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439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1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docx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

(2016-2020年)

成武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一月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

文本

(2016-2020年)

 

成武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一月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土地整治,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解决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68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5〕27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成武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菏泽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成武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调控下,编制《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面分析成武县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上轮规划实施情况和土地整治面临的新形势,主要阐明土地整治战略,明确土地整治目标任务与布局,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落实规划实施计划和投筹资方案,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实施性规划,也是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审批和组织实施的依据。

《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成武县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98835.68公顷。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成武县概况

一、区位条件

成武县处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万福河南岸,隶属著名的牡丹之乡菏泽市,西与定陶区、北与巨野县接壤,西南与曹县、东南与单县毗邻,东连济宁市金乡县。

成武县目前辖11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永昌街道办事处、文亭街道办事处、天宫庙镇、汶上集镇、大田集镇、孙寺镇、苟村集镇、白浮图镇、南鲁集镇、伯乐集镇、九女集镇、张楼镇、党集镇),476个行政村,人口72万人。

二、自然资源条件

成武县属黄河冲积平原,总的地势是西部、西南部较高,东部、东北部较低,呈西南东北微倾斜,海拔高程20-50米,地貌类型较为简单,根据成武县的实际情况,分为缓平坡地和浅平洼地两种微地貌类型,四个微地貌单元。

全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冬季干燥寒冷,秋季凉爽,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多风,冷热季和干湿季的区别明显,四季变化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年际变化显著,年内分配不均。

年平均气温13.9℃,一月份均温为-3.3℃,七月均温为28.9℃。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7.3毫米,七、八月份降水最多,占全年的47.5%,年变幅较大,常出现水涝和干旱。

最大年降水量920.2毫米,最小年降水量371.3毫米。

年平均无霜期202天,无霜期最短为176天,最长为282天。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895.4小时,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有着发展特色农业、宜人居住、旅游开发的特殊优势。

成武县属黄淮流域,河道众多,密集交错,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水系分东鱼河和万福河两大流域。

并有23条小河流鱼刺般注入两河中,东鱼河河西起东明县刘楼、东至鱼台县入昭阳湖,全长172公里,境内长36公里。

万福河西起东明县王二寨,交错穿过成武、巨野县境,至鱼台县入南阳湖,全长151公里,境内16.2公里。

除河流之外,大小沟渠交错其间,对发展灌溉和排涝,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全县土壤属于潮土土类,下分两个亚类,两个土属,56个土种。

一是潮土亚类,潮土土属,包括22个土种,占可利用面积的88.36%,二是盐化潮土亚类,盐化潮土属,包括34个土种,占可利用面积的11.64%。

三、经济社会状况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6.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

第一产业增加值23.9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96.82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55.75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1:

55.6:

30.3调整为13.6:

54.8:

31.6,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均生产总值28309元,比上年增加2078元。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2015年,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使我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122.87万亩,增长0.5%;全年粮食总产量55.17万吨,增长3.6%,总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1.71亿元,比上年增长4.2%,剔除价格因素,可比增长3.2%。

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3.94亿元,可比增长2.9%。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效益水平不断提高。

2015年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86.88亿元,同比增长11.0%。

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74%。

截止12月末,全县221家规模工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9.80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利润53.16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利税79.57亿元,同比增长11.8%。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10.36%,同比提高3.76个百分点。

产品销售率为99.19%,同比提高0.06个百分点。

截止12月末,有13家企业进入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入库税金前100强。

四、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成武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发展、改变欠发达面貌的关键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

(1)发展形势

成武县经济发展有利条件比较充分,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成武县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达驰电气、呈祥电工、华驰变压器、汇盟生物科技、大地玉米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膨胀成长,产业基础比较扎实。

良好的产业体系和丰厚的资源优势、优越的交通运输使成武具备了承接大规模产业资本转移、内外力并举推进经济提升转型的基础条件。

尤其是近年来我县更牢固树立了“打基础,谋长远,不折腾,不怠慢,不短视,行稳致远,久久为功”的发展理念,搜索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成武实际的工作推进机制,拥有了一直敢打硬仗、经得起考验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一个不甘落后,求变思进的浓厚氛围,具备了科学赶超、后来居士的诸多有利条件。

(2)发展指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形势和条件,结合成武县实际,今后五年要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7:

51.6:

38.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左右。

 

五、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总体状况。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15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为98835.68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70268.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10%;园地面积212.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1%;林地面积5849.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2%;草地面积8.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207.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37%;交通运输用地3083.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891.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5%;其它土地313.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2%。

(见附表1)

——土地利用分布状况。

本县地形地貌属平原,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单一,以农业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为主,分布集中连片,但地域性不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村庄用地)各个规模小且分布散乱;采矿用地零星散布于各乡镇。

从建设用地内部来看,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偏大,约占七成以上,且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低,“脏乱差、散乱空”现象仍然严重。

——耕地质量状况。

成武县耕地以水浇地为主,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排灌较为方便,生产条件较好,耕地质量较高。

全县耕地利用等分为6-9等。

——后备土地资源状况。

全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没有可开发的宜农未利用地。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一、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成武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批准实施以来,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用地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较好地协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保障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实现了占补平衡,提升了耕地质量。

至2015年底,全县县级以上部门投资立项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共12个,总规模21611公顷,总投资约1.79亿元。

实施综合整治项目1个,总规模4696.01公顷,总投资13591.08万元,新增耕地137.83公顷。

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项目区“田宽地平、路通水畅、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生态景观,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耕地质量等别平均提高1个等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改善了生态环境,推进了农业现代化。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逐步改善了项目实施区农田小气候和景观生态环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增强了防御旱涝的自然灾害能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

全县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128.97公顷,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建设用地集约度,有效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优化了建设用地布局。

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林建设,为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变革农村分散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规范了土地整治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

自上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以来,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均已纳入依规开展轨道,土地整治管理制度渐趋完善,技术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规划实施过程中,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为土地整治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土地整治保障体系建设不足。

在法制建设方面,虽然不少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章,但土地整治规划甚至土地整治工作法律地位不高仍是客观现实,一些地方不仅规划批复发布滞后,而且存在任意调整规划或者不按规划立项现象,规划衔接、资金聚合和项目整合也困难重重。

在机构队伍建设方面,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门土地整治机构,更多地方则反映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足、不稳。

在土地整治市场服务方面,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尝试加强中介机构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一块仍是空白。

在资金保障方面,经济来源单一,仅靠政府投资难以满足巨大的土地整治特别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资金需求,尚未形成有效的土地整治的社会投资机制来吸引社会投资,仍需更多的国家、省资金支持和建立完善的市场融资机制。

——公众参与不足。

农村土地整治从统筹城乡土地资源管理入手,涉及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力度也不足。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公众参与不足,以及地方领导、媒体和项目区群众宣传不够,造成项目工程结束就是工作结束,土地整治项目未能发挥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提升、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宣传、样板和创新作用。

第三节土地整治面临的新形势

一、土地整治面临的新机遇

1、国家政策高度重视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首次明确国土统一保护和修复的重大时代主题。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随着国家的“五大发展理念”、“四个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快实施,土地整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引导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主要工具,提升耕地质量、实施国土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时代发展赋予土地整治新的历史使命,也为深化和扩展土地整治的内涵,向国土综合整治转型,推进生态良田建设、“绿色化”整治提供重要机遇和动力。

2、法治程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家乃至山东省出台一系列的关于土地整治的通知文件、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并于2016年1月正式实施《山东省土地整治条例》,为国家层面上提升土地整治法治化程度,出台土地整治专项法律法规奠定结实基础,为地方基层推动管理工作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法律依据,进一步提升了土地整治工作效率。

3、整治需求动力强劲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展开,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今后五年是成武县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转型期,“十三五”期间成武县制定了促进机电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目标,建设用地需求更加强劲,耕地保护的任务更加严峻,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用地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土地整治作为破解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保障,促进城乡土地统筹利用的有效手段,土地整治的需求动力也将更加强劲。

4、扶贫整治逐步融合

未来五年,是我县全面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以土地整治为平台,与农村扶贫开发的融合逐步深化,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亦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土地整治承载的社会功能提供机遇。

二、土地整治面临的新挑战

未来一段时期内,土地整治在面临着国家政策高度重视、法治程度不断提升、整治需求动力强劲和扶贫整治逐步融合等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土地环境承载力有限和乡土文化保护不到位等方面的强有力挑战。

1、投资融资稳定性不足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优化需求,土地整治需求强劲,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矛盾更加凸显,目前我县土地整治以政府投资为主,一般采用国家、省级投资,地方政府补贴的方式。

银行资本、公司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利用率低下,投融资渠道窄且有限,尤其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主要是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多部门共管影响,投资融资的稳定性不足。

2、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

在土地整治中,特别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节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用途性质转变引起土地价值上升。

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等大部分溢出价值,而搬迁和失地农民只获得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和安置房,农民合法权益受损,土地收益分配不尽合理,影响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3、土地环境承载力有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县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显现,土地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土地复垦率低。

农田的防洪抗旱能力有待加强,土壤肥力不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都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乡土文化保护不到位

由于对建设用地指标过度追求、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标准和对象缺失、政策法规建设滞后、保护资金短缺等原因,目前土地整治,特别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对当地资源环境、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的考虑不充分,造成农村建设对城市建设的单一模仿,打破农村中人与自然的宁静和谐之美,宝贵的农村文化资源日渐萎缩等问题,给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土地整治潜力

——农用地整理潜力。

根据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全县农用地待整理规模69908.23公顷,新增耕地潜力1357.68公顷。

其中:

Ⅰ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1432.05公顷,占农用地待整治总规模的2.05%;补充耕地潜力42.96公顷,占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3.16%。

Ⅱ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17838.21公顷,占农用地待整治总规模的25.52%;补充耕地潜力535.15公顷,占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39.42%。

Ⅲ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20309.59公顷,占农用地待整治总规模的29.05%;补充耕地潜力568.04公顷,占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41.84%。

Ⅳ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26885.56公顷,占农用地待整治总规模的38.46%;补充耕地潜力193.17公顷,占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14.23%。

Ⅴ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3442.82公顷,占农用地待整治总规模的4.92%;补充耕地潜力18.37公顷,占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1.35%。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根据2015年土地更新调查,成武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规模为11239.60公顷,其中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3249.64公顷,可补充耕地潜力为1897.72公顷。

Ⅰ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442.86公顷,占农村居民点待整治总规模的3.94%;补充耕地潜力242.29公顷,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12.72%。

Ⅱ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1798.76公顷,占农村居民点待整治总规模的16.00%;补充耕地潜力1014.22公顷,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53.25%。

Ⅲ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1217.93公顷,占农村居民点待整治总规模的10.84%;补充耕地潜力567.19公顷,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29.78%。

Ⅳ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316.07公顷,占农村居民点待整治总规模的2.81%;补充耕地潜力72.95公顷,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3.83%。

Ⅴ级潜力区:

待整治规模7463.98公顷,占农村居民点待整治总规模的66.41%;补充耕地潜力8.01公顷,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0.42%。

——土地复垦潜力。

根据2015年土地更新调查,成武县土地复垦潜力为575.51公顷,其中可补充耕地潜力为529.48公顷

Ⅰ级潜力区:

待复垦规模189.36公顷,占土地复垦潜力的32.90%;补充耕地潜力174.21公顷。

Ⅱ级潜力区:

待复垦规模302.08公顷,占土地复垦潜力的52.49%;补充耕地潜力277.92公顷。

Ⅲ级潜力区:

待复垦规模43.50公顷,占土地复垦潜力的7.56%;补充耕地潜力40.02公顷。

Ⅳ级潜力区:

待复垦规模40.57公顷,占土地复垦潜力的7.05%;补充耕地潜力37.33公顷。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规划战略目标

第一节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妥善处理土地整治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合理有序、节约集约开发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全县土地整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管护水平;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快废弃工矿地复垦利用,积极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全域土地整治。

统筹安排全域内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等各类活动。

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核心区建设,保护和恢复自然山水格局,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统筹全域内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域土地利用协调。

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促进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耕地全面管护。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土地整治,在积极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耕地质量和发挥生态功能,实现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全面管护。

——坚持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处理好“增量节约,存量集约”的关系。

结合全县城镇体系建设进程,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建设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坚持维护农民权益。

始终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按照以人为本、依法推进的要求,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切实做到整治前农民自愿、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

——坚持改善生态环境。

严格保护河流、林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稳固全县土地生态屏障。

加快推进全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二节规划目标

——确保耕地保护红线。

严格落实耕地补充任务,保证等质等量足额补充,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十二五”时期,成武县建成31.44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十三五”时期,结合生态良田建设、扶贫开发和现代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在继续推进大规模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提高高标准农田比例,建成高标准农田28.9万亩。

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经整治的高标准农田平均提高综合质量等级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左右。

——有序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按照新农村建设和危房改造要求,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逐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提高集约利用程度。

到2020年,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3398.82公顷,全部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节余建新指标2065.37公顷。

——加快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加快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利用,增加耕地面积,拓展建设用地发展空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到2020年,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398.51公顷,通过复垦节余建设用地指标366.63公顷。

——加快其它土地复垦。

以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出发点,对成武县废弃的旧宅基地拆除复垦为耕地,促进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有效地增加耕地资源储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效促进成武县经济发展。

到2020年,其它土地复垦规模197.56公顷,新增耕地197.56公顷。

——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注重现实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景观协调统一,积极推进绿色化的土地整治,结合农村风貌与文化,加强城乡生态防护和建设,实施农田林网和绿道绿网建设,联接城乡绿色空间,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城乡景观得以美化。

第三节主要任务

——以建设促保护,实现耕地全面管护。

以建设促保护,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依照山东省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继续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

优化耕地多功能布局,有效引导耕地集中连片,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

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逐步探索“以补代投”、PPP模式等新型项目管理(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或社会资本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

科学划定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农用地整理重点项目,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其他农用地利用效率。

——以挂钩促集约,破解城乡用地矛盾。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作为未来土地整治的核心和重点,是当前破解经济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措施。

因此,本轮土地整治规划应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扶贫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相关安排,以集约用地为核心,充分发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平台作用,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缓解现行“增减挂钩”实施中的基础薄、推进慢、融资难、效率低的困局,破解城乡用地矛盾。

——以治理促恢复,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全县存在的废弃窑厂等待复垦矿区,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浪费,极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规划期内,实施土地复垦,逐步恢复和增强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以制度为保障,完善土地整治体系。

健全土地整治工作机制,完善土地整治制度,引进土地整治专业技术人才,采用土地整治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强化项目实施监督管理,为土地整治健康持续推进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第三章土地整治任务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