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284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

《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docx

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

2017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睛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申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

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

②石泓:

石砚。

③霜兔:

用兔毫制成的笔。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

B.诗中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C.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D.第三联的意思是,在晴明的窗下,黄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E.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突出了黄斌老画技之高超。

15.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

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

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

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

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诗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三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15.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水龙吟·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

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

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

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

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

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

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

①贳:

读shì,赊欠。

②社:

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③牛山: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

“美哉国乎!

若何去此而死也?

14、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

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5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诗经·卫风·氓》)

B.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E.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5、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6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唐)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②,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唐)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④,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注:

①陆鸿渐:

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

他和这两首诗的作者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好友。

②菉:

草名。

③王孙草:

代指茶叶。

④逋客:

避世之人。

14.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A.皇甫冉之诗使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陆鸿渐到高高的山崖上采茶,在春风中采满一筐茶叶,晚上沿着山路去山村人家借宿。

B.皇甫曾之诗全篇写实,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山中烟霞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在夜里孤灯独对,在磬声中思念朋友。

C.《新唐书∙陆羽传》说:

“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

”说明饮茶之风的真正盛行是在中晚唐开始。

两位诗人通过送陆鸿渐采茶来写茶、论茶,表达了对茶的深深喜爱之情。

D.皇甫冉之诗表达了对陆鸿渐去风景幽美的地方采茶的羡慕,皇甫曾之诗通过刻画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E.这两首诗基本上体现了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既脱俗又入俗;既有清高超旷的人格追求,又有脉脉的人间温情;既追求深远、空灵的诗境,更注重雅静、闲适、淡泊诗境的营造。

15.这两首诗都为送陆鸿渐采茶而作,表达的情感为什么不相同?

(6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15、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5 题。

(11 分)

杂   诗

曹  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1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 分)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15.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是如何抒写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 分)

 

(八)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曲江①对雨②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

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

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

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寮於承天门 ,令左右於楼下撒金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即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15. 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九)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第14--15题。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

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4、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无误的两项。

(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

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

“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

15、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体现在何处?

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

(6分)

 

(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西塞山①下作

韦  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

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

烧火做饭。

14.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

“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作做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获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    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15.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6分)

 

(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4.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

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

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E.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两句是设问,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

是我自己不回去呀!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十二)古诗词鉴赏(11分)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 )(   )(5分)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 ,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 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 分)

(十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江淮间。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踿踿踿的两项是()()(5分)

A. 首句中的“小山”指的是“小山眉”,唐代女子好画“小山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

B. 词的第二句分别用“云”“雪”比喻香腮和鬓发,并以“欲度”状写鬓发的态势,把两种静态的物象贯串起来,将美人的绰约韵致写得栩栩如生。

C. 三四两句的动作描写既照应了前两句中眉残鬓乱的肖像描写,又通过“懒”字和“迟”字,写出了主人公慵懒无绪之心情。

D. 末两句写思妇所着之衣服,暗示了女主人公生活条件之优裕,也表现出她与爱人双飞双宿的喜悦与满足。

E. 本诗主要采用了反衬、比兴等表现手法,借美人自喻身世,收到了言约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5. 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与背景材料进行赏析。

(6分)

答案

(一)14.[答案]B、 E(选对一项2分,两项全对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表达技巧等。

B.“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E.“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错,此句主要是写竹子栩栩如生。

15.[答案]①对自己被贬官的不满。

黄斌老山竹如同“酒浇胸次”,这也是作者自道。

②对黄斌老高超出技的赞美。

③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

所画横竹头角峥嵘、不为雷电所惊。

作者借所画竹子表达自己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14.BE(B项诗人是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

E项本诗描绘景物是暖色调,与(其一)

的冷色调不同。

B项2分,E项3分)

15.(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

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

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4分)

(三)14.【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AC (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C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

A项2分,C项3分,错误项不得分。

15.【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才不得展的愤懑。

(2分)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

(2分)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2分)

【诗歌详析】周莘(字尹潜)是陈与义的诗友,其诗亦学杜甫。

陈与义避乱襄汉、转徙湖湘之际,和周屡有倡和。

此诗即其中之一,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件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

靖康之变后,高宗即位,国祚似可中兴,但其实仍无宁日。

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三路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

二年冬至三年(1129)春,金兵又大举南下,连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扬州,高宗仓惶渡江,经镇江、常州、吴江、秀州等地,最后到达杭州。

这首诗为建炎三年(1129)四月所写,抒发了诗人深挚的爱国感情。

起句用虚实相济的手法,高度概括地叙述了三年来金兵两次大规模的进攻,象引信一样点燃了诗人心灵的火花。

徐、泗、楚、扬均离淮水不远,金人第二次南犯,时值春季,故曰“绕淮春”。

着以“又”字,则将前次来犯一并叙出,用语简洁。

次句用“叹息”二字表出忧国之意,接以“犹为国有人”,则语带愤激。

贾谊《治安策》曰:

“犹为国有人乎?

”陈与义以此语入诗,不只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句法,更表明他忧国情殷,与贾谊相似。

三四句以问句组联,语气突兀、感情激越而又对仗工整。

诗人大声疾呼:

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

“翠华”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饰的旗,常用以指皇帝。

如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云: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周宇县”,指周游天下,暗喻到处奔逃。

“白羽”,指白羽扇,魏晋间人(如谢艾、顾荣)常持白羽扇指挥三军。

苏轼《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风尘”则比喻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诗云: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颔联如此,颈联亦然。

杜甫《夜闻觱栗》诗云: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上句言国多战乱,下句叹身久飘零。

这首诗的五六句即从这两句脱胎而出,而又自述情事,并非蹈袭古人。

自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攻宋,到建炎三年(1129),五年中天翻地覆,变乱相仍。

这种种事变,无穷感叹,尽纳入“五年天地无穷事”一句之中。

“万里”句则叙个人奔走江湖,饱经忧患,幸而获全性命。

“见在身”意为现时存在的躯体。

(“见在”即“现在”)意思是说,现时的转徙流离,正由于五年的无穷事变。

两句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虽对仗工整而一气直下,不用嗟叹字面而嗟叹之意自见,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是说自己在烟津迷路之上(意即对当前大势本不甚了然),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

“共说”一语切“次韵感怀”之题,意谓这是他和周莘的共同主张。

“龙虎气”,即天子气。

《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曰: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放臣”,被贬谪的官吏,陈与义自宣和六年谪监陈留酒税,到此时仍未复官。

定都于何地,是南宋主战派与投降派激烈斗争的一个重大问题。

主战派力主定都金陵,旨在据此虎踞龙蟠之地,不仅可以凭借长江天险,抗击金兵南进,而且可以在有利时机挥师北伐,恢复中原。

投降派畏敌如虎,只求偏安,不图恢复,则反对定都金陵。

当时虽尚未定都,但陈与义从高宗一径南逃的行动中,已经感觉到了投降派的卑劣意图,于是就在诗中陈述了自己的主张。

这时事态的发展,尚未达到建炎四年春高宗逃到温州时那样严重,诗人便只用了“放臣迷路感烟津”这种说法,纡徐婉转而用意闳深。

这首诗抚事感时:

沉痛激越,寄托遥深,不独得杜诗句法,且亦得杜诗精神。

(四)14、C、D C句感叹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D句感慨岁月流逝,人生易老。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

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5、(6分)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1分):

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1分)。

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1分),表达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2分)。

(五)14、BD(B“全篇写实”表述错误,也是虚写;D表述内容弄反了。

15、第一首诗通过想象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3分);第二首诗借想象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磬声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3分)。

(六)14、(A、E)A,并非要与桃李一起装点春天。

E.诗人引述典故目的不在此,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15、①拟人。

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

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七)14.BC 各3分。

 解析:

B项:

三四句是说“佳人”的迁徙不定,境遇不好,不是表现她的举止不凡。

C项:

“薄”作动词用,鄙薄、不看重的意思,而不是轻薄。

“佳人”虽艳若桃李,但世俗不看重红颜美貌,她又能为谁去启齿歌唱呢?

15.这首诗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以“佳人”自比,(2分)通过佳人的居无定所、不为世俗赏识等遭遇和青春盛颜难以久持的悲叹,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抱负不得施展的深沉慨叹。

(3分)(意思对即可)

(八)14.AE(5分)

15.(6分)

  首联颔联动静结合,移情于景,表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以景物表

达出诗人那种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颈联和尾联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

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

龙辇已废,芙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焚香,一派荒凉景象。

尾联描绘了一个

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

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

己的期盼。

(九)14、答A3分、C2分、E1分(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

15、新巧之处有三点:

(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

(2)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3)首联一个“寒”字统摄全篇(或“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