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242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

《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部分 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docx

第四部分统计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第十八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一、统计的含义

考核内容:

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

具体内容:

统计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工作的总称。

2.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总称。

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

3.统计学,是关于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科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二、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考核内容:

统计数据的4种计量尺度

统计尺度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的标准分为: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统计尺度

含义

特点

定类尺度

按照客观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分类或分组,各类各组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等而且互相排斥的。

(1)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2)定类尺度作为代码的数值不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不可以区分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运算。

(3)对定类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计算每一类或组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

定序尺度

定序尺度是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

(1)定序尺度可以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

注意教材举的例子。

(2)定序尺度比定类尺度精确一些,但只是测度了类别之间的顺序,而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精确差值。

(3)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除。

定距尺度

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

(1)定距尺度不但可以用数字表示现象各类别的不同和顺序大小的差异,还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之间在量方面的差异。

(2)反映现象规模水平的数据必须以定距尺度计量,例如产品产量、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等

(3)结果可以进行加减。

定比尺度

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比较基数,然后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

(1)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

(2)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例题1:

09年单选】按低级到高级、粗略到精确顺序排列的数据计量尺度是()。

A.定比尺度、定距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

B.定序尺度、定比尺度、定类尺度、定距尺度

C.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D.定类尺度、定距尺度、定序尺度、定比尺度

答案:

C

【例题2:

2007年单选题】将学生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类,所采用的计量尺度是(  )。

A.定比尺度B.定类尺度C.定序尺度D.定距尺度

答案:

C

【例题3:

2004年多选题】以定距尺度计量的统计数据可以进行( )运算。

A.加  B.减  C.乘  D.除   E.比较大小

答案:

ABE

三、统计数据的类型

考核内容:

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

具体内容:

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处理和分析。

例如对于品质数据通常可以计算出各组的频数或频率,而数值型数据可以用更多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例题4:

09年多选题】下列变量中,通常属于数值型变量的有()。

A.商品销售额B.上班出行方式C.家庭收入D.居住地区E.年龄

答案:

ACE

解析:

如果一个变量由数值型数据来记录就称为数值型变量。

例如产品产量、商品销售额、零件尺寸、年龄、时间等。

四、统计指标的类型

考核内容:

统计指标的分类

具体内容:

(一)统计指标的含义

对统计指标通常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

一是统计指标是用来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

二是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

(二)统计指标的分类:

统计指标按照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类型

内容

教材例子

总量指标

(反映现象总规模,通常以绝对数表现)

时期指标

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时期指标可以累积,从而可以得到长时间内的总量。

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

时点指标

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积之后没有实际意义。

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

相对指标

(两个绝对数之比)

相对数表现形式:

比例和比率

经济增长率;

物价指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平均指标

(平均数或均值)

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利润;

【例题6:

2007年、2008年单选题】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 )。

A.比例指标B.比率指标C.平均指标D.变异指标

答案:

C

【例题7:

2005年、2003年单选题】经济增长率指标属于(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   D.时点指标

答案:

B

【例题8:

2008年多选题】下列总量指标中,累积后没有实际意义的有()

A、股票价格指数B、煤炭生产总量C、财政收入

D、商品零售额E、年末人口数

答案:

AE

 

第十九章统计调查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1题2分

2分

2008年

1题1分

2题4分

5分

2009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10年

2题4分

4分

本章教材结构:

本章具体内容: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考核内容:

1、统计调查的概念

2、统计调查的种类

具体内容: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包括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和搜集第二手统计数据两种。

2、作用:

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第一手统计数据。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种类

具体内容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

全面调查

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连续调查

说明现象的发展过程,目的是为了解社会现象在一段时期的总量。

不连续调查

为了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

【例题1:

2008年多选题】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E、全面报表

答案:

ABC

二、统计调查的方式

考核内容:

1、统计报表的分类

2、普查的含义及特点

3、抽样调查的含义、特点及抽样方法

4、重点调查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5、典型调查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具体内容:

调查

方式

含义

特征、分类及应用场合

统计

报表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1.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

目前的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

2.按报送周期长短,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

3.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分为国家的、部门的、地方的统计报表

普查

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

特点:

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者周期性的;

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

3.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可以为抽样调查或其他调查提供基本的依据。

4.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抽样

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1.经济性:

是抽样调查的一个显著优点。

2.时效性强:

可以迅速、及时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3.适应面广:

可用于全面调查能够调查的现象,也能调查全面调查所不能调查的现象,特别适合特殊现象的调查。

如:

产品质量检验、农产品试验、医药的临床实验。

4.准确性高:

误差往往较小

在实际应用中,抽样方法主要有两种:

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1)概率抽样:

是最理想、最科学的抽样方法。

能保证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代表性,而且它能够将调查误差中的抽样误差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概率抽样包括以下形式:

①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形式,是完全随机的选择样本。

②分层抽样

③整体抽样

④等距抽样,又称作系统抽样

(2)非概率抽样不是完全按照随机原则选取样本,有三种形式:

1)由调查人员自由选取被调查者的非随机选样;

2)通过某些条件过滤选择某些被调查者参与调

3)查的判断抽样法。

大多数种类的研究---产品测试、街访等。

重点

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调查的目的只要求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而调查少数重点单位就能满足需要时,采用重点调查比较适宜。

掌握教材的例子。

典型

调查

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作用:

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

抽样调查是随机的抽取调查单位,可以根据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单位不是随机抽取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调查结果不能推断总体。

【例题2:

2009年多选题】相对于普查而言,抽样调查的特点包括()。

A.经济性B.时效性强C.适应面广D.周期性E.准确性高答案:

ABCE

【例题3:

2010年多选题】与抽样调查相比,普查的特点有()。

A.时效性强B.使用范围比较窄C.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D.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E.经济性BCD

【例题4:

2006年单选题】能够根据样本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调查方式是(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  D.所有非全面调查答案:

B

【例题5:

2009年单选题】为了解全国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状况,找出安全隐患,专家根据经验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这类调查方法属于()。

A.专家调查B.重点调查C.系统调查D.典型调查答案:

D

解析:

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三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考核内容:

1、搜集第一手数据的方法2、搜集第二手数据的方法

具体内容:

一、搜集第一手数据的方法

搜集调查对象的原始数据,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等。

应根据调查目的与被调查对象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1、直接观察法:

我国的农产量抽样调查常用这种方法

2、报告法:

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3、采访法:

4、登记法:

我国人口出生和死亡的统计以及流动人口统计就采用规定当事人到公安机构登记的方法。

5、电话访问法

6、网络调查法

7、试验设计法

(二)搜集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方法

1、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在我国公开出版或报道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另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历史文献,网络等也是获得第二手数据的重要渠道。

2、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

(2).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

(3).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

(4).引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既方便他人查找核对,也是尊重他人或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的要求。

【例题6:

2007年多选题】使用第二手统计数据,必须注意( )。

A.引用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来源

B.要评估第二手统计数据的可用价值

C.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

D.对不完整的历史数据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设法进行适当的补充

E.不能纠正存在问题的历史数据

答案:

ABCD

【例题7:

2005年单选题】从使用者角度看,从( )中取得的统计数据是第二手统计数据。

A.经济普查B.农产量抽样调查C.《中国人口统计年鉴》D.固定资产投资月度统计报表

答案:

C

四、统计数据的质量

考核内容:

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的含义、区别

具体内容:

统计数据误差通常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误差有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1、登记性误差----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从理论上讲,登记性误差是可以消除的。

(1)调查者造成的误差:

调查方案中有关的规定或解释不明确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等

(2)被调查者造成的:

因人为因素干扰形成的有意虚报或瞒报调查数据,这种误差在统计调查中应予以特别重视。

2、代表性误差----在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

无法消除,但事先可以进行控制或计算。

产生原因:

(1)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2)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

(3)样本容量不足等;

【例题8:

2008年多选题】代表性误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抽样没有遵循随机原则B、有意虚报、瞒报C、抄录错误

D、样本容量不足E、样本结构与总体存在差异

答案:

ADE

【例题9:

2010年多选题】统计数据的登记性误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有意虚报或瞒报调查数据B.抄录错误C.样本容量不足

D.抽样没有遵循随机原则E.汇总错误

答案:

ABE

(二)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及检查

(1)精度

(2)准确性

(3)关联性

(4)及时性

(5)一致性

(6)最低成本

第二十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2008年

2题2分

2分

2009年

1题1分

1分

2010年

3题3分

3分

本章教材结构:

本章具体内容:

一、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本节考核内容:

 

本节具体内容:

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频数与频数分布

1、频数的含义:

频数也称次数,是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

2、频数分布(次数分布):

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频数全部列出来就是频数分布或称次数分布。

3、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

4、分类数据进行整理时常用的指标如下:

(1)比例:

是指在一个总体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通常反映整体的构成或者整体结构。

各部分比例之和等于1。

(2)百分比:

将比例乘以100就是百分比或百分数。

用%表示,它表示100个分母中拥有多少个分子。

当分子的数值很小而分母的数值很大时,也可以用千分数来表示比例。

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

(3)比率:

各不同类别的数量的比值,可以是一个总体中各不同部分的数量对比。

由于比率不是总体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因而比值可能大于1。

为方便起见,比率可以不用1作为基数,而用100或其他便于理解的数作为基数。

比如:

人口的性别比就用每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来表示。

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比率。

比如经济学中的积累和消费之比;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等。

比率也可以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数量之比。

如:

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得出经济增长率;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同另一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反映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例题1:

2010年单选】关于比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B.它的比值可能大于1

C.它是一个总体中各个不同部分的数量对比D.它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数量对比

答案:

A

【例题2:

2004年单选题】根据第5次人口全国普查的结果,我国男性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占总人口的48.37%,那么人口的性别比例应该为( )。

A.100:

106.74B.93.67:

100C.106.74:

100D.100:

93.67

答案:

C

解析:

如果用1作为基数表示性别比例:

51.63:

48.37=1.0674:

1

如果用100作为基数表示性别比例:

106.74:

100

【例题3:

2007年单选题】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是采用了计算( )的数据整理方法。

A.比例B.均值C.比率D.百分比

答案:

C

(二)分类数据的图示

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条形图和圆形图。

(1)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

绘制时,各类别可以放在纵轴,称为条形图。

各类别放在横轴,称为柱形图。

(2)圆形图也称饼图,是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

圆形图主要用于表示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对于研究结构性问题十分有用。

【例题4:

2005、2007年多选】下列各项中,适用于分类数据的整理和显示的方法有( )

A.累积频数B.比例C.百分比D.比率E.累积频率

答案:

BCD

【例题5:

2004年多选题】2001年底,我国共有博物馆1458个,其中综合性博物馆769个,历史类博物馆521个,艺术类博物馆57个,自然科技类博物馆19个,其他类型博物馆92个。

这一构成应通过绘制( )来显示。

A.条形图B.累积频数分布图C.圆形图D.直方图E.折线图

答案:

AC

解析:

上述资料给出的是分类数据,应使用条形图或圆形图来表示。

【例题6:

09年单选题】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主要有圆形图和()。

A.条形图B.直方图C.累积分布图D.茎叶图

答案:

A

(三)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分类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也适用于顺序数据,但适用于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的某些方法如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不适用于分类数据。

1.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1)累积频数:

指各类别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

其方法有两种:

①向上累积:

从类别顺序的开始一方向类别的最后一方累加频数(数值型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小的一方向变量值大的一方累加频数)。

②向下累积:

从类别的最后一方向开始一方累加频数(数值型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大的一方向变量值小的一方累加频数)

(2)累积频率或百分比。

将各类别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也有向上累积和向下累积两种方法。

2.顺序数据的图示

顺序数据与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基本相同。

另外包括累积频数分布图。

【例题7:

2010年单选题】某社区服务满意度研究中,调查人员在某居民小区抽样调查100户,得到下表所列调查结果,其中回答“满意”的占()。

某居民小区对社区服务的评价

回答类别

向上累积百分比(%)

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非常满意

12

30

82

92

100

A.8%B.82%C.10%D.92%

答案:

C

【例题8:

多选题】下列各项当中,适用于顺序数据但是不适用于分类数据的方法( )。

A.累积频率B.比例C.百分比D.比率E.累积频数

答案:

AE

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考核内容:

1.数据分组的方法

2.组中值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3.数据分组的具体步骤

4.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具体内容:

(一)数据的分组

1.数据分组的含义:

数据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组别。

分组后再计算出各组中出现的次数或频数,形成一张频数分布表。

2.数据分组的方法

分组的方法有单变量值分组和组距分组两种。

(1)单变量值分组是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较少的情况。

(2)组距分组是将全部的变量值,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间。

适合于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

采用组距分组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分组的组数

确定分组组数时的要求:

①划分的组数既不应太多也不应太少

②组数的确定,要尽量保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与组内资料的同质性;

③采用的分组办法,要能够充分显示客观现象本身存在的状态。

第二步,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

第三步,求极差。

极差值=最大观察值-最小观察值

第四步,确定各组组距。

①组距=

根据上式计算出来的组距,可能带有小数,为了编表和计算方便,也是审美习惯使然,最好把它取成接近于5除尽的一个数。

组距与组数成反比例关系,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少,组距越大。

②组距是每组观察值的最大差,即每组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之间的差。

用公式表示就是:

组距=某组上限值-该组下限值

或:

某组上限值=该组下限值+组距

某组下限值=该组上限值-组距

第五步,确定组限。

组限是组与组之间的界限,或者是每组观察值的变化范围。

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

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称为组距

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

即:

确定组限时应注意:

①第一组的下限值应比最小的观察值小一点,最后一组的上限值应比最大的观察值大一点。

②特别需要或不得已的情况除外,最好不要使用开口组。

③组限应取得美观些,按数字编好,组限值应能被5除尽,且一般要用整数表示。

第六步,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

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即当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时,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观察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

 

第七步,制作频数分布表。

(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1.直方图

直方图是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

直方图中,实际上用矩形的面积表示各组的频数分布。

直方图与条形图不同:

(1)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横置时)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示类别是)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

(2)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

2.折线图(也称为频数多边形图)

折线图也称频数多边形图,它是在直方图的基础上,把直方图顶部的中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再把原来的直方图抹掉就是折线图。

【例题9:

2008年单选题】将一批数据进行分组,各组的组限依次为“100-120”、“120-130”“130-140”“140-150”“150-160”,按统计分组的规定,140这一数值()

A不计算在任何一组B分在“140-150”这一组

C分在“130-140”这一组D分在“130-140”或“140-150”均可答案:

B

【例题10:

2006年、2008年单选题】对数据实行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

A.无任何关系B.反比关系C.正比关系D.组距总是组数的5倍答案:

B

解析:

组距=极差/组数

【例题11:

2006年多选题】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在于( )。

A.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分开排列B.直方图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C.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D.直方图的矩形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E.直方图的矩形高度有意义而宽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