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622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宁都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3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

1.《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说明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B。

A说法材料中没有提及;C不符合材料原意;D材料中没有反映。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特点

【名师点睛】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

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

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是一切政权赖以生存和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

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

A.农户缴纳的赋税

B.手工业者缴纳的赋税

C.地主缴纳的赋税

D.商人缴纳的赋税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户缴纳的赋税,封建统治者大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故答案为A项。

我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手工业者、地主和商人缴纳的赋税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来源”,排除B、C、D项。

3.史书载:

“(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反映统治者在立春采取一些重视农业的仪式以劝导农业生产。

所以A直接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B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立春祭祖和东汉制瓷业的相关信息,所以C、D不选。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铁·犁牛耕

4.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B.牛尊的腿上

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理解。

牛尊的鼻子上的铁圈,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

这主要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所以选C。

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

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

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

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

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睛:

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税收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构上看,农业税的比重在降低,但是并不是农业生产的削弱的结果,商品经济的发展让政府越来越依仗非农业税。

北宋处在我国社会变革的前夕,但是由于我国的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宋明理学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始终在封建的老路上行走未进入近代的大门。

6.江南某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珐琅瓷等货品的街铺。

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

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珐琅瓷是清朝时期出现的瓷器,在“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珐琅瓷等货品”中出现最晚,因此材料中的情景最可能出现于清代。

故答案为D项。

清朝之前还没有出现珐琅瓷,唐代、元代和明代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场景,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提及的商品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来确定,在“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珐琅瓷等货品”中出现最晚的是珐琅瓷,而珐琅瓷是清朝时期出现的瓷器,当然材料反映的场景只能是在清朝时期才会出现。

据此确定答案。

7.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A.礼器和兵器

B.农具和酒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答案】A

【解析】

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故A项正确;图片没有农具,故BCD项错误。

8.汉代大将军周亚夫因从官营手工业的官署购买了五百套皇室用作葬器的甲盾,遭汉景帝的治罪。

汉景帝治罪周亚夫的主要罪名可能是:

A.违背国家禁止厚葬的规定

B.违背皇家专用产品不许作为商品出售的规定

C.泄露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D.违背了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规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汉代大将军周亚夫因从官营手工业的官署购买了五百套皇室用作葬器的甲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能出售,所以汉代大将军周亚夫才会遭汉景帝的治罪。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9.国家发改委、国家物价局等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

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汉朝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所以答案选B。

A不符合所学,排除;CD在秦朝之后,排除。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

10.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

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答案】B

【解析】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是加强期,而唐宋不过是松动期,并没有放弃,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唐宋时期,工商业者入仕由禁止到逐渐放宽,这说明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商业的发展冲击了原有体制,故B项正确。

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地位不可能平等,故C项错误;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而是表象,故D项错误。

11.苏轼诗云: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B.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D.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来看,说明当时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商品种类较多,市场上商品丰富,因此诗句反映出两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故答案为D项。

会馆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北宋时期商品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排除C项。

12.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末晋商的故事。

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

对晋商兴起的正确理解是

A.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的结果

B.是明清民营手工业地位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果

C.商业发展兴起以地域与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帮

D.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因为重农抑商的松动在清末。

B错误,因为它与商帮关系不大。

D错误,因为材料中未能体现雇佣关系,而C说明了商帮的特点,所以C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3.海禁,系封建王朝禁止本国私人商船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的政策。

“禁海”、“迁海”、“南洋贸易限令”、“一口通商”等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②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③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④破坏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妨碍了中国产品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从而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①②③正确;海禁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故④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14.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

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

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

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

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

材料主要说明

A.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C.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

D.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在与轮船招商局的竞争中失败,“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反映了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夹缝”,也没有反映洋务企业艰难生存,排除B。

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

仅凭轮船招商局一家企业无法推断出整个洋务企业的实力,而且洋务企业实力远低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5.《法华乡志》记载:

“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

”这说明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

D.封建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等信息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工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即材料信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故答案为A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现象说明中国半封建程度加深,排除C项;D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侵入中国。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同时,为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企业兴起。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大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16.下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对下图反映的信息认识正确的是

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所述的时间发生在19世纪40-90年代,这时应该反映的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情况,也体现了清政府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①②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清政府对外商的态度和政策,因为只是洋行设立的情况,故排除③;通商口岸的设置有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④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B项。

ACD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是排列组合选择题,最佳方法是采用排除法,材料不能反映清政府对外商的态度和政策,因为只是洋行设立的情况,故排除③即可。

17.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面粉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迅速

②面粉出口增长是由于欧洲需求的增加

③面粉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面粉业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上述图表中1914—1919年面粉出口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面粉业在一战期间发展迅速,面粉业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

此时欧洲忙于一战,对面粉的需求增加。

故①②④正确。

面粉业是轻工业,它不能推动中国重工业迅速发展。

该说法错误。

故③错误。

故ACD错误,B项正确。

18.从下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比处于劣势

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我国民族企业的分布,当时大致处于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排除A;材料直接反映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故选B;材料无关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19.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

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族企业是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的,但其并不是民族工业发展高潮的主要原因,而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当时国人的“实业救国”运用,所以答案选B,排除A。

C、D都是发生在20世纪,排除。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

20.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

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

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日本已被赶出中国,所以不存在“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这一原因,排除②;①③④正确。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中国近代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21.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

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

C.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

D.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来看,说明英国人为了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不愿意看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

故答案为C项。

中国纺织业与英国纺织业之间的矛盾不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排除A项;中国已经采用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排除B项;D项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22.“自1869年至1894年,商办企业只有50多个,资本共有500余万元。

虽然数量很少,实力甚微,但它却是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

”以下属于这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的近代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发昌机器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汉阳铁厂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办企业”是指私人投资创办的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的近代企业。

故答案为B项。

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和汉阳铁厂,均属于洋务企业,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23.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图)。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的经济侵略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1934年”。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水运的近代化是洋务派轮船招商局的创立,时间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选项;材料仅仅是长江流域的航运情况,得不出A选项的结论;所以应选D选项。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原因

【名师点睛】船舶的重量吨位是表示船舶重量的一种计量单位,以1000公斤为一公吨,或以2240磅为一长吨,或以2000磅为一短吨。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公制作为计量单位。

船舶的重量吨位,又可分为排水量吨位和载重吨位两种。

船舶吨位的多少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海上势力,美国是目前海上势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吨位数也是世界最高的。

24.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

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

同日,蒋介石通电全国,号召“举国人民,急起直追,实行推动”。

关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是经济运动又是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

B.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使官僚资本迅速萎缩

D.由政府组织的、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的反封建的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较为全面的经济运动。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6年”来看,这场运动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又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

故答案为A项。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自救救国”,排除B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官僚资本的发展,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反封建无关,排除D项。

【点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自救救国”,这在当时国内经济残破,外则日寇侵逼,中日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的确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它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

其次,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项目,都是直接为战争做准备的,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

25.1947年的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

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报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

这反映了当时

A.黄金无法购买实物B.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通货膨胀非常严重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1947年的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纸币发行泛滥,导致通货膨胀严重,故C项正确,AB项错误;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所以价格飞涨,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国统区的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5分,27题11分,28题14分29题10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街市制开始形成,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

——摘编自吴钩《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湖州的南浔、乌镇,以及嘉兴的王江泾等地。

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而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其出现的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答案】

(1)状况:

商运活跃,各种产品进入商品流通。

政策因素:

统治者放松商业政策(开关梁,弛山泽)。

(2)表现:

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海外贸易较发达;金融服务业(或商业信用)出现并得到较广泛应用。

(3)特点:

多集中在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地区;手工业发达;规模较大。

(4)因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特定时期政府放松商业政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不同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分析得出。

其出现的政策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分析得出。

(2)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街市制开始形成,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商业信用非常发达”等信息分析得出。

(3)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而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4)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