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078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

《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ZTL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docx

DZTL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地质矿产部1980年颁布实施)

第一章总则

一、资料综合整理是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

通过这一工作,编制出必要的综合图表,提出各种研究成果,以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并据以编制地质报告和科研报告。

二、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综合整理研究,才能把野外和实验室所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上升成为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对区域及矿区地质矿产情况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客观地质规律办事,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及时提交合乎质量要求的地质报告,达到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大的地质成果,多快好省地完成地质任务的目的。

三、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普查勘探工作的始终。

在整个地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边调查施工、边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地质成果。

按资料整理的程序、工作性质和时间要求可分为:

当日资料整理,阶段性资料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以及报告编制时的资料整理。

后者是在各项原始料齐备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

编制出各种图件、表格和文字报告。

以上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

经常性的资料综合整理是整个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必须切实认真的抓好,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四、资料综合整理要注意点(矿区或矿点)与面(区域)的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要不断提高工作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为工作部署和指导普查勘探工作提供较可靠的地质依据。

为此,大队与分队(工区)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应各有侧重。

分队是从事经常性综合整理工作的基本单位,要根据地质工作的任务,合理安排综合整理研究内容或课题,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区域或矿区(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矿产分布和赋存条件及成矿规律,矿石质量,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普查勘探方法和储量计算等方面的问题。

有条件时也可对地质矿产理论问题作一些研究与探讨。

大队主要研究工作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分布规律,进行远景预测,搞好选区工作,指导普查勘探工作部署、提出地质工作规划,并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修正补充,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

有条件的大队还应对区内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问题进行专门性工作。

五、各地质大队要安排足够的力量和时间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应在大队主任工程师(技术负责)和分队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所有地质(物化探、水文地质等)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地质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中应明确规定相应的综合整理研究任务,大型复杂的勘探矿区或区域地质矿产普查项目,可针对特定问题成立专题组进行研究,但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必要的野外工作,并与有关野外作业人员共同进行。

大队根据需要可成立综合研究组,由大队主任工程师(技术负责)或地质科领导,负责进行区域性的地质研究和成矿远景区划以及其它专门性的研究工作。

其力量配备可根据技术力量和地质任务确定。

综合研究组人员须经常深入实际,与分队地质组(普查组)紧密配合共同研究。

六、供综合整理研究用的原始资料,都应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

必要时整理研究人员还需对其中重要内容再作检查或到现场核对,确认合格,方能应用。

在工作开始时,应按上级颁发的有关规范要求,结合工作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统一的图表格式及图例,必要时可制定资料整理工作细则。

上述格式、图例、细则,一旦确定后,未经大队主任工程师或分队技术负责人同意,不得随意修改。

七、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在有一定实际资料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讨论和争鸣,在作结论时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要把各项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加深认识,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八、地质工作的探索性很强,要求在资料综合整理工作中自觉地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既要提倡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又要鼓励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

在工作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第二章工作内容

九、标本和样品分析、鉴定、测试结果的资料整理

1、标本

(1)采集标本应在原始资料上注明采集人,采集位置和编号。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填写标签和进行登记,并在标本上编号以防混乱。

对于特殊岩矿标本或易磨损的标本,应妥善保存,如对易脱水、易潮解、氧化的某些标本应密封包装。

需外送试验、鉴定的标本,应按有关规定及时送出。

分队(工区)要尽早配备显微镜等必要的仪器工具,力争做到野外地质人员作一般的岩矿、化石鉴定。

阶段地质工作结束后,选留有代表性和有意义的标本保存,其余的可精简处理。

标本是实物资料,地质大队和矿区都应有符合规格要求的标本盒,标本架(或柜)和标本陈列室。

(2)各种标本(包括岩石、矿石、矿物、化石和表示构造等现象的标本)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并进行观察描述,对有重要意义的标本应绘制素描图。

根据标本的试验、鉴定资料,建立地层、含矿层带(包括矿石、矿物)柱状图,确定其时代、层序、含矿特征、蚀变类型及找矿标志等。

随着工作的进展,逐步充实、完善。

2、样品(包括矿石、矿化或含矿样品)

(1)样品采集后,要仔细检查、整理采样原始资料。

在送样前要确认采样目的达到设计和有关规定要求;样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客观实际;采样原则、方法和规格符合要求;各项编录资料齐全准确;确定合理的分析、测试项目;样品的包装、运送方法符合要求。

必须委托专职岩矿人员进行鉴定的样品,在送样前也须做好上述准备工作。

(2)收到各种分析、鉴定或其它测试结果后,先作综合核对,注意成果是否齐全,号码有无错乱,分析、鉴定、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符合。

如发现有缺项,则要测试单位尽快补齐,如出现错乱或与实际不符等情况,应及时补救或纠正,有时须重采或补采样品,再作分析或鉴定。

在确认资料无误后,才登入有关图表,交付使用。

(3)对分析、鉴定的成果资料要按类别、项目进行整理。

一般先进行单项的分析研究。

找出其具体的特征,再进行项目的综合分析,相互关系的研究,编制相应的图件、表格。

同时校正岩石、矿物的野外定名,进一步研究地层、岩石、矿化带的划分和矿体的圈定与分带,以及确定找矿标志等。

必要时,对已编制的图件的地质界限和矿层(体)界线进行修正。

(4)内、外检分析结果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计算(可能时每季度计算一次),编制误差计算对照表,以便及时了解加工、分析质量,如发现偶然误差超限或有系统误差时,即应向有关试验单位反映,同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5)鉴于样品的化验、鉴定成果对综合整理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在项目多,工种复杂,样品数量较大的分队(工区),可设专人负责管理这项工作。

十、地质填图(包括地貌、第四纪地质图等)的资料整理

1、资料整理研究的一般程序是:

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实测(或补测)剖面成果,编制地层柱状图,在利用航空照片(卫星照片)填图时,应编制影像柱状剖面图。

通过不同地段的地层柱状剖面的对比,确定填图单位,并尽可能地找出全区性或局部性的标志层。

通过侵入体的剖面资料研究,确定相带划分原则。

通过火山岩系剖面及路线对比资料,确定火山岩的填图单位和可能的火山机制。

通过变质岩剖面资料的研究,在确定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基础上,根据物质成分和岩石变质特征进一步细分其变质相带或岩性段,以作为填图单位。

结合物化探和航空照片解释等资料,订正路线地质,最后成图。

在矿区(床)地质图成图过程中须综合考虑探矿工程所揭露的深部地质情况,避免作出片面的结论。

2、地质填图过程中的日常性资料整理主要是检查、完善,整饰野外记录和校对原始图件;整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野外图件的着墨,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综合研究,并进行必要的小结。

根据各项实际资料,编制实际材料图,并逐步完善。

工作进行到某一具体的阶段或隔一定的时间,应综合整理、校对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各种地质现象,编制各种图件、表格,检查填图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及其效果,检查各项原始资料是否完备等。

并写出阶段填图工作小结和专题研究简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制定下阶段填图工作计划和资料整理、综合研究内容。

3、1∶5万或小于1∶5万地质填图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可参照有关区调要求或规范、规定。

1∶2.5万或大于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成矿地质条件不同的矿区(床),其资料整理研究内容应有所侧重。

如以沉积(层状)矿床及层控型后生矿床为主的矿区,要对含矿岩层层序、岩性、岩相及接触关系等进行详细对比和划分,对控制矿化富集的构造作深入研究,并标在图上。

以内生作用为主的矿区(床),重点应详细划分侵入岩(特别是和矿有关的侵入岩)的期次和相带,近矿蚀变作用,容矿岩层及储矿构造等。

对与火山成矿作用有关的矿区(床)应确定火山岩系(火山沉积岩系)层序、岩性和岩相,以及喷发-沉积旋回,尽可能地圈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机制以及其它各种控矿-储矿构造。

变质矿床或受变质矿床要确定变质岩系层序、岩性和相带,区分不同期次构造,重点突出含矿岩层(或某一相带)及与矿化富集有密切关系的不同变质作用或叠加的变质作用与构造作用。

4、利用航空照片(卫星照片)进行地质填图时,应根据已取得的区域地层剖面等资料,确定地质解译标志,编出象片解译地质草图,再结合适当的野外地质路线、观察点和实测剖面作补充修改,编制成地质图。

5、视工作项目或矿种的需要,可根据地面观测,航空照片解译资料,编制地貌图。

如第四纪地层发育,还应编制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貌剖面图、第四纪沉积综合剖面图等。

十一、探矿工程资料整理

1、在全面核对各类探矿工程和测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矿区(床)勘探工程分布图。

工程数量较少的矿区,可将其有关内容合并到矿区(床)地质图上,但以不造成地质图的图面负担过重为原则。

2、钻孔的方位角和弯曲度测量资料,要及时检查校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及时制作钻孔歪斜校正图。

对其矿层顶底板、标志层、主要构造线位置和终孔位置等的高程、坐标进行校正计算。

将计算结果和钻孔实际弯曲情况如实地投影在有关的平、剖面图上,分析研究其对矿区(床)控制程度的影响,并提出处理解决的意见。

3、根据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资料,地表地质观察记录,样品化验(或测定)结果,结合物化探资料,编制采样平面图、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及中段地质平面图。

它们是了解和掌握矿体(层)变化和勘探进度及效果的基本图件,必须随着钻探、坑探工程的进展而及时整理,并根据新资料和新认识随时加以修正补充,作为指导普查勘探工作的主要依据。

4、为了进一步研究矿层(体)特征,有时还要编制一些辅助性图件。

当矿床主要由钻孔控制时,可切制不同标高的水平断面图和纵剖面图,以研究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分布规律。

对于明显地受一定层位或岩相控制的多层状矿层(体),应编制含矿地层柱状对比图。

对结构复杂的矿层(体),须编制矿层对比图。

此外,还可以根据工程的控制程度和研究的需要编制矿体立体投影图;矿层(体)等厚线图等。

十二、矿石质量研究

1、根据不同矿床的矿石特点,合理选定各种测试项目,并随着工作的深入,作必要的修改或调整。

2、根据任务和设计要求,及时研究矿石物质成分,对有些矿种还应着重研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和某些物理性能,并应用测试结果,编制1—3条有用组分变化规律剖面图和必要的综合图表或变化曲线图,以及开展如相关分析、品位变化系数、数理统计等的分析计算工作,了解矿石中有益、有害组分在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以及其它一些特性或指标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3、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矿石加工技术特性,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分布规律和所占比例,作为进一步采取加工技术试验样品和分类型或品级进行储量计算的依据。

并将划分的情况在勘探线剖面图,矿层(体)投影图或有关平面图上作适当的表示。

4、加工技术试验一般在勘探阶段进行,对复杂或新类型的矿石,要在详细普查阶段即进行研究,以作出合理的评价。

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加工技术研究也将逐步深入,试验规模也将加大,除主体矿石类型外,技术性能较特殊的类型也应作较详细的研究。

同时应收集矿区内开采生产过程中的选矿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比。

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应对原来的矿石类型划分方案作必要的修改补充。

5、对矿体(层)顶底板岩石中的有益、有害组分应作一定了解,如发现有可注意的组分应进一步取样研究,提供评价资料;对已超过规定限度的有害组分(如放射性元素)应大致圈定其分布范围。

十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

1、根据水文地质测绘,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编录和分析试验结果,结合物化探资料,编制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以及抽水试验成果图等主要的基本图件及专门性图件。

2、通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在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矿床充水因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以及水力联系,矿坑的进水和边界条件,水质及共污染情况等。

在取得可靠的计算参数的基础上进行矿坑涌水量的预测,提出矿坑防、排水措施意见和地下水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的建议,对缺水矿区(床)提出供水水源方向。

3、研究矿区(床)内岩石、第四系覆盖层、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溶洞塌陷、流沙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及其它物理地质现象;矿床风化带(或氧化带)内岩石、矿石、矿物的风化(氧化)程度、风化带(氧化带)的分布和深度。

根据矿区(床)地质构造特征的资料,综合分析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小型断层、褶皱(或褶曲)、构造裂隙、节理等的野外观测资料;要根据其性质、产状、形态等进行分类分组的整理和统计,研究其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岩性和不同深度内的发育程度(密度)、分布规律和复合关系。

变质岩发育的矿区(床),还须研究片理、线理等的分布及发育情况。

要认真研究对矿区(床)影响较大的断层、地表岩溶塌陷、滑坡、泥石流等的工程地质资料。

4、对于矿体(层)及顶底板岩石或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如体重、湿度、块度、硬度、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粉化性、松散系数等)的试验结果资料的整理,要注意矿石类型或品级、顶底板和夹层的岩性在矿区(床)内沿走向及倾向上的变化。

一般须按岩石性质和矿石的类型或品级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平均值和编制有关图表。

结合邻近矿山的有关工程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在矿区(床)的不同地段、不同部位内的露天开采边坡稳定性或坑道顶底板稳定性的工程地质条件。

对有些矿产(如铁矿),还须制作主要有用元素(铁)和体重数据变化关系的曲线图,以判别计算储量所采用的体重数据的可靠程度。

5、编制各种必要的工程地质图件。

可以露采的矿区,有条件时还可编制外剥离量计算平面图,剥离比等值线图和(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砂矿床有必要时可编制基岩等高线图等。

6、当矿体(层)及围岩(顶底板)中发现含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元素、瓦斯及其它有害气体(如硫化物、汞等)时,要认真检查样品资料的代表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如发现有问题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同时应加强这方面的资料整理,研究其含量、赋存状态、逸出方式和产生的地质因素。

对矿体(层)埋藏较深或地温升高地区,要系统整理测温资料并分析其对矿山开采的可能影响。

对于煤矿及硫铁矿、自然硫矿,尚应研究煤尘、煤层和硫的自燃性等。

7、勘探区内或邻近矿区已有生产矿井时,应对其开采条件方面资料进行研究,并与矿区(床)内的这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若有已封闭或停釆的矿井或老窿,则要收集整理其停釆的确切资料数据和研究造成停釆的地质因素,研究合理圈定老窿采空区的原则或方法。

十四、储量计算

1、储量计算成果是进行矿床评价和矿山建设的主要依据,通过储量计算可以提高对成矿地质条件的认识,进一步合理调整勘探工作,地质队各级技术负责要亲自动手,认真抓好。

一般在年终系统整理资料时都要正式计算储量,并编制年报或年终储量计算简报,有条件的勘探矿区应在每个季度末或年中地质工作总结时作简单的储量计算。

2、为合理制定矿区工业指标,勘探期间要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开采技术经济指标,有条件时可提出不同的方案和意见,供工业设计部门比较、研究。

在考虑工业指标时,要注意矿床的综合开采利用和研究,进行综合评价。

3、勘探矿区的储量计算要按照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工业指标进行,普查评价过程的储量计算也应以国家有关工业部门最新颁发的一般工业要求为依据,防止片面追求储量数字,造成错误的评价结论。

4、为了选定合理的储量计算方案,对矿石组分或矿体(层)结构复杂的矿床,要加强关于矿体圈定、级别和块段划分以及储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5、用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必须经过严格核对;对特高品位、特大厚度以及用于储量计算的各种校正系数都要详细研究,并作出合理的处置。

根据确定的储量计算方法编制各项参数的计算表,表的内容要反映计算的全过程,并便于检查。

6、按确定的储量计算方法,编制相应的储量计算图件,如矿层(体)水平投影图、矿层(体)垂直纵投影图、矿层顶板等高线图、勘探线储量计算剖面图和中段储量计算平面图等。

当矿区(床)地质情况和矿层(体)结构比较简单时,后两种图件可以分别与上述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及中段地质平面图合并,反之,则需分开编制,当二者分开编制时,储量计算平(剖)面图的比例尺可略大于相应的地质平(剖)面图。

7、对于矿层(体)复杂的矿床,要尽可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验算对比。

十五、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

1、在普查勘探的各个级段,都要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以掌握矿层(体)的分布和富集规律。

首先要作好基础地质工作,提供有关地层、构造、岩石等方面的基本地质资料,从而对矿区(床)基本地质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矿床的具体特点,在各控矿地质因素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在总结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床成因进行探讨,有条件的矿区可进一步研究矿床的成矿模式和一定地区内的矿床成矿系列问题。

2、根据普查勘探和物化探等方面的新认识和新发现,及时总结并补充修改矿床的找矿标志和工作方法,以指导下一步工作。

3、在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区域成矿演化,进行矿区(床)外围或一定深度的成矿预测。

十六、区域成矿远景的研究

1、在全面搜集和分析研究已有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以及岩矿分析鉴定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图,并对这些资料的质量及可利用性分别作出评述。

2、在逐步深入研究区域基础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成矿特点,编制各种辅助性图件(如构造-岩相图,岩相-古地理图等)。

3、全面搜集区内已知矿床、矿点、矿化点、物化探(包括重砂)异常点(区、带)以及有关找矿标志,编制区域矿产图,同时编制矿产登记表或卡片。

4、系统整理区域物化探(包括重砂)资料,编制区域物(化)探平面图或平剖面图。

对各类异常要系统编号并填入异常登记表或卡片,并提出推断解释的意见。

异常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从已知矿床或已验证过的异常特征入手(有条件时可根据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条件,建立异常模式),采用类比法对异常进行分类评价。

5、在区域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及其它辅助性图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地质发展史、区域成矿分析和一定地区内的矿床成矿系列问题的综合研究,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图和成矿远景或预测图。

它们可按主要成因类型(如内生、外生及变质三类)分别编制,若为多种成矿地质因素叠加的矿区(床),编制图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成矿因素,也可按矿种或矿组分别编制,但以能反映该地区成矿作用的基本特色为原则。

在成矿规律图和成矿远景或预测图的基础上提出地质工作规划。

6、当利用航片、卫片资料圈定矿带或预测控矿构造时,要整理出相应的解译图件及资料。

7、随着普查勘探实践和综合研究工作的进展,应根据新资料和新认识对上述成果进行修改或重编。

当对区域成矿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时,应对已作过结论的矿区(点)或物化探资料进行重新研究和估价。

十七、工作区(或矿区、矿点)普查报告和矿区勘探报告等各类地质报告,是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应按有关规范或规定的要求编写提交。

对于重要矿床类型、国家急需矿种或大型矿区,在提交矿区(床)勘探报告时,还应单独编制提交综合研究报告,内容着重论述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区深部或外围的找矿方向。

同时为总结我国自己的勘探经验,还应开展勘探类型和勘探方法的研究,有条件时要进行矿山回访,分析、研究矿山开采资料,进行探采对比。

第三章编制综合图件的一般要求

十八、为了统一规格和便于折叠保存起见,除按标准分幅编制的图件外,一般图件的规格宜尽量采用19×27厘米(即标准纸16开本)的整倍数。

十九、在编制图件时应事先考虑图的布置、方向、图幅大小、图的内容等。

平面图的方向应是上北下南或右北左南。

剖面图的正北、北东、东、南东端一般放在右侧,也可按方位角0°至小于180°范围内放在右侧;当剖面方位不一致或呈弧形排列时,应一律向同一方向放平。

图幅大小以图内不剩大块空白为原则。

二十、标准分幅图件接图表示方式按区调的有关要求处理。

一般图件如因图幅过大而需分成数幅绘制时,应在每幅图廓外侧的右上方绘出接图表。

接图表要按各并幅的相对位置绘出本幅及其四周相邻图幅界线。

注出各幅的分幅编号,并在本幅图范围内打上阴影。

分幅的相邻图幅要保证接图质量。

二十一、各种图件的整饰

各种图件的整饰(包括内外图廓、分度带、坐标网、图廓间注记、图名、图幅号、比例尺、方位标、图例、图签、接图表、坐标系统说明、保密等级等)除区域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图按有关规范或要求进行外,一般均按下述规定办理:

1、除部分图件(如柱状图)可视需要而定外,其它各类图件都必须绘制图廓。

2、国际分幅的地质图件应在外图廓绘出分度线。

3、高斯-克吕格直角坐标网线或独立直角坐标网线绘在图内廓和分度带内侧线或内图廓和外图廓细线之间,一般不绘入内图廓内。

4、比例尺1∶5万或小于1∶5万的各类平面图,应在内外图廓间写出居民地注记,道路到达注记、经纬度注记、坐标网注记、邻幅图号注记等。

5、地质图件的图名一般由下列三部分按顺序排列组成:

工作地区(省、县或人所共知的地理或地质单元),矿区名称或编号、图的类别,如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铁矿区地形地质图,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地质图等。

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平面图以及相应种类的图件可省去工作地区行政区划名称,名为××铜矿区××号勘探线剖面图。

图名应全部采用汉字,必要时可注以汉语拼音字或当地民族文字。

单幅图件应写大图名,大图名一般写在图的正中最上方,但有时也可视图面结构写在图的左上方或右上方。

多幅图件的大图名可写在上排中间图幅的最上方,也可根据图面总体结构写在左上方或右上方图幅中。

6、国际分幅图件应在北图廓上方正中写出本图幅的国际分幅编号及名称。

当图上写有大图名时,图幅号位于大图名和北图廓之间。

7、所有各类图件均须绘出图的比例尺(用数字及直线比例尺表示)。

比例尺1∶5万或小于1∶5万的各类平面图应兼有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1∶1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平面图可只画数字比例尺,剖面图有时可只写数字比例尺及垂直标尺,但在一个矿区必须明确规定,以免混乱。

标准分幅图件的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绘于南图廓下方正中。

任意分幅图件的比例尺绘于图的上方正中(一般在大图名之下)。

8、国际分幅图件在需要时应按地形图格式绘出三北方向图(磁针偏角、坐标纵线偏角及磁针对坐标纵线偏角)。

凡不是按正上方表示正方向绘制的平面图,必须绘出表明真北或磁北方向的指北针及注记。

9、图件中所绘各种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花纹及彩色必须全部列入图例,说明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地形底图上某些惯用符号可不列出。

成套使用的图件(如成套剖面图,成套坑道平面图等)可单独编制一张统一图例,在每张图中可不再画图例。

图例中地质符号上下排列次序一般为地层系统(自新至老),侵入岩(自新至老、自酸性至超基性)、岩相、构造、矿产、探矿工程,其它。

图例一般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