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345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

《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41套.docx

20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第141套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篡(cuàn)夺与(yǔ)会凝噎(yē)残羹(gēn)冷炙

B.孱(càn)头伺(cì)候信笺(jiān)繁文缛(rù)节

C.恓(xī)惶自诩(xǔ)不啻(chì)向隅(yǔ)而泣

D.埋(mán)怨妻孥(nǔ)游弋(yì)鳏(guān)寡孤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蟊贼荟粹岑寂咄咄逼人

B.萧骚淹留缥缃以德抱怨

C.饕餮淆乱寒暄燕侣莺筹

D.料峭骸骨履行精思傅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做人须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一是一,二是二,一言九鼎,这样才能立足社会,才能受到朋友、同行的信任,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

B.不要以为八卦就一定是娱乐记者们在飞短流长,真正有厚度的八卦,在喧嚣的狂欢后留下的不是一地鸡毛,而是一些足够折射时代文化生态的镜面碎片。

C.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D.据专家测算,在武汉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加拿大女作家门罗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媒体爆出成功秘诀是每天坚持步行5公里,雷打不动,她借此放松大脑,激发灵感。

B.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看出,大多数网友并非对放长假不满,而是对挪借双休日拼凑假期,导致休假时间安排混乱,感到疲惫和焦虑。

C.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美国大学正成为很多国家出国留学的首选,这表明美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D.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温饱,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要正真担负起对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为后世封建王朝官修正史的楷模。

《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它主要用纵式结构并适当用插叙的方法来组织文章,脉络清晰,故事完整,生动刻画了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形象。

B.莎士比亚剧作宏富,贯通古今,展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塑造了众多不同的性格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金句。

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议论金钱的台词:

“金子!

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早已成为世界文学的千古名句。

C柳永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天地。

苏轼突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用词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形成了一种疏朗、刚健的风格。

辛弃疾擅长大量用典,借古人古事来表达内心郁闷和愤怒。

李清照善于创意出新,造语新奇。

他们都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D.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随笔集》;蒙田以博学著称,他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

他的《随笔集》,旁征博引,娓娓而谈,举凡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等等无不涉及,堪称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圆形人物”的塑造

刘凤芹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加洛蒂认为:

“能达到现实主义要求的不仅只是一种手段或风格,而是有无数的手段或风格。

因而现实主义是‘无边的’。

”他的论断为现实主义本身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当代开放的文化环境、多样的社会文学思潮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当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因而,在文学创作中,路遥执意要“在前面大师们的伟大实践和我自己已有的微不足道的经验的基础上,力图有现代意义的表现”,甚至为自己规定了“无榜样意识”的创作原则。

由此看出,路遥的突破意识是十分明确的,突出一点就是他着力塑造“圆形人物”形象。

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对立因素。

对立统一原则是这个世界的根本原则。

同样,人也是无数对立两极的合成:

包括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对立;理智与情感的对立;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美与丑的对立等。

正如英国文学批评家福斯特所言,人是具有多面性的,这样的人他称为“圆形人物”。

但是在新时期以前的当代文学中所塑造的此类人物并不是很多,“扁平形象”却比比皆是。

这些扁平形象多是一维构成,符合当时流行的二元判断(即黑白逻辑),非是即非,非善即恶,非白即黑。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似乎只有二元,排中律的使用使得那段时期的文学里只有两种人,要么好人要么坏人,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中间区域被人为地删除了。

于是立体变为平面,复杂化为简单,内在化转为脸谱化,真实被扭曲、剥夺。

这种情况在“文革”期间更是变本加厉,对人物的简单判断简直达到了极致——完全以阶级属性为标准进行二元判断。

以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甚至是“改革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延续着这种模式的判断。

路遥对于这种现象是颇为不满的,决心“要给文学界、批评界、给习惯于看好人与坏人或大团圆故事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急忙间分不清‘好人坏人’的人”,《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这种有意识塑造的一个“圆形人物”。

对于他,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他既不像梁生宝脚踏实地地为集体事业而贡献全部力量,也不像郭振山一味热衷于营建自己的安乐窝;既不是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之人,也不是不择手段的庸碌宵小之辈;他的追求目标正当且高远,追求方式却又下作而卑鄙;既有保尔的坚韧,又有于连的钻营;他不鄙视任何一个农民,却从来不打算一辈子务农;他抛弃巧珍的态度是决绝的,但内心却备受道德谴责的煎熬;他鄙视、痛恨利用权势牟取私利,却又坦然仰仗权势、不正之风牟取私利;他的灵魂光明又污秽,内心自卑又自亢。

这些十分矛盾的性格汇聚其一身,实在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人生》的发表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热烈的大讨论。

对于习惯于二元判断的读者来说,高加林的出现无疑打破了他们的惯常思维,我们很难说他是英雄,却又不能说他是坏蛋,在这里采用非好即坏、非肯定即否定的简单化的判断是解析不清这个“圆形人物”的。

但是,对于这种打破,读者不但不感到别扭,反而感到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有着“感同身受”的震撼。

这不能不说是路遥的巨大成功。

其实,任何一个典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

”路遥总是注重挖掘、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其笔下的高加林、黄亚萍、高大年、高明楼、孙少安、田福堂、孙玉亭、刘丽英等莫不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完全突破了以往好人与坏人完全对峙的僵硬模式。

(节选自《名作欣赏》,有改动)

6.下列关于“圆形人物”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加洛蒂和英国文学批评家福斯特看来,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是具有多重人格的“圆形人物”。

B.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立足于表现人物的真实,反对将人物形象脸谱化、类型化,强调塑造立体人物,凸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C.路遥决心要创造出“一个急忙间分不清‘好人坏人’的人”,这表明在他看来,“圆形人物”应是让读者无法抉择、无法取舍的复杂形象。

D.那种突破人们的习惯思维,汇聚十分矛盾的性格于一身,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读者强烈反响的文学人物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圆形人物”。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国当代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学思潮的多样性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B.在“文革”期间,受社会影响,人们习惯于以阶级属性为标准评价文学人物,这种评价观严重阻碍了后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新兴文学流派的发展。

C.在路遥的作品《人生》中,高加林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也结束了中国文学“圆形人物”空缺的历史。

D.对于习惯了简单的二元判断的读者来说,“圆形人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颠覆了他们的价值观,这是“圆形人物”不易被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所塑造的文学人物中缺乏经典的“圆形人物”,而“扁平形象”却比比皆是,这说明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上是失败的。

B.社会流行二元判断(即黑白逻辑),非是即非,非善即恶,非白即黑,这是当代文学习惯于塑造“扁平人物”的社会成因。

C.无论世界多么复杂,人们始终用二元判断来界定文学人物的好与坏,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家很难塑造出经典的“圆形人物”。

D.在塑造人物时,只有注重挖掘、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突破好坏完全对峙的僵硬模式,才可能塑造出经典的“圆形人物”。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来文端公传

袁枚

公名来保,满洲人,字学圃。

年十三,为圣祖御前侍卫。

举止端凝,容貌眉目如画,圣祖呼为“人样子”。

善骑射弋猎,而被服造次必于儒者。

仕于朝七十余年,其语默动静及所跪立处,与幼年初入内廷不差尺寸。

理邸在东宫,再获谴,左右近臣以不能导王于善,多诛窜者。

公独持正不阿,竟得无罪。

仁庙升遐①,公奉祠景陵七年,蔬食菜羹淡如也。

乾隆元年,上召为工部尚书兼内府总管。

时方议叙水利营田官,公不可,曰;“所谓议叙者,为其开水利于北方,故奖劝之。

若收其所营之田而议叙之,是利之也。

皇上初登大宝,当以义为利。

”人嗤公迂阔,公亦淡然。

寻迁刑部尚书。

圆明园大内被窃,获系内监,法司审拟充军。

上面谕曰:

“盗朕卧榻前物,岂可与寻常窃盗比?

可赴部再议。

”公出,仍照原议复奏。

上大怒,曰:

“汝故违朕旨。

”叱之出。

公曰:

“本朝祖宗定律,窃盗赃满贯才死。

此未至满贯而杀之,是律不足信也。

陛下既付司法,臣愚但知执法,不敢任意为轻重。

”上滋不悦,命内府毙内监于杖下,公遽引疾,具疏通政司乞退,上念三朝老臣,降温旨慰留。

公强起视事,旋授文华殿大学士,仍兼领侍卫内大臣。

乾隆十九年,王师征伊犁,将军舒赫德以路远粮尽,致误军机,上封刀遣内使斩之。

首相傅文忠公泣救不得;公闻,排宫门入,历言人才可惜,舒某罪宜宽,娓娓千言。

上怒解:

“旨去已二日矣,奈何?

”公曰:

“但求皇上赐赦诏,臣能追之。

”出,唤其子某曰:

“汝即上马往宣圣旨,如救不得舒某,不必归来见我。

”其子素骁勇且孝,一昼夜行八百里,竟收回成命而归。

傅文忠公叹曰:

“似此回天之力,非来公不办。

然非平素公忠见信于主上,何能如是?

公尤长于相马。

尝与史铁崖相国同坐政事堂,闻墙外马行声,曰:

“此良马也,白身而黑蹄。

”史公曰:

“闻声知良,容或有之,若隔墙兼知其色,则吾不信。

”遣人视之,果如公言,乃叹曰:

“公前身是伯乐耶?

”公笑而不答。

(节选自袁枚《文学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来文端公传》)

注:

①升遐,指帝王的死。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诛窜者窜:

流放,放逐。

B.故奖劝之劝:

劝告,规劝。

C.强起视事视事:

工作,办公。

D.排宫门入排:

推开,打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来文端公言行“持正不阿,有儒者之仁”的一组是(3分)

①蔬食菜羹淡如也②皇上初登大宝,当以义为利

③公出,仍照原议复奏④上念三朝老臣,降温旨慰留

⑤公闻,排宫门入,历言人才可惜⑥似此回天之力,非来公不办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文端公从十三岁起就担任圣祖御前侍卫,其言谈举止端庄持重,圣祖亲切的呼他为“人样子”,仕朝七十年如一日。

B.圣祖去世后,来文端公奉祠景陵七年,在这七年中间,他清心寡欲,蔬食菜羹,日子过得恬淡清静。

C.内监盗窃圆明园大内财物被依法判处极刑,来文端公认为量刑过重,抗旨不从,皇上只得命令内府将盗贼打死。

D.来文端公是三朝老臣,深受皇上信任。

他行事公正,爱惜人才,曾经将因误了军机而被命处死刑的舒赫德从皇上刀下救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公遽引疾,具疏通政司乞退

译文:

(2)然非平素公忠见信于主上,何能如是

译文:

(3)闻声知良,容或有之,若隔墙兼知其色,则吾不信

译文: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杭州上天竺观音大士古像,晋天福年僧道翊见瑞光发涧、得奇木以刻也。

宋建炎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逊于海,兀术问知像缘遂与玉帛图籍尽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从至燕舍都城西南五里之玉河乡建寺奉之此观音寺也。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①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①作者作此词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吕叔潜字虬,是作者的朋友。

②姮娥:

指月中的嫦娥。

⑴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

在这首词中,词人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指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

答:

⑵杜甫曾写“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请结合全词内容回答:

本词最后一句化用杜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⑴念去去,千里烟波,。

⑵,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⑷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⑸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⑺晓来谁染霜林醉?

⑻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论劝谏

(英)艾迪生

一般而言,我们最难于接受的便是规劝。

我们往往把提出劝告的人视作对自己看法的一种渎犯,认为把自己当成儿童或愚人看待。

我们把这类晓谕视作一种隐含的责备,把他人在此情形下为我们自身利益所捐献的诚悃视作一种冒昧行为或造次举动。

而事实上,那些进献忠言的人,至少在这点上,也确乎比我们高出一筹,他之所以要进行规劝,无非因为相比之下,他认为我们在行为抑或认识上确有某些不足。

惟其如此,故使劝谏并乐为人所采纳成为极难的艺术;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家,其间的相互消长,亦每每与他们在这门艺术上的造诣不无关系。

试想为了使这帖良药而不苦口,人们曾经尝试过多少方法?

或依赖于优美之文词,或凭借于动听之韵律,或乞求于警策之谈吐,或借势于简练之箴言,因而使自己的一番意思;能够达之于人。

  然而在所有上述种种进言方法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效的一种,也即是最为人们所欣然乐从的一种,则再无过于寓言,不拘这寓言以何种形式出现。

如其我们能以这种方法进行劝说或提出忠告,其效果将远胜于其他各种,理由是这个方式最不易招致人们的恶感,也最不易引起各种反对。

  这种方法之妙,只须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

首先,一般阅读寓言之际,我们往往不觉自己在受人指教,而是自己在教自己。

我们阅读某人的书,不过读其故事而已,至于那规箴劝戒,则只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而非出自于作者的传授。

于是书中种种道德教训遂入人于无形,我们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

总之,借助于此法,人之茅塞既经洞开,遂自信其处处无不在自己引领自己,因而也不易唤起一般在听人劝说时的不快之感。

  其次,我们如对人性稍加体察,必将发现,人心通常最感悦怿之际,亦即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能使人对其自身的完美与才力有所感觉之时。

心灵的这种极为自然的虚荣之感,在阅读寓言一类书时往往最能得到餍足;原因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整个写作活动也仿佛有了他的一半;这时每个发现也即是他自己的发现;而读的过程亦即是将此人此事不绝地用于某个环境的过程,因而就这方面而言,则一个人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

于是毫不奇怪,遇到这种情形,即当一个人的心智对其自身甚感满意,又能对其种种发现发生兴味,这时他必对引起这一切的某部作品深具好感。

正是这种原因,《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遂成为英国诗中迄今最负盛名的篇章。

诗的本身固然极佳,但即令写得再好,如其构制不能予读者以从中驰骋其才智的机会,谅其亦未必会这样脍炙人口。

  既然这种迂回的进言方法绝无伤人之弊,故我们只须稍稍翻检一下古代史册便不难看到,旧日聪颖之士在向帝王进谏时,往往喜用寓言的形式。

许多人人皆知的事件不须讲,这里仅举一则土耳其的故事,其中不无东方式的虚夸之处,但我以为内容仍颇可喜。

  据云,某苏丹因连年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专横暴敛,早已使境内田舍荒芜,人丁萧条。

苏丹阶前有一觋①者(至于其人是否怪异抑或狂妄,则不得而知),自称善解鸟语,凡各种鸟类一旦啼叫,无有不晓。

某晚,觋者随帝狩猎归;见废墟颓垣之侧有鸱枭一双聒噪树间。

苏丹对觋者曰:

“彼鸟吱吱喳喳于树上,然殊不解其所言为何事。

朕甚欲知之。

汝其趋往听之,归以复我。

”觋者潜树下,作仔细聆听状。

旋复命苏丹曰:

“臣于鸟之所言实已窃闻其一二,唯内容则不敢言。

”苏丹必欲闻其详始。

觋者乃曰:

“然则臣亦只得据实而陈之矣。

适才树上两鸟,乃为其子女作联姻之议耳。

据臣闻之,雄鸟之父语于雌鸟之父曰:

‘亲家,俺对此婚事实无不欣然乐从,唯为令爱来日之生计计,自非有五十荒村作伊妆奁莫办。

’雌鸟之父对曰:

‘区区五十亦何足挂齿,弟则颇有心以五百为小女作赔,唯望亲家晒纳是幸。

天佑吾苏丹万寿无疆!

只须他圣人长御宇内,亲家你我应不愁国中无荒村耳。

”’

据故事称,苏丹竟闻奏而大动,着即将通国之废城荒村修缮一新,并称,自是于其行事亦颇能咨诹民意云。

注:

①xí觋,男巫师。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本文论述劝谏的方式和效果。

作者认为劝谏是门艰难的艺术,要想劝谏使人乐于接受,犹如良药而不苦口,必须讲究方法。

B.劝谏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乎寓言,否则即使用再优美的文辞、动听的韵律、警策的谈吐、简练的箴言去劝谏,都无济于事。

C.与用寓言劝谏形式相比,其他进言方法难以凑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劝说难免直白,有伤人之弊,容易引起被劝说者的反感。

D.苏丹阶前的觋者尽管为人怪异甚或狂妄,但是他借助鸟语讽谏苏丹收到良好的效果,亦不失为一位聪颖之士。

E.本文论述劝谏的艺术,作者讲道理摆事实深入浅出,语言平易典雅,说理生动透彻,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说理技巧。

17.人们评论艾迪生散文的语言“亲切而不鄙俚,典雅而不炫耀”,文辞优美,平易近人。

试结合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

(4分)

答:

18.最后一段既是一则故事结局,也是全文的结尾,文章以一则故事结尾有什么好处?

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19.作者认为在所有进言方法中,最有效的无过于寓言。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寓言劝谏效果最好”的内在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关“劝谏”的看法。

(8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上为甲补写一个事例。

要求叙述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4分)

两个失败者(甲和乙)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形:

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即将接近墙壁的一刹那,它掉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

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心里想:

可敬的蜘蛛,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乙心里想:

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向,就可以成功!

鲁迅先生,仙台学医,但当他发现当务之急在于用文学唤醒国民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选B。

A.与(yù)会/残羹(gēng)冷炙;C.向隅(yú)而泣;D.妻孥(nú)

2.选D。

A.荟萃,B.以德报怨C.燕侣莺俦

3.选B。

飞短流长:

造谣生事,拨弄是非。

A.一言九鼎:

形容一句话能起重大作用。

C春秋笔法:

指文笔隐晦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

D.首当其冲:

首先受到某势力的攻击或遭到某种灾难。

4.选B。

A.结构混乱,应在“媒体”之前加“被”使全句主语保持一致。

C.成分残缺,“很多国家”后加“的学生”。

D.“群体、社会、他人”概念交叉,此处并列不当。

5.选B。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应为“《雅典泰门》中泰门”。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B(A项错误有二:

①“现实主义的丰富性”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的内涵并不相同;②“现实生活”只是为“圆形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决定性”。

C项“让读者无法抉择、无法取舍”理解有误,忽略了“急忙间”的界定。

无论何种人物形象,读者对人物的价值判断最终都是可以抉择、可以取舍的。

D项“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读者强烈反响的文学人物”并非“圆形人物”的必备条件。

7.A(B项“这种评价观严重阻碍了后期……发展”不合原文意思;C项“结束了中国文学‘圆形人物’空缺的历史”说法太过绝对,与原文不合;D项“‘圆形人物’不易被读者接受”与原文不合。

8.A(“这说明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上是失败的”推断有误,“扁平人物”并不代表人物塑造上的失败。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9.B(劝,劝勉,勉励)

10.C(①写传主生活清淡,④是写皇帝对传主的态度,⑥是别人对传主的评价)

11.C(原文应是皇上认为量刑过轻,坚持要处以极刑)

12.

(1)来文端公立即称病(不上朝),向通政司上疏乞求辞退(职务)。

(共3分,调整状语后置句1分,“乞”乞求1分,全句意思正确1分)

(2)然而如果不是平时来文端公被皇上信任,怎么能像这样顺利。

(共3分,“非”如果不是,假设句1分,“见信于”被动句1分,全句意思正确1分)

(3)听到声音,知道是一匹良马,也许有这本领,如果隔墙同时知道马的毛色,那我不能相信。

(共3分,“容或”或许,也许,1分,“兼”同时,1分,全句意思正确1分)

13.杭州上天竺观音大士古像,晋天福年僧道翊见瑞光发涧、得奇木以刻也。

宋建炎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逊于海,兀术问知像缘/遂与帛图籍尽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从/至燕/舍都城西南五里之玉河乡/建寺奉之/此观音寺也。

(对一处和对两处1分,对三处和四处2分,对五处和全对3分,多断一处扣1分)

14.⑴示例①化用神话传说,词人由中秋赋月而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而与嫦娥对话,感叹白发欺人、壮志难酬,使全词充满浪漫色彩。

示例②比喻新颖奇特,词开篇便以“飞镜重磨”喻月亮,用秋影金波写月色,十分新奇,形象生动。

画面极具动感。

示例③想象神奇大胆,词人想象自己飞赴月宫,要斫去桂树,让更多清光照满人间,想象大胆夸张,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三例任答一个即可,答出手法2分,分析2分。

如答案在三例之外,只要有道理也可给分)

⑵砍掉月亮上的桂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