,迅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最终开辟。

——摘编自覃雯《1942年美国和英国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美英三国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影响。

(4分)

22.[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詹天佑(1861年-1919年)广东南海人,是“中国铁路之父”。

1878年詹天佑通过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道工程学,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1887年,作为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参加修筑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面对英、日、德工程人员建造滦河铁桥的相继失败,他毅然挺身承担造桥任务,出色完成全部工程。

1905年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期间,詹天佑亲自勘察选定路线,采用人字形轨道,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办法,解决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

又与工人一起采取各种措施,解决隧道工程中渗水、塌方等困难。

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竣工,总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价的五分之一。

辛亥革命后,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督办等,修建了从武昌至长沙365千米的铁路。

晚年编写出版《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等工程技术书籍。

——摘编自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詹天佑成为“中国铁路之父”

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6分)

惠州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C

B

C

C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C

D

B

A

D

1.【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初期的治国理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从图文材料可知,西周实行两都制,周人兴起于西部,故在今西安地区定都镐京名宗周。

原商人地区的叛乱被镇压后,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并实行更大规模分封,故名成周,西周制度才稳定下来。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进一步稳定统治秩序,故选A。

西周初期是分封制度大规模推行时期,此次营建洛邑不是西周末年平王东迁,不选B。

分封制度从武王开始实行,不选C。

周公的行为不涉及统治疆域扩大的问题,不选D。

【答案】A

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士族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和逻辑推理意识。

从材料可知,魏晋至唐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都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现象,但魏晋重视祖籍,唐中叶后以现居地为籍贯,反映了祖籍观念的日益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世族门阀的衰落,故选B。

A、C从逻辑上都不能对材料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故排除。

宗法做为一项国家基本制度在东周时期日益瓦解,不能把魏晋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等同于宗法制度,故排除D。

【答案】B

3.【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唐宋文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唐代的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根据材料,杜甫在宋代被推崇,原因就在于忧国忧民的意志,这和宋代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吻合,故选C。

最具迷惑性的是B,宋代苏轼等人推崇杜甫确实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但理学在北宋中期并未成为官方哲学,排除。

A、D通过基本逻辑可以排除。

【答案】C

4.【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根据明清时期的基本特征,可以排除A、C。

材料的信息主要不是在讲中外物种交流的问题,排除D。

经济决定文化,农业专门书籍的大量出版,反映的就是当时农耕经济的繁荣,故选B。

【答案】B

5.【考点】清政府外交

【解析】总理衙门是清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材料强调总理衙门的衙署隐密低调,其机构设置不能等同于旧有衙门,这是恭亲王奕䜣在顽固派的阻挠下的权益之策,无疑也反映了“贵中华,轻夷狄”的传统羁縻观念,故选C。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BD和材料无关。

【答案】C

6.【考点】20世纪初思想文化——社会幻想小说

【解析】依据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结合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统治的腐败无能等时代背景,这类小说对未来中国强盛繁荣的幻想表达了对社会改革的要求和愿望,故选C。

AB材料中没有体现,D和材料无关。

【答案】C

7.【考点】国民革命

【解析】《农声》杂志在1926年出版专号,关注农民运动,带有革命色彩,结合时代背

景可知这是受到了国民革命的推动,故正确答案为C。

AD和材料无关,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故B错误。

【答案】C

8.【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从图中1936年和“国耻山”等信息,可知当时日本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结合愚公的形象和精神即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可知该作品旨在激发民众保家卫国的勇气,故选A。

BD和材料无关,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是1937年9月,故C错误。

【答案】A

9.【考点】60年代中国外交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共中央重点建设三线战略后方,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等信息,结合所学时间可知,当时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中国面临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因此将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故选B。

A项与材料无关。

这一战略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严峻的外交形势,并非平衡工业布局,故不选C。

经济调整主要是针对农轻重比例失调,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加强农业发展,故D项不对。

【答案】B

10.【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材料中“国家计划委员会”最终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计划”改为“规划”,更名的背后实质上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故选A。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并非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也无法反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故BCD不选。

【答案】A

11.【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及逻辑推理意识。

材料信息的逻辑如下:

公共建筑开支大→公民大会指责→伯里克利:

自己出钱但留名→民众:

这样啊?

那随便花。

据此可知,相比于开支大,雅典民众更在意在城邦中个人的声望过大,不想突出个人的作用,故选D。

其他选项与材料的逻辑不符合,都可以排除。

【答案】D

12.【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批判、理性、检验”等信息可以判断他们是启蒙思想家,故选C,其他选项根据他们所处时代都可以排除。

【答案】C

13.【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16世纪颁布的《工匠学徒法》适应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但到了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工厂制度的实行,该法律已明显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废除该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革,故选D。

一部法律的通过及废除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完善健全,排除A、C。

材料体现不出工人运动的信息,不选B。

【答案】D

14.【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信息的逻辑如下:

生产力发展→无产阶级夺取,发展民主→发展生产力,故选B,这其实考查的就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观点。

其他选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或误读,排除。

【答案】B

15.【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列宁认为,农村的困难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足,按照逻辑,要解决困难,就要发展资本主义,根据所学知识,苏俄(联)列宁时代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只能是新经济,故选A。

其他选项根据基础知识可以很快排除。

【答案】A

16.【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材料的信息主要是从2017年美国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大量退出国际组织的现象,理由基本是认为这些组织损害或不利于美国的利益。

这说明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遭到挑战,故选D。

A、B不符合常识,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政府认为国际组织不利于美国利益,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在迅速发展,也印证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不能体现美国国内的社会危机严重,排除C。

【答案】D

17.【考点】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医药的传承

【解析】此题通过考查中国古代中医药海外传播和近代中医药遭遇的问题,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归纳、概括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也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

(1)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古代丝绸之路”、“医药的互换与医术的切磋”、“民族交流”、“遣唐使学习的重要内容”,从中可以概括出古代中医药海外传播的方式及影响。

(2)问近代以来中医学遭遇生存危机的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信息“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捆绑在了一起”、“否定中医、主张全盘西化”,同时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从而分析近代以来中医学遭遇生存危机的原因。

【答案】

(1)方式:

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与传播;学术交流;经济往来;民族交往。

(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

影响:

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与传播;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中医药学在海外的发展;加强了中华文明的海外影响力。

(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原因:

民族危机,中国社会逐渐衰落;对中医的错误认知;近代中医学发展的失误;西洋医学的冲击。

(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8.【考点】史学理论

【解析】此题通过考查近现代“西方中心论”产生及冲击的原因,以及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探究,培养学生对史学理论的探究能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1)问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西方中心论”在近代产生并在二战后受到挑战务必受到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

(2)问,利用第一问对“西方中心论”的理解,可以指出材料二中“现代化理论”的实质。

利用材料三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现代化理论”所提出的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引进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西方文明才能够实现现代化发展”显然不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学观,世界各国的具体环境是不一样的,注定相适应的文明也不一样,文明是多样的,适合自己才是最正确的。

【答案】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掠夺,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原因:

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世界普遍衰弱,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分崩离析。

战后两级对峙格局的逐渐形成,受到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挑战。

(2)实质:

西方中心论

评析: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西方现代化道路是由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所决定的。

西方“现代化理论”不顾非西方国家的具体国情,要求其以西方为样板,全盘西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