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锦州中学2018届高一上学期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成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
“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
“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
“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需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的“中庸”说。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
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
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说中。
(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孔子认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4——7题(19分)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
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
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
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
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
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
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
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
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
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
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
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
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
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注〕:
“老夫尚降,诸君何事!
”众皆散走。
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时贺若弼亦有功。
乃下诏于晋王曰:
“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
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
闻以欣然,实深庆快。
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
”赐物万段。
先是,江东有歌谣曰:
“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皆不知所谓。
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
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
“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
”对曰:
“闻之。
”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
“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
无何因寝疾,数日意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撝(huī):
挥手呵斥。
4.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稍:
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说:
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潜:
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次:
驻扎。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
B.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
C.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
D.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
周太祖很赏识他,让独生子与他交往。
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
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
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
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
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7.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
“老夫尚降,诸君何事!
”众皆散走。
(2)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
时年他才四十二岁。
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
②青帘:
借指酒家。
③缟袂:
白衣。
④外家:
娘家。
8.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氓》中直陈女子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坚持高洁志行而不怕千难万险,九死不悔的忠贞情怀的句子是------------------------------------------,---------------------------------------------------。
(3)《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比喻自己的美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铁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
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
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
几点火光飞溅在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
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
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
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
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
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
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
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
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
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
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
大不了是一死。
不打?
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
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
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
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
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
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
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
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
老铁匠说,当然。
小野再问,如何?
老铁匠说,可试。
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
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
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
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
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
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
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
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
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老铁匠。
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
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
当然没有人说。
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
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
——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
他们正在村后的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
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
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
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
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
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
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
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
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
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
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
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B.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
C.“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
中国铁。
”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
D.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E.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
(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老铁匠说,“能屈能伸才是铁”。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第
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季老娴熟于诗词写作的技巧,艺术意境与填字造句相互融合、,充分显示出其厚实的文学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②目前埃博拉疫情仍没有被遏制住而且已经登陆欧美。
因此作为地球村的成员,欧美发达国家在抗击埃博拉方面。
③目前中国足协与日本、韩国等十个国家的足协裁委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这些国家派到中国来执法的裁判,水平却是。
A.相映成趣义不容辞参差不齐
B.相得益彰义不容辞良莠不齐
C.相得益彰责无旁贷参差不齐
D.相映成趣责无旁贷良莠不齐
1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年初,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突然爆红,“炸鸡啤酒都教授”成为网络流行语。
有关人士认为,这部剧爆红的原因是“帅哥美女、专业编剧班底、时时可以参与讨论的剧情”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C.加入中国作协后,网络作家越来越被主流文坛所接受。
现在又有好消息传来,莫言自从担任中国网络大学名誉校长之后,网络文学也有本科专业了。
D.奢华晚会被叫停,某些长期依赖公款消费支撑的文艺团体叫苦不迭,但那些已经面向市场、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团体,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
,。
,,。
①崇山峻岭的屏闭又使徽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②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
③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徽州——文化
④“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
⑤在这里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以及汇聚于此的各地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⑥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
A.⑤①③④⑥②B.②④⑥①⑤③
C.②④③①⑤⑥D.⑤①⑥②④③
1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5字)
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青岛港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
这次环球大洋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大洋,为人类和平利用大洋资源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16.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
7月19日,意大利政府在被誉为清廉运动一面旗帜的米兰检察院检察官迪彼得14日抗议意大利政府7月13日颁布禁止对涉嫌贪污受贿犯实施“预防性逮捕”的法令,宣布米兰检察院集体辞职后,撤消了上述法令。
六、
17.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
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
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
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
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
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
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
“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
苏格拉底说:
“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但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一、社科文1.C(“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的特点”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刑罚之“中”的观念指的是执行刑罚准确、合理、不偏不倚。
)2.D(儒家“中庸”说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的说法错误,两者都有不偏不倚地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含义,不同只在于两者的标准不一样。
)3.A(“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说法原文无据。
)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4.A。
解析:
“稍”在文中应解释为“逐渐”。
错因分析:
文言词语积累不够,应加强对一词多义的积累运用。
5.C6.B。
解析:
据文义可知高祖早有吞并江南的野心,而非韩擒揣摩得出。
错因分析:
对原文词语理解不准确。
7.
(1)答案: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
“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
”众人都四散逃跑。
解析:
“何事”为宾语前置应为“事何”,翻译为“做什么”。
“走”为逃跑之意。
错因分析:
宾语前置句型特点不熟,古今异义词积累不够。
(2)答案:
韩擒严厉地看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危容。
解析:
“其有威容如此”为定语后置,现代语序应为“如此威容”。
错因分析:
宾语前置句型特点没能熟练掌握。
【文言文翻译】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后来居住在新安。
他从小就刚直不阿,凭借胆识谋略被颂扬,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
他生性喜爱读书,对于各种经书他都能大略地知道其主要意思。
周太祖看见了他之后认为他与众不同,常让他和儿子们在宫中交游。
后来因为军功,韩擒逐渐升职为仪同三司,后又承袭父亲的爵位,被授为新义郡公。
武帝讨伐齐国,齐国的大将独孤永业镇守金墉城,韩擒说服了他使他投降。
(后来)韩擒率军北上平定范阳,被授予永州刺史。
陈军进逼光州,韩擒凭借行军总管的身份击退陈军对光州的进攻。
高祖做相的时候,韩擒升任为和州刺史。
陈地的将领频繁地侵犯江北地区,先后进入江北地区。
韩擒多次挫败其先锋部队,使陈军丧失斗志。
开皇初年,高祖暗中有吞并江南的心意,因为韩擒能文能武,一向有好的名声,于是就把平定陈地的任务交给了他,这让敌人非常害怕。
等到大举进攻陈地的时候,任命韩擒为先锋。
韩擒率领五百人连夜渡河,袭击采石,守门的人还都沉醉不醒,韩擒随即就攻下了采石。
进攻姑熟的时候,仅用半天时间就攻下了城池,驻扎在新林。
江南的人们一向听说他的威名,都来到军队的门口拜见,黑夜白天都不断绝。
陈地的人非常吃惊,那里的将领都相继投降。
晋王广写奏折上报,高祖听了非常高兴,设宴赏赐大臣。
陈叔宝派遣领军蔡征镇守朱雀航,听说韩擒将要到来,众人害怕而逃。
任蛮奴被贺若弼打败,被遗弃的军队投降了韩擒。
韩擒率领精锐的骑兵五百人,径直进入了朱雀门。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
“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
”众人都四散逃跑。
于是平定了金陵,捉住了陈叔宝。
当时贺若弼也有功劳。
皇上于是下诏对晋王说:
“这两个人,深谋远虑,在不同的地方让敌人溃逃,他们二人本来就是我任命的,他们在当地抚恤百姓,也非常符合我的心意。
天下不统一,已经好几百年了,凭借着大臣的功劳,成就了太平的基业,这是天下的盛事啊,怎么说责备你们呢!
听到这非常高兴,实在是应该庆贺。
平定江南地区,是他们两个人的功劳。
”赐给两人好多财物及万匹绸缎。
在这之前,江东有民谣说:
“黄斑青骢马,从寿阳水边上来,来的时候是冬天啊,离开时春天就到了。
”众人都不知道这说的是什么。
韩擒本名叫虎,平定陈地的时候,又骑着黄斑青骢马,他往返的季节也正好和歌谣相对应,到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后来突厥使者来朝见,皇上对他说:
“你们听说过陈国的天子吗?
”回答说:
“听说过。
”皇上命令左右的人引领着突厥使者来到韩擒面前,说:
“这就是抓住陈地天子的人啊。
”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不久回到京城,皇上在内殿设宴款待他,受到恩宠礼遇非常优厚。
过了不多久,因为积劳成疾,过了几天就死了,去世时五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生动描绘了春天的平原上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2分)平原田野上开满了荠菜花,耕耘过的土地适逢春雨,群鸦飞落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
(3分)
9.表达了作者在美好的“闲适”中无可奈何的烦恼情绪。
(2分)词的上阕,以乐景写哀情。
词人在描绘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之景与事时,联想到自己壮志难酬的遭遇,情绪陡变,惆怅、无奈的愁绪油然而生。
(2分)词的下阕,词人通过对一些田园客观景象的细致描绘,表达出对闲适与古朴的农村生活的深切体味与沉醉,其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亦在闲适的氛围中得以突现。
(2分)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
词的前两句,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
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接下来两句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
这里“多情”二字传递出的是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
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
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
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与开篇几句不同,下阕词人从近处落笔,一个“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但是流露出来的却是那种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诗人置身于自己喜爱、向往的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
他要奔赴抗金疆场,去收复已夺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关心的事业。
10.答案: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