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494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

《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docx

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

2019-2020年小学音乐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风光教案教参教学建议

主题构思

本单元以“家乡风光”为主题选择听赏、歌唱曲目,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家乡”的音乐叙述,让学生感受到形态迥异的地理人文,以及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与创作风格。

为了结合上海的本土文化,因此在选材上,描绘江南的音乐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同时兼有其他地区的音乐作品,但都属于中国作品,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音乐体裁上兼有声乐与器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唱歌、创作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音乐中体验家乡秀美的风光,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浓浓的乡情,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喜爱音乐,立志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2.在接触一系列描写“家乡风光”的音乐的过程中,接触不同地域所具有的不同音乐语汇,通过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实践的方法,能辨别一些特别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区域性音乐;在体验、分析音乐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不同音乐文化的美感。

3、通过听赏教学,听辨民族器乐音色,进一步体验速度、力度等各种要素在乐曲中的变化。

4、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能用较通畅的音色与运用跳跃或连贯的气息唱好歌曲,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

5、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吹奏能力,能运用打击乐器编配伴奏。

6、知道音色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划分;知道江南丝竹这一民族器乐种类。

教材内容介绍及教学建议

一.欣赏

(一)《江南好》(民乐小合奏)

1.内容介绍

《江南好》是一首小型的民族器乐合奏曲,是根据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欢乐歌》改编的,但不仅加上伴奏声部的重新配器,而且在旋律上也有新的发展。

《欢乐歌》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是江南丝竹中在全国很流行的一首乐曲,其节奏明快,旋律流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速度由慢渐快,表示欢乐情绪逐渐高涨,常用于喜庆、集会等热闹场合,表达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经改编为《江南好》后,不但充分运用了原曲中细柔悠扬的旋律,更加强了旋律起伏的幅度,感情更为奔放,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湖光山色之中,充满着愉悦的心情。

成为一首既有民间音乐特色,又有现代生活情调的轻音乐曲。

2.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体验江南乐曲的秀丽委婉音乐特点,并可将音乐特点的介绍结合简单的人文地理知识共同呈示。

建议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表现江南美好风光的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2)将江南丝竹的有关知识融于乐曲听赏中进行教学。

可让学生从乐曲中分辨出高胡、笛子、扬琴、琵琶、古筝等器乐的音色。

教师最好能找一段由江南丝竹这种演奏形式表演的音像资料,有民乐队的学校不妨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拍摄一段校民乐队演奏的录象,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直观教学,对器乐音色的听辨也会有所帮助。

(3)应在音乐的鉴赏中激发学生对家乡、对上海的热爱;但也应避免将音乐课上成地理课或主题文化课。

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用他们所喜爱的形式来表现乐曲的美好画面。

如喜欢画画的同学用绘画来表现;对乐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说出或画出乐器的形状,音色的特点等;擅长写作的同学可以即兴创作诗歌或短小的散文;到过江南水乡的同学可以介绍旅游的感想并用自己的语言将美好的江南风光向同学作一介绍。

(二)《桥》(男声独唱)

1.内容介绍

这是作曲家陆在易所写的一组声乐曲“桥”、“家”、“盼”中的一首,是近年的新作,并获金钟奖。

这组声乐曲以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的视角,回望着家乡在他眼中的种种情景,深情的倾吐着内心的思念。

整套歌曲的风格是艺术歌曲。

《桥》是其中第一首。

结构是二段体。

其第一乐段速度自由,犹如诗人在轻轻地吟颂;第二乐段音乐流畅。

歌曲以生动形象的歌词与民族化的江南民歌的旋律,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它不仅是秀美,而且是温馨而惬意。

2.教学建议

(1)在听赏之前,可让学生朗读歌词,引导学生谈谈七宝古镇、朱家角、乌镇等地的小桥有什么共同之处。

(2)将之与音乐要素“音色”相结合,还可讲讲演唱形式

(3)与《江南好》作对照,在音乐风格、情绪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如果同学们很喜爱这首歌曲的话,不妨让他们跟着哼唱。

(5)这首歌曲可作略听。

(三)《春到沂河》(柳琴独奏)

1.内容介绍:

《春到沂河》是一首著名的柳琴独奏乐曲。

柳琴是一种弹拨乐曲,又名柳叶琴。

形状类似琵琶,但是比琵琶略小,通体长约65厘米。

有二至三轸,张丝弦,七至十余个品,用拨子弹奏,是苏北、鲁南一带柳琴戏及安徽泗州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经改革后,改为四轸,四弦,有二十四至二十八个品位,按半音排列,便于转调;后还将丝弦改为尼龙缠钢丝弦,扩展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柳琴是民族乐队高音声部的重要乐器,也用于独奏。

该曲作于七十年代初期。

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人们在田间愉快的劳动着,展望丰收,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

引子是散板:

1=C2532123-|253231232-|第一部分是快板:

1=C2/425|5323|251|23212|25|5323|

626|72765|11112|33532|22376|67656|012|355332|7.276|56765|

以上两部分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变化发展,描绘沂河两岸的大好春色。

第二部分是慢板1=G66665|63|2·317|6-|22212|3·6|5643|2-|这是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加以演变发展而成的。

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用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曲调,使音乐富有韵味。

这一段优美如歌的乐段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是快板,是变化再现段落。

演奏快速,音响强烈。

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的威力,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声衬托下,渲染了异常强烈的气氛。

2.教学建议:

(1)结合听赏介绍柳琴的形状、奏法、音色特点及类别。

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带一个柳琴实物给学生看,班上有学柳琴的同学,可以请他介绍并当场演示。

让他们对这件并不十分熟悉的民族乐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与印象。

也可看彩色图片或照片。

(2)建议在听赏前用唱或小乐器演奏等方法记忆主题音乐。

(3)这个作品的听赏可与后面的练习一起进行,在听完作品之后,可以直接做活动与创造中的听赏思考题目;可以让同学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乐曲所描绘的沂河春天的景象。

二.唱歌:

《外婆的澎湖湾》

1.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流行于80年代的台湾校园歌曲。

作者叶佳修(1956-)是台湾花莲人,毕业于东吴大学。

他才华横溢,曾自编自唱过许多歌曲,在校内外广泛传唱。

在此歌中作者用贴近生活的朴实的语言回忆曾拥有过的童年的美好时光。

并用口语化的节奏与旋律,表达了少年人特有的爱好幻想、留恋过去的纯真心态。

歌曲虽是大调式,但带有鲜明的中国民歌风格,全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重复一次。

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具有口语化,基本上一字一音较多,因此琅琅上口。

第二乐段节奏稍宽,犹如在回忆童年后发出了无限的感叹。

歌曲中的歌词生动而有趣,描绘了一幅海滩、夕阳、脚印的童年时家乡的美丽风光。

2.教学建议

(1)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歌曲中描绘的意境,联系自己的生活,激发真情实感。

学生在此基础上演唱这首歌曲,一般能教好地把握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2)要用自然而柔和的声音演唱,不追求音量,但要求高位置、自然、深情地演唱。

可以采用对唱、重唱等演唱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3)要提醒学生唱准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第五小节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第八小节的前十六分音符节奏;第十八小结的151231|不要唱错为171231|

(4)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作伴奏;如果班上有学生能演奏吉它,那么可以安排他来表演自弹自唱,或排练表演唱。

(5)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叶佳修所作的其他台湾校园歌曲或者布置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曾经在大陆风靡一时的台湾校园歌曲。

三.演奏

(一)《踏浪》

1.教学要求:

这是一首流行于80年代的台湾歌曲,歌词是“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飞过来,

请你么歇歇脚呀,暂时停下来,山上的山花开呀,我才到山上来,原来么你也是上山看那山花开。

小小的一阵风呀,慢慢地走过来,请你么歇歇脚呀,暂时停下来,海上的浪花儿开呀,我才到海边来,原来么你也爱浪花,才到海边来。

”歌曲的主体部分为方整性结构,四个乐句,旋律素材统一,节奏型变化也较少。

音域在6-8度之间。

括号内是歌曲的补充句,歌词是“啦”,在吹奏中可作为前奏。

(为易于吹奏,曲调略有删改)。

这首歌曲的音域已达到十度,因此在吹奏上学生对音的位置的熟练程度需要提高;对相同音的高低八度的吹奏要有充分的把握,如有困难,括号内前奏由老师演奏。

2.教学建议

(1)建议先视唱然后直接吹奏,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简谱的视谱能力

(2)打击乐伴奏声部需要单独练习,并由学生创作最后一小节的结束句,可以

有好几种方式,让他们选择,或者每一种都尝试一下,并作适当的评述。

在加入打击乐器之前,可以由教师或请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介绍一下三角铁、铃鼓、双响筒的音色特点、演奏方法、以及常用的节奏型等。

(3)这首乐曲十分上口,待熟练之后,可要求学生背谱吹奏。

以培养学生的音高概念。

如有时间充裕,可加入歌唱。

(二)《念故乡》

1.教学要求:

《念故乡》选自德沃夏克的交响曲《自新大陆》,其旋律有一种忧郁的美感,而使人们联想到隐隐的乡愁。

因此长期以来,这首歌曲成为思乡的象征。

该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也可视作三大句。

旋律进行平缓,速度是慢板,便于口琴或口风琴吹奏。

2.教学建议:

(1)在吹奏之前,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讲一讲作曲家的生平以及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情感来演奏此曲。

(2)可采取视奏的方法,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五线谱视谱能力。

可要求学生背唱、背奏。

(3)在吹奏中要求学生在气息上保持一致性,换气点尽量统一,长乐句保持气

息的连贯性。

(4)该曲要求学生初步体验两声部的合奏效果,在两个声部的分配中第二声部

的学生应略少于第一声部的学生数,音量稍弱。

(5)加入人声,用“ln”演唱,作为练声曲。

(6)教师应用钢琴伴奏,再可加入一些打击乐。

可以配上三角铁等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四.活动与创造

(一)听赏思考

1.活动要求

要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并进行分段。

对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一栏无固定答案,可由学生自由想象并运语汇,只要大致恰当即可。

2.活动建议

(1)可将“根据《春到沂河》速度变化分段落”的要求在初听音乐前提出,让学生在初听全曲的时候进行思考。

(2)可将“《春到沂河》的每个段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安排在分段欣赏乐曲时让学生回答。

段落可以用数字或字母表示。

情绪可用文字或色彩表示。

(3)将《江南好》和《桥》放在一起听赏,更能使人联想起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江南丝竹的有关知识,如上网搜索、资料交流、观看录象等。

问题答案见教材“内容介绍”。

(二)音乐旅游

1.活动要求

根据音乐的风格和歌词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和思考歌曲描绘了何种家乡风光,体会歌曲旋律所表达的多彩风姿及歌曲中所表达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分别将歌曲与图片对号入座,

2.活动建议

(1)以“音乐旅游”为命名听辨歌曲的风格,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不能让学生先知道曲名,在聆听后体会歌曲中的地方色彩,找出图片,然后再说出曲名。

(2)建议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将与听赏歌曲相贴切的风光照片粘贴在中国地图上,要学生一边听赏一边划出旅游的线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3)也可以先让学生在不看图的情况下边听赏,边用风景画或直接在地图上标出地理位置的方法来表达所到之处。

(4)遇到有些歌曲学生较熟悉,可鼓励他们一起哼唱。

(5)可再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找些描写家乡风光的歌曲,进行交流。

(6)辨别演唱者的音色,与音乐知识相联系。

3.参考答案

第一幅《黄土高坡》第二幅《太湖美》第三幅《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第四幅《青藏高原》第五幅《亚克西》第六幅《乌苏里船歌》

(二)编创旋律

1.活动要求:

要求学生在已给定的节奏框架上填写旋律,尽可能地使写出的旋律流畅自然,有终止感。

他们可以运用大小调体系,也可以用民族五声调式。

主要是培养学生即兴的旋律感。

2.活动建议:

(1)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示范,写一条旋律给学生看,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旋律创编,可以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最后对比较优秀的片段进行评述。

当然对完全没有旋律章法的片段也要作适当的评点。

(2)复习“旋律”知识启发学生运用旋律音高进行的不同形态作编创。

如上行、下行、平行、直线形、波浪形。

同时创作后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视唱。

(3)教师可给出不同的节拍、节奏型让同学自行选择,也可以让同学自编节奏型。

根据学生水平,可降低或提高节奏难度。

五.相关音乐知识:

(一)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一般指流行于江浙两省和上海地区的民间丝竹乐。

其音乐风格清新优雅,细致活泼;曲调优扬柔美,婉转流畅。

其中上海地区的丝竹乐,七、八十年来演奏活动从不间断,丝竹乐爱好者常在固定场所进行演奏活动,相互交流,共同琢磨,使江南丝竹这一乐种有更多的发展,在全国颇有影响。

上海流行的江南丝竹产生于何时?

据研究,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就已在民间流行。

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集”是一个早期演奏丝竹乐的集社组织,此后又陆续成立了“钧天集”、“雅歌集”以及各种国乐会。

1920年左右。

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200多人,盛况可想而知。

建国后,江南丝竹演奏活动时兴时衰,但始终没有湮没。

近年来,江南丝竹演奏活动和爱好者的队伍都有所增加与扩大。

  

上海江南丝竹曲目是很多的,但在其流传和发展过程中,以《欢乐歌》、《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云庆》、《行街》和《四合如意》为大家最喜爱奏弄,也深受听者的欢迎,所以人们誉之为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上海江南丝竹乐队组合通常是:

“丝”:

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

笛、箫、笙;其它:

板、板鼓、碰铃。

  

上海江南丝竹最大的音乐特点之一是演奏风格秀雅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的织体定法很有特点,深得音乐工作者的珍视。

(二)音色

音色,即某种人声(如男高音、女高音)或某种乐器特有的声音种类。

音色由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其泛音的多少而决定的。

音色分为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两类。

人声可以分为三大类:

男声、女声和童声。

男女声又经常被分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和男低音。

女高音嘹亮柔美,男高音挺拔高亢,女中音比较暗一些,浑厚而温暖,男中、男低音则是庄重厚实,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

乐器音色就更加丰富了,小提琴的纤柔灵巧,大提琴的深沉醇厚,双簧管的优雅,小号的铿锵明亮等等……。

作曲家对于音色的运用非常讲究,这些各种各样的音质对他们来说,就象是画家手中的色彩一样,会令他们的旋律、和声、节奏、力度产生鲜明的效果。

音乐界人士有时喜欢把各种乐器音色等同于特定色彩。

竖笛(clarinet)能发出一种类似柔和色调(也许是蓝色色调)的声音,而小号发出的声音则像火红的色调。

音乐学家艾尔森(arthurelson)提出了下列的对应:

小提琴——表现所有情感

中提琴——表现浓浓的愁思

大提琴——表现所有情感,但比小提琴所表现的更加强烈

短笛——表现狂欢

双簧管(oboe)——表现质朴的欢乐和悲怆

小号一一一一现大胆、勇武和骑兵渐近的声音

大号一表现力量,也可能是粗扩

英国管(englishhorn)——表现朦胧的愁思

竖笛——在中音区表现流畅和温柔

对人声音色的教学建议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听辨。

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女声的分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辨男高音和女中音、男中音和男低音的音色,这两对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

对器乐音色教学建议:

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通过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的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固定的听觉思维。

达到只要闻其声,便知是何乐器的教学目的。

六.音乐园地

(一)名曲库

1.《沂蒙山小调》(二胡独奏)

《沂蒙山小调》是彭修文根据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改编的二胡独奏曲。

音乐豪放舒展、旋律优美,具有劳动人民朴实的性格。

用音乐描绘了沂蒙山的的风光、歌颂了人民的新生活。

民歌《沂蒙山小调》最初叫《黄沙会》。

黄沙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的一个反动武装组织,利用迷信无恶不作,不断袭扰我抗日根据地。

当时八路军山东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同志用民歌曲调编写了这首歌,配合对黄沙会的斗争。

后来,人们保留了它淳朴的曲调前两段赞美家乡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领袖的内容,很快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歌曲为单乐段分节歌的形式。

四个乐句落音为2、1、6、5,逐句下趋,后两句有宫调的交替。

唱词为两句一段,两乐句唱一句词,节奏较宽。

每乐句都有结束音为中心作回返进行的拖腔,增加了音乐的抒咏。

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简介沂蒙山,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沂蒙山的风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二胡音色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有能力的教师可为学生演唱《沂蒙山小调》,也应让学生记住这首著名民歌的主题旋律。

2.《姑苏行》(笛子独奏)

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由江先渭作曲。

乐曲采用昆曲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宁静的引子,仿佛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

抒情的行板,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尽情观赏,美不胜收。

中段是对比性的热情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

当再现第一段时,更觉婉转动听,人们似乎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

教学中教师可先不出示曲名,让学生联想音乐绘了哪个地区的风光;感受音乐具有哪种中国戏曲的韵味;引导学生体验笛子音色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3.《彝族舞曲》(琵琶独奏)

《彝族舞曲》是王惠然于1960年根据云南彝族民间音调编写。

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

乐曲在散板引子后,用双弦滚奏出悠扬的笛声,描绘出恬静朦胧的山寨夜景。

这一音调来自于彝族民歌《海菜腔》,它在后面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乐段的主题音调是根据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改编的。

它在琵琶最有光彩的中音区出现,并运用推挽手法奏出滑音,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逸俏皮而又略带羞涩的舞姿。

第三、四段是从这一主题变化发展而来的,又再现于第九段。

第六段以强而有力的节奏和骠悍的气质,同前后形成对比,并通过音区的逐层提高而达到全曲的高潮。

曾被改编为古筝、三弦、扬琴、阮的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

听赏这首作品是一定要带上丰富的联想,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同时也要在音乐中体验琵琶音色的表现作用。

4.《渔舟唱晚》(古琴独奏)

《渔舟唱晚》是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

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

先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

接着,以66116为种子材料作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当它再次反复变化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356155235633层层下落,这个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而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晚唱”之趣。

最后将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加以多次反复,并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这首富有诗情画意的筝曲曾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在欣赏此曲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和境。

要引导学生体验琵琶音色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将音乐要素与名曲库的听赏相结合,重点是民族器乐的音色。

教师不妨让个别学生在课前作些必要的准备,然后由同学在课上边讲解边提问自行组织听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每首乐器可以只听主题或片段。

要求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能听辨乐器音色。

(二)自我测评答案

1.回顾一下本课所听赏过的音乐,下列乐器演奏了哪一首乐曲:

①笛子——《姑苏行》②二胡——《沂蒙山小调》

③柳琴——《春到沂河》④琵琶——《彝族舞曲》

2.略

3.江南丝竹由哪些乐器组成?

请在乐器名称下面打(√)

二胡笛子箫板胡京胡扬琴琵琶

(√)(√)(√)()()(√)(√)

课时建议

建议本单元以三课时完成。

其中的一些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学。

具体安排建议如下:

(*为可选内容)

欣赏

唱歌

吹奏

活动与创造

音乐园地

音乐知识

第一课时

江南好

听赏思考

*姑苏行

江南丝竹

第二课时

春到沂河

外婆的澎湖湾

*沂蒙山小调

音色

第三课时

外婆的澎湖湾

念故乡(踏浪)

音乐旅游

*彝族舞曲

旋律编创

*渔舟唱晚

*自我测评

 

附送:

第五单元梨园金曲

主题构思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我国优秀的戏曲唱段,旨在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我国丰富的民族戏曲音乐和文化,学会欣赏戏曲并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热爱传统戏曲艺术,将传统艺术瑰宝代代传承。

由于中国的戏曲种类繁多,因此在选材上进行了安排:

有京剧,有地方戏曲;在地方戏曲中兼顾南方与北方的主要剧种;由于是上海教材,因此沪剧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学唱)。

各类剧种只选一首曲目,可由教师自行补充(如京剧)。

在曲目上以经典唱段为主,曲调明快简洁,适宜学生听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学唱戏曲片段,了解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了解戏曲中蕴藏的丰富内涵,从而对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热爱戏曲艺术,立志将我国传统艺术瑰宝代代传承。

2.通过听、唱、奏等多种方式,接触我国戏曲中的一些著名剧种和代表唱段,熟悉京剧、越剧、豫剧、沪剧及黄梅戏等剧种,能演唱其中的部分唱段;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戏曲的节奏、唱腔;初步知道欣赏戏曲的方法。

3.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戏曲的基本知识和戏曲行当的基本定义;知道几位戏曲表演大师。

教材内容教学与教学建议

一.欣赏

(一)《我一箭可挡百万兵》(西皮流水)(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1.内容介绍

《穆桂英挂帅》描写的是北宋时,西夏犯境。

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去汴京探听。

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

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它效力。

佘太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

改编本删除旧本宣扬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感伤情绪,以及杨文广被俘、招亲等情节,集中塑造了穆桂英的英雄形象。

《辞印》、《挂帅》两场戏,抒发了穆桂英由感慨杨家历代忠贞而不获朝廷信任,到决定挂帅出征的自豪心情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穆桂英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

我不挂帅谁挂帅!

我不领兵谁领兵!

”充满苍劲、悲壮的色彩。

此剧被全国不少剧种、剧团移植上演。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由马金凤扮演穆桂英。

1958年,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1959年,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改编成京剧,由梅兰芳主演。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成于北京而得名。

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的地方戏剧。

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