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________,
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总分结构式。
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3)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填空。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点,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答案】
(1)柔美|色渲染|线勾勒|色欲流|令人惊叹|令人舒服|伫立四望|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天空;地面;天底下一碧千里;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3)绿色的大草原;羊群
【解析】分析:
本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鼓励学生对精彩语句进行积累。
3.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燕子的双腿被一个小孩“喀嚓”一声剪断;
奄奄一息的小猫“扑”的一声被抛向疾驶的车轮;
正在河岸上蜕壳的蜻蜓,被一双散步的脚有意识地踩扁;
鲜花被两个谈情说爱的人漫不经心地一瓣瓣撕碎、揉烂、碾成泥……
树上鸟窝里的幼鸟成了人类幼儿的玩物,任凭它们的母亲绕树嘶叫,直至心力交瘁,坠地而死。
顽童们兴奋地往返奔跑,享受踩踏虫尸所发出的脆响。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也许,与浩瀚人世相比,这些只不过是一出出不足挂齿的小小杂乱的悲剧而已,但不知几时开始,人类潜意识里有座冰山,人性就变麻木、冷漠、甚至残忍,以肆虐他族之苦,养已欢颜,并引为闲适雅趣。
生灵何罪之有?
就因为看不见它流泪流血,
就因为听不到它呼痛呼救,
就因为人类比它强大,
我们就可以任意践踏、蹂躏、摧残?
再微末也是生命,是比人类更加脆弱的生命。
人对世界总是不满意,却从不愿反躬自省,自己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1)文中的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
(2)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完成题目。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
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触目惊心”的意思是________。
(3)短文最后几个自然段应读出什么语气。
【答案】
(1)喀嚓、扑、有意识、漫不经心、任凭、享受
(2)过渡(承上启下);看都之后心里感到震惊
(3)强烈谴责
【解析】【分析】
(1)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的词语有喀嚓、扑、有意识、漫不经心、任凭、享受。
(2)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麋鹿
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
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
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这是在著名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出现的一幕。
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麋鹿是鹿的一种。
它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
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与其他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
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
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
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
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
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
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
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
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杈,六岁时杈角才发育完全。
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
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
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
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
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并向各国输出。
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
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
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
如今,这群珍异动物正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
(1)麋鹿的外形很奇特,被称为“四不象”。
具体是指( )
A.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B. 角似鹿,面似捉,蹄似马,尾似驴
C. 角似鹿,面似驴,蹄似马,尾似牛
D.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驴,尾似牛
(2)下列哪一个不是麋鹿的生活习性?
( )
A. 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怀孕期超过九个半月,每胎仅产一仔;
B. 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
C. 麋鹿的毛色随季节的变换而变化;
D. 所有的麋鹿的角都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
(3)“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中“这里”是哪里?
()
A. 江苏大丰地区;
B. 黄土高原地区;
C. 北京南郊地区;
D. 黄河沼泽地区;
(4)传说麋鹿是《封神榜》中一个人物的坐骑。
这个人是哪一位?
()
A. 姬发; B. 姜子牙; C. 哪吒; D. 黄飞虎;
【答案】
(1)A
(2)D
(3)D
(4)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核学生直接提取信息的能力。
课文第二节中有直接的描述,学生可以直接找到所需要要的资料。
(2)本题考核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课文第3-5小节中有直接陈述的句子,学生在阅读中可以直接找到相应的资料。
(3)本题考核学生直接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在文本第一节中有这样的故事场景(地点)的直接描述——“这是在著名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出现的一幕。
黄海滩涂……理想场所。
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学生在所读的文章中可以相对应地找到资料,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推断出正确的答案。
(4)本题考核学生直接提取信息的能力。
课文的第二小节有“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这样明确的论点,学生可能在课文中直接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如今的日子甜得流蜜,我和妻子合计一下,决定出国旅游一趟,辛辛苦苦几十年,也该风光风光了。
可令我们犯愁的却是:
娇小的“莉莉”。
我们出国旅游十多天,没人照顾,请别误会。
“莉莉”并非是我们的女儿,而是一只纯种的“松鼠狗”。
它金黄色的绒毛,闪闪发亮,晚上还摇头摆尾地钻进我们的被窝里。
此刻,妻子抱着小“莉莉”,抚摸着它的头说:
“我们出国十多天,没人照顾它,准饿死。
”小家伙好像也知道我们此刻正在做“重大决策”似的变得格外乖顺听话。
②妻子抱着“莉莉”走来走去,苦思冥想,突然惊喜地来到我的身旁,说:
“有办法!
”我一边听着一边点头: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③晚上,我们带上水果点心等东西,抱着小“莉莉”去探望母亲。
母亲独自一人住在河对面,由于我们工作忙,离得也算远,而母亲又习惯独居一处,因而我们一般都是“逢年过节”,左拎一包,右提一盒,回家探望老人家,连邻居见了也赞誉有加,我则免不了有点飘然自喜:
口碑不错!
④回到家里,母亲正在看电视节目,我把东西放下,便直截了当地向母亲说明来意:
“我们打算出国旅游十来天,这只小家伙就有劳您来照顾了。
”据说母亲小时候让狗咬过一次,从此以后就没养过狗。
而这次为了出一趟国门,只好让老妈勉为其难了。
母亲听了十分爽快地说:
“行!
这小东西就放在这里吧,保证一日三餐有肉吃!
放心吧。
”
⑤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闲聊。
老妈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出外游时要注意安全,就好像小时候学校组织郊游的前夜一般,反复强调:
药品、日常用具、御寒衣服都应带齐,尤其是必须把钱放好,放妥当!
⑥突然间,母亲不说话了,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视画面。
原来此刻正播放电视专题“古稀老人,携母万里游”,讲的是哈尔滨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儿,骑着三轮车携带百岁老母亲,从北到南,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母亲看着看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嘴角微微地颤动着。
此刻,我看着电视,心里真不是滋味:
古稀老人尚能携母走南闯北,看风景,而我们今天却为了图自个快乐,居然斗胆让母亲去照顾“宠物”。
相比之下,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为人之子,亏你想得出来!
⑦母亲用手背擦了擦眼角,慢悠悠地站了起来,从衣柜的角落里掏出一只淡红色的小布袋,走到我面前,从袋子里拿出一千块钱,递给我说:
“这钱是你们平时给我的,我没花,你们把它带上,路上用!
”
⑧此刻,我又能说什么呢?
母亲这一千块钱,就像鞭子一般一下一下地抽着我。
我有的只是自责。
我用眼睛狠狠地瞪了妻子一下,只见妻子也羞愧地低下了头,抱起“莉莉”轻声地说:
“我们走吧。
”
⑨母亲说:
“太晚了,把小东西放下,你们回去吧。
”妻子并没有把小“莉莉”放下,而是内疚地说:
“妈,不用了,我们再想法子安顿它。
”母亲觉得有点迷惑不解,她一边说一边把钱“强行”塞进我的口袋里。
⑩我拉着母亲的手,说:
“妈,这只狗我们另外设法安置。
把你的身份证拿给我。
”母亲从枕头底下拿出自己的身份证,问道:
“你要身份证干嘛?
”
⑪拿起母亲的身份证一看,粗心的我这才留意到妈今年已经75岁了,我心里一酸,嗓门有点哽涩:
⑫“妈,给你办护照,我们一起出国旅游!
这钱我帮你保管,留着到了国外再花。
”
⑬“一起?
我?
一个老太太?
”
⑭我坚定地点点头:
“我们一起出国旅游!
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去!
”这回轮到母亲半天也说不出话来了,喃喃自语:
“出国?
出国旅游?
”眼角流露出光彩……
(1)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中的“有办法”指的是什么办法?
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把办法写出来?
(3)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4)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揭示主题。
请你列举两处,并说说其作用。
【答案】
(1)叙写了一对小夫妻因要出国旅游而准备让母亲照看小狗,后被母爱感动改变主意,决定带母亲一起出国旅游的故事。
(2)让老母亲为我们照看小狗“莉莉”。
在文章开头部分设置悬念,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母亲舍不得花子女钱的心理,从而反映出母亲对子女的爱。
(4)①我们自己要出国旅游,却给母亲安排照看小狗的任务;②我们只在逢年过节去看望母亲还飘然自喜,母亲总惦记着我们却毫无怨言;③电视里古稀老人携母游遍大江南北,现实中我们出国旅游却要母亲照顾宠物;|作用:
突出了我们对母亲的忽略,体现我们的愧疚心情,为结尾我们要带母亲出国旅游作铺垫。
【解析】【分析】
(1)本段文字叙写了一对小夫妻因要出国旅游而准备让母亲照看小狗,后被母爱感动改变主意,决定带母亲一起出国旅游的故事。
(2)短文的第二段,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设置悬念,先不写明是什么办法,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后才让读者明白,原来办法是:
让老母亲为我们照看小狗“莉莉”。
(3)第七自然段运用一连串的动作和语言,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母亲舍不得花子女钱的心理,从而反映出母亲对子女的爱。
很形象、生动。
(4)示例:
①我们自己要出国旅游,却给母亲安排照看小狗的任务;②我们只在逢年过节去看望母亲还飘然自喜,母亲总惦记着我们却毫无怨言;③电视里古稀老人携母游遍大江南北,现实中我们出国旅游却要母亲照顾宠物;作用是突出了我们对母亲的忽略,体现我们的愧疚心情,为结尾我们要带母亲出国旅游作铺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是多读几遍。
6.阅读下面一段话,再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明朗 近义词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
愉快 近义词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3)仿例写句子。
(最少写3句)
例: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空气清鲜)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4)这段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晴朗
;阴暗
;快乐
;忧愁
(2)四面都有小丘……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流人云际。
(3)天空明朗
;一望无际
;牛羊成群
(4)对草原和草原人民(蒙古族人民)热爱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反义词。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如:
四面都有小丘……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流人云际。
(3)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应遵循:
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4)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
1928年2月,夏明翰同志被捕了。
审讯室内,敌人的审问开始了。
“你多大年岁?
”“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万岁!
”“你老家在哪儿?
”“革命者四海为家!
”敌人被弄得慌了手脚,又问:
“你信仰什么?
”“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信仰马克思主义!
”敌人企图从夏明翰口里得到一点情报的梦想破灭了。
敌人用各种手段没能使夏明翰屈服,最后决定杀害他。
2月9日清晨,白色恐怖笼罩江城。
夏明翰同志告别狱中难友,________地走向刑场。
刑场上,夏明翰________,深情地望着祖国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汉三镇。
行刑官走过来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
夏明翰大声说:
“有!
给我纸和笔!
”他用带着手铐的手,饱蘸着浓墨,不,饱蘸着自己满腔热血,在雪白的纸上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首________的就义诗。
写完,他将笔一甩,厉声喝道:
“开枪吧!
”
枪声响了。
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同志为革命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横线上。
(2)将下列三个词语填写在文中最恰当的地方。
①夏明翰同志告别狱中难友,________地走向刑场。
②刑场上,夏明翰________,深情地望着祖国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汉三镇。
③这首________的就义诗。
写完,他将笔一甩,厉声喝道:
“开枪吧!
”
A.从容不迫 B.正气凛然 C.昂首挺立
(3)“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句诗的含义是________。
【答案】
(1)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
(2)C;A;B
(3)杀了夏明翰一个人,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追求真理、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来完成未竞的革命事业。
【解析】【分析】
(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词语。
使词语在句中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3)考查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要结合语境来理解“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句诗的含义是杀了夏明翰一个人,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追求真理、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来完成未竞的革命事业。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3)此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
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
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
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有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
”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闹着玩________
闹翻了________
闹笑话________
闹脾气________
闹哄哄________
大闹天宫________
闹:
A.喧哗;不安静 B.吵;扰乱 C.发泄(感情) D.害(病);发生(灾害或不好的事) E.干;弄;搞 F.开玩笑;逗
(2)选文第1节中描写西蒙的两个孩子睡着的样子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简要写出你读着这两个句子后感受到什么。
________(可以讲一点,也可以讲两点或更多。
)
(3)第3节中,描写桑娜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