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904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级高二年段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

有些君主还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

这些想象说明

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

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是战国时期君主对士人待之以宾主之礼,甚至弟子之礼,这反映出战国时期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正确;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以吏为师”是秦朝的史实,故D项错误。

2.孔子的政治理想是: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是法家思想,仁政并没有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D项正确。

考点:

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演变

【名师点睛】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

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3.孔子曰:

“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

“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

“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

据此,三者都主张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主张统治者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很好的进行政治治理,即三者都主张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只适合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4.《论语·八佾》记载,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礼被破坏,孔子对这样的现象表示批评。

他认为应该继承周礼,不可礼崩乐坏,因此A、B、D选项正确。

C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社会大变革,因为这只涉及到了文化这一个方面,所以说法片面。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名师点睛】关于这句话: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往往会理解为“士可忍孰不可忍”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也就是说:

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我们不要错误理解这句话。

5.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阐释的荀子对传统儒家礼治思想的继承,不存在全面解释,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中“礼义生而制法度”等信息可得出以上言论表明荀子主张礼法并用,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故C项排除;材料中是对礼治思想的继承而不是背离,故D项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

【名师点晴】礼治思想: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主要指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一律不是享受。

平民和奴隶毫无权利,却必须承担礼所加给的各种义务。

特别是奴隶,只是权利的客体,可以由奴隶主贵族任意宰割。

“刑不上大夫”主要指刑罚的锋芒不是针对大夫以上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劳动人民的。

这种礼、刑的分野,充分说明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即奴隶主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

西周的“等级划分”首先就表现在剥削者和劳动人民两大贵贱等级的区别上,并被固定下来,绝对不许逾越:

贵者恒贵,贱者恒贱,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在贵族内部也因等级不同而待遇各异。

所以在西周的“礼治”下,等级非常森严,“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6.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反映了顺应自然和追求精神自由的道家思想,故选B;A是墨家思想,排除;C是荀子的思想,排除;D是孟子的思想,排除。

故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7.“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后世的哪一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尚贤”思想

C.道家“无为”思想

D.法家“法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墨家的思想。

材料“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出自于《墨子·尚贤中》。

材料讲的是由于舜是一个有才能、有贤德的人,后尧得知,将天下禅让给他管理。

这与墨家“尚贤”思想相符,所以应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8.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这表明韩非子

A.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B.具有民本思想

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强调忠君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韩非子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因此选A。

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韩非子

9.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C.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统治者施行仁政,这符合“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这符合“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张无为而治,这符合“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权利,这符合“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所以答案选D。

10.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兼儒墨,合名法”体现出思想的融合趋势,故D正确;此时法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故A错误;材料还提及其他思想,故B错误;C中共识不符合百家争鸣时期特点。

11.“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

”据此判断,“汉儒”的做法是()

A.提出罢黜百家B.宣扬天人感应

C.主张儒法并用D.强调三纲五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思想的统一,进而扩展到政治的统一,维护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宣扬天人感应其主观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但是在客观上也限制了君主的肆意妄为,与材料中的“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相吻合,故B项正确;儒法并用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强调三纲五常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12.董仲舒曾说: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可得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13.董仲舒说:

“(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

A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家思想演变·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14.清代的赵翼认为: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

A.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

B.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的作用

C.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启蒙

D.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故D项正确;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属于教育方面,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属于道德品质方面,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故选D。

15.“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

这主要反映了

A.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持刑太过”可知,汉朝并非全部采用儒家思想治国,也有法家治国的思想;根据“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可知,出现这样的现象正是因为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而是强调汉家制度常以儒学包装法治思想,排除B项。

C项表述错误,汉武帝之后,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多数把儒家思想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儒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是强调家制度常以儒学包装法治思想,排除D项。

16.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

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董仲舒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汉武帝废除了同态复仇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在西汉时期刑法的审判要征求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意见,这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占据重要地位,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和干扰,故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审判方式的改变,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同态复仇的态度,故D项排除。

17.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这反映出汉代

A.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

B.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

C.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

D.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妇女地位的认识。

依据所学,B、C、D明显与史实不符,儒家宣扬女子要恪守妇道,提出种种限制,但现实社会中并不完全如此,材料“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中,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揭示了这一点,所以应该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女性观

18.西汉公孙弘拟定的太学章程中的内容有:

“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即太学生)。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这表明太学生

A.悉出于名门望族B.来源于地方学校考试合格者

C.完成学业即可为官D.入学资格有德行等方面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可以知道西汉太学生入学资格有德行等方面的要求。

其他选项不是材料要表述的内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太学

19.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对理的认识,C项是理学的消极影响。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作用

20.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巩固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经济并不是衰退;专制集权的巩固主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与审美观念的改变无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故C项正确;唐宋只是审美观念不同,并不是审美意识的觉醒,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思想的影响

21.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B.理学有教人消极避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理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题干中二程认为悟本达源的根本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可见理学对于修身养性比较重视,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对材料的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中的“彻底”表述错误,二程学说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排除。

故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宋代理学

【名师点睛】关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

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弥补了孔孟儒学的不足和缺陷,简言之,理学使儒学成为可解释万事万物的哲学,只是这种解释与儒家伦理直接联系,使理学继续为封建统治所用,在南宋时成为官方哲学。

22.二程、朱嘉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

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答案】A

【解析】

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孺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根据“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故A项正确;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并非束缚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进而改良社会,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并非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故D项错误。

23.朱熹指出:

“‘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

仁缘何贪?

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

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

”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B.政治制度的缺失

C.社会风气的影响D.人性的复杂微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人之性易得偏”“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人性方面的诸多不同,从而引发贪欲”。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社会经济”,B项“政治制度”,C项“社会风气”,材料均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项。

D项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朱熹的关于“贪”的主张

24.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

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

“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

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

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程颢说“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可知与心学“心外无物”相似,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与市民文化繁荣无关,并且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带有心学倾向的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二程都是理学的代表,未走向对立,故D项错误。

25.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

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被神化为“圣人”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的产物;宋代儒学融合佛教、道教等思想后发展为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孟子地位上升,故C项正确;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26.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李贽“异端”

D.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据所学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是王阳明的心说主张,故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阳明心学

27.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

“先生之学……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下列属于该先贤的主张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项是朱熹的思想,排除;B项是荀子的主张,排除。

【点睛】“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是解题的关键。

28.李贽说:

“商贾亦何鄙之有?

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B.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农业思想,不是商业,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李贽等知识分子对商业和商人的看法有了改变,认为商人通过辛苦劳动赚取钱财,商人与士异业而同途,均属崇高之业,故D项正确。

点睛:

从材料“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