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438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x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大学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第十一章老舍

一、创作历程

(一)《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6)、《二马》(1926),初步显示了老舍幽默才华。

当时有人把老舍称为“笑王”

(二)三十年代中期:

创作鼎盛期。

长篇小说:

《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学博士》(1936—1937)、《大明湖》(未版)中篇小说:

《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集: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

(三)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

另一个高峰长篇小说:

《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

中篇小说:

《我这一辈子》(1947)中篇小说集: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

《火车集》、《微神集》等四部话剧:

《残雾》、《张自忠》等9种

(四)新中国成立后:

创作的重心转向戏剧:

《龙须沟》、《茶馆》老舍是风俗文化型作家。

第十二章巴金

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

(一)创作分期及特点

1、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是激情写作,或者说是青春写作。

单纯、热烈,躁动、焦虑。

主要以青年、恋爱婚姻、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

2、40年代作品具有趋向写实,趋于冷静,甚至呈现出冷竣的色彩,如:

《憩园》《寒夜》等。

3、巴金的作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描写年青一代从事的革命斗争,如“革命三部曲”(《灭亡》、《新生》、《黎明》(未出版));二是描写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后一类作品在他的全部著作中最有影响,以其揭露黑暗,歌颂反抗和光明的主题特别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

巴金的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和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创造了独特的“青年世界”。

4、从1978年-1986年,巴金用了8年的时间陆续写下了五部散文集《随想录》、《探索集》、

《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第二节《家》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1931年完成,《家》是巴金文学地位的奠基性作品。

《家》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是写巴金个人生活的写照。

一、小说线索:

几对青年的爱情的爱情故事:

觉新—梅芬、瑞珏觉民—琴觉慧—鸣凤

二、小说主题:

控诉、暴露与反抗

①控诉:

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

②暴露:

家族制度的腐败。

克安、克定:

吃喝嫖赌,为所欲为;高老太爷:

特权腐败

③反抗:

觉民、觉慧和琴等青年,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

高觉民和琴,反抗包办婚姻,甚至用里家出走的方式,最终获得了胜利。

高觉慧具有更大反抗性。

他的思想核心是自由、平等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

三、人物分析

2、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①他年轻时的荒唐、衰朽时的胡闹,正体现了封建腐朽灵魂的全部德行与特征;他专制、冷酷,酿成了一桩桩血泪故事。

自然,作为大家庭的创业者,他也有慈祥、温和、宽宏的一面。

但这一切最终也是为了维护和延续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②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

他的死具有象征意义,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3、觉慧觉慧是封建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①大胆:

在认识上,他是高家所有人当中最为清醒的一个;敢于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与他们进行斗争。

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参加反对军阀的学潮,办反封建刊物

②幼稚:

思想上简单、不成熟,对对手缺乏足够认识,高估了个人反抗的作用。

③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四、青春激情

巴金前期属于“青春写作”,其风格呈现出激情化的特点。

《家》就是这样的激情小说。

情绪、感情成为作品最突出特点。

热情洋溢、坦率单纯、酣畅淋漓,汪洋恣肆,行云流水,他不求深刻隽永,不求繁复严谨,只求与读者的感情沟通和共鸣。

爱和恨是作品的主要感情。

①在语言上,抒情性语言非常多,即使描写性的语言,也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②在内容上,爱和恨构成了作品的二元对立结构。

就是家长与青年的二元对立。

也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

老人家长是封建传统,专制、黑暗、腐败;青年则是受害者,是现代、自由、光明。

巴金把爱全部献给青年,而把恨献给老人家长。

在很大程度上,《家》就是依靠这种这种爱憎分明的激情反抗的力量而获得了众多的青年读者。

③心理气质上看,巴金基本是属于直觉灵感类型的作家。

情绪具有决定性作用,他的小说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第十三章沈从文

一、类型:

一类写城市与资产阶级的都市小说,一类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湘西系列小说。

二、《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他所构筑

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三、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翠翠:

展现生命的本色,是善和美的化身

老船夫:

重义轻利、朴实无华,为了心爱的孙女奉献了一切傩送:

俊美、善歌、心灵上勇敢、坦白、无私、正直顺顺:

处处关照船老大,但有头面人物的一种优越感天保:

真诚善良,但缺乏傩送的春节

人物特点:

缺少一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但人物性格单纯至极,形成了一种净化的美。

四、艺术成就

1、开头三章集中笔力描绘了湘西山水图画和风俗习惯,既为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刻画做了

环境的铺垫,又使边城茶峒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

2、以出色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3、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创作中尽量少用虚词“的”。

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

第一节30年代新诗概述

一、政治抒情诗:

1、殷夫:

《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

2、中国诗歌会:

是在左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社团。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森堡、蒲风等人发起,并在1933年3月,正式出版了机关刊物《新诗歌》(1934年12月停刊)。

在左联理论纲领的领导下,针对“新月派”“现代派”诗歌的倾向,提倡“捉住现实”、“大众歌调”,坚持现实主义方向,探索诗歌大众化途径的主张。

1937年4月宣告解体。

蒲风:

《忙忙夜》杨骚《乡曲》穆木天《守堤者》等影响较大

二、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艾青、臧克家、田间

臧克家内容上,反映农村凋敝残破的景象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境遇;形式上臧克家被看作是新诗中的“苦吟派”,讲究锤炼,诗风谨严,堪称字斟句酌。

臧克家始终坚持自己的贴近泥土的创作原则,被誉为“泥土诗人”。

代表作:

诗集《烙印》

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1、后期新月派:

主智化、非个人化、“荒原意识”

2、现代派:

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第二节戴望舒卞之琳

戴望舒

一、诗歌创作历程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体现了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的合流,并实际上成为提倡“纯诗”的中坚。

抗战爆发后:

《元日祝福》、《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二、戴望舒诗歌

诗集:

《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特点:

忧郁孤寂的情感特征(抗战期间:

民族苦难的悲愤)

三、戴望舒的诗歌成就:

民族化的象征主义

1、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人,一个最突出特色和意义就是把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审美意味的象征主义风格。

他的诗歌,既现代,又古典,现代与古典之间水乳交融,没有一点隔阂。

这是戴望舒对于现代诗歌的巨大贡献。

2、追求意象:

戴望舒诗歌意象有两个特点:

一是意象独特与普遍的辨证统一,二是意象生活化。

3、从音乐性到非音乐性:

(戴望舒诗歌创作,可以以20年代末期为界,分前期和后期)前期:

追求诗歌外形整齐和音乐性,是新月派和西方象征派风格的融合。

这主要是由于受新月派诗歌的影响,和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影响。

如《雨巷》。

后期:

现代自由诗。

形式不拘一格,摆脱新月派的格律诗的舒服,否定音乐性。

如:

《我底记忆》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

被人们称为最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的艺术家,更多地受到的是瓦雷里和艾略特等后期象征派的影响。

1、是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

2、是诗的“非个人化”。

融汇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

第一节概述重要作家:

1、田汉:

《回春之曲》

2、洪深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欧阳予倩、田汉、洪深代表作:

早期《赵阎王》30年代《农村三部曲》:

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和四幕剧《青龙潭》。

3、李健吾:

《这不过是春天》(1934)、《梁允达》(三幕剧)

第二节曹禺

一、曹禺既是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也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他的剧作影响、培养了几代中国剧作者、导演、演员,在中国现代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二、《雷雨》1934年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一)创作主旨:

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二)《雷雨》剧名的象征意义:

1、雷雨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燥的环境气氛的象征。

2、是促使家庭矛盾一触即发,预示着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的象征。

3、是对宇宙和人物命运隐秘的恐惧的象征,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宿命观,也反映了作者对命运问题的探寻。

(四)《雷雨》由两个方面构成了它希腊式的悲剧意义:

一方面,它告诉人们,人是有限的、渺小的,而外在于人的异己的力量(社会的、自然的)则是强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另一方面,人又是刚强的、不屈的,他应该在与命运的拼死抗争中,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尊严、自我。

三、《雷雨》的艺术特点

1、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

2、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式”结构。

3、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

4、戏剧语言精练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

三、《日出》

(一)在思想主题:

1、揭露金钱化社会对人的腐蚀,揭示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现象。

2、对光明的追求:

(二)在艺术结构上--散点透视方法。

用“横断面的描写”,减少故事的起伏和起承转合、巧合等手法与技巧。

(三)人物形象--无主要人物,两类对比探寻命运。

陈白露:

陈白露是现代大都市的产物和象征。

一方面,她习惯于奢侈的物质生活享受,出卖色相、自甘堕落。

另一方面,她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内心里厌恶、鄙视张乔治、顾八奶奶这类人。

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异化、扭曲,使一个漂亮聪明的年轻女人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

一、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演变

1、抗战初期(1937-1938):

亢奋热烈“文章下乡,文章入伍”2、相持阶段(1938-1944):

凝重反思面向现实:

张天翼《华威先生》、茅盾《腐蚀》转向历史:

郭沫若《屈原》、老舍《四世同堂》、曹禺《北京人》面向自己: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夏衍《法西斯细菌》、艾青《火把》3、抗战末期及解放战争阶段(1944—1949)喜剧性嘲讽钱钟书的《围城》、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二、解放区文艺思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①确立了所谓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突出了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改造的关键。

②强调了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2、解放区文学的艺术倾向:

①赞美新社会新生活,表现工农兵。

②采用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

三、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文学

1、“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

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2、“沦陷区”文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再加上台湾地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不自由”状态,在“言与不言”之间:

对乡土文学的倡导;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

一、概述

1、抗战题材小说,直接反映抗战现实。

丘东平《第七连》姚雪垠《差半车麦秸》《长夜》2、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3、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沈从文《长河》、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4、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钱钟书《围城》、路翎《财主的儿女们》、张爱玲《金锁记》

二、钱钟书与《围城》

(一)钱钟书讽刺小说家,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似乎洞察了人生的虚无和荒谬,然后以一种超然的态度俯视人生,对芸芸众生进行辛辣的嘲讽。

(二)《围城》是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

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善于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

1、方鸿渐的形象《围城》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方鸿渐形象是其中最丰满的一个,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

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2、《围城》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刻画了人物的群像,且人物性格鲜明。

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以主要人物方鸿渐进行串联,无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情态和性格特征。

(2)《儒林外史》式的结构样式。

作品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是写了众多的小故事,作品通过方鸿渐这一人物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3)出色的肖像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肖像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善于捕捉人物的外貌特征,以传神的笔法描绘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肖像。

如对陆子潇的油头粉面、俗不可耐的形象特征的勾勒,就极为生动、形象。

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也是构成这部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4)绝妙的讽刺。

作者采用机智、幽默俏皮、夸张等重要艺术手段,使这部小说形成了绝妙的讽刺的艺术风格。

(5)作品语言生动、机智,新鲜,比喻联翩而至,妙趣横生。

三、张爱玲与《金锁记》

曹七巧:

一生被金钱、情欲所支配。

性格粗野刁钻、尖酸刻薄,说话含沙射影,粗俗不堪1、性压抑2、金钱战胜情欲3、变态心理,财产危机症,虐待狂,性变态

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

一、国统区诗歌:

(一)、抗战初期:

民族的心音和战斗的鼓点。

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战斗性,语言通俗。

n田间(1916-1985):

时代鼓手

(二)相持阶段:

沉思的诗臧克家《泥土的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九叶诗派、七月诗派。

(三)抗战后期:

政治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

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是这个时期影响最大的政治讽刺诗集。

二、艾青

1、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以艾青为笔名创作了著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2、抗战爆发后,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著名的有诗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抗日战争时期,可称为“向太阳”时期,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

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堪称是用现代技巧表现时代生活主题的典范性艺术试验。

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

意象——土地、太阳;主题——爱国主义

(二)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三)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

第三节西南联大诗人群

一、冯至和他的《十四行集》

关于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最初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是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所以十四行体又称“彼特拉克体”。

文艺复兴之后,这种诗体在欧洲获得广泛的运用。

《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1、善于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中发现内在的哲理。

2、在形式上,采用的是对西方十四行诗的变体。

3、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用一些日常的具体事物,对一些不易确定的感悟给以定形,在从“流动”的意象向和“凝定”的意象的转化中获得一种有法度的美。

4、在情感的把握上,注意拉开诗歌和直接情感的距离.

二、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没有共同的纲领和一定的组织形式、由相近的艺术追求而聚集起来。

先以1948年创刊的《中国新诗》而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后来又因为1981年出版的九人诗集合集《九叶集》而被称为九叶诗派,也叫新现代诗派。

"九叶"是指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即画家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九个人为代表的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发表诗作和诗论,在艺术上,表现了现代派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倾向。

九叶诗派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种新的诗歌审美原则的寻求与构建1、文学观念、诗歌理想更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

2、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体现出了九叶诗派和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联系。

3、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的融汇。

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

一、街头剧、茶馆剧等短剧的风行

二、敌后根据地:

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

1、创作概况

从1941年底至1943年初,郭沫若又以更大的热情连续写下了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在20年代创作的诗剧《棠棣之花》和史剧《聂嫈》的基础上整理、创作的)、《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高峰的到来。

2、独特的美学追求:

①主张"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提出“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于古”以及“据今推古”的理论,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

②具有独到的悲剧观:

悲剧的价值不是单纯的使人悲,而是在具体的激发起人们把悲愤的情绪化为力量,以拥护“方生的成分”而抗斗“将死的成分”,强调悲剧的目的性,即悲壮的抗争。

三、夏衍与《上海屋檐下》

剧本描写的是生活在大上海城市底层的一群小市民和贫苦知识分子平凡的、令人诅咒的生活,通过五个家庭的不同遭遇以及相同的不幸命运,揭示社会内在的矛盾,展示了抗战前夕的郁闷时代气氛。

作品以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三人的生活遭遇为中心线索,以其左邻右舍的生活为辅,组成了一部30年代上海中下层人们生活的交响曲。

三幕戏都发生在同一场所,在上海东区常见的弄堂房子中间展开,剧情前后不到一天的时间。

艺术特点:

(1)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2)“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

(3)简约、谨严、含蓄的艺术风格。

(4)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关注于大时代中人的命运,特别是人的心灵,微妙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具有类似契诃夫的"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一、《王贵与李香香》

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1930年前后陕北“三边”地区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生活图景。

长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和手法写成,较多运用民歌中的重复和比兴手法,大胆化用信天游的某些原句。

这样既有利故事的叙写与铺展,又使得形象生动活泼,主题突出鲜明。

诗篇语言朴素生动,以多种押韵方法来加强节奏感,使诗歌韵律显得灵活多变,谐调动听。

长诗广泛采用经过提炼加工过的陕北农民口语,平白如话,通俗易懂。

二、赵树理现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人民艺术家

《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1、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

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

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

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2、思想和艺术成就:

(1)思想上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2)在艺术上创造了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新评书体。

3、艺术特色: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

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

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

“米烂了”“看看仙姑”——泼、赖。

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

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

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

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一·名词解释

孤岛文学:

自1937年11月上海四周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四年零一个月时间里,上海的英法租界成了特殊环境,留在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这一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抗日活动。

“孤岛”文学运动中,以上海戏剧社为主,戏剧创作比较活跃。

杂文创作也在“孤岛”风行一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岛”政治环境恶化,进步文艺活动渐歇。

文协: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

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

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

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孤岛文学:

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