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879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docx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成果材料

钟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钟祥市洋梓中学课题组

2015年6月

 

1、研究报告………………………………………………………

2、未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含调查报告)………………

3、与课题相关的获奖证书………………………………………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研究报告

钟祥市洋梓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加大了城市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压力。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是这种压力落到流动者身上,这就造成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和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现在已经相当严重了,是社会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保护留守儿童享受同等的物质及精神待遇,所以我们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开展了本课题———《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理论。

儿童教育心理学认为:

儿童出现问题是有其心理原因的,也是可以探究和解决的。

当儿童有问题时,教育者不能把他看作是愚笨或难管教的,而应这样考虑:

①他的动机方向是否适合教育目的?

②他的行为方式是否偏离常规?

他在顺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是否受到过挫折等。

  2、新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政策、法规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第二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寻求学校对留守生学习管理、生活帮助的方式。

 2、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出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困难,提高他们抵制不良影响和侵害的能力,让他们在学校、在班级里健康快乐地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课题研究,争取形成切实可行的家校联系策略,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立符合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方案,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

(5)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6)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

五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开展学生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询问了解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认识程度,然后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好,养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贪图享乐的人生观,这样的心理问题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存在很大的影响,我们会对其中有针对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2、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七、八、九三个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十个留守学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值得关注,对出现的问题要找出原因,及时补救,完善他们的身心发展,使之健康发展。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有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一种经验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

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

本阶段主要由王安斌同志和各子课题组长负责。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4年8月):

用一年时间完成,上课以及实践活动。

进行微型研究,实验总结具体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本阶段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研究完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

利用一个学期时间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出版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

本阶段在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研究基础上最后由课题负责人结题。

六研究的效果

 一、研究成效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

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

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

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

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

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

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

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紧,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

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祖辈无端溺爱 产生自私心理。

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

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

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心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

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

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

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

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懒散,茫然,厌学。

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

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其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6%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占82%!

问卷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

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

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

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

有些胆大的还直接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4、形成逆反心理 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

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

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

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

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然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

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

人们都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

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

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半文盲,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

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几个。

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

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4%;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6%。

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

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有些家长说:

“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

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二)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相应对策

1、尊重学生细心关爱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

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

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

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

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过生日;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

2、目标导航循循善诱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

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

教师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调动留守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育”成为他们的“需要”。

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动成为他们心灵的拖累和负担。

三是努力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留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表现。

要引导学生用目标导航,让每个学生确立三个目标:

奋斗目标(考多少分)、竞争目标(找个对手比一比)、发展目标(个人想在哪个方面创优)。

当留守学生把教师的教育以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3、真情包容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

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

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

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

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这是疏导的核心。

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

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4、细心策划持之以恒

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了解和转化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最重要手段,并且也把活动和实践作为留守学生实践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

没有活动和实践就没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的基础。

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遵循实践性原则,教师一定要相信留守学生,放手让他们多参加活动;二是要在活动设计、策划上求变,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增强自信心。

三是及时总结评比,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持之以恒。

四是注重实际,讲求实效。

(三)我校几点成功做法

1、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

四掌握:

就是掌握“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四掌握”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四管理:

就是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当好“五员”:

就是当好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2、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学困生受教育的断层与情感世界的真空。

首先,在班级做到“三多、三沟通”。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本人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

其次,在班级开展以“互相关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认真组织“五个一”活动,为学困生架起情感的虹桥,让其健康地成长。

①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对于“留守儿童”,除了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走入他们的心灵,还必须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纠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②每月开展一次等级制评价活动,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完善等级制评价,就是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了“加油!

”“有进步!

”“继续努力!

”等词语来衡量“留守儿童”作业成绩的评价方式.③每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儿童”评奖活动,让学生点燃希望之光。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评奖活动,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个导火线,激发他们“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

④开展“三联三帮”活动,让关爱之情充满校园。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帮扶“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困惑。

学校制定了“三联三帮”工作方案,具体做法是联班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

即确定一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帮扶“双差”(纪律差、成绩差)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确定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扶教学上感到吃力的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确定一名学科教师或几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搞好学习。

为把此项工作抓到点上,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一方面我们建立班级转化“留守儿童”信息库,并落实结对子名单上交学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帮扶“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⑤每月开展一次“星级班级评比活动”,让学生扬起前进风帆。

为了积极地创造性地抓好“关爱工程”工作,学校十分重视每个学生成长,积极引导和激励每个学生都进步。

为此,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星级学生评比活动”。

在此基础上,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五星评比活动,并实行星级学生挂牌行动,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奋斗的目标和发展的希望,都去争当星级学生。

4.开展“十个一”工程,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①【建好一个家】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把班级建成“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切实当好家长,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即:

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及外出父母的联系办法,同时管理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

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学校免费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让“留守儿童”在课间、午休时与家长联系,为他们的沟通提供方便,以此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③【落实一个学习小组】白天,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结成帮学对子;晚上,分区域将“留守儿童”与健全家庭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共同进步,让他们不因家庭管理真空,而沾染上一些社会恶习。

④【每月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要求各班每月必须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规,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⑤【每周一次谈心】要求班主任每周要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身体等各个方面情况。

与“留守儿童”交流感情,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⑥【举行一次结对帮扶活动】各班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结成学习帮扶对子,每位教师必须联帮三名“留守儿童”,给予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

⑦【写一封亲情书信】教师指导“留守儿童”给远方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⑧【开展做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从小培养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⑨【举办一次培训活动】学校每期举办一次“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及其代管人的培训活动,教给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教师和代管人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

⑩【过一个快乐的生日】学校要求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生日档案,开展给“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唱、点一首生日祝歌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过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老师们都在无私奉献着,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

但是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工作。

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但是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辅导。

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

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

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

锻炼他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健康茁壮的成长。

三、课题后继研究工作: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着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我校在留守儿童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关爱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的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

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不断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洋梓中学课题组詹晓芬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2、从家庭认识来看

3、从家长自身来看

4、从学校教育来看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1、政府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

2、学校也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附录:

问卷调查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据统计,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其原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

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

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

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

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的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谁关心子女的发展。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城内调查显示:

70%的父母年平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