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670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docx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下)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这堂课我们所要讲的主要内容有:

(字幕)

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3、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前面我们讲了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明事物由于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种向对立面的转化,又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状态,量变状态和质变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质变和量变相互交替,使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所采取的基本状态。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质和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与此相应,才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才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从什么是质、量、度讲起。

1.质、量、度

(1)质

首先,我们讲一下什么是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它们各自内部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大千世界,万物峥嵘,在整个宇宙中我们看到的事物繁花似锦、无限多样。

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去认识每一个事物,并把它同其它事物区别开来呢?

其实,我们认识事物就是去认识这一事物的质,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相互区别。

否则就谈不上对事物的认识。

认识事物质的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基础和实践的起点。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对中国社会复杂的阶级状况,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明确地提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本质和特点的分析,分清敌、我、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了基础。

(2)量

那么,事物的量又是什么呢?

我们说: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即与质相关的各种数量。

刘翔是我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田径(110米栏)的金牌,并在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110米栏的世界纪录。

刘翔的身高、体重、年龄和体育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事物量的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事物量的认识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没有对事物量的认识,就没有对事物的科学认识。

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

例如我们看到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每一种元素都和其它的元素有着质的区别,如果我们想要对某一个化学元素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就要对它进行量的分析。

比如“钾”,就有密度、熔点、沸点、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电子排布、原子质量……等等量的规定性。

(3)度

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水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具有三种不同的物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

如果我们把水的这三种不同的物理状态看作三种不同的质态的话,那么,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液态的水保持自己质的度是0-100℃。

超出这个度的范围,就会转化气态或固态。

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要求按照事物本来的辩证法办事。

我们平常所说的要掌握“火候”,注意“分寸”,指的就是要求人们掌握好事物的度。

毛泽东说过:

“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把握事物度的重要性。

2.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比如我们长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充分的体现了事物量变的特征。

量变形式的复杂性:

量变的是无限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的形式:

一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事物的变化

当火箭在冲向天空时,如果它的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就可以进入地月系。

如果达到第二速度宇宙,就可以进入太阳系。

如果它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它就可以进入银河系。

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即排列次序和结构上的变化引起事物的变化。

比如,音乐通过七个音符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的乐曲。

既有雄壮的交响乐,也有抒情的小夜曲。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冬虫夏草是我国高原地带的一种名贵的中草药。

它的形成过程是:

蝙蝠蛾为繁衍后代,产卵于土壤中转变成幼虫。

此时,虫草菌侵入土壤中正在冬眠的幼虫体内不断繁殖,噬食幼虫的“五脏六腑”,将其内脏吃的得一干二净,只留下躯壳,致使幼虫死亡。

在新的一年天气转暖时,虫草菌自幼虫头部生长出地面,被人们发现后挖出晾干,变成所谓的“草”。

质变形式的复杂性:

质变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概括起来也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实现的质变。

一种是爆发式的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实现的质变。

比如我们看到的火山、海啸、地震、台风、战争、核爆炸等等现象就是属于这种形式的质变。

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是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的形式实现的质变。

比如人类的进化就属于这样一种形式的非爆发式飞跃。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从古猿—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属于新人的范围)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就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的形式实现的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子在所著的《劝学篇》中写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征途千里是一步步完成的,江海浩瀚是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

阐明了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的道理。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胡长青、成克杰、王怀忠、田凤山等人,曾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由于放松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浪潮中贪污腐败,从小贪到大贪,最终蜕化变质,变为历史的罪人,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古人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任何事物单纯的量变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老子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也说明了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的道理。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有两种情形。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所谓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说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因而叫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蚕的一生经历了从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每一次变化都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所谓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说事物就全局来说,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它只要不改变全局,就属于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许多薄弱环节,建立一块又一块的革命根据地。

这些革命根据地的性质同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是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红色政权。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就是说,质变也具有量的特征。

“升华”是固态物质不经过转变成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现象。

如樟脑从固态逐渐的升华为气态的过程,就是一个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最后完成整体质变的过程。

4.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坚持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获得了一个坚持辩证发展观,批判形而上学发展观的科学武器。

在量变和质量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或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两种极端形式,都是形而上学的。

第二,在实践上,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觉掌握这一原理,就要把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革命的气魄结合起来,做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者、改革家,有理想、有抱负的实干家。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这个问题主要讲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方向和道路,阐明新旧事物交替中的辩证联系,以及发展过程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性质,指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辩证否定观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辩证的否定有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二,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社会。

她既是中国社会从旧社会向新社会发展的环节,同时也是中国新旧社会联系的环节。

体现了辩证否定的两个基本特点。

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简单的说就是即既克服又保留。

保留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因素,克服对自身发展不利的因素。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否定就具有这种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扬弃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体系,保留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有着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对待我国历史遗产和外国文化的问题上,我们所要坚持的态度是:

第一,对中国历史遗产应该批判地继承,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我们既反对复古主义,又反对虚无主义。

第二,对外国思想文化应该有选择地吸收,正确的态度是吸取先进的,拒绝落后的,有选择的引进。

我们既反对崇洋媚外,又反对盲目排外。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必须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即:

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过程,这样,就使事物的发展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如麦子的生长过程就是:

麦粒-植株-麦粒,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第三个阶段上的麦粒重复第一个阶段上的麦粒的部分特征,使事物的发展“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然而第三个阶段上的麦粒不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一次前进和发展。

对立面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在科学发展史上,17世纪,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本质是“波”,而牛顿则认为光的本质是“粒子”。

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了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的特征,实现了对立面的统一。

(光的波粒两象性:

物理学中的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这种两象性是同时存在的,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光的波粒两象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一样具有其客观普遍性。

例如自然界中的“种子-植株种子”、“遗传-变异-遗传”,人类社会中的“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思维领域中的“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等都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恩格斯在谈到否定之否定规律时说: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每日每地都在发生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例如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就经历了从朴素辩证法到唯心辩证法再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唯心辩证法克服了朴素辩证法直观的缺陷,但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

唯物辩证法对唯心辩证法进行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使辩证法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例如在生物进化中的“返祖现象”。

返祖现象是指有的生物体偶然出现了祖先的某些性状的遗传现象。

这种返祖现象就是事物发展中的一种暂时的停顿或倒退,同样它也时生物进化的一个证明。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意义:

坚持否定之否定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有迎战困难战胜困难的思想准备。

要认识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辨证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坚持否定之否定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走历史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原理,它的基本规律和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三个基本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前面都已经作了阐述,下面,我们就基本范畴的及方法论意义再作些阐述。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1.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现象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

原因和结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曾经统治了地球1亿6千万年、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恐龙,仿佛在一夜间突然的消失了,而恐龙灭亡的原因成为世界之谜,令许多生物学家困惑不解。

然而虽然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尚无法证实,但原因的存在是肯定的,这也正是人们怀着不可遏制的欲望去探寻它的动因所在。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表面上看是澳国皇太子在萨拉热窝遇刺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事实上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发展起来的殖民主义国家要从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手中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战争。

战争的导火线总是某个具体的偶然的事件,但在偶然的事件后面却隐藏着必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

同学们设计自己的未来前景时,肯定会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

所以,同学们应当立足现实、创造条件,争取使最理想的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4.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商品交换这一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现象,人们看到的只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而马克思则看到的是商品生产者和商品购买者之间劳动的交换。

马克思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

科学的任务正在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5.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性是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侧面。

任何事物都既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人们用诗歌、戏剧、音乐、电影、小说、图画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它。

同样,诗歌、戏剧、音乐、电影、小说、图画等形式也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必然性和偶然性:

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象和本质: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原因和结果: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内容和形式:

在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恩格斯指出: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所以,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又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

因此,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二者的关系是:

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中强调在认识问题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邓小平同志在对毛泽东同志进行评价的时候,就指出:

“我们要对毛主席一生的功过做客观的评价。

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坚持了既一分为二的看待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又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下面尽从两者的形式、对象、特点和关系上来认识和区分这两种思维方法。

(1)两者的形式:

辩证思维方法的形式:

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形式:

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等。

(2)两者的对象:

辩证思维方法的对象:

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它侧重于揭示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的一般本质和规律。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对象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从世界的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去考察、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去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规律的。

(3)两者的特点:

辩证思维方法的特点: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动态性、信息性、开放性、创新性。

(4)两者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应以辩证思维方法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前提,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和发展。

另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又要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身,以指导现代科学研究。

小结:

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下课,同学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