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606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前教育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前教育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前教育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前教育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史.docx

《学前教育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史.docx

学前教育史

#什么是胎教?

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

(“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

#古代胎教的经验及局限

(一)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二)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三)高度注重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四)胎教即母教胎教实际上是母教,胎教的内容要求,对胎儿是隐性的,间接的,对母亲是显性的、直接的。

不足:

外相内感,过于绝对化,忽视了胎儿的遗传因素和自身发展的固有规律。

●古代学前家庭教育思想

一、齐家与治国相联的家庭教育目的论

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依赖性较大。

我国古代社会是很重视血缘宗法关系的,这便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获罪,株连九族”,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的写照。

二、以修身为根本的家庭教育内容论

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

1.儿童自身行为举止

2.长辈召见之礼

3.求见长辈之礼

4.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初步的道德教育

1.自幼培养正确的志向

2.鼓励自幼行善积德

3.要求自幼养成诚实无欺的品德

4.礼让

(一)立志教育

(二)待人教育(待人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子女如何对待父母。

(三)勤奋好学教育

(四)勤俭教育

(五)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重早教、习染,反对溺爱的家庭教育方法论

(一)重视早教《颜氏家训》

(二)重视习染

(三)反对溺爱和偏爱

●古代学前宫廷教育

(一)君主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保傅教育制度(三公、三少)(男性)

#(三)“备三母”制(女性)

1保傅教育制度指在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2宫廷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子师负责世子行为规范的教育,慈母负责世子衣食及其他生活需要的供给,保姆负责世子居室的安置料理。

3“子师,教示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姆,安其居处者。

具体分为“三公”

太保:

负责身体保育;

太傅:

负责培养道德;

太师:

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论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重视环境的影响感化

(一)“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其心者然也。

”——孟子

(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子

(三)“里仁为美”——孔子

(四)“古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不见异物,故易于成就。

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

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日销烁更有甚天理。

”——程颐

二、反对溺爱子女

(一)人类爱子的两个原因

1.望子成龙;2.养儿防老

(二)溺爱的特点与危害

1.只知爱不知教,只知纵容不知约束

2.溺爱的子女都有任性和骄矜的通病

3.溺爱的子女不孝顺

(三)溺爱与偏爱的区别

1.偏爱也是溺爱的一种表现

2.偏爱还会引起不被偏爱的子女的反感和抵触

三、教以正,守以常

(一)坚持正面教育;重视教育者的言传身教

(二)在教育内容上“教之以义方”

(三)教以正须守以常

(四)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要求一致

四、信而勿诳

在坚持正面教育过程中,家长应守信用,不欺骗儿童。

否则儿童会效仿家长而养成不诚实的、欺诈的坏毛病,同时也会降低家长的威信。

“曾子杀彘”

五、量资循序与培养兴趣

量资循序既要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

(二)采用儿童喜闻乐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三)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

#论婴幼儿保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正本”优生观

二、抑爱节欲的保健观

(一)戒饱暖

(二)节嗜食

(三)任啼哭

(四)绝惊扰

(五)避险物

●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喜好活动和游戏

(二)模仿性强

(三)行为受真实情感支配

(四)记忆力好

(五)注意力容易转移

●古代教育家的学前思想

#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他关于早期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之于《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

一、早谕教

(一)学前教育

1.“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2.“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3.“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4.“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二)胎教

1.主张设立专门胎教处所—“蒌室”

2.主张孕妇自身要有胎教意识

#二、选左右

主张建立保傅制度,设置“三公”、“三少”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

师、保、傅的选择标准为“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术者”

三、重儒术

(一)主张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注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传授。

(三)在道德教育方面,主张使太子从小形成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

(四)在治国方面,主张德刑并举的治国方略

(五)他还主张教养结合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训蒙大意读刘伯颂等》、《教约》(《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

一、顺应性情,激发兴趣

教育儿童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痿”

二、循序渐进,量力施教

任何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应根据这个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循序渐进原则在教育中的运用,就是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要量力施教,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儿童各成其材,在儿童性格的培养上,也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各自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加以适当的陶冶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主张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

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教育,他还在《社学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比赛性质的方法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重视蒙养教育

把学校教育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于小学”;“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二、要求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模仿性很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习于正则正,习于邪则邪”,因此要慎择师友;稍大些,除须

慎择师友外,还应该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益友应近之,损友应远之

三、强调学“眼前事”

小学→“眼前事”→眼前日用之事,

具体内容:

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二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三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明其理”

为儿童学“眼前事”编写的两部教材--《小学》和《童蒙须知》

四、提倡正面教育

对儿童教育,强调正面教育,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

根据正面教育的原则,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

#《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

(一)及早施教

1.家庭应及早进行,越早越好,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实施胎教

2.依据: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二)严慈结合

主张严教与慈爱相结合,反对无教而有爱;但是在严教问题上主张棍棒教育、主张体罚。

(三)均爱勿偏

要求父母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当的慈爱

(四)博习致用

1.主张子弟博习多种知识,在教育时应以儒家的五经作为基本学习材料,此外还要兼习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士大夫必备的学问。

2.在提倡博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子弟经世致用的本领;他还提倡在家庭中要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

(五)风化陶染

即重视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模范作用。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述评

《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被后人视为家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科学性

1.强调“早谕教”、“端蒙养”、行胎教

2.注重熏化陶然,要求慎择师友和以身作则

3.反对溺爱孩子,主张慈严结合,均爱勿偏

4.以道德教育为主,坚持进行正面的行为指导

5.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量资授学,循序渐进

●蒙养是取“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之意,就是强调用正确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和心灵,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蒙养教材的种类

(1)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字书。

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蒙养教材,当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典型代表。

人们通常将它们合称“三、百、千”。

另外,《幼学琼林》也是清代流传最广泛的综合性字书。

《三字经》三个字为一句,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它句句成韵,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

(2)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养教材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传统启蒙教材的核心内容,这种内容除了包含在综合性的教材之中而外,还有大量专门性的读物。

以《性理字训》、《弟子规》、《小儿语》、《续小儿语》、《增广贤文》为典型代表。

(3)历史类蒙养教材在中国古代,专门以历史知识为题材编写蒙学读本,起于宋代,在宋元之际达到高潮。

这类蒙学读本把中国历代王朝的兴替嬗变编成歌诀,教育幼童。

从形式看,它繁简长短不一。

从内容上看,它们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但也夹杂着浓重的封建意识、正统思想和蛮夷与华夏之分的旧理念。

其数量不亚于伦理类,而且从宋代起各代皆有代表作。

宋代历史类蒙学读本有朱熹的《小学》、吕本中的《童蒙训》等。

这些蒙学读本皆选辑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和历史故事编纂而成。

体例多“参为对偶,联以音韵”,便于朗读和背诵。

元代陈栎的《历代蒙求》被认为是最好、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的。

明代历史类蒙学教材以《五言鉴》最为优秀。

(4)诗歌类蒙养教材这类蒙学读本的最大特点是既能培养儿童的文学才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节,尤其有利于儿童感受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

因而,可以说诗歌类蒙学读本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一举而数得的利器。

宋元明清之际,最流行的诗歌类蒙学读本是《神童诗》、《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

(5)名物类蒙养教材名物类蒙学读本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最为流行。

他的著作颇多,有《孝经解》、《易外传》、《尚书释传》等等。

主要向儿童介绍自然和社会的种种事物,如天文、地理、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日用器皿、饮食服饰、耕种操作等等的常识。

使儿童诵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许多自然、社会常识,而且可以体悟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明初学者朱升将其与《性理字训》、《历代蒙求》、《史学提要》合辑编成《小四书》,以供学童诵读。

#蒙养教材的特点与原则

◆蒙养教材的特点剖析

1、重视汉字的特点。

古人充分利用汉字整齐、押韵的特点,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采取韵语或对偶句式。

2、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3、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

4、著名学者直接编写或参与编写、修订蒙学教材,对保证教材的高质量,增强教材的权威性意义非凡。

5、寓道德教育和其他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既扩大了儿童的知识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识字率。

#开发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1、教学原则

(1)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心志。

(2)宽严有节,爱教结合。

儿童时期是人生知识品格的奠基塑性时期,正确严格的教育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将起积极的影响。

但是也正像崔学古所言,如果一味的约束苛责“以威示警,久用不止,则彼习以为常,以至耻心丧尽顽钝不悛矣。

”蒙养教育教学中所提倡的“宽”,除包含给儿童提供嬉戏游乐的机会这层意思外,还可以理解为对学生进行多方鼓舞与表彰。

(3)精讲多练,及时巩固。

古人之所以强调背书,并不完全是因为书文内容有多么重要,而是把背诵当成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精熟不忘。

因此,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精讲多练、及时巩固一直是蒙学教学的重要原则。

(4)德智并进,养智益德。

蒙学教学始终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把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朱熹的《小学》、陈淳的《小学诗礼》,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道德培养的辩证关系,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双重功效。

●蒙学的教学方法

(1)识字教学

•识字是读书、写字、作文的基础。

蒙学十分重视识字教学,主张先集中识字后进入阅读。

•识字教学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指物识字、卡片识字、书上识字、对比识字等。

(2)读书教学

•读书、背书、温书,是蒙学的主要功课。

蒙学特别重视读书原因有二。

一是从读书与作文关系看,读书是作文的基础。

古代素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

二是从儿童的年龄特点看,儿童“多记性,少悟性”,蒙学强调多读书、多背诵,正是发挥儿童记忆力的优点,使之多积累。

(3)作文教学

•1、强调属对训练属对训练是对语音、语法、词汇、修辞、逻辑的综合训练,是不讲语法理论的造句练习,不仅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适于童蒙,寓教于乐,看似文字游戏,实为作文教学。

•2、注重先放后收开始作文时“以放为主”,鼓励孩子大胆的写,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精练和严谨,即所谓“收”。

•3、多留少改关于作文的批改,前人主张“多留少改”,即使改,也要随儿童作文的“立意”而改。

批改作文本身不是目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则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施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其中就包括了蒙养院制度,我国的近代学前教育才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我国近代幼儿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章程》的内容共分为四章:

《蒙养家教合一》

《保育教导要旨及条目》

《屋场图书器具》

《管理人事务》

#蒙养院制度清末教育体制中最初级的学校,其宗旨在于辅助家庭教育,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入学年龄为三至七岁,每日授课不超过四小时,课程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湖北幼稚园

中国最早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1903年由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

⏹聘请户野美知惠任园长

⏹《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办学宗旨:

“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而设,专辅小儿自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德性,以备小学堂之基础为宗旨”;“重养不重学”

●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922年”壬戌学制“制定的七项标准,是借鉴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架

•“七项标准”:

⑴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⑵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⑶谋个性之发展;⑷注意国民经济力;⑸注意生活教育;⑹使教育易于普及;⑺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园”变更为“幼稚园”,正式确立幼稚园制度。

●学前教育思潮

一、西方资产阶级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

(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⒈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⒉传教士输入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潮以林乐知为代表“一国之至宝,一国之光宠。

特点:

日本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上;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恩物”(详见笔记)

#清末中国幼儿教育的特点:

1、以家庭教育为主

2、产生离不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且是自上而下被动推行

3、蒙养院的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要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4、严重抄袭日本的倾向。

●1932年10月《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一)幼稚教育总目标

(二)课程范围

(三)教育方法

●幼稚园规程和幼稚园设置办法的颁布

•《幼稚园规程》1939年——1943年将其修正,并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

•规定:

幼稚园接受4-6岁的儿童,必要时接受未满3岁之婴儿予以保育;每园招收儿童数以120人为限,师生比例为1:

20;在园时间分别为半日制、半日二部制、全日制等等;同时规定了园主任和教员需具有幼稚师范毕业资格;幼稚园可附设于小学也可单独设置;政府、师训机关、私人均可以设立;遵照《幼稚园课程标准》,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幼稚园的管理和经费比照小学规程之规定办理。

●《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评价

⒈体现了民族性和“洋为中用”的精神;

⒉寓知识于娱乐之中;

⒊教育内容上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⒋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

⒌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

●南京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个实验幼稚园陈鹤琴1923年春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国卢爱林为指导员;甘梦丹为教师;张宗麟为研究员

•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实验研究包括:

(1)读法研究

(2)设备研究

•(3)故事研究

•(4)课程研究:

经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中心制期

•(5)习惯研究:

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的)、做人的习惯(社会的)

•(6)技能研究:

包括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

•(7)幼稚生生活历的研究:

包括一天的生活历、每星期的教程、每月的教程、每学期的教程、全年的生活历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陶行知于1927年11月创办

办园宗旨:

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办园方法:

艺友制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该园进行的实验包括:

(1)草拟生活纲要——分全年、一月、每周和当天

(2)寻找生活材料

•(3)试用生活法

•户外生活要多;注意卫生;注意读法

#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为革命战争、生产建设和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

二、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学的原则

三、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

代表性的保育院有:

1.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1938年成立)

2.洛杉矶托儿所(1940年成立)

3.延安第二保育院(1946年成立)

4.冀鲁豫保育院(1948年成立)

5.哈尔滨保育院(1948年成立)

●此时期托幼机构的类型有:

•1.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

•2.单位日间托儿所

•3.变工托儿所、哺乳室

•4.游记式的托幼组织(或称化整为零的托幼组织)

•5.小学附设幼稚班

•6.私人设立的托儿所

•7.混合类型的托幼组织

陈鹤琴

1.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的拓荒者

2.《儿童心理之研究》

3.“活教育”的理论与实验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

4.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幼稚教育

二、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儿童期对人生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儿童期含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另一方面儿童期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即可塑性或可教性。

因此,“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幼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孩子是好动的

“儿童生来好动的,他喜欢听这样,看那样;推这样,攫那样;忽而玩这样,忽而弄那样;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跳,忽而跑;忽而哭,忽而笑。

没有一刻的工夫能像成人坐而默思的。

⏹“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

”所以儿童是好动的。

“因为他的感觉与动作很连通的,若他一想到吃,他就去寻东西吃。

他一觉得痛,他就哭。

他一听得门外欢呼声,会即刻跑出去看。

2、小孩子是好模仿的

(1)模仿的动作与所模仿的动作不是一样的。

(2)模仿只在初做的时候,后来继续所做的动作,就不是模仿了。

(3)模仿包括模仿能力。

(4)儿童模仿是无选择的。

3、小孩子是好奇的

“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

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相接近。

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

假使儿童与新的境地相接触愈多,他的知识愈广。

“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是父母和教师“施教的钥匙”。

4、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

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

(1)对国外游戏学说的评价。

(2)游戏的种类。

(3)游戏的发展。

人生一期有一期之游戏

(4)游戏的价值。

4个方面:

第一、发展身体;第二、培养高尚道德;第三、能使脑筋锐敏;第四、为休息之灵丹;

5、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

⏹“小孩子固然喜欢动作,但更是喜欢动作有成就的。

这是“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的,但是还有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赞许。

⏹“若太难,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没有成就,小孩子或者要灰心而下次不肯再做了。

”反言之,若所做的不甚难,小孩子能够胜任而有成就的。

“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力;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

6、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

“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幼小婴儿,离群独居。

就要哭喊,2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5、6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

“要利用这种好群的心理教育孩子:

要给他得着良好的小朋友;应给他驯良的小动物,如猫狗兔等作他的伴侣;应给他小娃娃之类的玩具以聊解他的寂寞。

7、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

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

⏹“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以取乐。

这种郊游对于小孩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影响的。

”他还主张儿童的野外生活须以他们的年龄为断。

如年龄较小的儿童,我们叫他采采花呀,种种树呀,举行短距离的远足会呀。

年龄较大的儿童,则应带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行等活动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身体,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着许多好处。

三、论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幼稚园教育

一)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家庭教育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作用

2、家庭教育的内容

1.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

⏹卫生教育方面

⏹情绪教育和群育方面

⏹智育方面

3.家庭教育的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2)以身作则

(3)及早施教

(4)严格要求

(5)教养态度一致

(6)宽严适度

(7)责罚要慎重

●关于幼稚园教育

四种弊病:

⏹一是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

⏹二是功课太简单,幼稚园几乎变成“幼稚监狱”;

⏹三是团体动作太多;

⏹四是没有具体目标

●课程中心制

是编制课程的一种方式,指幼儿在园一天的所有活动,包括教育、教学的各种教材、内容、范围和方法等的安排运用,都围绕自然和社会这个中心,组成一个个单元来实施。

在发表的《幼稚园课程》一文中,提出了我国单元教学与编制课程应遵循的十项原则、九项内容、五指活动、三种课程编制的方法。

●我国单元教学与编制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是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是大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