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092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

《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潮商的关公崇拜.docx

潮商的关公崇拜

潮商的关公崇拜

一、关公崇拜的起源

历史上的关羽和民间文学里的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在中国的文献里,关羽有两种形象:

历史文本里比较单薄、也比较近实的关羽,和民间文学文本里为人们所熟悉的,武德兼备、完美得近乎神明的关羽。

我们对历史人物关羽的了解,要依靠着史学家陈寿所撰的传记和裴松之的注解。

传记不足千字,连注解也不过两千,就刊载在《三国志·蜀志》第六卷上面。

读了传记可以知道,那正是汉末群雄并起的时候。

从刘备聚众起事,关羽和张飞就追随着他,不避艰险,结成亲兄弟一样的关系。

一开始,这伙人势单力薄,给曹操打散。

刘备投奔袁绍。

关羽被曹操捉了。

曹操很欣赏他为人豪壮,厚待他,让他当了偏将军。

但终究留不住他。

关羽知道刘备的下落,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报答曹操的礼遇,就离开了。

也不管曹操已经替他请封了汉寿亭侯。

这仨难兄难弟,又经过一阵波折,终于夺下了以荆州为中心的一块根据地。

刘备进川,就让关羽来管理这块根据地。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又封他做前将军。

陈寿在传记中间用了个“刮骨疗毒”的小故事,精镂细刻,把关羽的勇敢过人,表现得栩栩如生。

这时候独当一面的关羽真个是八面威风,围曹仁,降于禁,斩庞德,中原都震动了。

只是,关羽为人太骄傲,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

又只听好话,连诸葛亮也奉承他。

孙权愿意和他结亲家,被他臭骂了一顿,一肚子火。

趁他和曹操打得不可开交,从背后阴了他一下。

这一下可真了不得。

关羽的后方被夺走,部队家属做了俘虏,将士都瓦解了。

孙权派兵猛攻关羽残部,把他杀掉。

历史上的关羽就是这样一个人。

陈寿称赞他对刘备的忠义,称赞他的勇敢可敌万人;也批评他高傲以自取败。

从跟孙权的过节看,这个人,缺乏政治头脑。

可到了民间文学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重新塑造,关羽过人之处被放大了,性格的疮疤却给掩饰掉,几乎变了个人。

变化是悄悄出现的,足以让人们把理想当作真实。

这一切,都是通过三国故事来完成的。

宋朝国力积弱,辽、金、西夏、蒙古相继崛起。

元朝数十年中,天下纷乱,群雄征战不已。

大概是受了这些政治现实的刺激,“天下三分”的故事,在民间颇为流行。

“说古话”、搬杂剧,三国故事用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艺形式风行天下,大受欢迎。

士大夫们也参与到其间,《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两种文本相继出现。

到了元末明初,杂揉着正史和民间文学传统,罗贯中依据前人提供的史实和传说故事,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一部俗称《三国演义》的小说,流行如此广泛,除了极少数又考据癖的学者,世人都把它当成历史真实。

关羽是《三国演义》里最完美的人物。

“刮骨疗毒”、“斩颜良”、“水淹七军”这些《三国志》里的故事保留下来,又增添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单刀赴会”等新故事,关羽的勇武性格,更加丰满。

历史中的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民间文学又创制了“桃园结义”、“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古城会”这许多情节,让这种忠诚着实表演一番。

千里单骑送嫂过程的“秉烛夜读”,是守礼。

“华容道”放走了曹操,是仁义。

作为民间文学里的人物,关羽忠诚、仁义、勇武、智慧,动言合轨,几乎兼具儒家理想中的全部美德。

清朝有个著名的《三国演义》批评家,叫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这样议论关羽:

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若云长。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面如赤心,则极其英灵。

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拜华容,酬恩之谊重。

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风光。

心则赵汴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

是古今来名将第一奇人。

这个崭新的关羽的出现,跟宋代理学大行其道的现实息息相关。

明清以后,理学渗透整个社会生活,符合理学社会道德理想的《三国演义》也广泛传播,关羽成为从帝王到贩夫走卒、甚至会党盗贼——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偶像。

关羽怎样变成关帝?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再来谈谈关羽崇拜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过程更是复杂,民间信仰和官方崇拜各自发生,又交叉感染。

关羽作为神明的形象,变化更大。

与妈祖相似,关公在不同时间、地域和不同人群中间,会由于不同功利目的受到崇拜,神的形象和神性的象征也会被赋予有差别的构造和阐释。

然而,又与韩文公一样,不论何时、何地、哪一个阶层的崇拜者心中,关公崇拜,还是有一种普遍的价值在。

这种价值,就是“忠义”。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关羽的灵显故事,开始在荆州地区出现。

唐以后,还是在荆州,关羽成了神,在民间受到祭祀和崇拜。

唐末范摅的《云溪友议》就有这样的记载:

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

荆州有玉泉祠,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祠鬼助土木之功而成。

……祠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

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

缁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

厨中或先尝食者,顷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

侮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

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

唐代后期,关羽崇拜的范围至少已经扩大到关中。

宋初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也有一则记载:

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

罹其患者,令人寒热战栗,亦无大苦。

弘农杨玭挈家自骆谷路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

“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

”语未终,一时股栗。

斯又何哉?

夫丧乱之间,阴厉旁作,心既疑矣,邪亦随之。

关妖之说,正谓是也。

看来,这个关三郎,可是个凶神恶鬼,让人生畏。

《云溪友议》里面“缁侣居者”一句话吐露出来的蛛丝马迹,已经可以启发人们的灵感:

民间的关三郎崇拜,本来与佛教有些关系。

正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关三郎能够借助佛教的力量,造成护法正神的庄严形相。

原来,这玉泉寺同一位荆州籍的著名高僧智顗(智者禅师)大有关系。

在中国佛教界,智顗的地位非同小可。

他是四大宗派之一天台宗的开山之祖。

晚年,智顗回到故里荆州,在玉泉山建玉泉寺修持。

在后来产生的故事里,人们就把智顗和关羽拉到了一起:

关羽败走麦城,被砍了头。

心有不甘,就变成了厉鬼,总是呼唤着:

“还我头来。

”那地方,正在玉泉山附近。

一天夜里,更深人静。

智者禅师在山上一棵大树下修禅入定,定中隐约听到了那个声音:

“还我头来。

”禅师睁眼,认出是关羽,就提醒他:

“也有人被你砍掉过头,又向谁讨呢?

”关羽的鬼魂这才恍然大悟,就向大师求受五戒,成了正式的佛门弟子。

并显灵把玉泉山崎岖险阻化为平地,建了玉泉寺,供智顗大师弘法。

天台宗在唐代经过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两次大打击,在中国失传。

五代后期,才又从日本传回。

上面故事大约产生在宋代,我们从成书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的《佛祖统纪》上,可以读到这个故事。

此后,关帝开始作为佛教护法伽蓝神,在寺院里被供奉。

唐代,关羽作为配享神祗,开始出现在官方崇祀的武成庙中。

武成庙的主神是姜太公,用古今名将配享。

建中三年(782),武成庙配享尊神由10名增加到64名,《新唐书》载:

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奏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

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

在这配享古今名将64人当中,就有“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

这是关羽列为官方祭祀神明的开始,尽管这时候还只是个小小的配角。

宋代以后,大约是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关公在官方的祭祀中,神格逐渐提高。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关羽被封为武安王,立祠祭祀;宣和五年(1123)又加封为义勇武安王。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寿亭侯关羽庙于鸡鸣山之阳”。

原因是朱元璋夺得天下的过程,曾经多次求得关公的庇佑。

明人倪岳在《覆正祀典疏》中说:

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兵戈所向,神(关羽)阴佑为多,及定鼎金陵,乃于鸡鸣山建庙以崇祀,载在祀典。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也在北京城建了关庙,作为国家祭祀的庙宇。

成化十三年(1477),又重建关庙,就是如今被叫做“白马关帝庙”那座。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改“寿亭侯”封号为“汉寿亭侯”。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特颁帝王冠冕;万历四十二年(1614)又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一方面是官方的崇祀,关羽庙遍布全国各地,有人根据《天一阁明代方志丛书》做了统计,从《丛书》收录的、仅占全国十分之三的府州县志来看,半数以上的府、州、县都建有关羽庙,共有150多座。

一方面是各种民俗文艺活动的推波助澜,民间百姓对关公也非常敬仰崇信,祠庙香火四季不断。

万历时,文艺家徐渭在《蜀汉关侯祠记》中感叹民间百姓对关公崇拜的热情,超过了祭孔:

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

然祠孔子者止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

虽烟火数家,亦靡不醵金构祠,肖像以临,裘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

而其醵也,虽妇女儿童,犹欢忻踊跃,惟恐或后。

以比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

噫亦盛矣!

作为思想家李贽却在《关王告文》中冷静解释了老百姓崇拜关公的原因:

盖至于今日,虽男妇老少,有识无识,无不拜公像,畏公之灵,而知公之为正直,俨然如在宇宙之间也。

清代以后,从官方到民间,对关公的崇拜才真正达到高潮。

这里面,《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使关公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有很大功劳。

满人入关以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已经对《三国演义》喜爱有加。

皇太极崇德四年(1639),曾命通晓汉语的文臣达海把《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

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因为《三国演义》翻译告成,把鞍马、银币赐赏给大学士范文程等人。

通过《三国演义》,清朝的帝王们了解认识关公的德行和功业,对他推崇备至。

入关前,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就在盛京(今沈阳)建了关帝庙,赐与“义高千古”匾额。

逢年过节,“官给香烛”祭祀。

入关以后,先是沿袭明朝旧例,岁祭关庙。

顺治元年(1644),重修白马关帝庙,“定祭关帝之礼”。

同时,还要求“各直省、府、州、县建祠设像,守土官吏,岁时展谒典礼”。

顺治九年,敕封关帝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乾隆三十三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嘉庆以后,国运渐衰。

每逢国家出了大事,民间传闻关圣显灵,便有加封,大有“临急抱佛脚”的味道:

嘉庆十九年,加封“仁勇”。

道光八年,加封“威显”。

咸丰二年,加封“护国”;三年,加封“保民”;六年,加封“精诚”;七年,加封“绥靖”。

同治九年,加封“翊赞”。

光绪五年,加封“宣德”。

到光绪五年,这位关圣大帝因为累封,有了“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22个字的封号。

从封号看,清朝帝王最注重“忠义”的道德层面。

这一点,通过谥号的更换,也可以看得很分明。

关羽自西晋已经有“壮缪侯”的追谥,一直沿用未改。

乾隆二十五年(1760),礼部觉得“壮缪侯”的旧谥,有婉转讥评关帝的意思,不能够再用。

“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建议把原来“壮缪”谥号改为“仁勇”。

乾隆皇帝于是下诏更改关帝谥号。

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改“仁勇”谥号为“神勇”,乾隆四十一年(1767),再改定为“忠义”。

大约在帝王们看起来,尽管关羽的道德已经臻于至善,但是最叫人叹赏的,是他对刘备的义气和忠诚,只有“忠义”才有资格排列在各种德行的前头。

道德符号其实只是一种象征,对它可以存在无数的阐释。

帝王们以“忠义”为号召,照他们的理解,刘备是蜀汉之君,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也就是臣下对君主的“忠义”。

这样,关羽才堪为臣民们的榜样。

殊不知臣民们的心中,自有臣民们的“忠义”。

关于这一点,下文还会发挥。

清代关帝庙的营建更加普遍。

这时,关帝已成为与文圣宣王孔子并肩的武圣,府县要遵诏营建关帝庙。

民间又把关羽视为武神、财神、保护神。

军队崇拜关帝“神武”而为他营建庙宇,很多行业把关帝当作保护神建庙祭祀,有些百姓也希望关帝带来点财运而造庙崇奉。

薛福成的《庸庵笔记》说,“天下关帝庙,奚啻一万余处”。

这样说,怕是还有点缩脚缩手,不如赵翼的《陔余丛考》来的干脆:

今且南岭极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

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关帝不是财神

我们刚刚说过,有些百姓因为希望得点财运,造庙崇奉关帝。

这样说,有证据支持。

美国学者杜赞奇在《刻画标志:

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一文中间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提到了各种证据。

河北昌黎县侯家营村的一块把关帝“与发财联系在一起”的石碑,定县商人“关帝被看作武财神”的很时兴的看法,还有亚力克西夫在研究中对视关帝为财神的各类下层人士的观察,等等。

今天,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这样的事实:

几乎所有的商店都供奉着关帝。

用中国人实用主义的习惯去想,丝毫不用怀疑,老板们这样做是为了发财。

所以,很多人讲,商人礼拜关帝,是把关羽当做财神。

这话说得并不全对。

也有各种证据支持,关帝不是财神。

姜义镇在讨论台湾的民间信仰的时候就说过:

一般商人皆恭奉关圣帝(关公)与土地公为守护神。

恭奉关圣帝者,因景仰其正义与公正。

恭奉土地公者,因信其为福禄之神,能招财进宝之故。

在看碑刻的例子。

安徽亳州的大关帝庙里,有一块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关帝庙碑》,记载该庙兴修的历史:

亳州北城之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首事为王璧朱孔领两人,皆系籍西陲而行贾于亳。

连袂而来,指不胜屈,亟谋设会馆为盍簪之地,仰承高义,俎豆荐馨,爰创斯举。

嗣后一修于康熙二年(1663年),则郭九皋、张玉起、王桂也。

再修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则梁臣、张玉鼎、陆德凤也。

又修于康熙五十二年,则李天福、梁尔禄、余文祯也。

荏苒以来四十余载,木朽砖颓,渐就剥落。

乾隆十九年(1754年),曾有梁季贤、刘汉裔等劝募兴修,规模粗就,因粮资不及,半途中止。

迨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善士郭秉纶明经倡首劝募,得全兴号董君独力资助,捐资重建大殿,并塑金容,僧寮客座次第增设,左侧以财神殿附焉。

约糜金钱千有余两,壮丽恢宏,美哉轮奂矣。

亳州(今安徽亳县)是我国古代名城,是知名度不在关羽之下的三国人物曹操的故里。

大关帝庙,又称陕山会馆,在亳州北关,是一处有名的古建筑。

亳州北面与河南接壤,在近代铁路交通兴起之前,是中原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商业发达。

在亳州城北门外,涡河汇集河南流来的几条支流,再往东南流进淮河,南来北往的船队,转运各地物资,商人云集,商店林立。

许多外地商人都在这里建起会馆。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陕山会馆。

从上面引用的那段碑记文字看,陕山会馆里,大殿奉祀关帝,左侧的偏殿,又奉祀着财神。

很明显,关帝的神格,与财神有别,关帝不是财神。

潮州商帮的会馆,也有同样的例子。

道光十九年(1839),在上海经商的潮阳、惠来两县商人,建起了“潮惠会馆”。

现在还有《创建潮惠会馆碑记》保留下来,《碑记》里有一段话,讲到会馆的结构:

为堂二,于其前祀天妃,后之堂为楼,以祀关帝:

其左右祀财星、双忠。

春秋报赛,廛市机宜,众商以时会集楼下,雍雍济济,迓神庥而敦梓好者,又在于是矣。

会馆崇祀的神明,天妃、关帝之外,还有双忠、财星。

双忠是张巡和许远,潮阳人把它们视为乡土保护神。

财星是财神和魁星,会馆是绅商共建的,绅士要升官,商人要发财,各有自己信奉的神明。

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关帝的神格,与财神有别,关帝不是财神。

那么,商人们为什么如此恭敬地奉祀关帝呢?

碑记很明白地告诉我们,那是因为“仰承高义”。

二、潮汕的关公崇拜

潮州地方志中的关公庙

神明崇拜总是需要象征物作为寄托。

庙宇和供奉其中的偶像或者神主,就是这类象征物。

因此,我们要对潮汕的关公崇拜有所了解,不妨先从地方志入手,对本地的关公庙来个鸟瞰。

地方志所见关公庙一览表

编号

县份

庙址

兴建时间

备注

文献来源

1

海阳县

镇署左

未详

康熙潮州府志卷三

2

道署后

未详

3

府署左

未详

光绪海阳县志:

皆民间私建

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五

4

湖山

未详

5

南门堤

未详

 

6

竹篙山

未详

康熙潮州府志卷三

7

韩山麓

顺治六年

总镇郝尚久等建

潮州溪东关圣帝庙碑记

8

校场

未详

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五

9

潮阳县

北门外

隆庆元年

知县陈王道建,春秋致祭

10

和平中社

未详

邑人户部林萃芳建

康熙潮州府志卷三

11

揭阳县

县治西横街

未详

 

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五

12

北门外

万历二十九年

通判署县事何景宪建

13

饶平县

县治东北

未详

 

14

黄岗镇

未详

 

15

大埕所

未详

 

16

惠来县

西关中街

万历三十三年

邑民方天福等输资建,知县游之光重修

17

外南门濠边

未详

 

18

西关十字街

未详

 

19

龙江市

未详

 

20

靖海所

未详

 

21

澄海县

南门内

康熙三年以前

康熙二十一年水师副将王训重建

22

秀水乡

未详

名四座宫,一祀关帝

 

嘉庆澄海县志卷十六

23

外砂乡下社

未详

24

东陇上社

未详

社庙,祀关帝

25

樟林城南门内

乾隆九年

守备谢英重修

26

南洋城内

未详

邑绅许龙建

27

东门内

未详

 

28

普宁县

县治西

崇祯六年

知县杨大行建

 

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五

29

县治东

康熙四十二年

知县安定枚重修

30

鲤湖埠

未详

 

31

东门外新安寨

未详

 

32

丰顺县

南门内

康熙四年

总镇吴六奇建

33

大留隍

未详

 

34

金瓯寨

未详

 

35

石坑角

未详

 

36

南澳县

城内文庙前偏右

万历七年

副总兵侯继高建。

据南澳镇城汉寿亭侯祠记,此庙万历十一年由副总兵于嵩建成

民国南澳县志卷十二

37

隆澳前江埠

清雍正年间

光绪间重修民国重建

重建武帝庙碑记

38

青澳山岗

未详

 

民国南澳县志卷十二

39

隆澳龙地乡

未详

40

隆澳西阁乡

未详

 

41

隆澳羊屿

未详

 

42

云澳澳仔乡

康熙间

光绪十二年重修

当然,这份表格的统计并不完全。

比如,由于嘉庆以后《澄海县志》没有重修,汕头埠很有名的老妈宫旁边那座关帝庙就不在上面表格的记录之中。

不过如果我们想通过一些类型来了解潮汕关公崇拜的面貌,这些材料已经足够。

从上列材料看,关公崇拜是在战乱正急的时候落脚在潮州的。

万历年间和入清以后,皇帝提倡尊奉关帝,对地方官员建庙的积极性,也是一种促动。

民间建私庙,在清代之前还少,到了清代就变得常见了。

关公崇拜在潮汕的扩散,究竟给潮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战争与关公崇拜

关公开始是以战神的面貌在本地出现的。

16世纪中期以后,有百余年的时间,潮州社会基本处在战争的摧残之中。

就在这段时间里,关公崇拜在本地百姓心里扎了根。

潮汕地区关公崇拜的滥觞,据说还可以前推到元代至正年间。

潮阳新街城隍巷口,建了一座“勇义行祠”,这座祠堂到明朝永乐年间,还由知县重修过。

大概当时天下太平,百姓们对这位以勇武著称的神明不感兴趣,庙宇不久又荒废了。

到隆庆元年(1567),知县陈王道又在北门外北城书院就之上,另外建起一座“关王庙”。

这座新庙宇的建设,有一个兵火炎炎的背景。

嘉靖三十二年(1553)以后,潮州地方动乱迭起,绵延20余年,到万历初才逐渐安定。

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天,倭寇大举侵入潮阳,焚掠村寨,围攻县城。

潮阳官民同仇敌忾,苦苦坚守40多天。

5获大捷,终于等到援兵到来,强敌溃退。

然而,兵燹之中,附郭的民居、庙宇,都夷为平地。

北门外刚建起不久的书院也烧毁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潮阳人把曾在战争中显灵的双忠公的庙宇修复。

关王庙也重新建造。

地方远未安定,地方官和百姓们还祈望这位勇武的战神的保佑。

万历十一年(1583)由副总兵于嵩建成的南澳镇城(今南澳县深澳镇)汉寿亭侯祠的建设,跟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另一次大战役有更直接的关系。

当时,朝廷命都督俞大猷、副总兵刘显率领舟师三万人征讨吴平。

吴平逃匿南澳岛,负嵎抗拒,像一只被逼急了的猛虎。

两军相持了三个月,朝廷又命都督戚继光带着五千精锐从浙江前来支援。

官兵屡次自正面进攻,都进不了深澳湾峡口,正束手无策。

那个晚上,戚继光梦见关公对他说:

“如果从背后进攻,还愁不能破贼吗?

”天亮了,戚继光按着梦里的启示,留二千人殿后,暗中率领着另外三千人,用三天时间,从云盖寺开路到达深澳后山。

枪炮齐发,杀声震天,奇兵好似从天而降。

吴平大败,一个人驾着小船遁迹外洋。

大乱平定后,南澳设副总兵镇守。

将士们都以为,打败吴平,多亏了关爷显灵相助,应该建祠祭祀开报答。

于嵩来到南澳之后,用心策画,将士们也尽力协助,把关公的庙宇建成。

潮州同知何敢复为庙宇写了《碑记》。

《碑记》说,“遗像俨然,赫奕在上,使人瞻视,恍若侯怒气横戈助兵灭贼时也”。

关公在南澳的将士和百姓心中,还是勇武的战神。

只要看这座庙在乾隆和道光时重修的碑记,就清清楚楚的。

官府与关公崇拜

万历五年(1577)以后,潮州社会开始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

与明神宗对关羽的推崇相应,这时潮州开始有官员百姓倡议创建关帝庙。

万历二十九年(1601),通判署揭阳县事何景宪,在县城北门外创建关帝庙。

万历三十三年(1605),惠来关帝庙由城里的百姓方天福等捐资,建在县城西关中街。

后来,知县游之光又重加修葺。

崇祯六年(1633),普宁知县杨大行也在县治西建了关帝庙。

这些庙宇对关帝的崇祀,想来应当由官府致祭。

至于崇拜的内涵如何,由于资料欠缺,已经无从了解。

我们讲过,清代的帝王更推崇关公,历朝加封,并要求地方官建祠造像,岁时按礼祭祀。

上有行之,下有效之,潮州官建的关帝庙又有所增加。

顺治六年(1649),潮州总兵郝尚久在郡东韩山之麓兴建关圣帝庙。

澄海县南门内也建了庙,兴建的具体时间不清楚,应该是在康熙三年(1664)澄海迁界以前。

迁界期间,庙宇碑拆毁,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方才由水师副将王训重建。

丰顺县南门内的关帝庙,则在康熙四年(1665),由总兵吴六奇创建。

潮州府城一直没建关帝庙。

直到雍正皇帝诏封关帝父祖三代,为公爵,要求地方有司,春秋致祭,载存祀典,这才在镇署左边保善坊兴建关帝庙。

雍正十年(1732),庙成立碑,碑上署名的,有道台、知府到知县各级官员。

由于有碑记资料留下来,然我们可以了解的,与战争时期相比,关公崇拜的内容,正在慢慢地改变。

郝尚久在《潮州溪东关圣帝庙碑记》的记述,显示了这种变化。

这时候战争还没有结束,这韩山麓的庙宇,还是从战场上移来。

《碑记》说:

后之君子,顾瞻庙庭,即当计靖乱安民,思所以垂不朽者,尊而敬之,更求而光大之可也。

所谓“当计靖乱安民”者,还是把关帝当作战神崇奉。

但是,《碑记》又说:

关圣有言:

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中。

迄今天下学士大夫,以至妇女孺子,类能尊而敬之。

益精诚所郁,金石矢坚,历始卒如新者,总不以间关废兄弟,不以离乱废君臣;此其所以英雄直诣圣贤,亘古而犹神也。

所谓“不以间关废兄弟,不以离乱废君臣”,则已经把“义”与“忠”的道德标准提出来,并指出那时达到圣贤境界的程途。

郝尚久心中,却还未曾真正把“忠”落实到“君臣”之上,也未曾把“义”落实到“兄弟”之上。

他终于叛乱,终于着迷于巫鬼而众叛亲离,自杀身死。

等到潮州城里保善坊的武庙建成,天下已经乂安。

官府对关羽的崇拜,空前隆重。

民间的关羽崇拜,也空前流向。

就如同《新建保善坊武庙暨田地碑记》所言:

保善坊武庙,祀汉前将军汉前寿侯亭关夫子,志敬也。

今天下畿甸郡县,薄海内外穷村绝域,无贵贱智愚贤不肖,皆庙祀关夫子,敬恭悚扬,如事严父。

所谓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者乎。

历代褒崇曰公,曰王,至于巍然而帝。

今上圣神文武,崇德报功,以夫子忠义格天,有功世教,追封三代,爵为上公。

地方有司,于春秋致祭,载存祀典。

于戏!

可谓隆矣。

《碑记》里,“忠义”作为关羽崇拜作重要的内涵,被官师们正面提出来了。

设教的对象是民间百姓,从绅士到庶民,官师们当然也应该做出个榜样:

我潮官绅士庶,今而后进入庙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