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426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

《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docx

九年级物理知识结构

十一、多彩的物质世界

㈠知识结构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宇宙由物质组成: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原子结构

 

原子核

 

中子

 

质子

 

电子

 

3.质量的理解:

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㈡质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案秤、台秤、杆秤,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

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4.测量:

 

2.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kg,常用单位:

tgmg

 

4.理解密度公式

 

㈢密度

 

=

固体密度的测量

 

5.测量

 

液体密度的测量

 

2.公式:

变形公式、

 

3.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㈠宇宙和微观世界

5.纳米科学技术

 

1.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十四个字:

水平台上,游

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

 

 

A.直接测量:

固体的质量

 

⑶方法:

 

B.特殊测量:

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1.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6.密度的应用:

 

㈡学习目标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和原子的结构。

3.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4.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以及单位。

 5.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6.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7.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8.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9.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

11.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㈢学习重点

1.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物态微观的分子排列。

2.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3.密度的定义的引入。

4.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5.密度的测量。

6.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7.密度与物质鉴别。

㈣学习难点

1.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

2.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3.理解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6.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㈤学习疑点

1.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和原子的结构。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3.密度的定义。

4.密度的测量。

5.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㈥重难点突破方法

1.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探究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物理模型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理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在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的概念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

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5.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十二、运动和力

(一)知识结构

 

(二)本章重点难点

1.力的概念会分析施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二力平衡及条件

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会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3.根据所学内容解释生活实际问题

三、难点突破

根据生活实例对力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行分析,对每个定律必须做到理解,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其条件是不受外力,在生活中就没有不受外力的物体,但不能否认其正确性因为我们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不受外力或某一方向受力为零的时候。

这就是牛顿所说的“不受外力”

对于惯性现象的解释注意一确定研究对象,二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三物体受到外力改变了运动状态。

四惯性不是力对于摩擦力根据生活实际去理解。

十三、力和机械

1、知识结构:

力和机械

产生原因

弹力弹力的方向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产生的原因:

大小:

重力

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

条件:

大小:

磨察力

方向:

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概念: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一点:

杠杆的五要素两力:

两臂:

杠杆省力杠杆

等臂杠杆

杠杆的种类费力杠杆

内容;

杠杆平衡的条件内容

公式

实质:

定滑轮

特点:

实质:

动滑轮

特点:

应用:

滑轮组

连接方法

实质:

轮轴特点:

2、知识点:

杠杆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

3、重点:

杠杆的原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异同

4、难点:

滑轮组连接应用

5、疑点:

滑轮组连接应用

6、如何抓重点、破难点、释疑点:

第一、“弹力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大致知道弹力产生于物体的弹性形变,并且知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要让学生知道:

在弹簧的测力计使用上,要认识量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以及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重力的内容,是从万有引力引入教学。

因为学生对于万有引力的感觉比较朦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教学上不宜把万有引力处理得过分深入细致。

应以教材为基础,把“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为一个探究的课题希望把过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公式G=㎎变为学生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对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理解的深入些。

第三、摩擦力的内容,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要使学生获得对于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也为进一步获得如何增加减少摩擦的知识打基础。

第四、杠杆是简单机械学习的重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应该让学生先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然后展开探究,最后获得杠杆平衡的条件。

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需要对相关的概念,如力臂等进行辨析。

教学时还要理解杠杆的应用性的知识。

第五:

在其它简单的机械内容中,研究滑轮和滑轮组是学习的另一个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来获得实际事例,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工作特点,才能使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知识结构

㈠知识结构

功的定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

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①有力无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②有距离无力

③有力,有距离,但力和距离垂直

计算公式:

W=FS

1.内容: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应用:

斜面、杠杆、滑轮及滑轮组

单位:

焦耳

功的原理:

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

有用功公式:

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外=ŋW总

斜面、杠杆、滑轮及滑轮组:

W有用=Gh

 

定义:

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额外功公式:

W额外=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杠杆、滑轮及滑轮组:

W额外=fL或fs

 

 

定义:

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总功公式:

W总=W有用+W额外=fs=W有用/ŋ

 斜面、杠杆、滑轮及滑轮组:

W总=fL+Gh=FL

 

 

公式:

ŋ=W有用/W总

 

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机械效率

斜面:

ŋ=Gh/FL

定滑轮:

ŋ=Gh/Fs=Gh/Fh=G

动滑轮:

ŋ=Gh/Fs=Gh/F2h=G/2F

只计G轮:

ŋ=G物/(G物+G动)

滑轮组:

ŋ=Gh/Fs=Gh/Fnh=G/nF

拉着物体水平运动:

ŋ=fl/Fs=fl/Fnl=f/nF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①减小机械自重②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动能物体的质量

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机械能

 

定义: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物体的质量

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被举高的高度

 

势能

 

定义: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弹性势能

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弹性形变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㈡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4.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5.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6.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7.会计算各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通过观察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通过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和价值目标:

1.具有对科学的求和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㈢学习重点

1.功、功率的概念以及计算

2.机械效率的概念

3.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4.会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㈣学习难点

1.机械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

力和沿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额外功的概念

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5.知道利用斜面拉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㈤学习疑点

1.物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2.计算各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㈥疑难点突破方法

1.分清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2.分类归纳出计算斜面、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公式。

 

十六章热和能知识结构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动理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

质量

决定因素温度

体积对内(内能增加)

做功

对外(内能减少)

改变内能的方法定义

热传递条件

内能热量

热值的概念()

加热单位()

放热Q=

热和能

定义柴油机

内燃机种类

内能的利用做功效率汽油机

其它热机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热量单位:

焦耳()

公式:

Q=

概念:

热量的计算

比热容单位:

公式:

C=

热平衡方程Q放=Q吸

普遍性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转化性

不变性

第十六章热和能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了解热量的概念。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8、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9、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教学重点: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3、正确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4、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5、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3、正确理解运用“比热容”的概念;

4、区别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结构图)

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2、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

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特点,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及特点。

3、了解核能,裂变、聚变,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4.了解太阳能的优点.

 5.知道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6.常识性了解能量转化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利.

   7.初步了解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8.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养成同学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9.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10.通过多媒体、讨论等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原子核的结构

2.能源的分类

3、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4、培养创新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培养创新和环保意识。

知识与技能:

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讨论等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量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初步认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具有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2.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3.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在个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