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385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

《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docx

高级正确使用实词教案

2012级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教案

【考点概说】

《考试说明》中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等级D”(新课程标准的《考试说明》规定能力等级E)。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能够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这就要求考生应从两个方面把握词语:

一是正确理解词语的语义,看使用得是否正确;二是正确使用词语,看表达效果是否更好。

近义词的使用是必考点,虚词的使用是常考点。

主要考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选择词语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②选择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③找出并修改具体语境中使用不正确的词语;

④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语。

高考对词语的考查:

前两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在第Ⅰ卷中考查,分值通常为3分;后两种通常属于主观性试题,在第Ⅱ卷中考查。

其中解释词语类试题常常出现在大阅读题中,近10年来,这一考点年年必考,出现率是100﹪。

【命题窥探】

2012年全国16套高考试卷中,有9套试卷考查了此考点,可见,本考点在试卷中的比重。

通过上面题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此考点的以下命题特点:

1.命题形式上,实词、虚词或单独命题,或糅合在一起命题,难度加大。

2012年考查本考点的9套高考试卷中,有6套考查实词;2套考查虚词;实词、虚词糅合命题1套(四川卷)。

这五年高考试卷上四川卷在07、08年没考,但是在09、10、11这三年是年年必考且在实词虚词上糅合命题。

比如:

09年的“侧目”“固然”10年的“故里”“其”11年的“本刊”“的”

2.题型上,主要采用选择题。

近两年出现新题型,多在第Ⅱ卷中出现。

3.考查重点上,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选用和辨析,命题点通常落在词义的轻重、大小、褒贬、表达的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上,反映在词语使用的对象、范围以及和上下文的对应、搭配等方面。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和副词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4.要求上,不仅同词语的知识(如词义、词类)有关,还与句子的正误,修辞、语言的规范和清晰连贯、语言得体等内容密切相关,因而词语的考试也常常同病句、修辞、语言的规范清晰、语言得体等内容的考查结合在一起。

一、实词的辨析(见学生用书72,教师用书P108)

1.从词义上加以辨析

(1)词义轻重不同。

(2)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3)词义侧重点不同

2.从色彩上加以辨析

(1)感情色彩不同。

(2)语体色彩不同。

3.从用法上加以辨析。

(1)适用对象不同。

(2)搭配关系不同。

(3)词性和造句功能不同。

【方法指津】

正确使用实词,首先要正确理解实词,如果离开了对实词的正确理解来谈正确使用,就无异于试图建造一座空中楼阁。

但这里谈的理解,并不是要求准确无误地写出某个词语的静态词义,而是要求读者能够意会某个词语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的词义,准确辨析某个词语与其近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适用程度。

其次,正确使用实词,要善于辨析词语。

从近几年来考试命题的具体情况来看,考查考生的正确使用实词的能力,侧重于考查辨析、选用同义、近义词的能力。

因此,在日常学习和语言实践中要把主要功夫下在辨析近义词上,尤其是只有“微差”的近义词上。

【温馨提示】无论哪一种类型,其词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表现在形体不同的哪个语素上,只有准确把握这个语素的含义,把主要功夫用在辨析,判断用法“微殊”的近义词上,才能正确进行辨析与选择。

 实词使用中的十个注意点

  一、辩明概念:

  有些实词是集合概念,有些是个体概念;有些是抽象概念,有些是具体概念。

只有辩明了实词的概念属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如:

“岁月”是事物的集合体,不能用具体数字限制(七百多个岁月)“春秋”则可以用数字修饰。

“竖立”用于具体事物,而“树立”则用于抽象事物(“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就错了)。

  二、吃透规定:

  有些实词在使用上有语法、语意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吃透这些规定,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如:

?

“置疑”有一个语法规定:

“多用于否定”象“不可置疑”。

但“在平淡分析中置疑”就不对,应为“质疑”。

‚“规划”隶属于“计划”,它有两个语意上的规定:

一是多用于比较全面、长期和重大的工作计划,二是这一计划相对来说比较综合、立体和形象。

  三、把握词性:

  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与功能不同。

  如:

“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名词。

“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

“高品位”不能作“高品味”。

“法治”动词,“法制”名词,那么,健全——(法制),才对。

  四、对应搭配:

  实词的搭配有主谓搭配,动宾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等。

  如:

激活——因子,激发——工作热情。

形势——严峻,态度——严厉。

  五、认准对象:

  有些实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事,有的对物。

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如:

“启用”对象指物,“起用”的对象指人。

“夸奖”的对象是自己夸别人,“夸耀”的对象是自己向别人夸自己。

  六、分清轻重:

  有些实词词义较轻,有些词义较重,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实词。

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如:

?

他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他违犯了《中学生守则》(大词小用)

  七、搞清褒贬:

  搞清词的三种感情色彩,具体使用中明白褒贬色彩。

避免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如:

?

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

‚互联网勾通了各国文化。

  八、摆正谦敬:

  谦词对己,敬词对人,辨析不准,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

如:

?

明天你在家守候,我会按时光临的。

(应为“前去”)‚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

(应为“令堂”)

  九、避免重复:

  对词语意思与语法功能理解把握不准,容易造成实词隐含义和句子已提供的语境义的重复的错误。

如:

?

这两种东西,无论形状还是质地,都存在很大的悬殊(“悬殊”本身有“相差很远”的意思)。

‚上周进行了一次远足旅行(“旅行”与“远足”重复)

  十、使用适体:

  书面语、口语两大方面可分类,如书面语还可分为文学性书面语、实用性书面语等。

如:

发言人——(郑重庄重)地指出。

(外交用“郑重”、个人言行举止用“庄重”)‚我们——(进进入)村里的时候,看到一位中年汉子正跟不少人在——(商谈商量)第二天买化肥的——(问题事)。

二、虚词的使用与辨析(见学生用书73,教师用书P109)

(一)、题型解读:

虚词运用试题题型主要有三种:

  ①关联词语的选择填空。

 ②副词的选择填空。

③虚词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正误的判断。

(二)、虚词使用的常见错误主要有四种

(1)虚词滥用。

(2)语义矛盾。

(3)语义重复。

(4)关系混淆。

(三)、虚词的辨析(见学生用书P73,教师用书P109)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2)从词语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

(5)从语气的角度

(四)知识梳理:

如何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1、掌握关联词语的几个难点:

   (]) 转折关联词

    

(1)重转  虽然(尽管)一一但是(可是  但却)

(2)轻转  但  但是  可  可是  却  然而 (3)弱转  只是  不过  倒

    

(2)递进关联词

    

(1)一般递进一一单用关联词或成套用关联词均可。

    单用的递进关联词,如:

而且,并且,从而  进而何况况且更还

    成套合用的递进关联词,如:

不但(不仅  不只不光)一一而且(还  也  又)

    

(2)衬托递进,常用关联词如:

    尚且一一何况(况且  还  更不用说)别说(慢说  不要说)一一就是(连)

    (3)选择关联词

    疑问式选择关系,一般用:

是一一还是

    陈述式选择关系,一般用:

或者一一或者

    非彼即此,必居其一。

用:

不-----就是,要么    要么    

    先舍后取,用:

与其一不如(宁可)

    先取后舍,用:

宁可一一不(也不)

    关联词语在运用时有几个难点需注意:

转折关联词,要注意“轻转”与“重转”所用的关联词不同。

重转分句间的意思明显相反,转折的意思很重,一般用成套关联词。

“轻转”,转折的意味比重转轻些,一般单用关联词。

而“弱转”,前后分句间对比的意思往往不那么明显,也单用关联词。

    递进关联词使用时要注意“递进”与“并列”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关联词不同,因而意思的侧重点有区别。

也就是说,分句间使用关联词的时候,往往用哪种关联词都通顺,这就要特别注意分辨 

2、选填关联词语既是虚词考查的重点,也是其难点,选填关联词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I) 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选填关联词语,必须理清句子的结构层次,在分析推断句子的意念关系时,不能从局部人手,一句挨一句地分析推断,这样的推断往往在局部上是可行的,而从全段看可能是行不通。

应选通读所供文字,把握全段内容,从宏观人手,先分析推断第一层的意念关系,然后依次类推,逐层分析推断句子的结构层次。

在此基础上选填关联词语就可靠多了。

    

(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

    所谓已知条件,即所提供的语段,以及有时可能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或与关联词语相照应的词。

因此,我们根据句意来分析句子之间的意念关系来选填词语,如有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要看哪个能与它搭配照应,这样就容易多了。

    (3)先易后难,化难为易,注意利用选择题型。

有些复杂的句子,对某一局部的结构层次一时辨析不清,不要因为局部而影响整体,而选填已辨析清楚的部分,如此扩大已知条件,增强语感,有时句子的局部难点,可因此化难为易。

高考考查关联词语用的是选择题型,因而可充分利用排除法,即不一定每一空都要确定,有时确定好两三个,即可选出答案。

3、连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见学生用书P74,,教师用书P110)

4、关联词语选择填空题的应试,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

    

(1)综观全局,理清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及分句间的关系。

    

(2)根据表达中心和有关句间关系,参照语言表达习惯,选择突破口。

选择突破口的方法有二:

一是通过确定一个正确的词语,从而排除其他有关的选项;二是通过否定一个词语.从而排除有关的选项。

(3)把备选目标代入题干进行审查核对,从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干作为答案。

(五)副词的使用:

1、副词的使用及辨析:

(见高考领航学生74,教师110)

2、副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见高考领航学生74,教师111)

3、副词的辨识正误题,应注意从下列五个方面认真审查:

表达的意义→表达的范围→表达的程度→表达的数量→该类副词的语法功能等。

→此外,还要注意该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六)介词的使用:

1、介词的使用及辨析:

(见高考领航学生75教师111)

2、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见高考领航学生75,教师111)

3、介词的辨识正误题,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审查:

(1)介词的语法功能是否得当。

(2)有无介词误用或滥用现象。

(3)适当运用换位法,即把容易混淆的有关介词分别换位,从而确定介词使用的正确与否。

(4)介词与其所带的宾语是否搭配。

(七)助词的使用(见高考领航学生75,教师111)

点击误区:

 

考生对于虚词使用试题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没有吃透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不能从整体人手审查虚词的使用情况,而是先人为主,以想当然取代必然。

    ②没有搞清句间关系,只是机械地把虚词硬往文段里安插,凭主观语感办事。

    ③没有搞清楚有关虚词的用法,虚词使用基础差。

    ④平时重理轻文,读书少得可怜,根本无语感可言,事到临头,只好仓猝猜答。

(一)词类混用

    1.连词混用

    如:

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使淮河水变得又黑又臭,许多水生物、植物大量减少和绝迹。

    ——从连词“和”连接的内容来看,“减少”、“绝迹”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当用递进关系连词“甚至”。

  2.介词混用

  如:

王大娘省吃俭用,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山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了一台电脑。

  ——不是“把零用钱买了电脑”,而是“用零用钱买了电脑”。

  3、副词混用

    如:

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未免慢一些。

  ——“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对某种事物、行为的评价和对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不免”表示某种结果不可避免。

本句表示某种结果不可避免,只能用“不免”。

  4.连词、介词混用

  如: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句中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应当用介词“由”,而不能用连词“由于”。

  5.连词、副词混用    

  如: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抬头。

  ——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应当用副词“特别”或“尤其”来表示强调,却误用了递进连词“甚至”。

(二)搭配不当

  如:

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

  ——“无论(不论、不管)”只能与“还”、“还是”搭配,不能与“和”搭配。

  (三)位置不当

  如:

我不仅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不仅”应放在句首,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放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

我不仅认识她,而且也认识你。

不仅我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对虚词的考查,表面考查的是“混用、误用、搭配不当”等问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虚词的备考复习除了了解虚词的运用常识之外,还必须抓住语境,搞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在深入把握语意上下功夫,在阅读感悟的深层次理解上下功夫,这才是语言运用的根本,也是高考考查的目的所在。

方法点拨:

一、现在考试的重心由原来的关联词语填空转移到了非关联词语的虚词上,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尤其要重视这些非关联词语的虚词。

要重视下面的十个注意点:

    

(1)要吃透规定。

就是说要清楚有些虚词在使用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

    

(2)要把准词性。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因此要分清词性,以求准确运用。

    (3)要摆正位置。

也就是说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不能让虚词放错位置。

    (4)要辨析异同。

就是说必须辨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5)要对应搭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

    (6)要辨明关系.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7)要有机衔接。

虚词作为语句表意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

    (8)要谨防脱漏。

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

    (9)要删除赘余。

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10)要把准变换。

有些虚词的使用形式虽然变换了,但其表意效果却是不变的,我们要通晓它们形式与表意的关系,不可以定势思维硬套。

*虚词使用中的十个注意点举例说明:

选择虚词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近年来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

由于虚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考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高考模拟题的整理归类,总结出虚词使用中的十个注意点:

一、吃透规定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吃透规定要求,才能做到准确运用。

如:

(1)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终于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牛棚里。

分析:

(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害死在牛棚型显然不是老将军想努力获得的。

(2)赵明十分诧异地问:

"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或者考理科?

"

分析:

(句中,"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应换用"还是"。

(3)1999年6月,许多人取出银行存款,投向股票市场,只由于相信股票市场回报快、利润高。

分析:

(句中,“由于"表原因,但只能用于前一个分句,而不能用于后一个分句。

(注:

这种说法是否成立?

(4)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致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分析:

(句中,“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但多指不好的结果,而\"不理会刮起的风沙\",只能说明他"用心",说不上"不好",应换用"以至于"。

二、把准词性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5)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

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分析:

(句中,"刚才"是时间名词,它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该换用时间副词"刚刚"。

(6)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

分析:

(句中,"偶然"是形容词,它不能充当"写写"的状语,应该换用副词"偶尔"。

比如:

他犯这样大的错误,今天看来,决不是偶尔的。

(“偶尔”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偶然”)

其它如:

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剧烈(副词)——激烈(形容词)、必须(副词)——必需(形容词)、未免(副词)——难免(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

三、摆正位置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

如:

(7)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分析:

(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

(7)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

(8)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分析:

(句中,"经过"放在"他"前面,与"……研究"构成介宾短语,充当该句的状语,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该把"经过"调到主语"他"之后。

(9)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有作最后决定。

分析:

(句中,"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却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哪类学校"之前,导致了摆放的错位,应该把它放在后一件事\"决定哪所学校为第一志愿"之前(哪所"之前)。

四、辨析异同

近几年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要准确地运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如:

(10)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

A·关于B·对于

分析:

("关于"对\"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表范围。

"对于"用于指出对象。

(10)句中"对于……作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

(11)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A·逐步B·逐渐

分析:

("逐步"逐渐"都表示事物的发展进程,但"逐步"侧重于分步性,"逐渐"侧重于渐进性,(11)句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故应选用"逐步"。

五、对应搭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

如:

(12)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分析:

(句中,介词\"由于\"不能与动词\"决定\"搭配。

应该把\"由于\"改为\"由\"。

(13)不管学习和工作条件这么艰苦,师生们都不怕。

分析:

(句中,关联词\"不管\"不能与代词\"这么\"搭配,只能与\"多么\"搭配。

(14)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分析:

(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递进,\"而是\"表并列,二者搭配不对应,应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15)要认真学习历史,无论是中国的和外国的。

分析:

(句中,关联词\"无论\"不能与连词\"和\"搭配,只能与连词\"还是(或者)搭配。

六、辨明关系

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使用错误。

如:

(16)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

分析:

(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使用错误。

(17)他们取火烤煮食物,大大减轻了用嘴巴撕咬生肉所用的力量,因为原来向前突出的嘴巴向后退缩。

分析:

(句中,\"嘴巴向后退缩\"是\"嘴巴所用力量减轻\"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能使用表原因的\"因为\",只能用表结果的\"所以\",该句犯了\"关系颠倒\"的使用错误。

(18)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分析:

(句中,“出版多年\"与\"作较大修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删去\"所以\",该句犯了\"强加关系\"的使用错误。

七、有机衔接

虚词作为语句表意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

如:

(19)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分析:

(句中,\"没有把握……,单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大大削弱……\",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应该是\"顺接\",用了\"反而\"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

(20)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分析:

(句中,\"老师不及时提醒我\"的结果是\"我准会办错事\",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顺接\",用了\"否则\"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

八、谨防脱漏

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必须谨防。

如:

(21)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分析:

(句中,\"在\"后面缺少搭配的词语,导致了成分的残缺,应在\"形象\"后面补上\"方面\",构成介宾短语,充当\"有\"的状语。

(22)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分析:

(句中,由于缺少虚词造成了句子的歧义,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感到气愤?

按照语意逻辑,应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应在\"揭发\"的后面补上助词\"的\"。

九、删除赘余

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如:

(2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分析:

(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

(24)当个体权益受到无理的侵犯或粗暴的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