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781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docx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

会阴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的上升的逐年上升,子宫内膜异位症虽为良性病变,但因异位的组织具有种植生长能力,特别是种植于会阴,给患者的心里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001~2006年我院共收住院孕产妇6018例,发生会阴侧切伤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共9例。

患者病状为不同程度的经期会阴伤口处发现一肿块,周期性疼痛,常于月经开始出现,并持续至整个经期,劳累后加重,月经后肿块逐渐变小,哺乳时间长病状较轻,肿块表面程紫蓝色,在会阴切口瘢痕处可触到大小不等的结节,且有剧痛,月经干净后疼痛缓解。

肿块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肿块逐渐增大,以上9例患者经在局麻下行会阴瘢痕处较大范围病灶除术,术后住院7天拆线,伤口Ⅱ/甲愈合,术后随访观察0.5~1年,均无复发。

  对于发生以上病例,总结如下教训:

①在胎盘娩出后,尽量避免手进宫腔操作,以减少子宫内膜种植于会阴侧切伤口处。

②会阴侧切伤口缝合前,用甲硝唑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③缝合会阴侧切伤口时,将阴道黏膜缝合完整,特别是黏膜顶端及切口处端(处女膜环处),以防子宫内膜种植于会阴切口。

④尽可能延长哺乳时间,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发生萎缩,以降低会阴伤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⑤产后长期服用避孕药以抑制排卵,使内膜发生萎缩。

⑥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术后,保持会阴伤口清洁,采取向健侧会阴卧位。

 

子宫内膜异位症;会阴切开术

患者,女,30岁,已婚,孕1产1。

2008年12月20日因发现外阴侧切口包块7年入院。

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史。

7年前于当地医院足月侧切顺娩一足月新生儿,产后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

7年前发现会阴侧切口处有2个包块如绿豆大小,每于行经时包块疼痛,月经过后疼痛减轻,包块逐渐增大,月经期包块增大较明显,曾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治疗未见好转,1个月前就诊于我院,门诊考虑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进一步诊断治疗收入院。

既往体健。

查体:

患者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未触及包块。

妇科检查:

经产外阴,左侧会阴侧切口处有2个直径约2cm大小的质硬包块,有压痛,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正常大小,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

妇科B型超声示:

“子宫腺肌症”,入院后初步诊断为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入院后择期行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灶切除术,手术范围包括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灶及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

术后病理回报: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

  讨论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有报道阴道分娩发生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为8.7人/万[1]。

会阴切口或撕裂伤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宫腔内膜种植有关。

分娩软产道损伤虽常见,但继发于软产道伤口的内异症却罕见。

会阴伤口不易形成内异症的原因可能为:

(1)阴道为有菌环境,局部伤口难免有坏死和感染,在感染的伤口内移植组织不易存活;

(2)产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移植的子宫内膜不易生长。

对于无分娩史的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因为子宫体、宫颈、阴道及会阴之间均有淋巴管相通,一般认为是良性淋巴转移的作用结果。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临床表现为:

(1)阴道分娩的会阴撕裂或侧切史;

(2)会阴部结节;(3)肿物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

有以上典型临床表现可达到100%的准确率,无须辅助检查手段,而非会阴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或局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辅助诊断。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异位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

如果累及肛门括约肌,术前辅以假绝经治疗3~6个月,可使病灶缩小,界限清楚,易于手术切净和降低并发症[2]。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

朱兰郎景和辛峰*刘海元刘珠凤孙大为冷金花黄荣丽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100730

*山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摘要]目的:

探讨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处理。

方法:

对我院18年来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术后随诊。

结果: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非常低,我院会阴伤口异位症的发生率为8.7/万。

11例病例均诊断正确。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潜伏期,30岁以前患者多在一年以内,30岁以上患者多在一年以上,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均行完整切除,药物治疗。

随诊3个月至7年,10例未复发。

结论:

典型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对会阴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做出准确的诊断。

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

多发生在卵巢、宫骶韧带和盆腔腹膜。

也可发生在阑尾、大网膜、肺、阴道、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但并不常见。

会阴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国内外杂志上均有报道,因发生率低,多为个案报道,缺乏对其临床特点的共性分析。

现将我院18年间的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983年1月~2000年12月间,在我院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共2993例,其中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占0.36%。

我院在这18年间共阴道分娩11538例,发生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余9例会阴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为外院分娩),发生率为8.7/万。

其中部分患者术前后辅以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后随诊复发情况。

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见表1。

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孕次产次阴道分娩发病潜伏期周期性疼痛会阴结节随诊时间复发

编号会阴情况(月)(直径)

12300//无5cm3年无复发

23141侧切48有2.5cm1年无复发

32821裂伤6有1cm4月无复发

43642裂伤48有2cm,1.5cm6年复发

52911侧切4有2cm6年无复发

63421侧切37有1cm1年无复发

73811侧切96有3cm7年无复发

83611裂伤96有2cm1年6月无复发

92711裂伤3有1cm(4)0.5cm

(2)*4年无复发

103721裂伤96有1cm,0.5cm4月无复发

113011裂伤12有3cm,2cm,1cm3月无复发

*为4个1cm病灶,2个0.5cm病灶。

结果

1、会阴伤口与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

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患者1为23岁,未婚未孕,否认性生活史,在阴唇前联合处左侧大小阴唇之间有一5cm大小的包块。

无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超声检查提示不规则无回声。

行局部病灶切除。

余10例均为分娩后会阴伤口处的病灶:

4例为会阴侧切,6例为会阴撕裂。

10名患者均有与月经来潮相伴的周期性会阴伤口胀痛,并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或包块。

3例在会阴皮肤或阴道黏膜表现为蓝色外,余均为正常色泽的皮肤和黏膜。

所有患者均无月经期的会阴结节部位的出血。

手术切除的病理,均证实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内膜腺体和/或间质。

2、患者年龄与发病潜伏期

除去例1非会阴伤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为发生在会阴侧切伤口或撕裂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会阴伤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潜伏期最短的为4个月,最长的为96个月,平均为45.4个月。

但患者年龄与发病潜伏期有明显关系,30岁以前患者潜伏期多在一年以内,30岁以上患者发病潜伏期多在一年以上,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确切统计法计算)。

3、会阴伤口病灶

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非会阴伤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例1的病灶为5cm外;会阴伤口的病灶为0.5cm~3cm,平均为1.45cm。

单个病灶有6例。

多个病灶有4例,2例累及肛门括约肌,其中1例累及肛门括约肌较重,术后6年复发。

4、手术前后用药与术后复发

患者1为非会阴伤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予以内美通(2.5mg,每周两次)假绝经疗法,患者坚持了一个月后自行停药,随诊三年,未复发。

4例(患者3、6、8、9)术前后未用药,术后随诊4个月、1年、1年6个月和4年,均未复发。

3例(患者2、10、11)术前予以假绝经疗法(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或内美通)3-6个月,患者2、10术后继续GnRHa3个月,术后随诊1年及4个月,均无复发。

患者11术后未用药,随诊3个月,未复发。

3例(患者4、5、7)术前发现病灶累及肛门括约肌,予以假孕疗法(避孕针1号)6个月,患者5、7术后继续避孕针1号3~4个月,术后随诊6年和7年,均未复发。

患者4病灶累及肛门括约肌较重,术中不能在病灶边缘切除太多,术后继续避孕针1号6个月。

术后6年复发,病灶为1.5cm和2cm两个,表现为周期性疼痛,因累及肛门括约肌,无法行手术切除,当时,患者42岁,同时伴有严重痛经的子宫肌腺症,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术。

术后会阴病灶逐渐缩小呈小结节,无不适症状。

讨论

一、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理尚不明了,故有经血倒流、体腔上皮化生、淋巴播散、移植等学说来解释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发生。

移植学说(Theoryoftransplantation)实际上是从占优势地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种植学说(Theoryofimplantation)引申而来的。

移植意味着人为造成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各种子宫手术、宫腔操作均可能将子宫内膜移植至切口或撕裂伤口,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一种医源性播散。

剖宫产(包括小型剖宫产)可以引起腹壁切口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而不发生会阴区子宫内膜异位症;反之,阴道分娩者,亦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即说明其发生与宫腔内膜移植有关。

但分娩时,软产道损伤虽常见,继发于软产道上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却罕见。

以往文献多为个案报告,难以说明其发生率。

本组材料表明其发生率仅为阴道分娩的8.7/万。

会阴伤口不易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可能有二:

(1)阴道为有菌环境,局部伤口难免有坏死和感染,在感染的伤口内移植组织不易存活;

(2)产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移植的子宫内膜不易生长。

对于无分娩史的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能用移植学说来解释,一般认为是良性淋巴转移学说(Theoryofbenignlymphaticmetastasis)的作用结果。

因为子宫体、宫颈、阴道及会阴之间均有淋巴管沟通,子宫内膜可通过此淋巴管在会阴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

二、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从本院临床资料显示,会阴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瘢痕部位的结节、肿物,质地较硬,边缘不整,直径在1~3cm,多为单发,也可为多发或数个结节融合。

多数皮肤和黏膜色泽正常,也可呈紫蓝色。

病灶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并病灶渐增大。

故会阴伤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为:

(1)有阴道分娩的会阴撕裂或会阴侧切史;

(2)会阴部结节或肿物;(3)肿物单发或多发,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

而本资料的1例非会阴伤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无明显的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肿物疼痛,病程进展较缓慢,在长至5cm方来院就诊。

在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上是否需要辅助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扫描(CT)和局部细针穿刺行细胞学检查一直很有争议[1,2,3,4,5]。

Vincent等[1]发现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为多种形式,但主要表现为皮下混有无回声的混合团块,周边轮廓不规则。

Goldberg[2]认为超声检查可以明确浅表肿物的大小和与其它组织结构的关系。

CT也有学者报告用于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4],但因其价格昂贵及有射线伤害,并不被多数学者接受。

对肿物行细针穿刺行细胞学检查,对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提供精确的诊断依据[5]。

从本院资料结果显示,会阴伤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从典型的病史和检查,即能达到100%的正确率,无须其它的辅助检查手段。

而对于非会阴伤口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行超声检查或局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辅助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应有子宫内膜腺体和/或间质。

本院资料还提示,会阴伤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潜伏期平均为45.4个月,与我院以往的腹壁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平均潜伏期9.8个月相比[6],明显为延长。

患者年龄与会阴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潜伏期有明显关系。

患者的年龄越大,发病的潜伏期越长。

这可能是患者年龄与子宫内膜生长活性有一定关系。

三、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采用这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是通过药物减少病灶的活性,使其逐渐消失。

药物治疗有假绝经疗法和假孕疗法。

为了治疗充分有效,一般要求用药至少6个月。

对盆腔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假绝经疗法在改善和继续使用率上均比假孕疗法好[7]。

但王友芳等[8]报道,对5例盆腔外腹壁切口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2~4个月,临床效果不显著,手术切除时,无一例有药物反应。

因为伤口瘢痕组织较硬,病灶被包围在大量结缔组织中,药物达到病灶的浓度较低。

近年,有报告,GnRHa对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有效。

但我们认为对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异位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以保证无残留异位灶。

如病灶界限不清或有可能累及肛门括约肌,术前辅以药物治疗,可使病灶缩小,界限清楚,易于手术切净。

本院资料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均以手术治疗为主。

术前病灶界限不清或累及肛门括约肌的患者行术前药物治疗。

1例病灶累及肛门括约肌较重,术前后用假孕疗法6个月,术后6年仍复发。

4例术前后未用药,术后随诊,均未复发。

术前后药物治疗是否会提高手术成功率,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所以,若手术中明确将病灶切除干净,术后可不用辅助治疗;如果病灶界限不清或累及肛门括约肌,辅助药物治疗。

与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比较,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较好,是可以治愈妇科疾患。

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点及处理

朱 兰

作者单位: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

生长?

侵润?

反复出血,引发疼痛?

不育及结节包块等相应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阴道直肠隔深部结节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他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发生在盆腔以外,理论上可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

可细分为四类:

I类:

消化道的EM;U类:

泌尿道EM;L类:

胸腔EM;O类:

腹腔外EM(腹壁、会阴、腹股沟、脐等)。

盆腹腔外EM在发生和临

床表现上都有别于盆腔内EM,了解这些不是常见疾病的特点,才可对其正确诊断和处理。

1.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盆腔外EM最为常见的部位为腹部皮肤切口部位EM,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EM。

文献报道足月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EM发生率为0·03%~0·4%,中孕期的剖宫取胚术后发生率为1·08%[1]。

发病年龄国外文献报道平均29·4岁[1]。

北京协和医院资料平均年龄为33·24岁[2]。

随着剖宫产在中国分娩比例的增加,腹壁切口EM的发生也相应增加,值得重视。

腹壁切口EM典型临床表现:

①有经腹妇产科手术史(剖宫产史、卵巢囊肿剔除术史);②腹壁切口处或周围肿块;③多数肿块有与月经相伴的轻度周期性胀痛,少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超声检查为低回声不均质回声结构,内部散在强回声;边界不规则,通常毛刺状,侵入周围组织;

有宽度和连续性不定的强回声环。

血清CA125不似盆腔EM,血清CA125值常在正常范围,其辅助诊断价值有限。

但对该病的认识,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声检查术前不难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腹壁切口EM的资料[2]提示:

5·3%腹壁切口EM伴子宫发育异常;12·9%腹壁切口EM术中发现其它部位内异症。

所以对有腹壁切口EM的患者应行盆腔B超检查,了解有无盆腔内EM的存在和子宫发育畸形。

腹壁切口EM也可以恶变,恶变率文献报道为4%[3],恶变的临床表现多为腹壁切口EM切除术后的反复复发,恶变后组织学类型表现多为腺癌、囊腺癌、内模样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

对于腹壁切口EM切除复发的患者要

警惕恶变,应进一步手术切除明确病灶性质,不可盲目观察等待。

腹壁切口EM病灶常发生在腹壁前筋膜及肌肉,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

切除异位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应距病灶外缘0·5~2·0cm切除病灶,保证无残留异位灶,故术中病灶直径多大于术前估价。

小于2cm的腹壁切口EM多为无太多腹壁筋膜层缺损,常规缝合腹壁筋膜层即可。

大于2cm的病灶切除后常有范围较大腹壁筋膜缺损,需张力线或加用补片缝合。

术中病灶切净,术后不需辅助药物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2]提示92·8%的腹壁切口EM一次切除术后治愈。

所以对腹壁切口的EM,手术切除病灶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

2.会阴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会阴伤口EM并不常见,北京协和医院资料显示,阴道分娩发生会阴阴道伤口EM几率为8·7/万[4]。

会阴切口或撕裂伤口发生EM,说明其发生与宫腔内膜种植有关。

分娩软产道损伤虽常见,但继发于软产道伤口的内异症却罕见。

会阴伤口不易形成EM的原因可能有:

①阴道为有菌环境,局部伤口难免有坏死和感染,在感染的伤口内移植组织不易存活;②产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移植的子宫内膜不易生长。

对于无分娩史的会阴EM,因为子宫体、宫颈、阴道及会阴之间均有淋巴管沟通,一般认为是良性淋巴转移学说的作用结果。

会阴伤口EM的典型临床表现为:

①阴道分娩的会阴撕裂或侧切史;②会阴部结节或肿物;③肿物有与月经相

伴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

有以上典型临床表现北京协和医院资料提示达到100%的诊断准确率[3],无须辅助检查手段。

而非会阴伤口EM,世界范围只有个案报道,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超声检查或局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辅助诊断,但仍有其局限性。

超声检

查常为低回声不均质且不规则回声结构,血清CA125也常在正常范围。

会阴伤口EM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病灶为主,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异位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

值得重视的是病灶是否累及肛门括约肌,如病灶累及肛门括约肌,术前辅以假绝经治疗3~6个月,可使病灶缩小,界限清楚,易于手术切净和最大限度的保留肛门括约肌。

术中病灶切除干净困难,术后辅以假绝经治疗3~6个月以减少复发。

3.腹股沟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股沟EM发生率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0·3%~0·4%。

目前文献检索世界范围内病例共数十例。

但其特殊部位,恶变是值得关注的特点,约8%腹股沟EM透明细胞癌变。

腹股沟EM临床表现为发生在圆韧带腹膜外部分不能还纳腹股沟包块,包块可能有月经相关的疼痛或胀大。

多数术前误诊为腹股沟疝或圆韧带囊肿。

北京协和医院资料提示术前诊断仅为33%,并且47%合并盆腔EM[5]。

腹股沟EM一大特点为多发生在右侧,北京协和医院报道为84%[5],文献报道发生腹股沟EM右侧为86%~93%[6]。

腹股沟EM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

因有8%腹股沟EM恶变[7],故对疑似腹股沟EM患者不宜观察和保守治疗。

有学者主张手术方式为病灶加部分圆韧带切除。

病灶切净,一般不主张术后用药。

因腹股沟EM有较高的盆腔EM的合并存在,是否同时腹腔镜探查盆腔尚有争议。

4.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胸腔EM分胸膜EM和肺EM。

迄今世界范围报道胸膜EM约200余例,肺实质EM约30余例报道[8]。

Hilaris等[9]报道了一例同时累及直肠阴道,膀胱,肺部的内异症。

胸膜EM和肺EM的临床表现截然不同。

胸膜EM临床表现常为经期气胸或血胸,X线或CT证实。

而肺EM临床表现则为经期咯血。

肺的CT检查显示浊斑、结节。

肺EM的支气管镜下病理证实困难。

多数有人流、剖腹产等子宫手术史,少伴发盆腔内异症。

胸膜EM和肺EM治疗上与其它盆腔外EM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主张实验性药物治疗。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为推荐药物,一般建议治疗6个月,停药复发率不一,高者可达50%。

对胸膜EM患者一侧肺压缩<20%,卧床观察;如一侧肺压缩>20%,则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缓解症状。

必要时辅助胸腔镜手术。

5.其它罕见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

Ali报道了一例累及大腿及一侧臀部的盆腔外内异症[10]。

Papapietro等[11]报道了一例核磁共振检查发现的发生在坐骨神经右支上的内异症。

Victory等[12]报道一例非创伤脐部皮肤的内异症。

另外国外有脑部和头皮的内异症报道。

总之,盆腔外EM多发病在生育年龄,多为结节病灶,不同部位的EM临床表现不同,加强对这类少见EM的认识,利于正确诊断和处理。

手术切除为盆腔外EM的主要治疗方法,必要时辅助假绝经为主的药物治疗。

部分盆腔外EM无病理证实也可进行药物治疗。

坤草25g丹参25g当归12g香附12g泽兰15g小茴香12g桃仁9g元胡12g

乳香12g没药12g柴胡9g白芍9g炙甘草6g

西医治疗

一、激素治疗

(一)丹那唑:

是一种合成甾体17α-乙炔睾丸酮的衍生物。

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下丘脑GnRH产生,从而使FSH、LH合成及释放减少,导致卵巢功能受抑制。

亦可直接抑制卵巢甾体激素的合成或竞争性与雌孕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导致异位内膜萎缩,不排卵及闭经。

丹那唑还有轻度雄激素作用,产生毛发增多,声音变低沉,乳房变小及痤疮出现等男性化表现。

丹那唑另一常见副作用是水分潴留及体重增加。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应用。

丹那唑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并可能对肝细胞产生一定损害,故患有肝疾患的妇女禁用。

常用剂量为400mg/d,为2~4次口服,从月经开始服用,一般在1个月左右症状即有所减轻。

如无效,可加至600~800mg/d,取得效果后再逐渐减至400mg/d。

疗程一般为6个月,90~100%均取得闭经的效果。

丹那唑对盆腔腹膜的内异症疗效较好,对大于1cm直径卵巢异位肿块疗效较差。

(二)内美通(Nemestran):

即3烯高诺酮(R2323),为19去甲睾丸酮衍生物,具有较高抗孕激素活性及中度抗雌激素作用,抑制FSH及LH分泌、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异位内膜萎缩、吸收。

(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1982年Meldtum及Lemay报道,应用LHRHa治疗内异症获得良好效果。

LHRH对垂体有双相作用。

LHRH大量持续应用,使垂体细胞呈降调反应,即垂体细胞受体被激素占满无法合成释放FSH、LH、而起反调节作用。

副反应为潮热、阴道干燥、头痛、阴道少量流血等。

(四)三苯氧胺(Tamoxifen,TMX):

为双苯乙烯衍生物。

剂量为10mg×2/d,月经第五天开始,20天为1疗程。

(五)合成孕激素:

可用炔异诺酮、炔诺酮或甲孕酮(安宫黄体酮)等作周期性治疗,使异位内膜退化。

从月经周期第六天开始至第二十五天,每日口服上述一种药物5~10mg。

疗程视治疗效果而定,此法可抑制排卵。

因此,对希望生育者,可从月经周期第十六天开始到第二十五天,每日应用炔异诺酮或炔诺酮10mg。

这样既可控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又不致于影响排卵。

部分病例在治疗期有较重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痛发胀、子宫绞痛、乳房疼痛以及由于水分潴留及食欲改善而体重过度增加等,给予镇静剂、止吐剂、利尿药及低盐饮食可以减轻。

  睾丸素:

对本症也有一定疗效。

应用剂量应随病人之耐受量而定。

最好开始剂量为10mg,每日2次,于月经周期后2周开始口服。

这种剂量很少影响月经周期及发生男性化副作用。

但要达到止痛目的常需持续服用几个周期。

此后可减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