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679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docx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

积极心理学

作者:

冯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同寻常的。

他们没有了父辈们大学毕业后包分配的优厚待遇,铁饭碗已经不复存在;在学校他们要面对来自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压力:

走入社会还要面临就业的压力。

许多同学还没毕业,就开始为将来的前途感到焦虑和紧张,甚至有的因而罹患心理疾病。

《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就目前在校学生的种种精神困扰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分析。

“积极心理学”是哈佛大学学生选修最多的一门课程。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融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沙哈尔的六大积极主张,本书编者提出了针对中国校园的五大主张,案例真实,分析准确到位,非常贴...

2006年9月13日中午12点41分,一个黑衣杀手持枪闯入加拿大蒙特利尔道森学院,当警方赶到现场时,持枪杀手自杀。

据悉,这位杀手叫基姆维尔·吉尔,年仅25岁,是一名网络游戏痴迷者,他最喜欢的电脑游戏是根据1999年美国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制作的“科伦拜恩超级大屠杀”。

基姆维尔·吉尔的黑色外套,“朋克头”装扮,就是科伦拜恩枪击案中两名歹徒的翻版。

7年前的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共造成13人死亡,两名歹徒作案后自杀身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杀人游戏的真人模仿秀呢?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不满,进而沉迷网络,每日醉心于网络之中来获得快乐,最后走火入魔,产生心理扭曲,诱发了校园暴力的最终产生!

沉迷于网络之中的看似快乐生活的背后,是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以及给他人带来的巨大灾难!

  2007年5月13日,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因乳腺癌在深圳去世。

据报道,陈晓旭生前一度抑郁,也曾皈依佛门,当事人在一次采访中坦言:

她曾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但之后发现事业的成功和物欲的满足并没有给她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

长期的抑郁,让她疾病缠身,而我们心中那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就真的香消玉殒!

除此之外,近来,还时常会看到报纸、网络上提及在校学生抑郁、自杀等等。

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都不禁让人感觉内心戚戚,很久难以平复,为那些学生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很难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些风华正茂的学子们痛苦不堪,难以自拔,甚至想要放弃或剥夺自己和他人宝贵的生命?

这的确应该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需要深思的问题,更是心理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有机会接触一些大学生或是中学生的时候,很喜欢和他们谈论一些关于人生的话题,想知道在他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他们所向往的生活又是怎样。

虽然处在相似的生存环境中,学生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却大相径庭。

  “我的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学习,考所好大学,以后找个好的工作。

  “我希望以后能挣大钱,有很多钱才能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让家人过得幸福。

  “我觉得不论在哪儿生活都很痛苦,也许我可以躲到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去生活。

  “我讨厌学习,我想早些工作,那样就可以摆脱痛苦的学习生活。

  令人惊讶的是,众多的答案中,反映能够享受生活乐趣的人并不多。

在“挨过苦”的大人眼中,现在的大中学生,大多生活不愁吃穿,无忧无虑,只要认真学习就好,应该非常幸福,但是在他们自己的眼中,答案却远不是这么简单。

曾在网络上看到,华师大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的几名学生对本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个“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

在0~100分的幸福感自评中,有六成学生给了自己80分以下,而他们最不满意的方面是“自己”。

  另一项对大学生生活满意感的调查研究显示:

大学生们对生活非常满意的占0%,满意的占6.8%,稍微满意的占16.2%,态度模糊不清楚的占7.1%,稍微不满意的占29.6%,不满意的占30%,非常不满意的占10.4%。

上述数据也表明有3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接近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不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对大学生的调查与了解,都显示出同样的一种特点,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结果的确是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驰的。

如果父母们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让孩子可以衣食无忧地享受学习生活,而现实却告诉我们,那些孩子们在享受这种物质生活的时候其实并不幸福,父母们又该做何选择呢?

学生们以为只要学习好就会有好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学习的佼佼者们未能如愿以偿,而那些学习上总是落于人后的学生们无论怎样努力也做不到“笨鸟先飞”的时候,他们又该做何选择呢?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困难、挫折的考验,有时会对生活感到厌倦,甚至感到痛苦。

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很多人会时常感受到低落情绪的困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负面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吞噬人们对幸福的感受。

  珍妮从小到大一直是班里的优秀生,父母总是以她为荣,对她的要求也总是很严,为她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

为了让她有好的学习环境,父母也以身作则,连说话都会小心谨慎,督促她尽快学习。

珍妮时常会很困惑,为什么其他孩子都可以轻松快乐地玩耍,而父母却这样对自己?

于是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汤姆是某名校大一的学生,原以为到了18岁,应该可以轻松地享受生活,但是他意识到自己错了。

每当他和别人共处时,他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总是不合拍:

他想看书的时候同学们却抱着啤酒神侃,他想睡觉的时候他们却兴致高昂地玩游戏。

有时候他总是想不明白,觉得周围每一个人都瞧不起他,想方设法地跟自己过不去。

有时候他甚至会觉得自己真是个可怜虫,为什么幸福的生活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上大学以来,劳拉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每次父母看到她,就觉得心疼,以为是离开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

其实,疼爱她的父母并不知道劳拉内心深处的痛苦:

她总是觉得自己很胖,加上个头儿又高,和其他女生走在一起,总觉得不自在。

别的女生都苗条纤细,而自己却那么丑陋,所以她尽量少吃东西,希望可以变得瘦一些,好看一些,但是美食的诱惑又是那么地难以抵制。

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总是在吞噬着她,令她痛苦不堪。

  以上几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几个侧面,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某一方面体会的快乐太少,那么与之相关的活动便会变成很痛苦的事情。

那是因为快乐是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要在学习与成长中体会到快乐,我们才会继续下去,才会产生出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机。

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快乐正在一点点耗尽,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也在一点点枯萎。

  你呢,你的生活幸福吗?

幸福是主观的,现在让我们来测一测我们的主观幸福感吧。

主观幸福感问卷

  指导语:

下面列举了很多简短的题目,请你仔细阅读每个题目,然后判断该题所描述的情况与你的真实情形是否相符。

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有点符合”,4代表“大都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计分方式:

  1、3、4、7、8、11、13、14、16、20、23、26、29、31、32、36是反向题,需要反向计分,反向计分方法为,选择1则计为5分,2计为4分,3计为3,4计为2分,5计为1分。

其他题目为正向计分。

选择几就计为几分。

然后将所有分数相加得到你的主观幸福感的总分。

  对总分的解释:

  非常不幸福(37~105):

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如:

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自我接受、自我健康、财富、形象等)和社会关系(如:

家庭关系、室友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师生关系等)与他人比较起来处于较低的地位,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很大,认为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很不完美,而且这种状况难以改变。

情绪不稳定,极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比较不幸福(106~125):

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关系与他人比较起来处于较低的地位,和自己的理想差距较大,认为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不太完美,努力寻求改变,但是效果不佳。

情绪不稳定,比较容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有点幸福(126~145):

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关系与他人比较起来没有优越感,和自己的理想差距有点差距,有时可能情绪不太稳定,对自己的评价波动性较大,希望自己的生活状况能够有所改变。

既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又能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比较幸福(146~161):

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关系与他人比较起来处于相对较高的地位,虽然和自己的理想有一定差距,但是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的。

生活比较完美,情绪状态比较稳定,很容易体验到积极情绪。

  非常幸福(162~185):

有强烈的幸福体验,非常认可自己的生存状态,对自己有一个非常客观的评价,也许他们在别人的眼中并不是特别幸福,但是这些人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从平凡的生活中用心体会到幸福的存在。

情绪状态稳定,积极乐观。

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通向快乐之门,帮助我们找回获得快乐的密码?

  面对成长的种种困惑,学生们自身的力量是很有限的,而学校、家庭能为学生们提供的帮助也是差强人意。

在学校和家庭的生活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在学校和家庭里都在发生着什么。

学校,作为学生们受教育的场所,由于它特定的教学目标,把目光主要放在了学生的学绩表现等方面,至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是否心情愉悦,是否承担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是否有健康的同伴关系却是无暇顾及的,在中国尤其如此。

在学习阶段或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在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家庭本应作为我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系统。

然而,事实却是,当我们进入青春期,便开始了与父母“争夺自主权利”的斗争。

不论这种斗争是彰显于外的,还是隐藏于内心的,我们都在尝试着脱离父母的束缚,实现自我的成长。

步入成年期后,我们更需要尽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寻求人生的意义,适应社会的挑战。

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努力证明自己的成熟的同时,也更需要外界的帮助;我们既希望证明自己的独立能力,同时也会留恋父母的呵护。

这让我们与父母的距离在忽远忽近间摇摆,父母们如果缺乏对这个阶段孩子的了解,缺乏有效的交流方法,即使他们很想能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的困境,也往往会适得其反。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专业支持系统的心理学工作者,我们也很想能从我们的“百宝箱”中搜寻到一个完美的工具,易于理解,安全有效,能够成为人们面对成长中的心理困境时的好帮手,成为人们的快乐加油站,但这的确很难。

经过一番筛选,最后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了“积极心理学”——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工具”上,它已在国外吹起了一阵强劲的旋风,给无数的人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现在,我们把积极心理学引入到中国,希望能够对更多的人有所启发。

在我们认识那个独特的工具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的“百宝箱”。

我很想知道你对心理学知道多少。

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尽管心理学早已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我还是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心理学是研究神经病人的学问。

  “心理学好像和算命差不多,心理学家会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

  “心理学应该不研究小孩子吧,小孩儿又没有什么心理问题。

  “心理学应该就是做心理咨询吧,有问题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

  对于心理学的误解,和心理学的发展一直是同步前进的,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的确如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真正被人们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对待,只是一百多年前(1879年)的事,但它的发展却是很迅速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吧。

对于心理学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又研究动物的心理,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人的行为。

心理学是一门以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心理学发展的120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

意识还是行为?

心理学应该为哪些人服务?

是普通的人群,还是异常人群?

等等。

这些问题一度困扰着心理学家们,他们探索答案,部分人各执己见,于是有了学派纷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学科的壮大,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在不断变迁。

  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多年的临床分析,提出其精神分析学说。

他认为:

我们的一生几乎被幼年期的发展状况所决定,这一时期的创伤经历将会伴随我们一生,严重的创伤还会形成神经症或变态人格。

我们的心理由意识和潜意识组成,意识如同冰山一角,只是我们心理的很小的一部份,而潜意识则主宰我们大部分的日常活动,但是我们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它偶尔会以口误、笔误或梦境的方式表达。

我们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就是潜意识中的欲望,如食、色,甚至是乱伦;超我是处于意识层面的道德规范和理想;本我和超我之间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而自我则负责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当自我不能调节这种矛盾时,就会引发神经症。

  而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就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的总和。

外界给与我们一个刺激,我们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面对同样的刺激,我们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这些不同的反应方式的总和就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华生的经典名言就是: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适合的环境,我会随机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商人等,不管他们的天赋、才能、种族如何。

所以在行为主义者的眼中,人的心理是后天习得的,包括我们性格的形成以及规则的习得等正常心理,也包括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

人的心理是环境的产物。

  由此可见,这两个流派对人性的看法带有很浓的消极被动的色彩——不论是“三岁看到老”的早期决定论还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论。

但是,人类真的是如此地被动消极吗?

有部分心理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并开始了对人类心理中积极的方面进行研究。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Terman开始了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的研究。

同一时期,荣格也展开了对生活意义的研究。

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种早期的对人类积极心理的探索。

二战期间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原因,找到治疗和缓解的办法,来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病患。

心理学再次披上了“白大褂”,她的任务就是找出人类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而之前对积极心理的探索似乎被心理学家们遗忘了。

后来,到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一批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类自由、健康的成长,认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当是给予普通人群积极的关怀和爱护,帮助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这种积极的论调给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们对心理活动中积极一面的重视,对现代的心理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流派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之外的第三势力。

  但是,正如塞里格曼所言: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人们更关注战后的心理问题的治愈和解决,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并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

再加上他们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和实证根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几十年后,战争的硝烟已经逐渐消散,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他们拥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娱乐。

照理说,人们应该比过去更加幸福,可事实却刚刚相反,他们有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多人焦虑、抑郁,感到生活不幸福。

在20世纪末的10年研究中,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心理疾患的预防,研究者们发现,人类的一些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勇气、乐观、信仰、希望等,对于抵御心理疾患起了很大的缓冲作用,因此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并探索如何增强年轻人这些品质,帮助人们不断发展自己,从而在根本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这样,心理学的研究就会更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父亲在自己屋前的花园里割草,他的小女儿尼奇在一边玩着。

这位父亲是一个做事很认真、很专注的人,即使在他割草的时候也是如此。

他的女儿则显得天真活泼,她在父亲的身边又唱又跳,还不时地把父亲割下的草抛向天空。

父亲对女儿尼奇的行为不耐烦了,于是对着尼奇大声地训斥了一声。

  尼奇一声不响地走开了,可不久她又回到花园,并且一本正经地对父亲说:

“爸爸,我想和你谈谈。

  “可以呀,尼奇。

”爸爸回答说。

  “爸爸,你还记得我在过5岁生日之前的情况吗?

你常说我在3岁到5岁之间是一个经常爱抱怨和哭诉的人,那时的我经常要对许多事抱怨和哭诉,也不管这些事是要紧的还是无关紧要的。

但当我过了5岁的生日后,我就下决心不再就任何事对任何人抱怨和哭诉了,这是我长这么大做过的最难的一件事。

不过我发现,当我不再抱怨和哭诉时,你也会停止对我吼叫和训斥。

  女儿尼奇的这番话使这位父亲非常吃惊,他没想到自己小小的女儿居然明白如此深奥的道理——停止抱怨,积极生活。

他开始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对女儿、对生活、对职业的态度和行为,并得出如下的结论:

首先,他觉得抚养孩子并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要多与孩子交流孩子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并对孩子的这种积极的力量进行培养和鼓励,惟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克服自己的缺点,并取得进步。

其次,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待改进,因为他总是生活在消极的阴影里,总是用消极的方式去对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他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幸与不公,抱怨、挑剔他人的不足,因而让他的生活很不开心,也许换一种积极的方式去对待生活、对待他人,自己的生活状态会有所改善。

再次,女儿尼奇的这番话还使他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了新的认识。

这位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这之前,他与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一样,关注的是人类消极的心理——心理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案等,但是,作为一位父亲,他应当去发现子女的积极力量和品质,相信子女们具有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是否也应当去挖掘和发现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力量呢?

于是,他开始转变自己研究的方向,尝试着研究人类心理中积极的方面,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位父亲就是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塞里格曼。

正是女儿尼奇的一番话,塞里格曼开始构想发起一场新的心理学运动——一种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的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运动。

1996年塞里格曼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以后,便开始利用他的影响到处呼吁开展积极心理学运动,并把创建积极心理学看作自己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任期中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2000年,塞里格曼与契克岑特米哈伊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在了解积极心理学之前,让我们先通过下面的这则小故事看看在积极心理学中所提的“积极”有着怎样的含义。

  有一个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花圃里五颜六色的花。

一天,不知从哪儿跑来两只小猫,在花圃里追赶嬉闹,等园丁发现的时候,一半的花已经被摧残得花叶凋零。

园丁生气极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抱着头叫道:

“你们把我一半的花都毁掉了。

”一个过路的小男孩看到这一幕,劝说园丁:

“你瞧,还有一半花儿仍然开得那么鲜艳。

  这个小故事已经向我们展示了积极者与消极者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解释。

“积极”(positive)一词源自拉丁文字“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因而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而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一般是指“正向的”或“主动的”含义。

  上面故事中的小孩儿是积极的,他看到的是花圃中仍然活着的那一半花,而消极的园丁却只能注意到花圃中败落的那一半花。

当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你的心态显然就不同。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鲜花被摧毁的时候,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看到花圃中剩下的那一半还在盛开的花。

可是,为什么人们会有截然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每一个人的活动其实都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应对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方面,如果我们平时总是主动用积极的行为来应对面临的问题,就会形成具有积极性质的应对系统,一旦形成积极性质的应对系统之后,这个系统反过来会促使我们在今后采取更多的积极行为。

而如果我们平时总是主动用消极行为来应对面临的问题,就会形成具有消极特性的应对系统,消极特性的应对系统又会促使我们在今后采取更多的消极行为。

另一方面,每个人应对问题的方式背后一定存在一个与之相应的情感支持系统,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体验过爱、安全或胜任等,他就很难产生或保持一种积极的应对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正是某种情感在支撑着我们的应对问题的模式。

四、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Psychology,香港学者将其译为“正面心理学”,台湾的学者则译为“正向心理学”,而“积极心理学”是我们大陆的一种普遍译法。

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群,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探索人类幸福和快乐的奥秘,并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由于积极心理学倡导者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由于积极心理学本身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投入到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当中,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鼓励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壮大。

  积极心理学一出现,就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1999年,Templetion基金会设立“Templetion积极心理学奖”,奖金总额共计20万美元,第一名的奖金达10万美元,以鼓励那些40岁以下,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2000年1月和3月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AmericanPsychologist)相继推出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刊;一些知名的大学成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其中,宾西法尼亚大学还将成为第一个积极心理学学位授予点;每年一度的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于十月的第一个周末在华盛顿召开。

积极心理学在欧洲的发展也极为迅速。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积极心理学手册》等大批积极心理学读物;2004年7月,欧洲积极心理学会议在意大利的米兰举行。

  而在亚洲,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就我国而言,逐步开始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和论文逐渐增多,相关的书籍也相继问世。

200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成为会上15个重要探讨主题之一。

也许,读到这里,你对积极心理学有了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但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们都在做什么呢?

或者,他们已经作出了什么贡献呢?

我们已经知道积极心理学家对人类持积极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现在,我们一起去解读这些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家的使命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心理学家有三个使命:

治疗精神疾患,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由于心理学界过去重视对于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很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而积极心理学家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积极心理的研究,来指导人们获得成功和幸福,更加自由、快乐地生活。

2000年,塞里格曼和契克岑特米哈伊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指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有三个方面:

1.积极经验,如快乐,主观幸福感等;2.积极特质,如智慧、创造力、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