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196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

《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大学马原试题.docx

武汉大学马原试题

武汉大学2008-2009学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3.爱因斯坦说: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B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A   )

A.物质范畴     B.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5.“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7.“我思故我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D)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10.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C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

   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

11.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的区别表现为(C)

A.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

B.社会规律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D.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12.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C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 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实现过程

14.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D)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       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       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5.剩余价值率是( D)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6.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即( C  )

A.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C.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D.国家控制的中小资本

17.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C )发展阶段。

A.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是( A)说的。

A.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9.“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是:

( B)

A.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本质上融为一个阶级

B.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利益上没有差别

C.工人阶级只有使整个社会彻底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D.工人阶级的解放分为两步:

首先解放其他阶级,最后解放自己

 20.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魔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B )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是( ABCD   )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B  )

   A.人们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

C.人的意识的创造性                            

D.人类活动的受动性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BCD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因为(  AD )

  A.逻辑证明是实践之外的辅助标准

B.实践检验的结果还靠逻辑证明来判决

C.逻辑证明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指导

D.逻辑证明是与实践检验互补的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法

 

5.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BC )

A.政治学  B.文学  C.道德  D.修辞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构成的理解是( ABCD  )

A.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B.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C.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的构成

D.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7.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 BC)

A.消灭阶级和剥削       B.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C.共同富裕              D.按劳分配

 

 8.在列宁时期,哪些是不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主张(ABD   )

A.实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B.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D.实行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 

 

9.“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AC )的社会状态。

A.相互联接

B.互不关联

         C.两种不同

          D.基本相同

 

10.社会主义国家在早期模式建构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是( ABCD ) 

A.否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B.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规律

      C.计划高于一切

        D.平均主义

 

三、辨析题(5×3=15分。

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3.有人说: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四、论述题(1×15=15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材料分析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新发现的财富的源,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就贫困的根源。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参见马克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

(15分)

 

2、下面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

“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

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

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

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

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材料2: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

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的消费,象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

因此,让我们同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

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

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材料3:

“因此,资本不仅象亚·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

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式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

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材料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

(5分)

(2)材料2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

(5分)

(3)马克思在材料3中揭示了什么?

(5分)

 

 

 

试卷A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A    5A

 6A   7D   8C  9D   10C

 11C  12C  13B  14D  15D

16C  17C  18A  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  3ABCD  4AD  5ABC  

6ABCD  7BC   8ABD   9AC  10ABCD

 

三、辨析题:

1、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2、错误。

(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2)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其主要根据:

一是促使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世界贸易、金融、对外投资的空前扩大,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趋向,以及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是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经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但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主导地位,当今世界市场通行的“惯例”,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也基本上是由它们确定的,反映了它们的利益和要求;三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要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

简而言之,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所主导和推动的,资本主义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条件,进行新一轮对外扩张。

(3)应该承认,当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能分开的,当西方国家以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时,也必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张到全球。

实际上,资本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向全世界扩张,它的最终目的是把全球资本主义化,或以资本主义统治全世界。

资产阶级的这种奢望和这个目标,到今天没有放弃,相反,它们正在利用它们高水平的科学和生产力,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努力促其实现,这集中表现在美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它所宣扬的“全球主义”上,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现实中经济全球化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一定的、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也不能忽视的。

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当今的全球化,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美国化,而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

(5)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3、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首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

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其次,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

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

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四、论述题: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冲击着现实社会和意识形态中一切陈旧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以不可抗拒的磅礴之势,在物质生活方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辉煌的前景。

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次,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域和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破坏能力空前地增长,并且使人类与周围的环境处于一种紧张的矛盾关系之中。

人们逐渐发现自己正在陷入某种困境:

全球气候变暖,土壤过分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扩大,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和不负责任地利用科学技术来掠夺自然所造成的恶果,都是人类以自然主宰的身份自居而与自然发生冲突的结果。

正如恩格斯所言: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

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这样的经济同传统浪费型经济有区别,是一种节约型经济。

 

五、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反映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价值和价值评价:

关于哲学上价值的理解:

第一,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所以马克思说: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评价。

马克思所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第二,价值具有多维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关系是复杂的,可以是双重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第三,价值具有客观性。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这种对抗是客观的,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第四,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这种对抗是在阶级社会中的对抗。

关于价值评价的理解:

第一,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马克思的这段话,反映了马克思是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所作的评价是正确的,这些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评价是否正确,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相关知识水平、素养、阶级立场、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的制约。

马克思除了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外,还由于其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立场,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才会有这些客观正确的价值评价。

第三,马克思的评价反映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2、

(1)材料1说明了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材料2说明了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3)材料3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超出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工人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

 

 

 

武汉大学2008-2009学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B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剩余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2.“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4.“我思故我在”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7.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8.“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

9.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

10.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的区别表现为(   )

A.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

B.社会规律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D.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11.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