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403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docx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汇总2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以人的教育为其研究对象。

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所谓教育现象是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人一生所受的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工作单位的教育以及自我教育。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表现的两大方面:

一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提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提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形成和发起来的一门科学。

*《学记》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制度和师生关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经验描述的性质,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出了教学想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4.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1)孔子的《论语》主张“有教无类”启发诱导,不愤不发,不排不发

2)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

3)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人绝义”

4)孟子的弟子《学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5)韩愈《师说》、朱熹《语录》、颜元《存学篇》

6)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三步:

讽刺、定义、助产术)和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5.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1)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强调自然性(首先人是自然一部分,其它说教育要遵行人的自然发展原则,最后是泛智教育)。

教学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也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他以唯心论的经验论为基础,应用“自然适应性”的观点作机械的类比,并使自己的教育言论具有神学色彩,企图把科学同基督教教义调和起来,还没有成为真正科学的教育学。

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树起了遵行人自身成长规律的自然主义教育的大旗。

3)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4)英国洛克的“白板说”

5)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使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为宗旨的学科地位被确立了。

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他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育范畴。

他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且道德教育就是强迫的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提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使其与国家的意志相一致,他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两个基础:

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6.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1)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于1861年出版了《教育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1961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的,这是从教育的纵向说的。

3)1939年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教育家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7.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2)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

3)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4)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一章教育概念

1.教育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选择题)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2)受教育者:

只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3)教育措施:

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a)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b)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3.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也就是说,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2)教育的社会属性:

A.教育的永恒性

B.教育的历史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局由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又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他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特点:

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教育与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分化出来

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没有阶级性

学校教育产生所具备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统成为可能。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奴隶社会教育特点:

出现了教育,产生学校教育

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

礼乐射御书术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

教育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教育具有等级性

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棍棒教育

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

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等现代化手段,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主张民族平等,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与宗教相分享,反对宗教教育的干预

5.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由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6.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7.建国前的学制发展

我国的学制,产生于商周,发展与秦汉,完善于隋唐两宋。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

并于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

8.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公布,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予以政治教育。

9.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论述题形式)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10.义务教育的概念

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是公民应尽的责任。

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11.义务教育的特征:

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

12.义务教育的意义(简答题形式)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13.义务教育的法律保护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

1992年4月国务院有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14.普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

把普九当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制度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通义务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变革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教育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B.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C.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D.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E.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首先表现在它的继承性上、其次,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最后,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3.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c)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4.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5.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A.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其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

(1)文化的发展对享受文化的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文化的发展是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价值。

其二,文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

B.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其一,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一定的活动实现传承

其二,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民族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对教育地位的认识、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其三,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确立具有影响作用。

其四,无论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否一致,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都存在着影响。

2)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A.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B.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C.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6.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

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A.文化对通过教育整理文化具有客观要求

B.教育自身具有整理文化的迫切需要

C.教师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D.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也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

A.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易于进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新生一代

B.教育帮助人们掌握多种语言,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沟通

C.教育促进新生一代民族自尊心的增强

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A.教育能够创造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并能够推动其实普及,从而为文化的创造和更新提供新鲜元素。

B,教育为文化的不断发展、更新提供大量富有创造活力的人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2)科学技术影响学生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4)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8.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2)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3)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

4)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和代表人物

1)内发论:

孟子2)外铄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

A.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B.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B.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b.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c.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d.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e.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A.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

B.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

C.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

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A.遗传决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环境决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二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4.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论述)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简答或论述)

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

其次是人的生理发展是与心理发展互相影响的。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矛盾的重点,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即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5.少年期的教育尤为艰巨,他需要教育者的机智、艺术和对心灵的呵护。

第一,重视青春期教育。

第二,丰富精神生活。

第三,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6.针对青年期初期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育者应该做到的

第一.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

是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总目标;培养目标则有其具体性,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不同,这就使各级各类学校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从而保证了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3.教育目的的功能

A.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为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

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

第三,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B.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

第一,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第二,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第三,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C.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第一,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

第二,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D.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第一,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第二,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地类型

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他们为不同的类型。

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上看,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地实现与否上看,可以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现实的目的;从教育目的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A:

国家教育目的:

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的总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来的

C:

课程目标,即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结果。

D: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

四者关系:

从以骑虎难下中以看出,国家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普遍的、一般的要求,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概括性。

在不同的层次教育目的中居统率地位,它的改变会带动全局的变化。

相比较而言,培养目标则较为具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操作和实施。

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之间既是联系的又是区别的,彼此是一般和具体的关系,国家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同样,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又必须靠教学目标的实现来保证。

从国家教育目的到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不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4.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A.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

B.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是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A.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因此,他们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及层次水平等,自然就会以其可行性前提成为教育目的确定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B.教育目的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去实现。

C.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3)人们的教育理想

5.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

1)无目的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2)个人本位论:

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主张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并得到高度发展。

3)社会本位论:

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个人本性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

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维一依据。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

6.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论述)

第一: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三: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为首)2)智育3)体育(为魂)4)美育(为本)5)劳动技术教育

9.素质与素质教育(论述)

1)素质与基础教育包括第一:

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第二:

心理素质第三:

社会文化素质

2)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A: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老相识、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他的要义有:

第一:

面向全体学生第二:

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