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放下镰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058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轻轻放下镰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轻轻放下镰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轻轻放下镰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轻轻放下镰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轻轻放下镰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轻轻放下镰刀.docx

《轻轻放下镰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轻轻放下镰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轻轻放下镰刀.docx

轻轻放下镰刀

轻轻放下镰刀

顺着那条走过千百遍的小径,母亲反复察看了几天,觉得是时候了。

那些稻子,显然有些着急了。

它们在秋风中被染得黄澄澄、金灿灿的,不停地向母亲点头示意。

母亲不疾不徐地走着,仿佛在检阅着一排排整齐的队列。

她有时会停下来,剔下几粒稻谷,剥开,放在嘴里,看是不是都饱满了。

她要等所有的稻子都成熟起来,然后带它们一齐回家。

母亲拒绝了收割机。

她觉得这一块不大的田地,她有足够的时间来侍弄。

在农忙的时候,母亲的时间总是显得很充裕。

她曾将幼小的秧苗一株株插植在水田里,现在,自然要一颗颗收获它们。

这对她而言,是一种愉快的劳作,一种近乎奢侈的享受。

母亲拿出镰刀,这柄月牙状的铁器,她已经用了二十年之久。

在一块比镰刀有着更久远年代的青砖上,母亲就着清水,将镰刀磨打得锃亮如新,然后很娴熟地用食指感触着镰刀的锋利程度。

看上去,她竟像一个身怀绝技的侠客。

那镰刃上,寒星闪闪,散发着幽幽的青光。

我敢肯定,一根细如烟尘的毫发,若是随风飘过母亲的镰刀,一定会被刃成两半。

清晨,母亲带着那把镰刀,来到田间。

稻子们遇到镰刀,顺着母亲挥手之间的弧度,立即如行大礼般倒伏,撒娇一般伏靠在母亲的臂膀之间,仿佛一个回归的孩子,迎向亲人的怀抱。

镰刀发出清脆的割裂之声,为母亲的劳动伴奏。

偶尔,汗水沿着母亲的额头缓缓滴落,滑到干渴的镰刀上,然后藏匿到更深的泥土里。

远远地看去,在无垠的大地上,母亲弯腰如弓,挥镰不止,身姿竟也像一把轻盈的镰刀。

过一会儿,母亲就会直起腰来,轻轻放下镰刀,将一堆堆稻子捆扎起来,又低头将地上散落的稻穗捡拾起来,塞在稻捆里。

在饥荒的年代里收割时,她也是这样。

现在远离了饥荒,她还是有这种习惯。

天色渐晚的时候,母亲的身后,成了一片偌大的空地,那些稻子们,堆放在那里,和泥土进行着最后一次的亲密接触。

母亲看一眼稻子们,又看一眼镰刀,她甚至能嗅得出,镰刀上沾着的淡淡草木清香。

一捆捆稻子被运到谷场上。

最后,母亲将镰刀取回。

在如银的月色下,母亲用布将镰刀仔细地擦拭干净,然后轻轻放下,放到夏天收镰时摆放的老地方。

明年,这把镰刀还将随母亲一起出征。

《广州日报》

 

解读幸福 陈绍平

幸福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幸福一词比较抽象,不具体,尤其是无法用科学语言表述。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用幸福指数对幸福进行科学表述的说法。

我认为,这本身就不科学。

   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三十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辞海》给“幸福”下的定义是:

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指数”在辞典解释为:

某一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

指数表明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幸福不是经济现象,如果非拿指数去套,显然有点牵强附会。

   人类的幸福最初来自感官的感受,后来有一部分上升为思维。

归纳或演绎让回忆和憧憬也有可能变得幸福。

幸福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与衡量标准,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感知不同,所体会到的幸福感也不一样。

   幸福的对比是苦难。

没有经历过饥饿,就不会认为饱餐一顿是幸福;当在太阳下曝晒时,有一丝阴凉或有一顶草帽就是最幸福的。

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境:

不羡慕他人拥有的,只珍惜自己拥有的,正所谓知足常乐。

   平淡是福。

幸福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不需要别人认同。

病床前的一束鲜花,口渴时递来的一瓶矿泉水,疲惫时朋友的一声问候,都能让你欣喜。

我认为,这就是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来自内心的温暖,不是以财富、权力、荣誉和征服来衡量的。

   平凡是福。

生活中到处都是幸福的颗粒,我们需要的是一双寻找幸福的眼睛和快乐的心灵。

有时,幸福也许就是一杯淡茶,一碗热汤,或者是一轮美丽的落日。

也就是这些小小的幸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活得有滋有味,让我们对生命更珍惜,更眷恋。

当然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普通人容易感到幸福,而富人却不太容易做到,原因是富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幸福的标准。

   平安是福。

人生,总有大起大落,你也许家财万贯,也可能一贫如洗,但平安的我们,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

作为平常人,不奢望大红大紫,不祈求大富大贵,只求心安、体安、理安。

只有平安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敞亮,多彩的梦才会化作绚烂的现实。

   其实寻找幸福的方法很简单:

你只要找个地方静静坐下,闭上眼睛,慢慢做轻松的深呼吸,任凭大脑开始想像“幸福”的地方。

那里或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或者月光如水,星辰灿烂。

然后,你仿佛置身在美丽的风景中,享受到一种无欲无望的安宁,这就是幸福。

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一颗能感受和解读幸福的心。

幸福就在你的身边,幸福就在你的脚下,不必舍近求远,而是俯拾即得。

你找到了吗?

摘自《大江周刊》

 

2011年1月5日《渤海早报》渤海潮副刊

快乐即自足

雷达

我曾一直不明白,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的一段话,何以不断地被人引用:

“如果一块石头掉到你的头上,你一定会感到疼痛,但是,羞愧、耻辱和诅咒只是在你感觉到它们的时候,才会感到它们存在。

只要你不去注意它们,它们不会打搅你的。

只要你能自我赞美,又何必害怕世人的讥讽嘲笑?

愚蠢是打开快乐之门的惟一钥匙。

我起先以为,这不过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或者鸵鸟策略。

但后来渐渐有些明白,这是在赞颂人的理性力量。

所谓愚蠢,乃正话反说,它要说的是,只有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主观自觉和反思能力,能发现和识别自身与自然的异同,有决定自己幸福的能力。

人的快乐与否主要不在外物,而在人自身。

亚里士多德有言“快乐即自足”,大意近之。

你走在大街上,或独处一室,忽然想起不平之事,可恼之人,不由怒火中烧。

你在想象中与之争辩,激烈时甚至幻想挥出老拳。

其时,月白风清,四野岑寂,世界一点也未察觉你的沸腾,对你不理不睬;同样,你忽然想起快意之事,高兴得合不拢嘴,走路也在喃喃自捂,其时,车如流水马如龙,世界也未察觉你的亢奋,也对你不理不睬。

可是,前一种愤怒使你自伤,后一种愉悦使你舒畅,该怎样选择呢?

时间是最具魔力的涂改液。

愤怒之后,便是一点点的化解,旋即被新的情绪取代,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愤怒中;焦虑至极,便是一点点的遗忘,发现等待你的并非焦虑中想象的情景,人永远不可能预知某日某时你的情绪是什么。

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要愤怒、焦虑?

感觉和观念是永远拆不开的连体兄弟,感觉在先,观念在后,但观念又不时干扰感觉,感觉也会诱发新的观念。

倘若专想不平、不快、不幸的事,死钻牛角尖,最后你会大哭,以为世界的不平全降到你的头顶;相反,还是这个人,还在这个地方,还是你拥有的一切,倘若专想快慰之事,知足常乐,自我欣赏,会越想越兴奋,由忍俊不禁到开怀大笑。

比如说,一位最成功的作家,要哭也能哭,他会想,这么多年了,还没有写出传世之作,诺贝尔奖也得不上,真是窝囊废,白活了,于是悲从中来,大哭一场。

当然,要笑也能笑,他会想,生而为人,著作等身,比起芸芸众生来,真是风光占尽,贡献卓特,于是喜上心头,哈哈大笑。

所以,伊壁鸠鲁哲学未必没有几分道理,他们认为,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乃是快乐的前提。

可惜,人人都觉得自己活得艰难,总在艳羡别人,说:

“看,他多么自在。

”其实,快乐不在房子多大,级别多高,存款多少;不再为一时虚荣牺牲当下的需要;也不再将终生幸福委之于一个虚位。

快乐在于自我感觉。

浮士德沉浸在美好的瞬间时说“留着罢,你,你是如此美妙”,他注重提高每一瞬刻的生活质量,这就叫快乐。

快乐的大敌是给自己“垫砖”,把自己“拔高”,以为自己如何伟大,别人只配适应自己。

一旦把自己架起来,世界就变色变味了,快乐就逃遁了。

2011年1月5日《渤海早报》渤海潮副刊

新年什么新

鲍尔吉·原野

 如果新年到来要经过一道门,不知有多少人挤在门边,等待看到新年第一眼的模样,扯一扯新年的衣裳。

想没想过这件事——新年从哪儿来到人间?

从南半球的热带雨林,从西伯利亚黑松密布的雪地,从大海如玻璃一般漫圆的天际?

最有可能,新年是从穷孩子的荞麦皮枕头里走到大街小巷。

穷孩子心不穷,装着整个世界都装不下的美梦。

新年没什么礼物带给孩子和大人,只带了“新”,送给所有的人。

让新年走进人间的门,带年轮、散发松脂的香味。

这个门是灯芯草编成的,照亮边边角角的土地。

门由糖果堆砌,走进来孩子的新年。

迎接新年的大门比黄金还珍贵,它放进来一个名字叫新年的希望。

希望对谁来说都是一个神秘的多格手提箱,里面置放不一样的喜怒哀乐。

在新年当中,我们终于平等,虽然人们生而不平等。

家庭、相貌、财富均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

人打拼原来为了消弭这些不平等,尽管差距越来越大。

可是,财富、地位、健康和心灵并不共居一个区域,财富所有者的健康也许越来越式微,两手空空的打工人的意志力可能越来越顽强。

人生确实不平等,也不必平等。

让心灵澄澈,让身体饱满,能让一个慢跑者跑到终点,而长跑的队伍里不知有多少人已经退出了。

新年递给我们手上的平等是时间的平等,这是苍茫世界唯一的平等。

从这一刻开始,一个人假设抛弃了所有的恶习——所谓假设本可成真,如果人愿意让它成真。

假设自己是一个新人,更坚强、更仁慈、更厚朴。

所有求之不得的有关生活习惯与品格的美德,都可以在新年这一天养成。

往深里想,这就是新年的礼物。

平等是我可以像别人一样沉静,一样宽容,一样热爱运动和不发脾气,这是高于金钱的人格靶标。

只要你愿意,你从此成为新人。

想新年的新,到底新在哪里呢?

原来新在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变成想成还没成的人。

新年像挖掘机挖出我们心底的愿望,才知道:

年还是那个年,是人新了。

道歉应在痛定思痛之后

谢玺璋

这几天,媒体都在说崔永元向朱军道歉一事,煞有介事,煞是热闹,恰好被《艺术人生》用来推广自己的新节目。

当时我就在现场,说老实话,并没觉得此“躬”鞠得如何令人感动,看上去倒像是整个节目预先设置的一个环节,小崔的道歉和朱军的感谢,其实是在完成规定动作。

这么说也许有点不够厚道,但他确实没有解开我心中的疑团。

我不知道崔永元道歉的理由,是他觉得那样批评朱军不应该,还是朱军根本没说那句话?

如果朱军说了那句话,那么,崔永元道歉的理由又在哪里呢?

所以,我倒希望能这样来理解,崔永元与朱军是要借助电视媒体,现身说法,来提倡一种精神,传达一个理念,也就是这期节目反复表达的一个词汇:

温暖。

道歉使人离得更近了一点,温暖也就多了一点。

温暖是人的需要,道歉也是人的需要。

不仅受到伤害的人需要道歉,给别人带来伤害的人,同样需要道歉。

从心理层面研究道歉的拉瑞尔指出:

“道歉,扮演着疗愈人心的作用。

”人非完人,孰能无过。

一个人如果做了错事,说了错话,那么,最聪明的做法便是尽快主动道歉,求得别人的宽恕和谅解。

这样做,对受害人是个安慰,同时也就安顿了自己的良心。

有人把道歉看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确实,道歉是需要勇气的,即使崔永元向朱军鞠的那一躬,也需要一定的内心支撑。

所以孔子说: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又说:

“知耻近乎勇。

”但是也要看到,道歉同样能在人格上给人加分,更能赢得别人的敬重。

郭德纲能在网上公开道歉,反思自己“太膨胀”,其实已经尝到了道歉的甜头。

或许这正是当下许多人选择道歉的原因。

我们看到的便有陈宝国为拍戏不慎失手打翻冯远征而道歉;复旦大学生为“丢失了对生命的敬意”而道歉;当年的红卫兵也向曾经受到迫害的老师、校长和幼儿园女工鞠躬谢罪。

美国《时代》周刊近日甚至评选出2010年度十大道歉事件,其中不乏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对在公共事件中受到伤害的平民致以歉意。

但是,要知道,最有分量的道歉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危机公关,更不是针对社会舆论的一种行为策略,而是在见证良知的勇敢,看你有没有正视自己过失的勇气。

真正意义上的道歉,是须臾也离不开自觉自愿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痛定思痛之后,在真正认识到自己做错了的时候,才有可能道歉。

事实上,心灵的步履能走多远,人的歉意也就走多远。

回忆母亲

杜永关

母亲走了已经十年了,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她老人家,却没有动笔写成。

最近,接连的几个梦境中,母亲频繁出现。

或是生病前的容貌,或是在病重时的神态;几次竟然梦到母亲没有去世,而是好好地待在家里。

难道天堂上的母亲对她最小的儿子有些不满了,怪我一直未曾纪念她……

十年前的冬天于我而言,是生命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临近春节的时候,我接到了老家的来电——母亲病了。

二姐和大哥在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是很平静的。

可不知为什么,听到这个消息的我,心里却是异常焦虑。

紧张地收拾完回家的东西后,我和妻子匆匆打车去了车站,直到准备上长途车的时候,才发现妻子随身的包忘在了出租车上。

里面有钱包、存折等一切重要的东西。

没有办法,我们又打车回到了家里,去各处挂失。

一切办完后,长途车早就开走了,我们只得回家。

土暖气早已熄了火,我和妻子坐在冰冷的屋里,四目相对,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再联想到母亲的病,心中隐约地感到了一种惶恐。

这种惶恐在我们终于回到老家的时候,得到了现实的印证。

“胰腺癌晚期,腹腔已经长满了癌变组织,没有手术的可能,回家好好伺候吧。

”医生的话像一枚枚重磅炸弹。

我懵了,真觉得一切虚幻得好像都在梦中。

母亲刚刚52岁,几天前还到邻居家里给我们打电话说自己的身体很好,准备过一阵子到城里来小住。

可是,这一切美好的设想都被眼前的现实彻底击碎了。

母亲的一生活得不容易,没有享过什么福,就早早地去了。

母亲的娘家成分不好,是富农。

她的童年既缺乏温饱的物质生活,也没有单纯快乐的精神世界。

结婚后,父亲一直在外面工作,作为大家庭中长嫂的母亲,除了要承担繁重的家务之外,还要像男人一样忙活地里的活计。

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对于我们的教育却非常重视。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上房去玩,到了邻居家的屋顶,顺便拿回了几块晾着的红薯。

小孩子不懂事,还以为是占了便宜,到父母跟前炫耀,结果被母亲狠狠揍了一顿。

这件事让我一生牢记。

更多的时候,母亲则是用她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母亲常说,“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

无论是求学路上的坎坎坷坷,还是事业上的起起伏伏,我默念着这句话,一路坚持了下来。

我怀念母亲,更感谢母亲,她不但给了我生命,同时也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和一生坚守的原则。

而她留给我的这些精神财富,正在被我一点一点地传递给我的女儿。

妈,您在天国放心,您最小的儿子生活得很幸福。

人生从此孤独

时间:

2011-11-1021:

13来源:

《东方早报》作者:

林少华-

有时候我想,莫非孤独这东西也有遗传性不成?

记忆中,祖父是个孤独的人,他极少同人交往,漫长的冬夜里就自己一个人哼着不知什么名的歌在油灯下编筐、编席子。

父亲更是个孤独的人,在公社(乡镇)当那么多年党委宣传委员,几乎从未看见他往家里领过同事,也没人来访,他回到家就捧一本书往炕上一躺。

我也习惯于独往独来,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孤独。

说热爱孤独未免有点玩“酷”,反正就是没有和谁亲近的欲望。

听母亲说,我从小就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上学后也不跟同学一块儿嬉闹,一个人屁颠屁颠背书包出门,再一个人屁颠屁颠背书包回来。

这么着,就只剩下一项活动:

看书。

因为看书是最孤独的活动。

或许上天关照,许多年后我当了大学老师,因为相对说来,大学老师是最可以孤独的职业。

无非铃响一个人进教室讲课,再铃响下课,一个人回家备课、看书、爬格子罢了。

窗外一轮孤月,案前一盏孤灯,手中一杯清茶——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给总统或国务院副总理俺都不做!

诚然,大学老师不是旧时私塾先生,集体活动也还是有的,而大凡集体活动都没给我留下多么温馨美好的回忆。

每次参加之后我都更加迷恋独处,由衷地想,孤独是何等妙不可言!

记得10年前在广州那所大学工作的时候,期一次集体旅游,不知何故,几乎所有领导和同事都苦口婆心地动员我务必参加一次。

我也并非老那么不识趣,于是随大家上了旅游大巴。

一路青山绿水、白云蓝天、花香乌语、阳光海滩,车移景换,心旷神怡。

只是不巧我和领导坐在一起,一个劲儿歪头盯视窗外毕竟有些失礼,却又不知和他说什么好。

交谈如沙漠里的水,刚流出就渗进沙子不见了——讲课、写文章我或可不时妙语连珠,而此时硬是搜刮不出词来。

下午烧烤,之后转去卡拉OK娱乐厅撒欢儿跳舞。

我溜边走了,独自沿田间小路缓步前行。

晚风,稻田,远村,归鸟,蝉鸣,脚下的泥土和荒草……一切都让人倍感亲切。

我爬上一座山冈,在山坡上的草丛中坐下。

脚前有两三株山百合,静静开出三四朵嫩黄色的花。

旁边二三十米处有一小截残缺古旧的青砖墙,墙脚长着几丛高高的茅草,小马尾辫般的白色草穗随风摇曳,寂寥,空灵,安谧。

放眼望去,夕阳已经落山,几抹晚霞贴在天际,一缕夕晖从晚霞间闪闪泻下,给大地、百合和茅草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

注视的时间里,倏然,一种巨大的悲悯和慈爱如潮水一般把我整个拥裹起来,我觉得自己是天地间最幸福、最不孤独的人,甚至觉得只有孤独才会不孤独。

但如今,我陷入了孤独之中。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失去了母亲,又失去了父亲。

父母的去世让我忽然明白,多少年来我之所以不知道孤独,是因为父母在。

父母在,自己哪怕跑得再远,也不觉得形单影只,年老的父母就像远方天际的那缕夕晖,陪伴和温暖着自己。

抑或,自己如同一只风筝,即使飞得再高,线也牵在父母手里。

如今父母走了,我就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孤独地飞在没有夕晖的高空,飞向苍茫的天际……

是的,从今往后,再没有人因为我而为日本列岛哪怕轻微的地震牵肠挂肚,再没有人因为我而特别关心广州那座城市的天气预报,再没有人因为我而对央视《新闻联播》中偶尔闪现的青岛海岸紧紧盯住不放。

说起来,父母在青岛住过两年,住在我在市中心为他们租的房子里。

那时母亲的记忆力已经很不好了,住了一年多还找不到附近的菜市场。

一次外出,他们两人都忘带钥匙进不了门,母亲却清楚地记得我的电话号码,得以请邻居代打电话找我拿钥匙过来。

事后问起,母亲说:

“那怎么能忘呢?

一辈子都忘不了!

世界上还会有人纯粹因为爱而一辈子记得我的电话号码吗?

人生从此孤独。

 

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谈起黄土,大家都耳熟能详,黄土是色黄褐、颗粒均匀的、砂粉质的黄色尘土物质,一般由易溶解的盐类和钙质结构组成,比较松散,遇水后极易崩解。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西北的黄土高原就是黄土最集中、最典型的分布区,它是由多呈灰黄色、棕黄色和棕红色、抗侵蚀能力很弱的黄土构成的,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达180~200米),覆盖面积63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之最。

然而,这厚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呢?

就像对黄土高坡吟唱不已一样,人们对黄土的来源一直争论不休,其中主要的观点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水雨相说”。

持“风成说”的学者们认为黄土是石英等粉砂物质经风力吹扬搬运而堆积在异地的粉尘,再经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黄土化”过程而形成的。

他们认为是偏北风把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及中亚等地的大量粉沙刮到黄土高原地区堆积下来。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黄土高原。

而且科学家发现黄土高原与其底部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黄土高原下部地貌形态多样,起伏比较大;但上部沉积黄土厚度大体相近似,并有从东到西逐渐变薄的趋势,黄土的颗粒越往西越粗,与黄土来源于西部的方向是一致的。

这些现象说明黄土是从别处搬过来的。

此外,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 、“ 雨黄沙” 、“ 雨霾” 的记录, 最早的“ 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

天空黄雾肆虐,沙土从天而降如雨—— 这其实就是沙尘暴。

据前汉书记载:

公元前32年(汉帝建始元年)4月的一天,“大风从西北起,云气亦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

 “ 夏桀之时, 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无独有偶,历史在近年来重演了, 1984年4月26日, 陕西关中地区天色骤然昏暗,空中黄尘纷纷扬扬地飘落,西安市蓝天丽日不见了,街道上汽车得亮着大灯慢慢行车。

原来,这场罕见的黄风暴源自南疆,途经甘肃、宁夏,一路上裹胁着大量黄土尘埃呼啸而来,最后在陕西降落。

这又给“风成说”提供了一个证据。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

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甚至连华北的五台山、太行山上都有黄土堆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许多“风成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不少科学家经过细心考察发现,黄土的分布高度有一极限(高度各地不一),超过这一高度极限, 黄土就不再出现了,这就否定了黄土是风带来、由天上落下的假说;同时,他们也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却是典型的河流沉积物。

于是,这些科学家们认为:

黄土是水成的,黄河的上源就是黄土的发源地,是河流把黄土冲刷下来形成的——这就是“水成说”。

与此同时, 科学研究发现,黄土物质来源有异地也有原地,而且,经过石英砂电镜分析结果显示,黄土颗粒形态种类多样,整体呈流线型或螺线型。

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黄土形成于温带草原环境,是经过风、水双重选择的沉积物,从而出现了“风水雨相说”。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观点,认为黄土不单单是风成或者水成的,而是通过各种作用共同形成的。

为了了解黄土形成的真正成因,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进行研究。

经过分析发现,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的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中,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历经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此外,科学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着密切关系。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在挤压作用下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却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使得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最终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它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由上述的科学研究分析结果得知,黄土既有被大风从西北、中亚“刮”来的;又有更新世以来的多次洪水和河流冲积而来的;还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基岩在青藏高原隆起、冰期内陆气候与季风气候的形成转换环境中风化形成的。

总之,黄土是通过一个综合的、多成因的作用形成的。

(文章选自《百科知识》杂志,作者:

吕鹏瑞 ) 

 

 

海水会越来越咸吗?

  既然海水中已含有这么多的盐分,而且还在不断地从陆地获得盐类物质,那么海水是否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

会不会将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呢?

 

  大家知道,当今世界上最咸的水域是著名的死海,它的盐分含量比海洋平均数高许多倍,以致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无法在里面生存。

原因是它和海洋不相通,又地处炎热环境,水分蒸发速度远远超过海洋,所以盐分就聚集得更多。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海水中的大部分盐是“淡水”的河流带来的。

我们前面提到,最初的海洋的水量远不及现在的海洋,同时最初的海水含有的盐分也很少,口味可能仅相当于我们现在喝的淡水。

但是,自从地球上的第一场雨从天而降,开始冲刷年轻的陆地表面,海水的盐度就改变了。

雨水在数以亿计的时间里敲击着裸露的岩石,破坏岩石的结构,将矿物质溶解并带走。

这些矿物质包括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硫酸钾等,也就是化学家们所定义的盐。

这些盐随着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