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571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docx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頮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

赵孟頫

元代最显赫的画家--赵孟頫

     赵孟頫(公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

“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

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他是赵宋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与元朝合作。

赵孟頫等二十余人是至元二十四年(公元一二八七年)第一批被征召,其后,屡次征召江南士大夫,也有通过赵孟頫而求得利禄职位的。

赵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艺术上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赵孟頫博学广识,才气横溢,名满四海。

他精通音乐,擅作文章,谙诗歌,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佛意,是一位天资超群、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诗连同书法、绘画,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

在绘画上,他开启了元代复古风气之先,为中国画(主要是山水画)在元朝鼎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书学魏晋,篆法李邕,字体精秀,人称“赵体”。

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鲜于伯机在跋赵孟頫的小楷《过秦论》中有过这样的评价:

“子昂篆、隶、正、行、真草,俱为当代第一。

”可以说,作为元代书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赵孟頫对北宋“尚意”的书风颇不以为然,他非常敏锐地体察到书法崇尚精神层面的背后,还需技法与形式等物质层面的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故他极力反对沿袭宋人的轨迹,而要求复古,回归到晋唐书法,这也是当时书法发展的必然。

     书法发展经历了晋、唐、北宋三个高峰期之后,到了南宋,无论形式技巧上或是气质上,都已非常荒率和单调了,一派江河日下的景象。

这种萎靡不振的景况一直延续到元代初期。

赵孟頫力求“古法”,乃是在元初“古法扫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赵孟頫所力倡的古法是直指晋唐书法,他自己又能以复古变古而成一代宗师。

他反复临摹了大量书帖,其临习范围之宽令人叹为观止。

他几乎涉猎了所有的法帖,其临摹之作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如他所临《定武兰亭序》即是一件经典临摹之作。

董其昌曾称其临摹之功“无毫发不以真”。

从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来看,他的复古行为主要集中在二王书风,想借助二王书风来振兴元初的书法。

他一生学书始终不离二王左右,但又能吸纳古人的笔法,贯穿斟酌,自成一家。

     赵孟頫一生有很多作品流传下来,比自称“生平写过麻笺十万布在人间”的米芾似有过之。

其书篆、隶、真、草四体皆擅,且都有佳作流传。

他的篆书多见于一些碑铭额,且多为玉箸篆,玉箸篆是秦相李斯所创书体,汉唐之后习者很少,白成一体者则更少,可以说篆书自秦之后就日趋寥落萧条了。

至元代,赵孟頫在复古思想的指导下直指秦篆,成为篆书历史延伸轨迹中光辉的一振。

他的篆书用笔中锋圆劲,行笔随意,结体匀称稳健,有一股清新之风。

他的篆书虽没有在元代掀起风潮,但为后来开启清代篆书风气起了先导作用。

     赵孟頫的小楷作品多见于所写的经卷。

据墨迹流传和著录所记,不同名称的佛经和道经不下20余种。

他颇好佛道释学,颇有六朝名士的风度。

他的楷书多为小楷,大字少见,其代表作除《洛神赋》、《黄庭经》、《千字文》、《道德经》、《胆巴碑》、《张公墓志铭》外,还有一些题跋。

其中《洛神赋》是通过反复临摹王献之的《洛神赋》而来的,但王献之的真迹只有九行,赵盂頫补全了后面的大部分,通篇风格统一,临得十分入微,字大小不一,气韵堪称上乘,甚得二王笔意。

     赵孟頫另一类楷书如《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是世人所说典型的“赵体”。

“赵体”多见于书碑,用笔沉稳,一丝不苟,章法布局分明,静穆庄严。

《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是他晚年代表作,其法度严谨,神采焕发,用笔圆润丰满,方圆兼施,无迟滞之感,结体俊美灵秀,匀称优雅,甚有李北海意,可见赵孟頫晚年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赵孟頫流传的大部分作品为行草书,其中包括大量信札、题跋,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行楷兼及,如《行书千字文》、《前后赤壁赋》、《归去来辞》等等;二是行草相济,行书带草笔,他抄录的一些短文诗篇、来往信札、题跋作品多属此类。

三为草书,此类作品仅《急就章》一篇传世,还有《衰荣无定诗帖》是草书中的佳作。

他的行草受二王书风影响较大,力求笔法精刻,超逸脱俗。

他几乎融会了受二王书风影响的所有书家的技巧,从各种角度汲取了他们的精华,进行融合,堪称为二王书风的集大成者。

他晚年的代表作《玄都坛歌》,通篇气势跌宕,婉转流畅,笔意滋润,行笔舒展开朗,又圆浑沉稳,比其他赵氏作品多了一分“骨气”。

其中融会了李北海、柳公权、陆柬之等人的笔法,交叉于二王的笔法中,十分和谐自由。

赵孟頫书法绘画特点:

     赵孟頫的才华也表现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但最受推崇的是他的绘画。

他擅长画鞍马人物山水竹石,他的鞍马人物,就现在所见到的,在画法上是工整着色的方法,例如有名的《秋郊饮马图》画了马的多种动态,造型坚实,在构图上疏密的布置能收到表达主题的效果,还不失传统的旧规范。

他的山水竹石,多是用了简率的水墨法,富于笔墨趣味。

例如他著名的《秀石疏林图》线纹的熟练活泼和另一著名作品《鹊华秋色图》画面上的稚拙的风致为后人推崇。

     他的主张可以归结为最基本的两点:

标榜复古和提倡笔墨的书法趣味。

     他提出绘画艺术的标准不是作品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古意”。

向古人学习不是学习古人怎样观察生活与表现生活,而是模仿其“古意”的“笔墨”。

他曾说: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失,百病横生,岂可观也。

吾所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此外,他还有一段话:

“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这里,他坦率地承认他反对宋代的绘画传统,特别是宋代绘画的主导画院。

     赵孟頫提倡笔墨的书法趣味。

他在《秀石疏林图》后面的自题诗很有名: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在这里他再三强调的不是形象的真实与笔墨的关系,而是孤立地谈绘画笔墨与书法一致性。

笔墨趣味不应一概地加以反对的,但如果离开了艺术是形象的反映生活的原则来谈笔墨趣味,其真正含意就是取消作品的内容,或置作品内容于次要地位,也就离开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点。

     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画的复古风气影响到他的儿子赵雍和朋友任仁发。

     任仁发(公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七年)字子明,号月山,松江人,是元代水利学家,艺术上能从古代绘画中推陈出新,有一定程度的自己创造,在元代是一个较重要的画家。

他的《二马图》画一匹肥马、一匹瘦马,在题诗中说明是对于贪官污吏的讽刺。

他的《张果见明皇图》生动地描写了张果以法术吸引人们的兴趣的情景。

     王渊是优秀的花鸟画家,也受复古思想的影响。

据说他得到赵孟頫的亲自的指教,所以他的画“皆师古人,无一笔院体”。

他的富丽的装饰风格和描绘技术很引起重视。

     赵孟頫的鞍马人物远不如他的山水竹石的影响范围之大。

一些有名的元代士大夫山水画家都是和他有关系的:

高克恭、曹知白、商琦、唐棣、朱德润、陈琳、崔彦辅、王蒙、黄公里。

因而造成元代后期士大夫山水画的发展,所谓“元四大家”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画家。

元代赵孟頫的作品分类:

(部分)

     1、汲黯传:

小楷。

赵孟頫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

“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

”倪瓒也说:

“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2、洛神赋:

行书。

是赵孟頫四十七岁时所书。

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

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

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李倜曰:

“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

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

”高启云:

“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3、兰亭帖十三跋:

行书。

元至大三年(1310)秋,赵孟頫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镇,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中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三段,并自临《兰亭》一过。

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

赵孟頫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4、秋兴赋卷:

此卷用笔结体工稳熟稔,通篇气息蕴藉密丽。

     5、题烟江叠嶂图:

《烟江叠嶂图》是北宋画家王诜的作品,赵孟頫实际书写的是北宋苏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一首:

江上愁心千叠峰,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赵氏墨迹传世虽多,惟大字却少见。

从中不难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

后文徵明在赵孟頫书苏轼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后补水墨米家山水。

     6、七绝诗册:

此为赵孟頫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诗中“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借用了唐代朗州刺史李翱向禅僧药山惟俨请道的故事。

药山以手示上下,并对李翱说:

“云在天,水在瓶。

”此帖虽仅短短五行大字,却笔力深沉稳健,气势恢弘傲放,结体严谨端庄,首尾富于变化。

书风虽显苍老,但依旧雍容洒脱,是赵氏晚年大行书中的精品。

     释文: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

子昂为中庭老书。

     7、酒德颂:

此卷是赵孟頫为瞿泽民录写的西晋刘伶《酒德颂》全文。

刘伶为“竹林七贤”之一,其《酒德颂》充分反映了晋代文人的心态,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有的文人或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并借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

     8、昔寻李愿诗卷:

此作是赵孟頫书写的唐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古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诗,此诗帖与赵孟頫《与国宾山长》信札及杨维祯《小游仙辞》、危素《陈氏方寸楼记》四段合装于一卷。

此诗帖笔法丰富,变化多端。

初起较为严谨,楷中带行,写到后来行中见草,笔力苍劲厚重,点划、使转交待分明,应是赵孟頫晚年书法之力作。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欣赏:

《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

     1295年,赵孟頫(时年42岁)自京城辞官回到家乡吴兴,与周密等几位好友相约饮酒作诗。

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赵孟頫曾在山东济南任官三年,遂盛赞济南山川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形态迥异,却皆峻峭巍峨,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唯有周密一人沉默不语,追问之下,才知周密祖籍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亡,周密曾祖父周秘随高宗南渡,迁居吴兴。

周密从未回过山东故乡,此时勾起乡思,不禁神伤。

赵孟頫闻言,哈哈大笑,起身去书房取来纸笔,凭记忆勾画济南二山之形胜相赠,《鹊华秋色图》由此诞生。

     此图卷后有明董其昌多次题跋,“以为文敏一生得意笔”,“兼右丞北苑二家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

”到了清代,此图收入内府,乾隆皇帝非常欣赏,亲笔题大字“鹊华秋色”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1748年春乾隆东巡山东济南,登城远眺,眼前山色似曾相识,莫非《鹊华秋色图》所绘?

遂令人星夜飞骑回北京宫中取来此图,展卷对视,不禁欣然大笑,赞叹不已,“始信笔灵合地灵,当前引证得神髓。

”遂又题记于画上。

     赵孟頫生当宋末元初,而其绘画上的成就,也正是承上启下。

《鹊华秋色图》高28.4厘米,横93.2厘米,纸本。

唐宋画多用熟绢作画本,利于勾、皴、渲染,痕迹较实;而纸本则利于干笔皴、擦,痕迹较毛,较松,较空灵,更适合元代文人画“写意”之用。

纸本在元代的广泛应用,对于中国画笔墨技术的拓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此图采取平远法,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互为掩映,平原上鹊华两山造形朴拙,遥遥相对。

赵孟頫倡导以书法用笔入画,此图用精湛的提、按、顿、挫、转、折等笔法勾树支干,以中锋的荷叶皴、长披麻皴和略带侧锋的解索皴画出鹊、华两山以及汀岸、平原,或疏或密,或干或湿,或浓或淡,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显得简率而意蕴深厚。

而同时,画面上也不乏用细笔中锋勾画的芦苇水草、人物渔舟,线条尖利刚劲,平添了不少细秀婉约的情调。

画树叶则放弃宋画的“双钩”法,全部采用点叶法,并直接用笔蘸朱磦色点叶。

整幅画面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

 

《鹊华秋色图》构图分析:

     《鹊华秋色图》描绘山东济南郊区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采取平远法构图。

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

     本图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故多而不繁,疏朗有致。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诸岸树木,树干简略双钩,树叶用墨随意点成,笔法灵活,书法意趣浓厚。

山峦皴法细密,青绿晕染。

房舍人畜、芦获舟网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

     综观全图,水陆交接、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山对峙、屋宇人物,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显示了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

 

赵孟頫《洛神赋》欣赏:

     赵孟頫《洛神赋》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书,时赵氏四十七岁。

用笔圆转流美。

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

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洛神赋》纸本,纵29.5公分,横192.6公分,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一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又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赵孟頫《洛神赋》是真迹。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欣赏:

《秋郊饮马图》是赵孟頫晚年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

《秋郊饮马图》构图分析:

     图中画牧马官驱骏马十数匹驰逐于野水长堤、绿波红树之间。

此图布局讲究藏露,中景露地不露天,林木、坡石、人马置于右半部,人马向左方走,把来处藏于画外。

左方只露出树干和溪水,把树干和远山远水藏于画外。

堤岸、溪水向左方延伸,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点出境外尚有无限景物,画似尽而意未尽。

     作者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人马线描工细劲健,严谨中蕴隽秀;树石、陂陀行笔凝重,苍逸中含清润。

绿岸、丹枫、红衣,设色浓郁中显清丽,且色不掩笔,淳厚而富于韵致。

十匹马的神态各异,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低首就饮,或引颈长鸣,人马虽小。

意态生动。

此图是形神兼备、妙逸并具的佳作。

赵孟頫及其山水画研究

胡光华(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说:

“宋法刻画,而元变化。

”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元代一大变化,是“士夫画”的异军突起;而“士夫画”的始作俑者,是赵孟頫。

本文主要通过对赵孟頫矛盾的生平、山水画理论及其影响,揭示赵孟頫“托古改制”的山水画艺术成就。

    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兴起,与赵孟頫、钱选的开拓先行有密切关系。

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说:

“今之论画,必曰士气。

所谓士气者,乃士林中能作隶家画品,全在用神气生动为法,不求物趣,以得天趣为高,观其曰写而不曰描者,欲脱画工院气故尔。

……若赵松雪、王叔明、黄子久,钱舜举辈,此真士气画也。

”所谓“士气画”,就是钱选在回答赵孟頫问“如何是士夫画”时说的“隶家画也”。

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一大变,是文人士大夫写意山水画——“士气画”的崛起,而从实践到理论强调“士气”,标榜“士夫画”,开创这一文人山水画新潮的,是赵孟頫。

一“浮利浮名不自由” ——赵孟頫矛盾的一生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赵孟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领袖人物。

他倡导的“作画贵有意”,借古开今,以天地造化为师,追求写意,画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从艺术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对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大发展与变革发生了深远影响,如明代董其昌在《画眼》中说“赵集贤画为元人冠冕”。

这个“冠冕”就是明代屠隆在《画笺》中所说的:

“若云善画,何以上拟古人,而为后世宝藏?

如赵松雪、黄子久、王叔明、吴仲圭四大家,及钱舜举、倪云林、赵仲穆辈,形神俱妙,绝无邪学,可垂久不磨,此真士气画也。

”屠隆把赵孟頫放在元代“四大家”之首,也就是元代善于“上拟古人”(“托古改制”)而别开生面的文人画(“士气画”)“冠冕”人物。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因生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岁在甲寅,故别号甲寅人;又因家乡吴兴在太湖之滨、东西苕溪汇集之处,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织,有水晶宫之谓,故又自号为水晶宫道人;其他的别号还有:

在家道人、太上弟子、三宝第子、敢死军医人等。

此外,常见的赵吴兴、赵松雪、赵鸥波、赵集贤、赵承旨、赵荣禄、赵文敏、赵学士、赵王孙、赵魏国、魏国公等别称,均与其身世生平经历之变有密切关系:

例如赵孟頫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十世孙,故有人称之为赵王孙;其出生地为浙江吴兴,人称之为赵吴兴;吴兴有他常游憩的鸥波亭,人称之为赵鸥波;仕元时曾官翰林承旨,故又有人称他为赵学士、赵承旨等等。

诸如此类的名号别称,无不反映他的身世生平的丰富多彩。

     1279年南宋灭亡时,赵孟頫才23岁。

自古以来国家不幸,儒生难幸;改朝换代,战乱涂炭,更何况是宗室后裔。

初有功名的赵孟頫,这时也只能闲居家中,有才无处施。

这时他的生母开导他说:

“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

(1)生母的教导,使赵孟頫看到了读书的希望,他一方面拜师质疑,时常向寓居湖州的福建名儒敖继公求教;另一方面又与吴兴一带的儒生、书画家,如钱选、张复亨、年应龙、陈仲信、姚式、萧子中、陈元逸等人交游,“放乎山水之间,而乐乎名教之中”,诗文书画交酬,驰名于时,号称“吴兴八俊”。

其中的钱选,就是这时结交的书画良师益友

(2),赵孟頫随其学画讨教,中国美术史上有名的“士夫画”、“士气”说,或者说元代文人画观念及其理论,就是赵孟頫向钱选问学的对答过程中产生的。

此间赵孟頫获益良多,才华横溢,如26岁时开始作有《尚书集注》,显示了其治学的严谨与精深造诣,加之跻身“吴兴八俊”的名气,故到二十八、九岁时,“声闻涌溢,达于朝廷”(3)。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忽必烈派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到江南搜访遗逸,赵孟頫、万一鹗、张伯淳、凌时中、胡梦魁、曾冲子等20余人,被举荐到朝廷,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从此开始了他仕元的生涯。

    仕元是赵孟頫的一个必然选择,是其母望子成龙、“异于常人”的宿愿,也是赵孟頫在《送吴幼清南还序》中说的“学之于家,用之于国”这一带有浓重儒家经世致用出仕思想的归宿。

这从他对忽必烈的感恩之言中也可以见睹:

“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赤报皇元。

”(4)赵孟頫对皇元忽必烈赤胆忠心所干的一件大事,是借至元二十七年(1290)元大都(今北京)发生地震,民不聊生、死伤惨重的天灾事件,利用上层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为忽必烈出谋献计,诛杀了以苛虐残暴闻名的“奸臣”桑哥,巧妙地为忽必烈除去了心腹大患。

其出色的政治才华受到忽必烈赏识和器重,颁旨让他“参决庶政,以分朕忧。

”此外,他还为朝廷办了一些实事,如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为朝廷推举了二十余位善于书法的“才人”;尤其是他还为民昭雪,平反过一次冤案,挽救了无辜者的性命,确实达到了忽必烈让他“参决庶政,以分朕忧”的要求。

自然,他也享受了皇元赐予的荣华,进大都第二年1287年六月,被授奉训大夫,兵部郎中,总天下驿置;越三年后(1290年)又拜集贤学士、奉议大夫;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正月,进朝列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东路诸军。

1295年忽必烈死后,元成宗铁穆耳继位,赵孟頫感到世事多变,汉族官员饱受非议、排挤之苦,遂以病辞官,归乡故里后与书画收藏家、诗人周密(祖籍山东济南)交谊,出示自己累年收藏的唐宋名画给周密观赏,并为周密作《鹊华秋色图》卷相赠。

1299年己亥八月,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直至1309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十月,拜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元皇庆元年(1312),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赵孟頫又被陛升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官衔从二品,其夫人管仲姬被封为吴兴郡夫人;元仁宗对赵孟頫恩宠有加,多次为他封官加爵,到延祐三年(1316)七月,拜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至一品时,已连续五次赐官加封,其妻管夫人也被封为魏国夫人,可谓荣华富贵之极。

    尽管蒙元帝皇对赵孟頫恩宠有加,尤其是元仁宗以“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为自豪,仁宗还给诽谤赵孟頫者严厉斥责,但“仕元”这一沉重的精神负担,一直是个挥之不去、压在赵孟頫心上的沉甸甸的郁垒,使他为此而不断自责、忏悔。

被荐入元大都次年,他就作有《罪出》一诗,自责道: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第四年,赵孟頫又在《寄鲜于伯机》诗中忏悔道:

“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

”第五年,他又写下了“宦游今五年……掩卷一淋然”的痛苦诗句。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他力请外放,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时,办差到过吴兴,动了归隐之心,作诗道: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

”(5)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后,42岁的赵孟頫托病携妻归乡1295年,幽居2年之久。

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元年(1297),他又被任命为太原路汾州知州,却不就。

但他终究拗不过元廷对他的一再委命,46岁时1299年朝廷委任他一美差:

任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乃统诸路府、州、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

”(6)从此历朝皇帝都器重他,不断擢升他,他巳经身不由己了,只能靠寄情书画来倾诉隐逸衷怀。

比如,他喜爱闲吟陶渊明诗、书《归去来辞》卷、爱画陶翁,56岁时还画了白描陶潜事迹图14幅,都是此种心思的表现;翌年又作山水画《松水盟鸥图》,显然是想借书画竭力摆脱官场的桎梏,表现“顾作青松贞”、“百无拘系从沙鸥”的情结与追求人格还乡、精神自由解放的写意情怀。

终于到66岁1319年借妻管氏病重之由,向元仁宗告假还乡,其夫人管仲姬也吁出: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

”(7)可惜在得之不易的自由途中,管夫人魂断舟中。

二 赵孟頫的山水画理论及其影响

    赵孟頫的山水画理论及其山水画艺术创作实践,在元初起着承先启后、全面探索创新的作用。

就其绘画理论而言,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借古开今,追求写意;其二是借山水画表现隐逸之想和精神还乡的“野性”情怀;其三是注重生活的实际感受,以自然造化为师;其四是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