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019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业.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

课时作业12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时间:

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阜阳高三联考]学者许倬云指出:

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

该材料可以说明(  )

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

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

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2.[2019·鞍山高三质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

解析:

“版籍”“版图”是为了登记土地和户数,以便于政府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

农民仅占有少量土地,并未加重农民负担,故A项错误;整顿郡国土地编制户籍的是诸侯国,并不是中央政府,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土地私有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9·长春高三质监]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解析:

根据材料“膏田满野”可知汉代田庄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田庄里地主压榨平民,阶级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汉代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论述的是汉代庄园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信息,没有体现出政治实力强盛,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豪强地主控制国家政权信息,故C项错误。

答案:

D

4.[2019·江淮高三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

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

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排除A项。

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项。

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B

5.[2019·滨州高三统考]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

唐朝还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

这表明唐朝前期(  )

A.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B.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制

D.百姓赋税徭役过于沉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老、残、寡免除徭役及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是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现当时政府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而是强调政府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排除B项。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在战国时期逐渐确立,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百姓赋税多少的问题,无法推断出百姓赋税徭役过于沉重,排除D项。

答案:

A

6.[2019·合肥六校联考]黄仁宇认为,明朝“整个税收水平仅为农业产量的10%,……从不进行根本调整。

……当税收不能进行调节时,各地的土地所有、土地租佃以及利息率等情况合在一起就会将税收限制在通行的范围之内,税收的任何增长都会让最低层的纳税人感到不可忍受”。

这说明明朝(  )

A.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B.税率体系比较稳定

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财政体制潜藏危机

解析:

材料说明明朝的税收水平低,而且不进行调整,税收的增长都会引起税收人的反感,显然这里说的是明朝的财政体制潜藏危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政府对于农业高度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的不是强调税率的稳定,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朝土地私有制的深化,故C项错误。

答案:

D

7.[2019·上饶高三质检]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

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生产(  )

A.冲击了当时的等级观念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D.导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汉代许多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项错误。

故选C项。

答案:

C

8.[2019·邯郸高三摸底]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19种,唐代后期则达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

解析:

材料中“越州、扬州等地区”均属于长江下游地区的丝织业中心,从唐朝前后进贡的丝织品种类增多说明南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故D项正确;经济发展不能说明政治的稳定,故A项错误;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魏晋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南方丝织业发达,并不能说明中原经济的衰退,故C项错误。

答案:

D

9.[2019·泉州高三统测]《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解析:

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项;根据“镇民陶玉者”,可知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项;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项。

答案:

D

10.[2019·哈尔滨高三联考]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古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史料,它们(  )

A.生动地展示了明清时期高超的彩瓷工艺

B.有助于了解唐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C.有助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状况

D.增加了对汉代贵族“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三彩”可以推测出,两个文物均是唐朝时期,明清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唐朝时期与题目时间吻合,故B项正确;汉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9·广元高三统测]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就地取材,产品远销国内外;佛山镇取材于外地,也成为全国铁器生产中心。

同样,作为当时全国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的潞安(山西),也是取蚕缫丝于千里之外的阆中(四川)。

促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长途贩运的便利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商品生产专业化

解析:

由“潞安(山西),也是取蚕缫丝于千里之外的阆中”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项;中国古代交通工具没有质变,排除B项;材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中景德镇、佛山镇和潞安作为专业化的市镇,其原材料不受地域限制,故选D项。

答案:

D

12.[2019·张家界高三调研]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

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生产的特点是(  )

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C.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

D.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

解析:

材料“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反映了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工序、分工非常细致而专业,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种植业发展与纺织业进步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十堰高三联考]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

……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

……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

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分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

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12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中前三栏信息从粮食亩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耕地面积的变化不难概括出答案,从表格中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的特点说明南方经济发展,从表格最后一栏数字比重下降的特点可以直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生产技术改进等方面分析作答。

(2)问,“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分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对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3)问,从政治和经济视角进行评述,政治方面从工农联盟和基层民主选举的角度归纳答案;经济方面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史实从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角度去整合“得与失”的答案。

答案:

(1)趋势:

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

(2)消极影响:

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

积极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

(3)得:

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

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失:

“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

14.[2019·平顶山高三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外瓷器贸易简表

时期

序号

概况

唐宋时期

1

唐代瓷器主要通过海运外销,陆上丝绸古道也是外销重要路线,主要销往朝鲜、日本、东南亚,最远到达印度、非洲沿岸。

瓷器是宋代海运外销的大宗物品。

元朝

2

西亚文化影响到中国瓷器装饰文化。

16~17世纪

3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葡、西、荷等与中国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

中国瓷器轻巧、美丽、实用,令欧洲人无比惊艳。

4

在瓷器文化影响下,欧洲社会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5

为欧洲定烧的外销瓷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庭、公司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

18世纪

6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欧洲陶瓷制造商广泛仿制中国瓷器风格。

德国在1708年烧制出类似中国的白质瓷。

19世纪

7

欧洲瓷器生产采取了科学温控和材料分析,并培养陶瓷现代科技人才。

工整的画面和白净的釉面让欧洲瓷器在全世界畅销,甚至进入了中国市场。

20世纪初

8

中国开始进口日本和欧洲的瓷器。

——摘编自余珊珊《东风西渐:

中国瓷器的荣耀》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4分)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但要紧紧围绕着“相互关联”这个基本要求,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中国瓷器的荣耀,所以,本题可以从中国瓷器远销海外到后来却由于不重视创新反而要从日本和欧洲进口瓷器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科技创新推动贸易发展。

阐述: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远销海外。

欧洲瓷器从仿制中国,到独立制作,工业革命后,制瓷水平极大提高,畅销世界并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不注重创新,开始进口国外瓷器。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示例二:

论题:

交通的发达是推动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

阐述:

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国瓷器远销海外,主要在亚非地区。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

对外交通的不断发展,推动中国瓷器贸易向世界各地发展。

推动贸易发展的因素很多,发达的交通是有力保障。

示例三:

论题:

瓷器贸易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发展。

阐述:

元代时,中国瓷器装饰受到西亚文化影响。

含西方色彩的外销瓷使中国瓷器形式更加多样。

受中国瓷器文化影响,西欧向往和学习中国文化。

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