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904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docx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汇总

绪论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Ⅱ、课程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对象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研究中,关于教育学的对象问题主要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事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规律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存在

七、教育学的对象是指教育学科群的对象,也即说是教育学是指教育学科群的整体,是教育学科群的总称。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1.综合性

2.实践性

3.层次性

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了解)p4

(一)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论

(二)相关科学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

四、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p7

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

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学科阶段)

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

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

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

3.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成熟阶段)

19市级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巴格莱的新传统教育学等等。

教育学出现了新的特点:

教育学变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教育学研究的细化、教育学研究的多元化。

五、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不能自圆其说,要夯实基础。

2.不能脱离现实性,要把握动态性。

3.不能脱离实践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Ⅲ、考核知识点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Ⅳ、考核要求

1.识记: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

2.领会: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3.应用:

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

Ⅰ、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的理解与概念、教育的本质与属性、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Ⅱ、课程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理解与概念

(一)教育的理解p14

1.教育的东方理解

2.教育的西方理解

(二)“教育”的概念:

1.教育: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

广义上的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是一种社会活动;

从狭义上说,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主流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任何教育行为至少包括三方面基本因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

教育者:

承担教的任务的人

受教育者:

承担学的任务的人

教育内容:

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使用的内容及其载体。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本质的认识p23

(1)教育本质的质性分析法:

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教育本质生产力说、教育本质多质说

(2)教育本质的矛盾分析法:

受教者、教育者、教育内容

2.教育本质的研究p27

(1)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本质

(2)在教育过程中揭示教育本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属性的内容(7个方面):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民族性

2.教育属性的研究:

认识教育属性的多样性、认识教育属性的发展性

(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教育的价值(价值具有主观性)

2.教育的功能(功能具有客观性)

第三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一)原始人教育的产生:

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互相协调的需要,原始人过着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群体生活,一方面必然要求有最初级的分工,以人的自然性别、体力强弱为基础的分工(如经历的母系和父系氏族时代等);另一方面共同的劳动与生活又需要协调,在对付共同的敌人-猛兽、恶劣自然环境、其他部落的侵袭斗争中,更需要符合共同利益的合作行为,这就使原始人之间需要沟通思想、取得行为的一致。

(二)原始人相互学习生产生活经验的行为蕴含了教育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

发现、创造经验的人——“教育者”的角色;

学习他人经验的人——“受教育者”的角色;

经验——“教育的内容”;

然而,在初期,这种活动还不是有意识的,也不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而是自发的,以满足生存需要为直接目标的,所以还不能称为教育。

只有当传递类经验的必要性被意识到,并有意识地以类经验的传递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才算发生了。

这种“发生”在历史上是以类经验在两代人之间传递为转折点的。

二、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产生及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建立在两种再生产的基础上:

一种是社会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无论哪一种再生产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类经验在代与代之间的有意识的传递和继承。

完成上述传递与继承的任务,以实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就是人类需要教育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具有永恒联系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教育得以产生的条件

(1)人类生产劳动,是产生教育的众多条件中最具基础性的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

(3)人类之间的交往,是人类教育产生的又一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p40:

1.在内容上和形态上都还未达到独立的专门化状态,它主要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年长的、有经验的老人是当然的教育者,年幼的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教学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必需的,如捕追野兽的方法、习俗,原始宗教、艺术、礼仪。

2.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阶级存在,原始社会的教育也没有阶级的区别,只是在教育内容上因性别、年龄、体力大小和所在部落的不同而带来的区别。

三、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

在欧洲,最早出现学校的地方也是进入奴隶社会的文明古国——希腊。

(二)为什么世界不同地域的国家都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出现学校?

1.从社会方面看,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不同角度为学校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为学校的出现提供了外部条件。

经济上,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体脑分工的水平。

这一分工提高了社会物质生产能力,使产品有了剩余,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这就为有人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

政治上,在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少数统治压迫多数人的政权,要维持这样的统治,就需要相当数量的官员`武士和文人,这些人都须经过专门的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的需要。

社会文化发展上,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它的形成使掌握文化的活动专门化起来,这对学校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使掌握文字逐渐成为学校在传授文化方面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的任务之一。

2.从教育方面看,原始社会后期,教育活动已在局部方面表现出专门化的倾向。

除了在教者、学者、教学内容等方面逐渐特化,形成传统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也逐渐固定起来。

这种独立化的倾向为学校的出现准备了教育内部的条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学校是应奴隶社会中奴隶阶级为维护自己的政权需要而设立的,具体表现为培养某些服务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成员的需要。

(三)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功能

1.脑力和体力劳动处于对立地位,导致它不同于原始社会。

它不是为全体成员服务,而仅仅局限于为奴棣主统治服务,为奴隶主阶级培养接班人。

2.教育具有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分化出来。

非学校教育承担起为社会物质生产领域服务的功能。

学校教育为奴棣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它的功能通过人才的培养维护当时社会上层建筑的连续性和巩固性。

(四)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的功能

1.学校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

如孔子以“仁”的教育为中心内容,《学记》中也明确指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强调教育是选拔各种人才,把他们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从而维护已有的奴棣制秩序。

2.传递文化的功能。

3.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二章教育规律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掌握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Ⅱ、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与教育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生物本能起源说

心理模仿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

持劳动起源说者看到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认为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

近些年我国的研究者对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

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内容的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

1.学校的出现

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

学校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2.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等级性;非生产性;专门化;内容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三)近代社会与近代学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普及

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2.近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四)现代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

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

(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

(3)教育的现代化

(4)教育的民主化

(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有的主要特点

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

(一)经济与教育

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

(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的制约;

(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

(二)政治与教育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三)文化与教育

(四)人口与教育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属性与教育的本质属性

育人性既为所能罗列的任何教育所共有,又使教育与非教育相区别,因此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属性中,本质属性才是永恒的。

(二)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在看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教育具有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人的发展与教育

一、人生阶段与教育

(一)婴幼期与教育

1.婴幼期的年龄特征

2.婴幼期的教育

(二)童年期与教育

1.童年期的年龄特征

2.童年期的教育。

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是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少年期与教育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2.少年期的教育

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四)青年期与教育

(五)成年期与教育

(六)老年期的教育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与相应教育举措

(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

(四)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素质的物质前提作用

(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作用

(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

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可以借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在育人中占据优势地位

2.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学生感、向师性,有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强烈愿望,具有可教育性

3.学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学校只有发挥出主导作用来,才可能担负起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的历史责任

(四)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内部推动作用

Ⅲ、考核知识点

1.教育、学校教育、义务教育的内涵、教育的起源

2、古代学校教育、近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3.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4.教育本质及相对独立性

5.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教育;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

7.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Ⅳ、考核要求

1.识记:

教育规律;义务教育;教育;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领会:

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童年期的教育;少年期的教育;青年期的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3.应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相应教育举措;人生阶段与终身教育。

第三章教育目的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应着重掌握教育目的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个人全面发展”及其目标层次、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二)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

(三)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

1.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

2.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

3.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

(四)教育目的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教育目的结构:

也即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类型:

“应然”的教育与“实然”的教育目的;主体教育目的与非主体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特点:

客观性、抽象性、时代性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教育目的和相应培养目标来展开。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系统内具体表现在:

1.导向功能:

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

2.选择功能:

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

3.激励功能:

是教育者积极的动力资源

4.评价功能:

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5.协调功能:

实现教育的力量优势互补、实现教育实践的高效率运作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原则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确立教育目的的社会依据

现实依据:

教育的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确立教育的直接依据。

历史依据:

教育目的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目的的确立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定的社会或民族文化积淀也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之一。

2.确立教育目的的哲学理论依据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之三:

人的因素

教育目的确立者对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确立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了解)

统一性原则、偏移性原则、时代性原则

四、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

2.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现实依据

3.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是不可回避的特殊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含义: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

2.马克思教育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1)深刻揭露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子女受教育状况,并且从对教育、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角度,描绘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学校教育和人类教育的远景,提出了无产阶级教育的基本原则。

(2)阐述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目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全面发展,就其对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指所有的人都不再受分工的限制,不再被划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自觉的需要,人人都享有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真正地达到彻底平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就其对个人来说,是指个人除自觉从事劳动外,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或说自由时间从事自己选择的教育,学习,研究,社交,文娱,体育等活动。

(3)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马克思明确指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同时还指出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

(4)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诸任务——德育,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和美育是一个相互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一体,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我国对教育目的的现行规定

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一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目的。

(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这里的劳动能力即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各种智力与体力的总和。

2.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五)我国学校教育中,“五育”的基本任务是

1.德育任务包括:

(德育的任务是根据教育目的确定的,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归根到底的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要求的)

(1)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包括社会主义公德,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与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三个层次。

道德品质教育是德育须完成的最基本的教育任务。

没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人,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的拥护者,更不可能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

(2)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

教育内容具体包括关于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和关于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主人翁态度的形成两个方面。

(3)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自我提高道德和政治修养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提高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思潮,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和提高学生政治,道德行为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形成内部的调控和发展机制。

德育(补讲)

一、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思想品德的简称,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质。

2.德育的内容:

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

3.德育的目标:

是形成学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意识、道德观念和与此相吻合的社会行为。

4.德育的意义:

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个体发展意义。

P222

5.社会主义德育的作用:

一是不仅可以引导个体潜能的发展方向,还可提供内在的动力。

二是有助于使个体与社会保持合理关系。

(p222)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含义:

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法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过程。

(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观系。

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观系。

3.德育过程的结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活动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德育任务)同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5.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如何形成?

(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职、情、行的培养过程

(二)、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三)、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四)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6.组织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

(二)提出行动要求,指导学生实践

(三)品德考查与品德评定

三、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的含义:

是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而制定。

也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主要的德育原则: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知行统一的原则

(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五)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六)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连续性与一致性原则

四、德育方法和途径

1.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

(二)实际锻炼

(三)陶冶教育

(四)指导自我教育

(五)品德评价

2.德育途径

(一)教学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活动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