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760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x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

工作报告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

立项课题

课题负责人:

侯建敏

所在单位:

河北内丘中学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

工作报告

河北内丘中学课题组

一、对课题研究的概述

(一)课题来源和立项

新一轮教学改革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同以往的教学目标相比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的目标。

其中情感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整个三维目标的动力和源泉,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新视角。

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具体的、显性的、易把握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是抽象的、隐性的、难把握的,需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体验、不断反思、不断建构才能形成的。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怎样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呢?

我们可以以“物理学史”为载体,使抽象的、隐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得具体的、显性。

因此我们开始研究这一课题。

我们将课题的名称定为了《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2011年开始向“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进行了申报,2011年9月16日被“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1040777。

2011年10月22日至24日,本课题主持人在石家庄北方大厦参加了2011年度课题培训研修班,会上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对开题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回来之后,我们课题组认真开了三个会,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经过一个月时间的精心筹备,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并于2012年元月11日下午在学校二楼会议室召开课报告会,学校教务处乔梅林主任和胡丰民副主任以及物理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本次课题开题会。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1、是搜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物理学史资料;

2、撰写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论文;

3、探索应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三)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最初定的研究范围是高一高二高三全体学生,但后来在研究中发现工作量太大,而且高三年级学习紧张,没有过多的时间接受我们的调查研究,于是我们只把研究范围定成了内丘中学高中一年级1班、5班、13班的150名学生,内丘中学高中二年级2班、6班、14班的150名学生。

二、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3年,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2年7月)

1、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立项后我们建立了课题组制度,确定了研究的分工,制定研究的方案,确定每两周周一下午开例会制度,汇报个人研究的进度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下两周的研究内容。

2、购买相关的图书

课题立项之后我们专程去了省城石家庄,在省秋林书城、省新华书店等大型书店精心挑选课题研究的相关书籍,购买了《物理学史》、《从X射线到夸克》、《物理学简史》、《中国物理学通史》、《物理学家》、《物理学家趣事》、《物理学家成才故事》、《趣味物理》《新课程标准》等十几本书籍。

购买了十个档案盒,用于装一些课题的资料和原始材料。

并从学校图书馆室借来一些图书杂志。

3、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理论底蕴

我们课题组全体8个成员都认真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心理学中个性心理特征理论。

通过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认识到,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应是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所以我们设想通过研究物理学史中突出的案例和史实作为辅助工具和载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通过学习心理学中个性心理特征理论,我们识到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

一个人形成某些态度,这些态度往往相互组合成为一个态度系统。

该系统具有各种特性,作为主观的心理条件而影响着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因此可以通过物理学史中的典型案例来影响学生的态度,使他们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前后是一贯,并已形成相应的信念,使态度中认知、情感和意图三个因素完全协调一致,从而可以形成正确价值观。

侯建敏老师学习《物理学史》和《中国物理学通史》,韩永丽老师学习了《时间简史》和《物理学家趣事》,房海兴老师学习了《从X射线到夸克》、吕志方老师学习了《物理学家》,王永霞老师学习了《物理学家成才故事》,张立红老师学习了《趣味物理》,张鹏老师学习了《物理学史教程》杨玉申老师学习了《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4、编写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和撰写调查报告

我们精心编写了“关于高中生对物理学史了解现状”的调查问卷,在内丘中学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各发放问卷150份,收回295份,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对物理学史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意志的故事以及物理学家的趣闻都非常感兴趣,但只有少数的学生注意自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常必要,而且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常必要和可行。

认真分析后撰写了调查报告。

5、撰写开题报告

2011年10月22日至24日,本课题主持人在石家庄北方大厦参加了2011年度课题培训研修班,会上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对开题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回来之后,我们课题组认真开了三个会,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经过一个月时间的精心筹备,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并于2012年元月11日下午在学校二楼会议室召开课报告会,学校教务处乔梅林主任和胡丰民副主任以及物理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本次课题开题会。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12年8月——2014年12月)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是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逐步养成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习惯、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强调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而物理学史恰是对实现新课程的整体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认识到对有关物理学史的具体规定、例子和建议。

如在《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第3条明确指出:

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第2条指出:

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探索新教材对物理学史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特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颁布的《标准》比以往更加重视物理学史的教学,依据《标准》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对物理学史内容进行了扩充选取和优化组织呈现,研究新教材,更好的利用新教材中的物理学史来展开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们对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0年5月第1版)中物理学史内容进行了初步统计。

3、研究物理学史的著作,查找与教材中对应的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典形案例

物理学史内容本身就是人文性的,如果我们努力挖掘,适当安排在教学中,最终可使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轻松有趣。

可消除学生厌学心理,进而增强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学生。

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期间我们课题成员认真阅读有关物理学史的书籍和文献,探索出了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具体可从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等六个方面开展。

4、撰写相关的论文

撰写了相关的论文16篇,其中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6篇

(三)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5月)

课题组全体成员通力协作,将研究的数据的材料汇总,总结出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构建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课堂的提—联—建—结—升五环节教学模式,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撰写了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三、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整理出了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物理学史的全部内容

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物理学史资料,整理出了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物理学史的全部内容。

具体有以下几点。

(必修1)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即:

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

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必修2)4.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轨道、面积、周期定律);

6.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7.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相信未知行星的存在。

他们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各自独立地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这颗“新”行星的轨道。

1846年9月23日晚,德国的伽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人们称其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后来,这颗行星命名为海王星。

8.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海王星的发现和哈雷彗星的“按时回归”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地位,也成为科学史上的美谈。

(选修3-1)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库仑扭秤实验在先,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在后)

10.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场的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磁感线表示磁场。

1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13.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还提出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14.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895年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f=qvB)

(选修3-2)15.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们对电与磁内在联系的认识更加完善,宣告了电磁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的诞生。

16.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

17.纽曼、韦伯在对理论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于1845年和1846年先后提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大小)

1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电火花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这样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赫兹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捕捉到了电磁波,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21.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2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

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23.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24.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5.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26.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7.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m。

28.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提出轨道量子化的的观点。

29.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还可以分割。

30.天然放射现象:

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

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31.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32.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33.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证实了卢瑟福的猜想。

34.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35.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36.1942年,在费米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二)撰写了有关物理学史方面的论文22篇

1.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列表:

时间

题目

作者

刊物名称

主办主管

2013年9月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的三位中国物理学家

侯建敏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中国教育部

2013年12月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

奖得主——拉曼

侯建敏

《物理教学》

中国物理学会

2013年12期

名人趣信

侯建敏

《中学理化报》

山西省教育厅

2014年15期

安培先生不在家

侯建敏

《中学理化报》

山西省教育厅

2014年4期

吴有训对康普顿

效应的贡献

侯建敏

《当代中学生报》

江西省教育厅

2014年19期

物理学家的墓志铭

侯建敏

《当代中学生报》

江西省教育厅

2.未发表的论文

(1)“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侯建敏

(2)功勋卓著的中国“三钱”韩永丽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法拉第发现的吗”侯建敏

(4)物理学中三个著名的汤姆孙杨玉申

(5)二度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房海兴

(6)机智幽默的科学老顽童——费恩曼张鹏

(7)双手“掰开”原子弹的巨人吕志方

(8)喝啤酒喝出的发明——气泡室王永霞

(9)功勋卓著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张立红

(10)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吕志方

(11)探讨物理学史在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作用王永霞

(12)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张立红

(1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实践与反思张鹏

(14)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杨玉申

(15)探讨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韩永丽

(16)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物理学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房海兴

(三)探索出了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灌输,但可唤起、诱导、熏陶。

物理学史内容本身就是人文性的,如果我们努力挖掘,适当安排在教学中,最终可使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轻松有趣。

可消除学生厌学心理,进而增强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学生。

20012年8月——2014年12月期间我们课题成员认真阅读有关物理学史的书籍和文献,探索出了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具体可从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等六个方面开展。

(四)构建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物理学主要是指对物质以及物质运动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引导人类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理学不断发展.物理学结构也逐步完善。

而物理学历史则是指变化中的物理研究进程,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不仅丰富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丰富了人们对物理的认知。

因此,将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高中物理学史的教学,由于没有专门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所以高中物理学史教学必须与知识教学有机结合,不可以喧宾夺主,所以物理学史只能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之中,物理学史教育的内容,只有在“穿插”、“结合”上下功夫去寻找、组织。

所谓“结合”,就是结合物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开展物理学史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这种物理学史的渗透可以是大篇幅,也可以是几句话,甚到一幅图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样实施既进行了物理学史教学,又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

1、融入模式的五个环节:

提—联—建—结—升

物理学史融入物理课堂的教育模式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提出问题、联系学史、建立概念、总结评价、提升情感。

(1)提出问题:

教师就给学生演示某一自然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由此产生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落体运动、光的本性认识、天体运动等等。

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促使学生利用物理学史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联系学史

对提出的问题联系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介绍早期科学家关于这一现象的思想与实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的不同观念;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历史制约性。

总之,学习物理学史史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物理学史的介绍还可以使学生以一种移情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体验以往物理学家的探究与思考。

(3)建立概念

由教师讲解当代的科学观念,即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而为学生实现观念转变提供契机和可能。

这一环节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观念和解释进行实验检验,由实验现象的观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得出结论,形成科学观念,即实现由已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

(4)总结评价

通过总结与评价,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历史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科学观念。

(5)提升情感

通过物理学史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2、具体融合的方式

(1)应用物理学史导入新课创建物理情境

课堂导入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教师创设的课堂环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学生在进行课间休息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马上将精力转移到课堂中。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在课堂引导阶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将学生引入到真正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针对某一典型物理事件,进行情境再现,通过角色演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物理发展过程。

另外.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结合教学内容,且内容能够吸引学生,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

(2)结合物理学史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在长期的摸索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此教师上课的时候不仅要给学生讲授物理知识,更要传授一种思维和研究方法。

很多才华出众的科学家永远追求真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怀疑的看待。

例如力学中讲到:

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时候,教师引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规律研究过程的思维方法。

伽利略非常聪明,有很强的求知欲,研究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但是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在那个时候对物理现象的认知会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那么他的观点的正确性也是有待验证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而且此观点统治了2000多年,但伽利略对此大胆的持怀疑态度。

伽利略说,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成立,那么将一重一轻的两个物体拴在一起,重的物体由于被轻物拖着而变慢,因此,该系统将比原先的重物体下落得慢。

但另一方面,两个物体(一重一轻)拴在一起,肯定比原来的物体更重,因而此时应下落得应该更快。

如此推想,便得到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亚里斯多德的落体观念肯定存在错误。

理论上的分析还需实验做支撑。

在1589年,伽利略做了著名的比萨实验。

10磅重和1磅重的两个金属球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结果发现两球同时落地,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从这一例子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和探索物体问题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具体见后面附案例一: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3)穿插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将会很自觉的去探索物理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很好的。

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精彩生动的物理学史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和探索欲。

例如原子物理中讲“玻尔的原子理论”一节,如果只按教材中的内容去讲,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乏味。

因此在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