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配套习题 新人教版.docx
《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配套习题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配套习题 新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配套习题新人教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4)原子种类 (5)原子个数 (6)原子质量 (7)元素种类 (8)元素质量 (9)总质量 (10)化学式 (11)质量比 (12)个数比
1.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①红磷
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与问题
探究与讨论解答
红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吸收红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防止锥形瓶炸裂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天平是否平衡
平衡
实验中不用气球,直接用瓶塞塞紧锥形瓶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使瓶中气体膨胀,容易将瓶塞冲开
红磷燃烧实验表达式是什么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②铁钉
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与问题
探究与讨论
实验现象是什么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蓝色液体变为浅绿色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说明了什么问题
平衡,说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
实验如何表达
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2)质量守恒定律
①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②探究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
问题
结论与解释
碳酸
钠与
盐酸
反应
实验现象是什么?
反应完成后天平是否平衡?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
有气泡产生,白色粉末逐渐消失;不平衡;反应产生的CO2逸出,导致反应后总质量变小
镁条
燃烧
实验现象是什么?
反应后所得固体和石棉网的质量之和与原来镁条和石棉网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不相等;镁条燃烧时,空气中的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的氧化镁中包含了氧气的质量,导致反应后的总质量变大
以上实验说明,探究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应注意:
反应中是否有气体生成;反应中是否有外界物质进入。
辨误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什么 凡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设计实验验证
反应前后遵循质量守恒时,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例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煤渣的质量一定与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在一起,质量等于20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氢气和氧气形成的混合
物的质量等于其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
解析:
A
×
煤燃烧生成CO2气体逸出,致使煤渣质量小于煤的质量
B
√
镁带燃烧是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物的质量为镁带质量与氧气质量总和
C
×
酒精和水混合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D
×
氢气和氧气混合,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
B
(3)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过程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可表示为:
分子
原子
分子
新物质
②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
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本身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例1—2】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
A.物质的总质量 B.元素种类
C.原子数目D.分子数目
解析:
化学反应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反应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答案:
D
2.化学方程式
(1)概念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宏观角度: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②微观角度: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③质量角度:
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质量比。
例如:
2H2 + O2
2H2O
微粒个数比:
2 ∶ 1 ∶ 2
质量
比:
2×1×2∶16×2∶2×(1×2+16)
即 4 ∶ 32 ∶ 36
点技巧计算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方法 计算各物质质量比时,应先将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再将乘积相比,一定不要漏乘化学计量数。
各物质的质量比一般不用约成最简比。
【例2—1】下列关于2H2O
2H2↑+O2↑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分解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
C.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
D.每2g水分解生成2g氢气和1g氧气
解析:
A、B、C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解释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都是正确的。
答案:
D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碳在空气中燃烧为例:
C+O2
CO2
①宏观角度读作:
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②微观角度读作:
每1个碳原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③从质量的角度读作:
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例2—2】下列关于化学方程
式4P+5O2
2P2O5读法正确的是( )
A.4个磷加上2个氧等于2个五氧化二磷
B.每4个磷原子和2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C.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D.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等于五氧化二磷
解析:
A项加号表示“和”,等号表示“生成”,同时没指明条件,故A项错误;B项从粒子角度:
可读为每4个磷原子与5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可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要注意“每”字,B项错误;D项从物质角度:
可读为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D项错误。
答案:
C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什么
(1)正确理解“参加反应”的含义
不能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理解成“反应物”。
化学反应中往往存在“反应物过量”问题。
(2)不要漏掉气体或沉淀
很多化学反应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包括“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时,各状态均要一起讨论,不能遗漏。
也不能因为生成了气体,而误认为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明确普遍性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中的普遍规律,没有一个化学反应例外。
(4)明确适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如1g水加热后变成了1g水蒸气,这一变化虽然前后质量相等,但不能说这一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例3—1】(综合应用题)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水结冰前后质量不变
B.1L芝麻和1L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L
C.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D.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描述的对象是化学变化,而上述四个选项中只有D是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描述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其余均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描述。
答案:
D
【例3—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个数等于反应生成的分子个数
B.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可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C.两种物质相互反应时,它们的质量一定相等
D.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固体的质量跟反应生成的固体的质量相等
解析:
A中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不一定等于生成物的分子个数,例如2H2+O2===2H2O;C中物质之间的反应是按一定的质量比来进行的,并不是按等质量来进行反应的,D中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一定相等,如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B中表明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正确的。
答案:
B
4.化学反应前后有六个“不变”,两个“改变”,一个“可能变”
(3)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例4—1】(创新应用题)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以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其容量为锂电池的10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原理为:
2CH3OH+3X+4NaOH===2Na2CO3+6H2O。
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O2 B.CO C.CO2 D.
H2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
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比较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即可确定X的化学式。
经比较,3X中共含有6个O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O2。
答案:
A
【例4—2】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
古代的一种法术,即能把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化腐朽为神奇。
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变成黄金(即单质Au),你认为他的说法科学吗?
______
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会改变。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含有钙、碳、氧三种元素,无金元素,显然“把石头变成黄金”的说法是伪科学的。
答案:
不科学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含有钙、碳、氧三种元素,无金元素。
根据化
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推测出反应后不会有金元素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化学反应都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B.镁在空气中燃烧,虽然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大,但这个反应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后试管中残留物比反应物质量小,但这个反应也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D.水蒸发为水蒸气,质量没有改变,由此可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下列叙述不适合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变化前后质量相等
B.要得到18g水,则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为18g
C.1g硫与1g氧气化合生成2g二氧化硫
D.在分解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一定大于任意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两种反应物均为化合物
4.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C+H2O(气)
H2+CO,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
A.元素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数目D.物质的总质量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与外界隔绝的条件下,物质间不论发生何种变化,其总质量保持不变
B.aL氢气和bL氧气完全反应,生成(a+b)L水
C.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D.引燃密闭容器中的ag氢气和bg氧气,冷却后得到水的质量一定等于(a+b)g
6.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内含空气)加热,则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内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二、填空题
7.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某同学按右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反应前天平平衡,然后将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针向________偏转(填“左”或“右”)。
该反应________质量守恒定律(填“遵守”或“不遵守”)。
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种类。
三、实验题
9.做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里,锥形瓶底部应铺有细沙,再把红磷置于细沙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称量时,一定要待锥形瓶冷却后再称量,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
(1)甲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
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mg;其燃烧后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ng。
m和n的关系为:
m________n(填“<”、“>”或“=”)。
(2)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
光亮的铁钉的质量为xg;其生锈后的质量为yg。
x和y的关系为:
x________y(填“<”、“>”或“=”)。
(3)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
锌、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ag;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bg。
a与b的关系为:
a________b(填“<”、“>”或“=”)。
(4)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分析,你认为用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的正确意义是( )。
A.氢原子和氧原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分子
B.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份质量的水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D.氢元素和氧元素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元素
2.下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的模型示意图,图中
、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能用该示意图表示的反应是( )。
A.2H2+O2
2H2OB.2H2O
2H2↑+O2↑
C.2CO+O2
2CO2D.H2+Cl2
2HCl
3.在化学反应A+B===2C+D中,10gA物质恰好与10gB物质完全反应,若生成D物质8g,则生成C物质质量为( )。
A.11gB.12gC.9gD.13g
4.Y2+2□===4XY中方框里应填写的化学式为( )。
A.X2Y2B.X2Y
C.X3Y4D.XY2
5.4NH3+5O2
4X+6H2O反应中,则X的化学式为( )。
A.NOB.NO2C.N2O4D.N2
6.某纯净物A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CO2,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A由4种元素组成B.A是化合物
C.A中含水D.A不稳定
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W
G
H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
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物质H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W、P是反应物
D.待测值为13
二、填空题
8.已知A+B===C+D反应中,生成物C与D质量比为1∶3,若反应物A与B在反应中共耗2.4g,则生成C________g。
9.已知A+2B===C+D中,将A、B两种物质各10g混合加热,生成4gC和8gD,若A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10.(2011山东德州)对于化学反应:
2A===2B+C,已知:
反应生成B和C的质量比为B∶
C=1∶8。
请在表格中填空:
物质
A
B
C
反应前质量/g
100
0
5
反应后质量/g
64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1.D 2.A
3.A 解析:
只要是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B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发生变化。
5.C 解析:
A选项,物质间或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质量守恒定律;B选项中单位是体积L,体积是不能直接相加的;D选项中氢气与氧气不一定完全反应。
6.B 解析:
因为是在密闭容器中,所以物质总质量不改变。
7.因为化学反应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所以由微粒聚集起来的宏观物质在参加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总和不变
8.
(1)右 遵守 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到空气中去了
(2)①②⑤
9.防止锥形瓶炸裂 锥形瓶内空气受热,使气球膨胀,空气浮力变大,测出质量会偏小
10.
(1)>
(2)< (3)= (4)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1.C
2.C 解析:
第一种微粒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构成,所以是化合物,化合物与一种单质进行的化合反应。
3.B
4.B 解析:
根据两边原子的种类不变,方框中肯定有X。
根据原子的数目不变,左边Y原子数为2,而右边Y为4,因此方框内定有Y原子。
又综合方框前的化学计量数“2”分析,应选B项。
5.A 解析:
右边缺少4个N原子和4个O原子。
6.C 解析:
A物质是纯净物,所以不可能纯净物中含有另外一种物质。
7.A 解析:
物质H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
8.0.6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A与B在反应中共消耗2.4g,生成物C与D的总质量也为2.4g,又知生成物C与D质量比为1∶3,则生成C的质量为0.6g。
9.5∶1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4gC和8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总和为12g。
又知A10g完全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B为2g,则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1。
10.4 32 解析:
因为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36g,又反应生成B和C的质量比为1∶8,所以B的质量=1/9×36g=4g,C的质量=8/9×36g=32g。
课题3 元素
答案:
(1)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2)氧、硅、铝、铁、钙 (3)一种元素 (4)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钅”字旁 (6)周期 (7)电子层 (8)核电荷(或质子)
1.元素
(1)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元素是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的总称,碳元素是所有质子数为6的原子的总称。
谈重点正确
理解元素概念
元素是对原子的分
类,分类的标准是原子中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不同种元素原子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同种元素的原子,它们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例1—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中子数不同
解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不同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一定不同,但最外层电子数、中子数可能相同。
答案:
A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元素
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
别
含
义
宏观概念: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微观概念: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适
用
范
围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如:
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是同一种元素。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元素则是原子的一个归类“集体”,即元素和原子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①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匀。
地壳中含量占前九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谐音记为“养龟铝铁盖,哪家没青(菜)”;按质量计,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居
前四位的
元素依次是氧、碳、氢、氮。
③空气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依次是氮、氧。
(4)元素与物质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自然界中,物质的种类繁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并不多,目前人类已知的只有一百余种。
例如,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硫是由硫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氩气是由氩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的。
不是物质,也不是钙原子,而是钙,元素。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6)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例1—2】科学家发明的月球制氧机,是利用聚焦太阳光的高温使月球土壤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氧气。
由此可推测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 )
A.氧元素B.氧分子
C.水D.高锰酸钾
解析: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答案:
A
2.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规定
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氢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为Hydrogenium,元素符号就写为H,氧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为Oxygenium,元素符号就写为O。
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例如用Cu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符号的写法
①只用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N、S、P、C、K等;
②用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遵循“一大二小”原则,如Na、Ca、Cu、Cl等。
【例2—1】108号元素是人工合成的元素,其元素符号由两个字母组成,下列书写正确的是( )
A.HS B.hS
C.hsD.Hs
解析:
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在书写时要遵循“一大二小”的原则。
108号元素符号由两个字母组成,其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故选D。
答案:
D
(3)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例如,“Cl”可表示氯元素,也可表示一个氯原子。
②对于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还表示一种单质,例如:
“Ag”可表示银元素;一个银原子;金属银。
③当元素符号前加数字时,只表示原子个数。
2H
不能再表示氢元素了!
【例2—2】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N B.CO
C.CuD.2Cl
解析:
A
×
表示氮元素或一个氮原子
B
×
表示一氧化碳分子
C
√
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和铜这种物质
D
×
表示2个氯原子
答案:
C
(4)元素的分类
通常人们把组成物质的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根据元素的名称可以判断一种元素属于哪一类。
①金属元素的名称一般带“钅”字旁(汞和金除外),如钠、铁、铜等。
②非金属元素分为三种情况:
名称带“气”字头的,表示气态非金属元素,如氧、氮、氢等;名称带“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