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610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docx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教案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第一课 生活需要消费

活动主题一:

我问爸爸妈妈 课时:

一课时

课题

我问爸爸妈妈 

年级

教材版本

山东人民版 

课程内容

我的家庭生活4:

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

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生活需要消费》。

本课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我问爸爸妈妈”教学重点是生活和消费、消费和收入、收入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并未直接讲消费,而是选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一个方面住来代替,展示一幅家庭客厅、卧室陈设图片,从家庭消费状况自然体现生活和消费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生活需要消费,消费要依靠家庭的收入来维持,家庭收入需要父母的辛勤劳动,从而使学生关心家庭生活,学会勤俭节约。

学情分析

当今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尤其是理财能力,而相应的理财能力又是其在现代社会上立足的基本能力之一,这一能力的培养只靠口头说教很难实现。

所以只有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把社会现实融入课堂教学,注重课内外的融和才能把本课教学落到实处。

关于消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学生日常消费活动几乎每天都有,但是学生家庭情况千差万别,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无论家庭条件好坏,他们个个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少考虑家庭的收支情况,相应的理财能力更是一切空白,所以学好本课有很强的时效性。

如果能在教学之前安排一次劳动实践体验会更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需要消费,了解最基本的消费常识,认识合理消费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生活与消费,消费与收入,收入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己适应社会消费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家庭消费依靠父母的劳动收入来维持,要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学会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4.培养调查访问及简单的数据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

生活和消费,消费和收入,收入和劳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生活需要消费,消费要依靠家庭得收入来维持,家庭收入需要父母的辛勤劳动,从而使他们关心家庭生活,学会勤俭节约。

教学难点

结合并评论目前学生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及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

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知道生活、消费、收入、劳动间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教学设计

思想

本课设计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抓住学生对父母工作情况的认识和收入的来源这一主线,创设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活动的设计只是一种媒介,体验才是教学的精髓。

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收入来源与支出情况,感受挣钱的不容易。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本课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教师采取设问导思、体验探究、提升感知、延续体验等活动贯穿始终,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

2.小组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相结合。

3.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学环境与

媒体

1.结合课程实际引导学生课前观察、收集、调查了解自己家庭收支情况。

2.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劳动去获得2元钱的收入,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感激父母。

3.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投影等媒体来完成。

课堂中学生搜集的资料等可以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

教师补充的典型性资料、视频、图片等,可以做成课件在电脑、电视上进行展示交流。

4.农村的学生,受环境、家庭等条件的制约,对父母收入途径等不太熟悉,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询问家长家庭收入来源和父母工作情况。

如果条件更偏远的地区(留守儿童等),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与家长沟通,课上与全体学生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家庭收支情况。

2..每位学生准备家庭照片,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消费现象。

教师准备:

1.设计发放前置性学习调查表与课上汇报交流表等。

2.大致了解学生的家庭收支情况,收集生活中的消费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我问爸爸妈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说说我家的生活消费

1.教师谈话:

同学们今天早上(或中午)穿得真漂亮呀,你们穿的这些衣服是怎样来的呢?

学生回答:

爸爸(或妈妈、奶奶等)花钱买来的。

教师展示某家庭摆设的录像:

(录像中教师介绍家中主要摆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引领:

对啊!

像这样买来东西然后使用的过程我们称为消费,大家买来衣物穿或买食物吃掉就是完成了一次消费。

那么,从昨天到今天,大家还进行了哪些消费呢?

(板书:

消费)

学生交流:

(学生回忆后回答)用钢笔、橡皮、记录本等文具,吃早餐……

3.教师谈话:

同学们,刚才说的都是我们看得见的物品的消费,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消费,而消费又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

事实上,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都属于消费。

比如,我们买票去参观海底世界,虽然没有买到物品,但我们认识了许多小动物,像这样的也属于消费。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吧。

面对这个课题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

(教师板书课题:

我问爸爸妈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提出问题,汇报后,老师归纳板书。

(板书:

(收入和支出))

【设计意图:

生活处处需要消费。

由穿衣导入,浅显易懂,教师展示家庭照片激趣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家庭的照片,介绍自己家庭情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认识到我们家庭中的生活用品,是靠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收入购买的,充分的调动学生探究爸爸妈妈收入问题的兴趣。

二、活动体验,探究互动:

我的访问计划

1.教师引领:

你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吗?

你家的收入主要靠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父母的工作情况。

3.了解自己父母的工作其实也是关心父母、关心家庭的一种表现。

对学生采访爸爸妈妈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梳理出要访问的问题。

4.学生汇报:

预设1:

爸爸妈妈具体的工作情况这样的?

每个月自己的家庭收入是多少?

教师评价:

这个问题值得的了解,这样可以知道家庭收入来源。

预设2:

自己一学期的支出是多少?

具体项目有哪些?

预设3:

自己家一个月的支出是多少?

具体项目有哪些?

预设4:

家中每个月结余的钱都用做了什么?

4.课堂小结:

有了访问问题,我们可以去访问了,但是要做一个详实的计划,才可以去了解家庭的消费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交流多家庭消费情况的调查形成初步的认识,对学生制定计划方案做好了铺垫。

5.教师谈话:

大家所提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我们应怎样研究呢?

(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1)询问父母亲,调查家庭收入情况,做好访问记录。

(2)记录一周的家庭和自己日常支出情况,建立家庭记帐薄。

生进一步探讨具体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并制定出计划。

生汇报后师归纳小结具体步骤。

个人先分头行动,并分别做好记录,以下是我们设计的访问计划:

 

6.把本组成员的调查、访问记录收集起来,进行整理。

师:

大家想得很周到,我相信你们完成得会同样出色,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大家可以请教父母,更欢迎来请教老师,我随时等着你们。

7.教师谈话:

访问计划制作好了,那,访问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评价。

教师出示:

★确定访问对象,并约定访问时间。

★把访问的问题一一列出。

★做好访问记录。

★访问时要有礼貌。

 

8.小结:

课下请同学们向父母询问家庭消费情况,提出的问题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不必拘泥于此表格。

【设计意图:

设计访问计划是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兴趣,发挥学生自主交流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懂得怎样去设计方案。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

我家的收入情况

1.教师谈话:

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而消费又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那么,就让我们从家庭收入来了解起吧!

说到收入,可能大多数同学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工作。

请说清楚爸爸妈妈的职业及工作情况,你知道他们都能做哪些事情?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的辛苦。

教师适时评价:

你们的父母都是伟大的,爸爸妈妈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着,他们靠辛勤的劳动为家庭提供了收入。

教师补充:

你们的父母每天几点起床?

几点下班?

几点休息?

他们工作辛苦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们在了解了消费之后,对家庭消费的来源—家庭收入和支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本环节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认识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对家庭收入和支出有了更深、更明确的认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的收入不易啊!

(课件展示:

各种职业的图片)

 

2.教师引导:

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吗?

学生畅谈感受:

预设1:

我知道父母特别辛苦!

预设2:

看到他们,我似乎看到了家庭的开支都是父母的辛苦付出换来的。

教师小结:

是啊!

同学们,“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在家庭生活中花费的每一分每一角都是父母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大家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可能发现了,我们的家庭收入各不相同,有的多,有的少!

多的不必洋洋得意,少的也不必自卑羞愧,更不能因此而抱怨父母,收入不均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其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家长的能力大小、勤劳与否并不是决定其收入多少的唯一因素。

我们的父母,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有着什么样的收入,他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提供着相对优越的生活,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父母工作很辛苦,挣钱不容易。

我们要学会珍惜。

(板书:

辛苦)

3.教师引领:

现在,家庭收入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固定的工作、劳动所得,有些家庭还有别的收入来源。

你知道还有哪些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

家庭收入的种类还挺多。

我们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亲友邻居,了解一下他们的收入来源有哪些。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认识爸爸妈妈的工作,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辛勤的工作,靠他们的劳动为家庭提供了收入,激发学生对爸爸妈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从而自觉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学生回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情景,感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劳动体验

1.教师引领:

同学们,爸爸妈妈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着,他们靠辛勤的劳动为家里提供了收入。

父母赚钱不容易啊!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自己劳动一次,体验一次生活呢?

你曾经自己劳动挣钱吗?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看得出,你是个独立、孝顺的好孩子,老师为你感到很欣慰。

你都知道哪些我们小学生可以参与的劳动?

(学生列举)

2.谈话引领:

想一想,我们还能通过哪些方法去挣至少2元钱?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虑。

小组活动: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并做好总结记录。

全班汇报交流:

卖废品、去超市体验、卖报纸、收集整理废旧纸箱、自己收购东西去卖、做零点工……

教师相机点评,并提醒学生通过此种方法挣钱时要注意安全等。

教师强调: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一次劳动体验。

体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可在家长或者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劳动。

小结:

2元钱实在不算多,也许我们同学的口袋里有很多个2元,可是它们都不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收入。

这周末,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为自己、为家庭去挣得至少2元钱的收入。

(板书:

劳动)

3.教师谈话:

现在,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叫做《铁匠的儿子与铜钱的故事》。

(课件展示:

《铁匠的儿子与铜钱的故事》)

故事内容如下:

有一个铁匠,他挣钱非常辛苦。

他的儿子却一点不珍惜钱。

有一次他儿子把一个铜钱扔在了火炉里,他爸爸说:

“你怎么能这样浪费钱呢?

你给我出去挣钱去!

”他儿子就出门走了。

出了门口,他就拣到一个铜钱,回去交给他爸爸说:

“这是我挣的钱。

”他爸爸看他那轻松的样儿,就说:

“这不是你挣的钱!

”之后他又到奶奶家去要了几个铜钱回来说这是我挣的钱。

他爸爸说这不是你挣的钱。

他又没在意。

这一会他真的去了一家工厂去干了一天的活,老板给了他一个铜钱。

他回去,高高兴兴地交给了爸爸。

爸爸说这不是你挣的,说着就要把钱扔到火炉里,他就马上拉住爸爸说:

“这是我挣的,这是我挣的……”

教师引导:

大家听得很认真,谁能告诉同学们,铁匠的儿子为什么不让爸爸扔钱了?

预设1:

对自己辛苦挣得的血汗钱。

预设2:

懂得了珍惜。

3.教师小结:

嗯,同学们说得很好。

不管是父母挣的钱还是自己辛苦挣的钱,咱都要好好地珍惜,不能浪费哦!

学生通过劳动和听了这个小故事,懂得了什么?

快写下来吧!

学生写写,我想说的话: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劳动挣钱,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和钱的来之不易,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学会节约。

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了珍惜劳动不浪费的重要。

五、活动总结,提升感知:

畅谈收获

1.教师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收获很大吧?

请把你的收获与小组成员一起分享一下吧!

小组交流,教师倾听学生的想法,适时给予肯定、引导。

2.教师归纳总结:

清朝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送给大家。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希望大家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学会珍惜,做一名新时期的节俭小达人。

(板书:

合理消费,学会珍惜↓)

3.作业:

①课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一次劳动体验,自己通过劳动,如卖报,卖酒瓶等,去获得两元钱的收入。

②完成访问计划。

【设计意图:

多元评价激起学生的实践热情,拓展练习可以让学生自觉践行自己的行为,这样处理较好地体现了“用教材去教,用真情去导”的新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我问爸爸妈妈

消费(收入和支出)劳动

辛苦

合理消费,学会珍惜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一个框架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教学反思:

一、本教案的亮点

1.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体现生活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本主题活动基于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这一理念,积极创造与孩子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场景,采用丰富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感,在拓展中谈”,营造了一个“让‘课’活起来,让‘生’动起来”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以探究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体现主体性。

本课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突出体验式、研讨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特点,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自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多维度的探究体验的空间。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

让学生课下劳动体验去获得2元钱和教师提供《铁匠的儿子与铜钱的故事》等有目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讨,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突出了教学服务生活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

3.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努力搭建活动化的学习平台。

教师抓住学生对父母工作情况的认识和收入的来源这一主线,创设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家庭的经济来源不易,要学会合理消费。

整个活动设计新颖,构思巧妙,有层次,有条理,依托教材而又超越教材,构建了活动型的课堂,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活动,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在“动”中培养能力,也让课外成为了学生发展个性、体验快乐的舞台。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存在前置性资料收集不够充分、不够完整,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效果不好,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够深入。

2.在交流讨论阶段,基于学生的认识局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深刻,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强化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做好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渡。

三、重点解决的问题

1.很多孩子只知道家庭消费,但是对于家庭经济来源及父母工作辛苦并不深刻认识。

因此,老师有必要课前做一些调查搜集,为学生的课上交流补充资料。

2.学生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其家庭收入和支出也千差万别。

在教学时要尊重其隐私权,有的学生不愿交流这方面的事,对课堂教学带来了麻烦。

四、使用建议

1.课前了解家庭收入情况,以便让学生目标明确地开展好课前活动。

对于调查了解,灵活掌握,留守儿童可以询问爷爷、奶奶,或者通过电话询问父母,避免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产生自卑的心理。

2.本节课重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分组问题尤为重要,教师最好能够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切实指导。

3.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没问题”,而是在“有问题”的基础上生成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感受与体会。

“我家的收入情况”前置性调查表

人员

职业

收入来源

爸爸

妈妈

家庭月支出调查表

项目

金额(元)

水费

电费

交通费

通信费

其他费用

总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