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331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背

第一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答:

教师职业道德是伴随着教师这一行业或者社会角色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教师角色道德和行业道德的总称。

它主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核心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基础

3.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4.严谨治学、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5.团结协作、互勉共进是师德的发展的途径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答:

1.鲜明的继承性

2.独特的示范性

3.严格的标准性

4.强烈的责任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内涵

答: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建立和评价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依据之一,是教师职业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性的道德规范。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把握:

1.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标志

2.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

3.是教师道德理论与实践的概括总结

4.是教师调整个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

四、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

答:

1.必须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教师职业劳动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教书育人)

4.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五、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答:

1.乐教勤业原则

2.集体主义原则

3.依法执教原则

4.教书育人原则

5.为人师表原则

6.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7.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原则

8.教育民主原则

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育活动所蕴含的道德特性要求从事该职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2.教师劳动具有的社会性、集体性和长期性特点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

3.当代教育的网络化、全民化和终身化新理念的出现要求教师加强师德教育

4.当前师德失范和沦丧现象的大量出现要求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答:

(一)职前教育

1.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师德教育

2.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

3.增设必修性质的师德教育课程

4.在教育实习中增加师德教育内容

(二)职后教育

1.在工作中践行和内化师德规范

2.通过拜师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3.加强自我修养以完善师德境界

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答:

1.说理疏导法

2.个别教育法

3.对比教育法

4.榜样教育法

5.实践锻炼法

九、《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

答: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

(类属: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类属: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十、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

答:

1.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3.倡导性与禁止性相结合

4.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从“他律”走向“自律”是的建设的最终目标

十一、教师职业行为需要处理的几种人际关系

答:

(一)师生关系

1.热爱学生

2.尊重学生

a.尊重学生人格b.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c.始终信任学生

3.赏识学生

4.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

5.严格要求学生

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

(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1.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

2.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3.尊重家长人格

4.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三)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1.尊重;2.理解;3.协作

(四)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1.尊重;2.支持

第二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答:

1.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教育产生的标志: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二、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答:

1.生产力发展带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3.国家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三、教育学的价值

答:

1.反思日常教学经验

2.科学的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应之一

4.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五、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六、教育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

(一)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3.学校教育是由一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队伍担任培养人的活动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加一天街、控制和利用

(二)辩证看待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

1.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

八、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规律

答: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和阶段性(年龄特征、“一刀切、一锅煮”)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抓关键期)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和稳定性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九、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答:

1.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

2.社会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

3.社会生产力制约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

4.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

5.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规模和速度

十、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答: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力、机会和程度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及内容房体系等

十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

1..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3.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十二、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答:

1.社会人口制约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2.社会人口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十三、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答:

1.教育是生产力再发展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在发展的优先途径

3.教育是创新和产生新科技的重要基地

4.教育优先发展

十四、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

答: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优先发展的启动点

2.加大投入,预算优先---落实优先发展的物质保障

3.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先发展的核心内容

4.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制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落实优先发展的关键

十五、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答:

1.教育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和优秀的政治人才来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2.教育能通过传播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政治舆论和思潮来为社会政治服务

3.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十六、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答:

1.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2.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3.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

4.教育具有文化融合功能

十七、教育具有优化人口的功能

答:

1.教育能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3.教育可以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十八、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

1.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十九、明确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答:

1.教育要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

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第四章教育目的

二十、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

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

2.教育目的具有选择功能

3.教育目的具有控制功能

4.教育目的具有激励功能

5.教育目的具有评价功能

二十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等日益受到重视

二十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答:

(一)基本内容

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二)五育关系

1.是有机整体

2.坚持“五育”并重

3.五育不是均衡发展的,要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

4.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二十三、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答:

1.当前教育存在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2.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信息化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4.对教育认识的加深

二十四、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教育内容

答: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5.素质教育从根本上看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二)素质教育的内容

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二十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答:

1.教育目的的区别:

素质教育是使每个学生开发潜能,获得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应试教育是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通过考试和选拔为目的

2.教育对象的不同: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才教育”;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

3.教育内容的不同:

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则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常常忽视德育、智育、美育等,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影视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素质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则为了应试而教,为考试而学。

二十六、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答:

关于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大致有三种观点

1.“同义说”:

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含义基本一致,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没有实际意义

2.“排斥说”:

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

3.“具体化说”:

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化,很难操作。

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而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

目前,第三种观点更为大众所认可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二十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答:

1.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独特的人

二十八、学生的社会性地位

答:

1.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2.学生享有合法权利,包括:

生存的权利、安全的权利(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受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受教育的权利

二十九、学生的义务

答: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十、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答: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3.学习目标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三十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答:

1.学习者和研究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班级管理的领导者

4.班级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领导者

5.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6.学生的朋友

7.心理辅导者

三十二、教师的劳动特点

答:

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创造性的特点

三十三、教师的职业素养

答:

1.崇高的思想道德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合理的知识结构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精深的教育理论知识

4.精湛的专业能力

5.良好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十四、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答:

1.师范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如校本研究、校本培训、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4.自我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三十五、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

答: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

2.制定良好的专业自我发展计划

3.以日常生活为资源,实现专业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日常教学反思

个人行动研究

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同伴交流与合作

“跳出”教育谋发展

三十六、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答:

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

三十七、师生关系的作用

答: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与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十八、师生关系的构成

答:

(一)社会关系

(二)教育关系

(三)心理关系

三十九、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答:

1.民主平等---人际关系

2.尊师爱生---心理关系

3.教学相长---工作关系

4.心理相容---群体关系

四十、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答:

1.途径:

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其中课堂教学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途径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积极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2)学生方面:

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

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四十一、影响学制的因素

答: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文化因素

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5.原有学制及国外学制等

四十二、当代学制发展特征

答: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初等教育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改革中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

4.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层次与类型多样化

5.终身教育迅速发展等

四十三、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内容

答:

1.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儿童、青少年在学龄期受教育的义务

2.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

3.儿童及青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教育的机会

4.社会有交纳捐税或集资办学、发展教育的义务

5.家长有送子女入学受教育的义务

四十四、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

基础性、普及性、免费性、强制性

四十五、终身教育的特点

答:

1.终身性

2.全民性

3.多样性

4.自主性、灵活性与实用性

四十六、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

答:

1.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2.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3.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

4.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

5.终身学习的目标:

完善的人与和谐的社会

四十七、终身教育思想的意义

答:

1.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引发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

2.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3.引发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

4.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第三部分课程与教学论

第七章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

四十八、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答:

(一)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2.儿童因素

3.知识因素

(二)内部因素

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四十九、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答:

1.历久尚存原则

2.生活效用原则

3.系统知识原则

4.兴趣需要原则

5.社会发展原则

五十、课程组织

答:

(一)课程组织的取向

1.学科取向

2.学习者取向

3.社会问题取向

4.混合取向

(二)课程组织的原则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2.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3.直线式和螺旋式

五十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答:

1.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3.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4.社会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五十二、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

答: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4.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5.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五十三、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答:

1.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2.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

第八章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

五十四、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4.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个性心理品质

五十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

1.备课

做好三项工作(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预选教具)

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或学年工作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标准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五十六、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标准

答:

上课时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标准:

1.要组织好学生,使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秩序(秩序良好)

2.教学目的要明确,讲授重点要突出(目的明确)

3.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正确)

4.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选用的教法、教具要适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方法适当)

5.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精炼,富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语言艺术)

6.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组织严密)

7.教学的板书规范(板书规范)

8.教师的态度从容自如(态度从容)

五十七、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行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五十八、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方法、5.实习法、6.练习法、7.演示法、8.实验法、9..参观法、10.研究法

五十九、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答:

1.教学目标与任务

2.课程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3.学生的实际情况

4.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5.教学的时间、设备和条件

六十、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第一,学生认识的对象具有间接性

第二,学生认识的条件具有指导性

第三,学生认识的方式具有简洁性和高效性

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强有力地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六十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平的教育相统一

六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

1.心理准备阶段

2.领会阶段

3.巩固阶段

4.运用阶段

5.检查效果阶段

六十三、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答:

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指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优点

第一,教学效率更高,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学;

第二,按计划、按统一要求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各科教学齐头并进,穿插进行,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进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帮助,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2.缺点

第一,重视统一要求,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课堂上学生活动少,不利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只强调传授现成的知识,忽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六十四、分组教学的优缺点

答:

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者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班级授课制更优化,解决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

1.优点

较好的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重视学生个别差异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也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2.缺点

第一,难以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做出科学的鉴别,教师施教难度很大;

第二,按成绩分班编组,容易造成学生心里不平衡和出现一些矛盾;

第三,家长、教师、学生、学校就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

第四,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分组的可变因素太多,情况一变就得从新分组,教学管理比较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