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锦文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334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蒋锦文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蒋锦文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蒋锦文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蒋锦文篇.docx

《蒋锦文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蒋锦文篇.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蒋锦文篇.docx

蒋锦文篇

蒋锦文篇

  蒋锦文,杭州人,1983年10月生。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主修自动化。

  获奖经历:

2005年《同居狂想曲》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优秀剧情片

  作品:

《城市对角线》《爱情37度半》《梦恋情游》《双生》《TAL》《同居狂想曲》电视电影《老鼠爱大米》

  时间:

2004年12月22日16∶00-16∶50

  地点:

北京北四环某宾馆

  碧珊:

新锐作家,评论人

  

  出于热爱而从影的人,那种表达自己思想的冲动更强烈

  

  碧珊(简称‘碧’)作为一个非影视专业的希望从事影像制作方向的年轻人,今后发展可能会比那些专业学习影视的人要难一些。

那么你是怎么打算的?

  蒋锦文(简称‘蒋’)希望今后在电影方面发展,因为接触这方面专业的比较多了。

  碧 你对现在年轻的影像作者是怎么看的?

  蒋 他们是典型的80年代下的蛋。

他们处于一个比较独特的阶层,同上一辈比起来他们比较前卫,思想比较开放,但和90年代出生的人比起来,又多了一些老一辈人传给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这一辈是可以承前启后的一代。

  碧 专指那些准备从事影像创作的同龄人呢?

  蒋 我定义这群人有两派:

一是学院派,一是我们这样的自由影像派。

学院派是有着学院派的教育背景和自身身份的影响。

但据我所知,在这种专业影视学院里学习的人,混的居多。

对于他们来说,做影视只是一种完成学业完成作业的东西,并不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己思想内涵的体现。

他们很多从艺校毕业后是去做了其他行业;但另一派是像张德托夫这样的,自由影像派,我们这些人有个特点就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影视教育,但从小或者至少是很久以前受到了国内外电影的熏陶,骨子里透露出一种电影人的气息,希望用电影这种手段将自己的思想体现出来。

  碧 你在否认他们吗?

  蒋 我并没有否认学院派,只是觉得,学院派里强的人,有思想的人真的很多,但是从这一整个阶层来说,我觉得像我们这种出于热爱而从影的人,那种表达自己思想的冲动更强烈一些,更有活力。

因为我们没有受到学院派正规教育体制下的束缚,对于我们来讲,电影是我们的工具,可以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表达出来。

  碧 那么你今后会一直跟组还是会去专业影视院校进修呢?

  蒋 我不太想跟组,现在(跟组)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多交朋友,因为这个圈子是一个朋友的圈子。

进修是肯定要去的,因为我毕竟不是专业做这个的,虽然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能力也不差,但是毕竟还是需要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作为自己工作的基础。

我是想能够有一两年的拍摄经验以后有机会进北影,广院这样的专业影视学院进修。

  碧 你现在有没有想过划分你们这些从事影像创作的年轻一代呢?

  蒋 我觉得自己似乎还没有取得被划分的资格。

我只能说我们是最新的一代,我们希望跳出以前的框框。

现在第六代才刚刚起来,受到很多年的压制,前景也并不乐观。

我们并不想步第六代的后尘。

我希望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就把我当成张会军,把你当成吕乐

  

  碧 你独立执导的《同居狂想曲》开头有点《花样年华》的感觉,是不是很喜欢王家卫?

  蒋 对,我喜欢他。

因为他属于能够把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结合得很好的导演。

他在香港电影最低糜的时候推出了几部风格与其他港产电影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碧 喜欢的摄影师呢?

  蒋 杜可风。

并不只是欣赏他拍摄的东西,其实更欣赏他的一种生活态度。

  碧 我看过一本由张会军和穆德远老师编著的书叫《银幕创造――与中国当代电影摄影师对话》,那么现在,如果把我当成张会军,把你当成吕乐,问你一个书上面张会军老师问吕乐的一个问题。

你觉得摄影师、剧本还有导演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蒋 剧本是所有电影的精髓,其他的都是为了表现剧本的内容服务,包括导演以及摄影。

  碧 我看《同居狂想曲》时觉得摄影好像有点儿太稳了些,特别有一个镜头还用上了轨道。

所以在后面看到男主人摇晃的镜头时突然有点儿不适应了。

  蒋 对。

那个宏伟在通道里走的画面当时就是根据剧本的需要,处理得很虚幻。

严谨的摄影是我一贯的风格。

所以(摄影)和《同居狂想曲》的剧情有点脱节。

  碧 色彩呢?

我看里面色彩也蛮鲜明的。

  蒋《同居狂想曲》的色彩在拍摄的时候已经考虑了,打了比较昏暗的光,后期的时候又调的比较黄一些。

  碧 不觉得那色彩的反差太大了吗?

  蒋 不。

我们当时就是要用色彩的反差来营造两个不同的世界。

里面是温暖、暧昧,外面是现实的。

我们在大银幕上放过,那种颜色就是很实际的反映了低色温光在那个氛围的状态。

  

  

  好好用好手中的设备充分发掘其潜能

  

  碧 你认为自己是唯美派还是唯设备派?

  蒋 唯美派。

我拍东西就凭感觉。

设备只是一种工具,《同居》就是用很普通的Sony85E拍的。

我不太迷信所谓的专业设备。

我的原则是好好用好手中的设备充分发掘其潜能,尽可能地使其达到自己所需要的效果。

令人震撼的是你拍摄出来的画面,而不是用于拍摄画面的机器,即使你用的是ARRI535,你拍摄的家庭录像依然只是家庭录像。

  碧 你自己做片子的后期,那么技术上比如CG动画的运用你是怎么想的?

  蒋 我个人不是非常看重。

因为它跟设备一样,就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

如果用得不好,不用也罢。

我觉得完全不需要把电脑特技当成革命性的东西,那只是一种工具,电影主要还是为了讲故事。

  碧 你怎么看待现在的中国以DV为主要设备的影像制作呢?

  蒋 现在中国的DV是越来越普及了,可以说投身拍摄DV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不过有一个不是很乐观的(现象)开始出现,就是作品的整体质量开始下降。

真正用心去把它当作“电影”来做的人少了,更多的是一些急功近利,或者纯属玩票的人,作品也是如此。

  碧 有人说DV就是DV,不要把它同电影等同起来,你怎么看?

  

  蒋 我不是很同意这句话。

好多著名人物都说过类似的话,但是我并不这么想。

DV只是一个工具,并没有被附加上“非电影”的标签。

如果你说胶片才是电影,我觉得这完全是一个很狭隘的概念了,这样的话,我可以去磁转胶。

我想这里的DV两个词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平易近人,一种低门槛,一种随性,一种记录,一种真实,这些因素是由于DV的成本和体积决定的,但是我并不认为那就是DV的实质和全部。

  2005年8月4日,蒋锦文从西藏回来。

第二天早上六点他还要赶去一个电影剧组。

他目前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

他说他现在状态很好,刚刚向MV导演迈进了一步,又接触了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