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161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宋元时期的经济:

(1)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4)“重农抑商”政策。

[主干梳理]

考点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

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

(2)冶金业

(3)陶瓷业

3.商业的繁荣

(3)“重农抑商”:

宋代抑商政策松动,允许商人应试科举入仕,商人的地位提高。

[巧学妙思]

[状元笔记]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轻巧识记]“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微点拓展]北宋东京与唐代长安“市”的比较

(1)唐朝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坊市分离,“市”是固定的商业区,白天定时开市、闭市,日中为市。

(2)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上突破坊市空间限制;时间上突破坊市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更为频繁。

[概念辨析]“草市”与“夜市”

(1)“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夜市”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北宋时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1.史学争鸣——经济重心的形成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2.史学新论——宋代商业革命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的《中国:

传统与变革》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3.史论概念——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主要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

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主题一 “苏湖熟,天下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史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史料三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1.史料一为原始史料,主要说明汉代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2.史料二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3.史料三体现了北宋入朝为官的南方人员数量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

1.从史料一到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完成。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2)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

(3)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

2.史料三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 从史料表格信息看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导致了人才和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二 “石破天惊”的城市变革——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北宋东京城

1.史料一主要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史料二说明了宋代城市商业的布局及变化,反映了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

3.史料三说明宋代“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的促进作用。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史料二、三回答,“这种变化”是否说明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

答案 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只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答案 

(1)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

(2)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3)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史论归纳]

宋元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真题研析]

考法1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代生产关系的变化

【考题1】(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 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选B项;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 B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唯物史观

对“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的客观认识

历史解释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是对宋代土地兼并集中现象的阐释

考法2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题2】(2015·课标全国Ⅰ,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B

【素养解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古代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

唐、宋、明、清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变化

史料实证

表格中唐、宋、明、清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

[连线历史专家]

【命题素材】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樊树志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专攻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尤以江南市镇研究蜚声史坛。

【解读观点】材料主要从种植面积、耕作特点及新作物的引进等角度阐述了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命题预测】

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影响。

点拨 “变化”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影响”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产业之间联系的角度回答。

答案 

(1)发展变化: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

(2)影响:

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考题组]

1.(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 据题干,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5·课标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选C项;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课标全国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据题干“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信息,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选A项;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3·课标全国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 宋太祖曾经说过:

“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

据此判断,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 D

[模拟题组]

1.(2018·云南昆明模拟)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侯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其目的是(  )

A.保护佃农利益B.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D.规范租佃关系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只凭契照为之定夺”“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得出当时主要是为了对租佃关系进行规范,故选D项;材料信息反映的主要是为了规范租佃关系,并不是维护佃农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增加政府的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维护地主特权,故C项错误。

答案 D

2.(2018·山东淄博模拟)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该政策(  )

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B.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C.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D.导致北宋的贫弱

解析 据题干及结合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宋太祖所指的“民”是豪强地主而非一般的自耕农,其直接后果就是北宋王朝奉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不断衰退,故选A项。

答案 A

3.(2017·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南宋时期,金帝完颜亮南侵及南宋北伐战争后,南宋诏令在两淮地区“许民户租佃”,五年内免税,五年后轻税。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普及农村租佃关系B.募民垦荒恢复农业

C.防范金兵南下侵宋D.发展江淮商品经济

解析 据题干中“南宋北伐战争后”“许民户租佃”“五年内免税,五年后轻税”,五年内免税的目的是因为战争,农民和农业需要休养生息,故选B项。

答案 B

4.(2018·湖南郴州模拟)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增长是由商业发展而带动的,由于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国古代市场份额是一定的,清朝时市镇经济的发展分割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从事商业的人口也向市镇转移,因而大城市的人口比例下降,故选C项。

答案 C

5.(2018·吉林模拟)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

“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

材料说明宋代(  )

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解析 据材料可以看出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变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理学强调等级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等级制度受到冲击,故B项错误;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

答案 D

6.(2017·山东泰安期中)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

这一变化(  )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解析 据题干可知,元朝匠籍制度被打破,国家对手工业的控制减弱,有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匠籍制度被打破,国家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减弱,有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与小农经济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项错误。

答案 D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江西第一次联考)《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

“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

”这说明(  )

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解析 据材料“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可知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宋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7·湖北武汉调研)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

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

”此材料说明宋代(  )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故A项正确;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故B项错误;完全放开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8·山东菏泽模拟)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

“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是南方人口的增多以及南方赋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非棉花的普遍种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直接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8·吉林延边质检)下面是宋朝某些年代国家财税收入统计表

年代

货币收入总额

商税收入

商税所占百分比

北宋宋真宗天禧末(1021年)

2635万贯

1204万贯

45.4

北宋宋仁宗皇祐初(1049年)

3900万贯

2200万贯

56.4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1189年)

6530万贯

3690万贯

56.5

由此表可知宋朝(  )

A.城市职能发生变化B.财税结构发生变化

C.农耕经济走向衰退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通过分析表格材料中“货币收入总额”“商税收入”“商税所占百分比”三组数据可知,商税的比重提高,因此反映出其财税结构发生变化,故选B项;材料“宋朝某些年代国家财税收入统计表”,与城市职能的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税的比重提高,但没有信息表明农耕经济走向衰退,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生产雇佣关系的出现,而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7·四川遂宁零诊)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

这说明长江流域(  )

A.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B.民众丝纺织积极性较高

C.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 根据材料“仅长江流域的……每年上贡的丝绸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得出长江流域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众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上贡的丝绸数量与市场需求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其他地区,不能得出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

此做法(  )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推动了民间私盐的发展

C.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D.保证了盐业市场的稳定

解析 政府不再专卖食盐,但商人向政府购买盐钞,实际上是向政府预交商业营业税,此做法反映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下,政府改变了食盐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A.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B.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C.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D.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宋代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不是说明了民间商人控制重要产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活动限制的打破,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7·广西南宁模拟)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解析 据题干,唐代城市的主要功能尚为政治、军事,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打破坊市界限,更显自由,故选B项;宋代理学兴起,注重主观意志力量,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与汴京“自由之风”不符,故A项错误;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就出现松动,是唐宋的共同性,故C项错误;长安、汴京都城深处内陆腹地,外贸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8·湖北荆州模拟)宋朝方志学有了新的发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