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和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教具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其散文特点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制作课件。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划出疑难之处,提问题。
(课前汇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古诗、话民俗情境导入
1、同学们,读读这几句诗,猜猜看,这都是在描写咱们中国的那个传统节日?
(屏幕显示)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节令门》(清)李静山
(学生:
端午节)
追问:
如何得知?
(诗句中表现了端午节的一些传统习俗,例如“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粽包分两髻”是写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表现了端午插艾草菖蒲、喝雄黄酒的风俗等)
教师展示端午的一些风俗民情。
(屏幕显示)
再问:
那么,在你的家乡端午节还有哪些风俗呢?
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们一下子激发了热情,纷纷谈论起自己家乡端午的风俗,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热闹非凡,学生们兴趣盎然,根据课前所准备的材料畅谈自己家乡风俗)
下面我们一起到汪曾祺先生的家乡,去看看他的家乡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由古诗引出民俗,引出端午吃粽子的话题,再从食文化的角度,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2、今天学习的这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节的。
请同学介绍有关作者的情况。
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
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
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你就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些许的滋味。
(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屏幕出图片、简介。
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
(屏幕显示)
腌门楣苋菜
籍贯城隍庙车胤
肃然起敬囊萤映雪鸭蛋络子
选学生回答,明确加点字的音形义后,全班齐读生字词。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听课文配乐朗读正音(结合课前预习),思考题:
(屏幕显示)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为何要从端午的风俗写起?
思考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2、概括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设计这个环节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
(屏幕显示)
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端午的风俗(铺垫背景)
结构闲适自由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四、关注细节,品味感情
1、吃鸭蛋也好玩鸭蛋也罢,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可以说,这些都是小事情,然而却是大态度,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
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的乐趣的慧眼,生活酒会充满了趣味,生活也会变得有韵味,有情致。
那么“用你的慧眼去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吧!
——请你找出最能反映作者深爱家乡的句子。
学生回答: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两相对比,突出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对家乡的热爱。
2.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3.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作者感情是复杂的,对家乡鸭蛋感到自豪,同时也认为异乡人不了解家乡,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富裕起来,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而不仅仅是鸭蛋。
总结:
大家在文章的2-3段中发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韵味,那么就让我们在轻柔的音乐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细细的品味品味作者浓浓的故乡之情吧……
师生齐读2-3段
在大家充满感情的读书声中,老师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自豪与热爱,那么你爱你的家乡吗?
你能说说自己的家乡吗?
学生用“我喜欢家乡……是因为……”的句式互相交流。
总结:
生活并不完全是惊涛骇浪,关注生活的细节,你也能发现美,感受到情趣,那么生活不也就不再单调乏味了。
(在这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每个人都需要接受主体通过自读来由“感”而“悟”。
因此,感悟和品读应该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此教学环节中,以“赏读品析”为重点,让学生徜徉于品读的海洋。
)
五、品味语言、体验感悟(屏幕展示)
汪曾祺曾经说:
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精读课文,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勾画。
老师不时地予以表扬、鼓励并要求几个朗读声音轻的同学把声音放出来。
5分钟后,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屏幕展示)
口语化:
短句平淡有味亲切自然
方言(口语)脱口而出直率朴素雅俗共赏
文学性:
文言(引古籍)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运用语言造型动感传神
(这个环节设计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
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在体会作者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感知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小结: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
作者融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六、小组合作,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屏幕展示)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佳节。
然而在去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你对此有何看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材料,联系课文讨论。
准备时间为5分钟。
每个小组各选一位代表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根据上课了解到:
学生的看法基本都是去指责韩国非法窃取,不道德,厚颜无耻,没有进行自我剖析和检讨。
)
学生交流后,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屏幕展示)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学生们都沉默了,此时教师引导:
“现在大家也拿起手中的笔当作键盘,用我们的纸当显示屏,充当一回网友,也来发表一下建议和看法,好吗?
”
学生写,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再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
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
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
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二句话:
(屏幕展示)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学生齐读,进一步体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民俗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包容性的对待外来的事物,从而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
2、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
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过节的风俗民情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端午的鸭蛋》
竺可桢中学 汪德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4、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乡情——论作家——评经典——写真心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说风俗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追求、生平经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
我们纪念屈原,能激起我们怎样的情感呢?
(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
既然端午节这么有意义,那么上虞的端午有什么风俗活动吗?
(吃“五黄”:
黄鳝、、黄瓜、黄酒、黄桃、黄鱼。
蛋黄、雄黄酒。
挂艾草、点蚊香、喝雄黄酒。
)
3、你作为上虞的一员,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
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4、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
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学生简要介绍汪曾祺)
5、那么,汪曾祺的端午是怎么过的?
都有哪些风俗活动?
(七种)其中跟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
可能与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是什么?
6、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比如:
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7、既然希望“红红火火”,那么汪曾祺的家乡当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
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
(好象我们那个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8、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
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
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高邮鸭蛋:
好、奇、名。
)
9、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什么感情?
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自豪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
(对故乡的特产,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
10、既然作者要写出自己故乡的特产,要写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就要写好,但是,大家读了这篇文章,有没有感觉文章的结构比较不同。
(可能有学生说这是流水帐)
10、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什么?
文章最后的一段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文要求总分、总分总的结构,但是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好象不沾边,他们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10、教师小结:
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11、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
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2、文章结构分析:
端午的风俗 (铺垫背景)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10、
(1)为什么会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囊萤映雪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后来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失去改变生活的渴望,他们成功了吗?
(2)孙康、车胤和文中的“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3)为什么文章否定了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照亮来读书的想法?
肯定的是什么?
否定的又是什么?
(艰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自我解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
)
11、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12、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例来吗?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
13、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
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口语(短句)、方言、文言、成语。
A、感叹句。
(1)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还不就是个鸭蛋!
(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6)有!
(7)好看极了!
B、问句
(1)这就能辟邪吗?
(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3)这有什么好看呢?
(4)这能行吗?
C、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
如: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
(1)系百索子。
(2)贴五毒。
(3)贴符。
(4)喝雄黄酒。
(5)出鸭。
D、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E、口语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
”“这有什么好看呢?
”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F、方言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
14、教师小结: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口语化:
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
(文学性:
文言、成语)
让学生总结汪曾祺作品的风格,教师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选材
(2)结构
(3)语言
(4)思想
15、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经典?
(1)独特的生活
(2)丰富的思想
(3)特色的语言
(4) 精当的结构
以鲁迅(绍兴)、老舍(北京)、巴金(四川)等为例。
16、教师小结:
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
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
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7、创意读写活动。
(1).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节;
(3)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十二红”;
(4)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
(5)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 “写虎字”、放“黄烟子”的乐趣;
(6)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7)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
18、课内扩展:
我手写我心: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想想生活中值得你难以忘怀的地方,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呈现出来。
19、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
汪曾祺《咸菜茨菇汤》
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
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因为屈原爱国。
)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
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
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 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 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
“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
“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
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
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
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
1716-1797。
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