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563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设想:

1.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

2.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

3.分析语言,体味神韵。

三、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卫风•氓》

一、导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本单元学的是从《诗经》至唐代以前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汉魏晋时期,五言诗由开创,发展而趋于成熟,它比《诗经》的四言诗增大了容量,节奏更鲜明,更容易上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是唐以前的三种诗歌形式。

《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

《诗经》的价值,除了在文学和思想艺术领域,也适用于所有的领域。

《诗经》的精华,放于政治、经济、军事之中,也同样博大精深。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经》也成为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根本动力。

因此,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

半部诗经论天下。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想纯正)’”又说:

“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为:

《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一直到今天,《诗经》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特色仍在不断滋润着我们民族文艺的生长,《诗经》的许多语言仍活跃在我们民族的现代语汇中,《诗经》所表现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魅力仍奔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诗经》简介

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⑵《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⑶《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⑷《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⑸《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分析《卫风•氓》

这是一首弃妇诗,也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叙述了诗中女主人公由恋爱到结婚最后被遗弃的婚姻悲剧。

1.诵读《卫风•氓》

2.内容简析:

①正音解词,

匪:

fēi愆:

qiān将:

qiāng载:

zài于:

xū说:

tuō

徂:

cú汤:

shāng裳:

cháng靡:

mǐ隰:

xí角:

jiǎo

②读通全诗,背诵全文。

四、布置作业:

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卫风•氓

一、检查翻译,教师串讲。

翻译一: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那汉子满脸笑嘻嘻。

抱着布匹来换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订了秋天好日期。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到时候城上来等待,盼望你回到关门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词儿偏偏还不坏。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起带。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男人们寻欢,说甩马上甩;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人们沾上了,摆也摆不开。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一条淇水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儿口是心又非。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十个男子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5.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一家活儿一个人来担。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一家生活渐渐兜得转,把我折腾越来越凶残。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亲弟亲哥哪晓我的事,见我回家偏是笑得欢。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自个儿伤心不用谁来怜。

6.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洪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记得当年和他许的愿,事儿过了想他也枉然。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回头日子我也不妄想,撒手拉倒好赖都承当!

翻译二:

1.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

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

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2.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

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

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3.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

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

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4.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

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

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5.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

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6.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

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

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二、分析內容层次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

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

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

全诗层次分明。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三、具体情节结构图:

第一章: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

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

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

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

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

痴心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的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

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见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丽坚贞的感人形象。

一首诗歌,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呢?

四、内容理解与艺术分析:

①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诗作《氓》中分别选取了哪些典型情节,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特征?

典型情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②情感特征:

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的决绝。

五、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第一课时练习

第三课时

《采薇》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中的弃妇诗《氓》,今天我们进行另外一篇感伤诗《采薇》。

诵读课文,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二、课文讲解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

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

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

《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

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2.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

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

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⑴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

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⑵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

特别是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

⑶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

3.《采薇》原文与翻译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什么花儿开得盛?

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

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

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第四课时

《采薇》

一、艺术手法分析

㈠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⑴“赋”的表现手法:

“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

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

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这一句也是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

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

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

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⑵“比”的表现手法:

“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⑶“兴”的表现手法:

“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

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⑷比兴的结合:

人们一般总把“比兴”连说并用。

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别。

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有的“兴”,则与正文之间根本没什么内在联系。

《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

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这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㈡对比手法的运用

《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⑴婚前婚后对比。

婚前: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婚后: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⑵爱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恋爱前: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⑶“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婚前:

“氓之蚩蚩”,“来即我谋”,“信誓旦旦”。

婚后: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二、课內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完成《基础训练》第二课时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