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观后感.docx
《钢琴师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琴师观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篇一:
《钢琴师》观后感】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
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
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
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
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
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
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
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
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
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
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
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篇二:
《钢琴师》观后感】
五月三十日星期一,老师让我们全班欣赏一片好影集,引发我很多的思维,我在想如果当我拥有惊人的某种天赋,而表现却是一种病态的狂热时,无论如何,那一定是处于接近天才的时刻到了,那到底我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孩子呢?
天才与白癡我想往往只界于一线之间,应该看当事者如何呈现出他所领悟的状况,所以常听妈妈说:
“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自己的领域里,他无法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他们要表达的事件。
”所以精神病应该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把他的思绪拉回现实就好了,我们不是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影星,经常因为受到一些重大打击后就发疯了,他们一定是把自己的思考封锁起来,只要能找出正确的钥匙打开那一扇门,一定就可以解救他们的,我在想那一些编剧与导演一定有念过医学相关的书籍,要不然那些发疯的影星到后来都会不药而癒,真是奇怪呢!
如果我的父、母像主角的父亲一样那么严厉霸道时,我一定会找个时间悄悄的离家出走,可是我又没有钱这个方法一定行不通的,我需要再好好的想看,因为让小孩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教育及没有自己的主见环境下长大,不管任谁都会发疯的,幸好我的家人不是那样的人,他们会耐心的教导我和弟、妹,帮助我们打好基本的基础,可是当我们犯错时,还是会有所处罚的喔!
可是我知道这是他们爱我们的方式,因为我和弟、妹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如不是我想他们根本懒的理会我们,而放任我们做任何事,因此我认为骂和打都是“爱”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当的体罚有何不可?
套一句妈妈常说的话:
“人要鞭策才会长进,以免长大不像样。
”人是要经过多次的打击和失败才会成长的,所以不断的打击、失败是会让人持续的成长,今后我不知还碰到多少的挫折与瓶颈,我一定会坚强的走过,因为我有一群爱我的家人。
【篇三:
《钢琴师》观后感作文】
《钢琴家》是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作品。
德军突然入侵波兰,二战爆发。
电台钢琴师斯皮尔曼还没来得及开始他的爱情,就被混乱的人群冲散。
纳粹开始剥夺犹太人的一切,房屋、家庭、生命……当斯皮尔曼在一名犹奸的帮助下幸存下来时,他必须要躲藏起来。
紧接着,死亡和饥饿的阴影时刻缠绕的他。
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讲述了钢琴家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
长达150分钟的《钢琴师》,始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你的情绪也随之不断起伏。
因为那是人类在面对死亡时坚忍不懈的告白书,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的旅程。
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
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
比如先讲犹太区传言德国人要把没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满世界替家里人找工作卡,后来终于凑齐,但给他卡的德国人或者波兰人却说“这东西帮不了你们”。
果然,他们全家都被送到火车站,要运走。
就在他要上开往灭绝集中营的火车时,一个替纳粹干活的犹太人救了他,让他去找地方躲起来。
直到结尾,我们看到主人公重新西装笔挺地坐在广播电台里弹琴,然后跟着他的一个朋友去临时战俘营寻找那个最后救他一命的德国军官。
这里来了压轴的一笔:
他们没有找到。
直到德国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里后,人们才终于知道他的名字:
威姆·豪森菲德上尉。
这短短一行字幕,却带出了二战结束后仍然无处不在的冷酷现实。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那一幕:
钢琴师来到一座被废弃的房子,这是德国人临时办公的地方。
钢琴师踉踉跄跄走进那座房子,死神在那里等着他,还有钢琴。
他躲在阁楼里,听到一阵轻微的钢琴声从底楼传来,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他去楼下偷罐头,要靠它维生,被一个德国军官发现了。
他,就是那个弹贝多芬的人。
钢琴师告诉德国军官自己也会弹琴。
萧邦第四叙事曲在他手指下飘然而出,音乐先是生疏的,渐渐流畅起来,钢琴师的手指恢复了记忆。
萧邦出现了,这个波兰人,他出现了,站在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波兰人之间。
而一直躲在故事幕后的导演站出来讲话了,他说:
“我要用一个波兰人来感动一个德国人,然后用这个德国人的感动来拯救一个波兰人;用音乐来拯救一个钢琴师,用音乐来抹去国家和种族的界线,来超越偏见和仇恨。
”我想,这就是《钢琴师》如此震撼人心的原因吧。
【篇四: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
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
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
“我不羡慕。
”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
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
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
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
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爱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
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
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
“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
放心!
完全没问题!
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你明白么?
我看不见的那些。
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
根本就没有尽头。
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
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
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爱情应该都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
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
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
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
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
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
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
那他死得其所了吗?
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
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
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
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
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该积极人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篇五: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我是深夜一口气看完这部片子的。
海上钢琴师所在的邮轮,就像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孤岛长期漂泊在大海之中,只有靠岸时离大陆才近在咫尺,人们之所以选择这座孤岛之旅,多半是慕名而来亲身感受这位钢琴大师杰出表演,按理说他应该有一大群粉丝和知音的,但命运对他确实不公,他就像贝多芬一样一生追求他的音乐梦想,却不为名利所动,当他被迫应战赢了大陆一位目空一切的所谓钢琴家,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惊叹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时,却没有遇上一位真正的伯乐和知音,而有的只是为了复制他作品的资本逐利者,其实艺术是无价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他为什么一刻都不离开这艘船,在他眼里大陆就是名利场,只有他的孤岛才是块净土,才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他不是怕充满诱惑的城市街道无边无际,而关键是他在这座孤岛奋斗的几十年中居然没有遇上一位真爱自己的红颜知己,这就是男人在成功以前的悲哀,但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时,更不可能找到一位真心爱自己的爱人,不是吗?
当今这个现实世界像这类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向日葵》作者大画家梵高凄美的爱情故事:
1853年3月30日,荷兰鹿特丹市的一对牧师夫妇生下了他们的长子梵高,一位神秘的预言家对尚是婴儿的梵高说出了可怕的预言:
你会到巴黎,英格兰,当店员,当教师;你会恋爱,遭到拒绝,成为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你会和妓女结合画800幅画,在普罗旺斯变疯,37岁时自杀,你一生只卖出一幅画……事实真的如这位预言家说的那样,从小孤僻寡言的梵高只有小他四岁的弟弟提奥做朋友,长大后做过传教士,画商,教师,足迹遍布欧洲的许多地方,感情生活非常不顺,连着向三个女人求爱,遭到三次残酷的拒绝。
被拒绝后的他再也不相信还有谁会追求自己这样穷困潦倒的疯子,居然拒绝了一位庄园主的女儿的疯狂追求,最终双双变成了真的疯子,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命运对他的不公,他死时很年轻和徐志摩一样都是37岁,但他们都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伟大的经典作品。
这同样不禁让人想起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且多次与爱情擦肩而过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
【篇六: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00字】
朋友的强烈推荐,我看了《海上钢琴师》,而且一口气看了三遍,因为我想读懂其中的寂寞与孤独,是什么能让你如此痴迷,更是因为我想读懂你的心,明白你心中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想要什么,我想了解你,可是在我看完之后你却走了,带着我读不懂的孤独和蒙着纱的心,一年的约定是我中断的,因为我不想猜,猜你的想法,你的喜怒哀乐,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猜,真的很累!
看罢,我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我不用猜了,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姿态,与其他人无关。
看第一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斗琴,华丽的指法,虽有漫不经心,不愿应对,或是与世无争,可是实力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做人就是要洒脱,可以装傻,但不能真傻,外表柔弱的隐藏着强大的心。
看第二遍脑海中定格在了那个女孩的回眸,还有一张未送出的唱片和带着杂音的天籁,因为,我觉得像极了现在的我,我在心里暗暗地给1900打气,有爱就说出来吧,爱他就告诉她吧,有些人你真的会错过啊,错过后可能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了。
同样的回眸,目光的相对,未来得及说出口的爱,我在等,我想下船,踏上陆地去寻找,可是她在哪儿啊,我又要到哪儿去找啊,我还能回来吗?
第三遍看是最后的独白,没犹豫,我背了下来,在用灵魂的倾诉中,心灵震撼了,这不是结束,除非你有了一段可以拿出去讲给他人听的故事才是结束。
1900的传奇足以震撼全世界了,所以他应该结束,彻底的解脱。
船上的窗口就像是1900的眼睛,他透过这双眼来观察世界,世间,帕多安在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不适合的场合闯入了他的眼中,更闯入了他的脑海中,在他的脑海中走来走去。
他不为任何人而存在,但因为她,在这个世上1900有了牵挂,像个有了心事的大孩子。
擦肩而过,真的是错过,1900一遍一遍地练习的表白。
雨中,帕多安走了,回眸,雨打在唱片上,更浇灭了他刚刚燃起的对陆地的希望,对生活的憧憬。
几句话,一辈子,以后真的没机会了,唱片里收录的心声被海的声音(thevoiceofocean)吞噬。
Itisasecret,andsecretshouldbekept。
离别是痛彻心扉的,在分开的一瞬间,痛苦不言而喻,扭曲变形的脸,撕裂的心,1900也想走出自己的城堡,他想听海的声音,有下船的冲动,18步,离开船在舷梯上走了18步,1900停住了,偌大的城市,无尽头的街道,一个虚无缥缈的地址和一个日思夜想的人,一切在他眼里是那样的陌生,那样的不确定,在他心里划过,激起短暂的波澜,他怕,真的害怕,找不到前进的路,回不去后面的船,他选择逃避,不敢面对,躲入船舱,在他的世界里,生活在心中的船,依旧坚固。
你在你自己的船上生活好久了,我想要做的是把你领下船,漫不经心,毫不在意,随机的迎合,我还是再猜,我也最后猜一次,你也怕受伤,想要伪装,不要把自己暴露出来,也许是生活的环境,成长的历程,这个不用猜,下船没有你去的方向。
我决定了下船,猜累了,也受够了颠簸,更因为我真不再想把你领下船,在不确定的键盘上,你不会弹奏,在玷污的书上,你不会了书写。
你还在船上,我先下了,不能陪你到目的地了,我不知道你的目的地在哪里,我真猜不到。
等到你心中的维吉尼亚号装上6吨半的炸药,或是你想下船时,踏着陆地听一下海的声音。
别忘了,我在陆地上,下船,有一个归宿。
【篇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或许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专属他的圣地,在心百回千转的褶皱。
——题记
海边的细沙洴澼在湛蓝的浅滩里,微风拂过海面,泛起世间最美的涟漪。
无边的光向四面聚拢,投射世间的美好。
黄昏的海,晚霞与蔚蓝酿就炫目的晕。
那一抹光的猩红,海底深处,恍惚中那是绚烂的圣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蓦地想起《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话:
你只要留神,就能从那些人眼中看见自由女神像,看见美国。
或许在那一刻,美国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美国。
就像在布达拉宫山脚下,听着古老梵唱那钟声想起,从头往下精神的肃穆。
或许那就是圣地的意义。
不知道为何,这几天难以入眠,耳畔总是响起流水的声响。
又或许是在睡梦的世界里下起了雨。
每一滴的雨仓促砸在我的眼前,我的耳畔。
鼻子能嗅出那洁净中淡淡的海腥味,感受那从天穹微弱的呼唤,血脉中来自蔚蓝的亘古复鸣。
那是海水圣洁的遗体,涤荡世间的黑暗。
或许这个世界就是一艘大船,而我们乘着它,在茫茫大海之中泅渡,寻找人生的圣地。
殊不知我们早已身处其中。
侧耳聆听的少年,化作万千,溯游岁月的圣地。
那一刻,心与精神同在,遁入无边的浩渺。
人们从中诞生,海就是我们的母亲。
从氨基酸道蛋白质,从细胞到胚胎,从弱小到强大,我们从中一步步地走来。
而她已矢志不移的心包容着我们,为我们孕育文明。
人类同时也一步一步了解自己的母亲。
新航路的开辟,航海贸易的发展,我们进一步了解她,同时她也进一步地付出。
当海上军事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强国拔地而起,那不也有她的功劳。
当无边的硝烟蔓延,一条又一条的破船流淌水面,她只能暗自神伤。
海洋的历史就是一段人类的发展史。
海洋与中华民族亦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拥有者“四海”,拥有悠久的海洋历史。
在海上,我们既有过卓越的功勋,也有着屈辱的曾经,但我们相信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经久的回忆在脑海缓缓流淌。
一切投入深不可测的海洋,圣洁覆盖了一切。
曾几何时,我们忘却了一切,以为离开了海。
但海与天空一样,包裹着我们孱弱的身躯,用温暖的心为我们付出一切。
我们其实并没有离开海,血液是圣洁的分流,他与我们同在。
詹·耶·沃尔德曾言:
日子像纸牌搭的房子崩塌了,我在海底醒来。
是的,那是我们共同的圣地,永远……
【篇八: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00字】
“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当1900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时,他以这样的选择告诉观众人生的意义绝不是取决于生命的长度。
也许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得到惊喜,来感受悲伤,来体会感动,托纳托雷导演也正是利用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巧妙地塑造了海上钢琴师1900这一悲情人物。
1900的朴实,儒雅,洗尽铅华在这个时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似乎能够在这种纯诚、洁白的单纯背后找到久违的遗憾,就让眼泪尽情地洗礼早已失落在物质和世俗背后的那片纯情森林。
在1900抑郁的眉宇间,在舒缓阴凉的背景音乐当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沧桑与孤独慢慢的侵蚀你的内心,让你在黑暗中无处可逃。
然而最后,镜头中的Max在街道的尽头消失,无论是现实还是虚幻,影片在孤独平淡的音乐声中结束,1900也只能作为一个故事,活在Max和观众的幻想当中。
或许他不该属于这个浮华的岁月,这个渴求的时代,一个没有出生证明本来就不复存在的角色,赋予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最终也为影片的孤独落寞打上了长长的省略号。
当一个鲜活的生命赋予了情感与奇迹之后,便开始渲染出让观众共鸣的氛围。
不经世事却又洞穿一切的1900,用善良的微笑,倔强的生活态度,演绎了不懈的追求。
他的生命中只有自己喜爱的钢琴,永远懵懂迷茫的爱情,和那看不清的未来:
“陆地?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生于船或许并不意味着要死于船,但1900却全然固执己见,让观众含泪离席,却似乎在劝慰世人:
找到自己真正的所属吧,人生如此短暂!
琴键是有尽头的,然而人生是没有尽头的,当1900极度挣扎着说出:
“Theend?
Please?
Youpleasejustshowmewhereitends?
”的时候,似乎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的未来,却又不能看见自己的未来,于是无边的寂寞和惆怅悠然而生,让开始的期待变成同情,到最后也由衷的支持1900的选择,就让他与维珍尼亚号一起埋在没有尽头的大海吧,这或许比选择一个女人,一间屋子,一块地或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能诠释生命的意义。
这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里,1900始终没有踏上陆地,却坦然面对了自己的真实。
影片的最后,1900和Max的那段谈话引出了无数观众的眼泪,《海上钢琴师》和维珍尼亚号油轮一样,既载人也载梦想,电影从音乐声中来,也从音乐声中去,就像1900凄美的生命一样。
在人生这部没有剧本的戏剧中,你愿意为美好付出多大的代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