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453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docx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

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

“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

快乐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功去做、去想,细心留意身边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记录,并进行加工处理。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于明确经营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

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的近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

如:

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我准备矿难、食品安全等事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作为导学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看,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生命、健康”的讨论上来,那种讨论的激烈程度真是无法形容,最后我根据教材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了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

所以教学过程中我尽最大量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

第二、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

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潜力、有独创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第三、“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⑴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

老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引导不好,会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而无法把持住课堂,结果“百花齐放”的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

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⑵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教学所要用的素材准备充足。

⑶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如知识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恰如其分的幽默和较强的责任心。

第四、在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⑴切记把握好“快乐”教学的适度,如果“快乐”无度,结果绝对导致教学失控。

⑵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

“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⑶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

总之,教师要全力挖掘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师在乐中教,生在乐中学,让学生在轻松中学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

【参考文献】

1.闫桂琴: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出版,2010。

2.《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篇二】

高效课堂是所有教师的愿望,更是所有学生的盼望。

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脚步越来越接近我们,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们每个人都不可以无动于衷,事不关己。

相反,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相应的准备。

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

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

在这里,就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思品课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于思品课而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并且要敏捷地抓住课堂生成升华学生的情感。

以前我总觉得上思品课很难,因为书上的内容很少,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句话,但教师却要抓住这一两句话收集资料、设置环节来充实一整节课。

资料少了,环节设置的不够多了,一节课的时间就用不完了。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总是想方设法去找资料、找借鉴,将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

虽然每一节课我都充实地上完了,但总觉得是浮于表面,没有那种师生之间的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关于责任的公开课。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活跃,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讲述身边的关于负责任的人和事,大家都争相发言,而且讲得都很好。

本来我觉得这样真的挺好的,学生动起来了,参与率也很高,整节课按照老师的设想在发展。

但是在点评的时候教研员说太赶了,为教学流程所缚,没有抓住精彩,点评不到位。

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其实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沉浸在思辨的情绪中远比用纷繁复杂的各式材料来打动学生要有效的多,而这才是思品课高效课堂的生命线所在。

二、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思品课的高效课堂跟课堂的导入、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的参与状态等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这些环节的制造者和实行者是谁?

是教师。

所以打造高效课堂,追根溯源,教师很重要,教师的心态、情绪、才识等等无不对课堂产生影响。

古语有云:

亲其师,才信其道。

教师个人的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无穷的,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自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说,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

教师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

有了激情,学生的情绪将受到感染,身心振奋;有了激情,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情感性,从而使教学峰回路转,增强效果。

要想做一个有激情的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爱心,关爱学生。

课堂上不能一看到学生犯错就板下脸来训斥,旁敲侧击或者提问都是很好的提醒和教育方式。

也不能总关注几个活跃的学生,其他的表现不活跃的学生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而且如果长期不关注他们,他们对思品课堂也会渐渐丧失兴趣;二有热情,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绪从一进教室学生就能感知。

如果教师本身无精打采,学生的情绪也会被压抑住。

如果教师情绪高昂,学生的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三要身怀绝技,征服学生。

对于我们思品课来说,课上例举的事例、创设的情境,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改造和创新,使之具有新意和活力,才能吸引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四要满腹活水,折服学生。

一个思维敏捷、知识广博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惊叹不已,百般信服。

最近在教授九年级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题时,我预先做足了功课,对于自己以前一知半解的中国文化代表下了一番功夫,上课时侃侃而谈,看到学生眼神中透露出的赞叹与信服,我的情绪也被空前调动。

当然这只是有针对性的准备,而要应付瞬息万变的课堂,洒脱自如地搞好教学,教师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积极猎取其他领域的知识,积极关注时事动态,与时代接轨!

当然这些要求要做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们至少可以从现在做起,经常给自己充充电。

三、高效课堂需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要使课堂教学高效我认为必须要沟通师生的感情,老师必须热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学生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喜欢哪位老师就愿意学哪门功课。

因此,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

所以要使学生喜欢学习你教的那门学科,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投入,多与学生交流,真诚关怀学生,让学生感受你的亲和力。

教师以爱的情怀去教育学生,以海的博大去宽容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比任何高深理论都有说服力,它使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无私真诚的品质。

以心灵塑造心灵,将爱心、耐心和包容心渗透到教学中,尊重、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希望地学习。

希望是一种精神力量,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学生才会积极有效地学习。

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更得以顺利进行。

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喜欢自己。

这是开展一切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

要想学生喜欢自己,我们还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一次次的表扬,强化、巩固这些闪光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师生氛围,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保证。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还有一个教师要想搞好高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之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自己。

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高效的精神,而不在于形式。

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篇三】

摘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偏离、教学思维简单、教学方法形式化、教学过程低效化等问题。

因此,基于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多元视角为手段、以社会价值为取向、以践行能力为目标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标准,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比较法和创新思维来建立有效教学路径。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核心素养;

自2002年5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社会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了学校教学实践。

这一改我国小学课程分科设置的特点,以综合课的全新形式成为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但是,这对适应了分科教学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也提出了挑战。

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也为社会课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教学方向。

我国的综合课教学没有成熟的经验,师范教育阶段也缺少有针对性的培养。

既有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国缺乏专任社会课教师,相比于传统学科,社会课远远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社会课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

尽管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课程较为喜爱,但是课堂教学多停留于形式上的新颖,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之义。

因此,在既有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尝试探索融合这些方法和理念的基本路径,以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社会课教学原则

综合课需要全方位的综合,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使学生具备文化素养、发展能力和社会意识。

课程标准中以“理解、掌握、比较、分析、体验、参与”等词语表述的课程目标,更是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把握社会课的核心要旨,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发展。

(一)以人文教育为基础

人文素养强调,除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积累和认识外,还应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人的价值及存在,并具备欣赏美、理解美和表达美的艺术修养,尊重文化多样性,具有健康的审美取向等。

[1]人文教育的核心涵养是人文精神,使学生在人性、人格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上获得提升,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人文教育中,知识应当以价值为中心并归于价值,以进入人文问题的方式来激活自身并在价值中找到恰当的归属,进而显现自己的灵魂并进入学生的心灵。

[2]社会课更在于以思想滋养价值的成长。

因为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3]

(二)以多元视角为手段

具有问题意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能独立思考和判断,能自主做出选择和决定,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大胆尝试,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等[4],这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课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

因此,借以多元视角:

第一,以问题意识构建多元认知,即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学发展需要,以学生的视角理解和尊重他们,支持学生的独特认知和表达;第二,以历史视角构建世界观,建立关系意识,认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只有时间、空间与人相互关联起来,才能生成更有价值的认知;第三,以全球视野增补社会范畴,全球化趋势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欣赏、包容、理解文化多样性,不仅以学校、社区、地区、国家为思考对象范围,更应建立全球共同体意识,关注人类发展中的共同问题;第四,以文化视角传承民族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第五,以反思和批判精神促进思维创新和能力发展,辩证地认识和理解事物,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挑战。

这是核心素养尤为重要的方面。

(三)以社会价值为取向

社会课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公民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公民。

在小学社会课框架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树立法制、权利、义务等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忠诚、爱国、诚信、友善、尊重等道德情感和社会担当,认同国家公民身份并积极践行,提升文化自豪感,关注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构建学生认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等,都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社会功能。

尽管这种功能应该体现在每一学科之中,但是尤以社会课在深刻揭示人性、社会性、历史性等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

(四)以践行能力为目标

社会课的实践性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且具有更好的行动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有限的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与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尝试,最后在解决问题中提高。

教学内容包括可想象的、可看见的、可触摸的、可经验的,任何社会生活中对儿童有意义的题材,都可以而且应该建立在课堂中,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行转化、知行一致、知行合一,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二、小学社会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取向偏离价值目标

由于各方压力,学校对于主要教学学科的偏重使社会课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较为薄弱。

既有一些研究表明,小学社会课周学时数较低,且常被其他学科挤占;教师多为兼职,备课不充分,应付倾向严重;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养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果,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知识而未形成价值情怀和解决问题的价值立场,亦未形成行为能力与道德自觉,从而丧失了对人文问题的自觉关照。

如果我们把人文知识当成客观知识来教与学,而无视人文知识的价值本质,实际结果将是教育大批量地产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学历人。

[5]

(二)教学思维简单、缺少突破

囿于传统的教科书观,教师习惯把教科书作为唯一且主要的教学资源,这恰恰违背了社会课教学的初衷。

社会课教材中有限的信息并未传达出教学的全部内容与思想。

如果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钻研和拓展,或仅从教材、从成人、从知识的单一视角出发,则会忽视学生眼中对事件不同层面、不同关系甚至不同角度的理解,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忽略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情境增强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可能。

今天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带给学生的信息内容是全方位的,认知渠道是多样性的,内心变化是复杂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如果不能从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关注,社会课教学将很难取得突破。

(三)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

社会课中常被提及的教学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演讲法、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往往在教学中缺乏有机的联结,不是简单罗列,就是生搬硬套,致使课堂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社会课的教学强调综合,但是综合不以方法用得多、用得新为好,而是有效调动课堂资源、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为宜。

教师总是擅长使用“灌输”“说教”“训导”这样的方式达到强化认知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内在需要,使得许多方法没有被恰当使用并发挥效果。

一节课好与不好不在于运用了多少方法和手段,而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组合起来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忽视思维能力

思和辨是智识成长和能力发展的基础。

只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才能“笃行之”。

爱真理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加批判精神。

《论语》中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具体教学实践中提倡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方式在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看似放手“让学生学”,但是学生大多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答案只有标准的才正确,规定只有学校要求的才合理,表现只有教师满意的才最好。

这些都使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判断等被限定在既有的条框之下,难以实现自我价值,也湮灭了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

三、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社会课教学路径

社会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难题,诸如教学理念转化的问题、教学内容提升的问题、教学方法融合的问题、教学能力发展的问题等。

这些都激励着教师对于小学社会课教学的不断尝试和探索。

(一)以阅读教学强化人文教育

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

[6]而人文教育须从阅读开始,这是提升内外涵养的基本方式。

社会课的阅读教学应不同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

在此,阅读资料范围更加广泛,涵盖学科门类更加庞杂,不拘泥于字、词、句的认知和理解,而是通过作为一种主观性、个体性和反思性的知识实现对价值、人性、意义的追问和体悟。

这里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比如经由社会调查而生成的报告、经由文献查阅而生成的人物传记、经由每日新闻而生成的评论文章等。

这些进行观点阐释、讨论、反思等的表达,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围绕社会课中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读书指导和任务布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要使学生走进阅读,更能从阅读中走出来,运用讨论、对话、践行和反省等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独立、自信、尊重、理性等素养。

(二)以有效问题促进方法融合

有效教学必然需要一种能够联结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的手段,而“问题”恰是最好的切入。

好的问题不只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样”“为什么不是”“假如”等其他非直接、非正向、非实然的问题,以及提问内容、提问方式、提问时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好的教学设计和提前预设。

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紧密围绕某一主题或事件,通过问题推动事件展开,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促进问题的解答和再生成,从而使方法之间形成相互关联,无缝对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课程内容的创生,进而形成开放、多元、融合的教学形式。

同时,以问题引导,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共同创建中,并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识综合化、能力综合化和素质综合化的发展。

(三)以比较法打开多元视野

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环境变得复杂多元。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

学生的社会体验和认知程度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

因此,在社会课教学中,应该以更加符合学生经验的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社会现实,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认同和尊重社会价值,并能做出适当的行为选择。

而比较法则是通向这种高阶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有效手段。

比较法可以在历史、地理、政治等不同学科的知识间建立起一种联系,通过比较,可以明辨单一事物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可以理解不同文化、制度、社会等环境下的差异、冲突与融合,同样也可以更好地认识、理解、包容和接纳这个世界。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更加多样和有趣,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到自我认知的建构中。

(四)以创新思维构建实践基础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核心素质的迫切期待,也是实现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

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元性、独特性、灵敏性、延展性。

因此,社会课教学可以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使学生于发现问题过程中观察、分析、判断、尝试,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结合多元的考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具备为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和思维意识,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认识世界的方法、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拥抱世界的态度。

社会课教学基于常识,但不止于常识。

只有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具体教学实践,挖掘教学中的可能路径和实现方式,于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使教育深入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寓有形于无形,才能使社会课教学真正发挥实际效益。

参考文献

[1][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1-3.

[2][5]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293(6):

8-1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7.

[6]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6):

12-14.

【篇四】

摘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作为一门指导学生行为准则、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生活化学科,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自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

将“生活化”教育模式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以生活化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以生活化课题丰富学生学习情感;以生活化实例提高学生生活认知;以生活化评价激发学生积极态度;以生活化实践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小学是一个人人生成长与知识习得的黄金发展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