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584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

《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docx

cma艺术品认证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

(第1版)

 

持有人:

中普艺术品检测中心

发放编号:

ZPJC0101-2017

(含程序文件)

 

二0一七年元月一日生效

中普艺术品检测中心

序号

编号

要素名称

文件名称

页码

1

4.1

组织

1、及保护所有权工作程序

3

2

4.2

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4

3

4.3

文件控制

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修改程序

7

4

4.4

检测或校准分包

4、检验分包实验室管理程序

9

5

4.5

服务和供应品采购

5、检验用物资采购供应控制程序

10

6

4.6

合同评审

6、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程序

11

7

4.7

申诉和投诉

7、申诉、投诉的受理及处理程序

12

8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8、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14

9、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5

9

4.9

记录

10、检验原始记录填写规定程序

16

11、记录控制程序

19

12、数据控制程序

21

13、计算机网络管理程序

22

10

4.10

部审核

14、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程序

24

11

4.11

管理评审

15、管理评审程序

27

12

5.1

人员

16、人员培训考核上岗管理程序

29

13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17、设施和环境控制程序

31

14

5.3

检测和校准方法

18、检验工作程序

34

19、检验事故异常的处理程序

36

20、信息反馈和纠正程序

37

21、允许偏离的工作程序

38

22、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控制程序

39

23、新增检验项目评审及实施程序

42

24、检验方法选定程序

43

15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25、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44

26、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程序

47

27、仪器设备、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程序

49

16

5.5

量值溯源

28、检验的量值溯源程序

50

17

5.6

抽样和样品处置

29、抽样工作程序(本公司一般不用)

51

30、样品管理程序

53

18

5.7

结果质量控制

31、检查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55

19

5.8

结果报告

32、验报告的编制、审核和批准程序

56

33、检验报告管理程序

58

34、检验报告质量考核管理程序

60

 

批准公告

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本公司新版《质量手册》已编写完成,作为《质量手册》支持性文件的《程序文件》同时编写完成,本公司职工必须认真学习,严格遵照修定后的质量体系文件执行。

一、及保护所有权工作程序

1.目的

为了保证质量监督检验第三方公正性原则,维护本公司及委托方的利益,为用户,保护用户的技术专利、技术所有权,制定本程序。

2.适用围:

适用于本公司全体人员。

3职责

3.1由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公司和保护所有权的工作。

3.2各部门有责任协助做好和保护所有权的工作。

4.类型和保护所有权围:

4.1实验室部相关资料的

4.1.1本公司的业务技术状况,发展方向及拥有的一切技术成果专利。

4.1.2本公司正在进行的科研、检验项目容和进展情况。

4.1.3本公司未公开的技术资料、情报资料。

4.1.4本公司检测设备的技术条件及技术文件。

4.1.5本公司用于从事检测方面的特殊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技术措施。

4.1.6检测原始记录、检验报告、仲裁报告、质量分析报告容,重大试验事故分析报告容。

4.2客户利益的

4.2.1送检单位的送检样品、技术资料、技术成果专利。

4.2.2送检单位的控标准、配方、工艺。

4.2.3送检单位的新产品鉴定检验的技术文件及资料。

4.3其它列为围的文件和资料。

5.具体要求

5.1认真遵守国家工作人员守则,严格纪律。

5.2外来人员未经批准,不准进入档案室、资料室、检验室、样品库房等重要工作场所。

5.3职工不得向外单位人员泄漏本公司规定的容。

5.4本公司文件借阅必须履行登记手续,并按时归还,如有丢失损坏,要追查其责任。

5.5不得将委托方的样品情况、企业标准、技术条件、检验测试数据等资料透漏给无关人员。

二、质量体系管理文件控制程序

1.目的

本程序旨在明确质量文件的构成,并在文件的标识、编写、审核、批准、修订、发放、保存、废止、回收、归档等控制点实施有效的管理。

2.适用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对质量体系文件的控制。

3.文件的分类及构成

3.1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是指实验室用文件化的形式列出的有效的、一体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以便以最有效、最实际的方式来指导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

质量体系文件是描述质量体系的一整套文件,本公司质量体系文件由以下三个层次文件构成。

如右结构图:

质量体系文件

A.质量手册质量手册A

B.程序文件

C.质量文件程序文件B

3.2技术文件

本公司技术文件主要有以下分类:

质量文件C

a.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表格、报告、记录、作业指导书等)

b.技术文献或技术资料。

4.职责质量体系文件“金字塔”结构图

4.1质量负责人负责质量体系文件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4.2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文件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并保持使用中标准、规及其它技术文件的现行有效。

4.3档案资料管理员负责存档、回收、废止文件的保存、回收、销毁工作。

5.工作程序

5.1标识

5.1.1质量体系文件的基本标识需包括:

本公司名称、文件名称及编号、文件批准日期、实施日期、页码号。

5.1.2根据文件性质的不同,可增加版次号、修订次号、受控类别等标识。

本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检验业务流转卡、产品标准、检验则为受控文件,其它文件为非受控文件。

5.2文件的状态标识规定:

5.2.1质量体系文件:

a.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文件须保持现行有效的版本,在其封面右上角加章“受控”字样章。

b.提供给用户或其他有关部门的质量体系文件不加盖“受控”章。

c.记录格式样的现行有效性与相应的程序文件或质量文件保持一致,不加盖“状态标识”章。

5.2.2技术文件:

a.使用中的现行有效标准,规在其封面右上角加盖“有效”字样。

b.废止的标准、规在其封面左上角加盖“作废”字样章,不得继续使用。

c.已废止但有阅读、保存价值的技术文件在封面加盖“作废”和“存档”字样章。

d.不需控制其状态的其它技术文件不加盖状态标识章。

5.3编写

5.3.1质量手册的改版编写由公司法人决定编写负责人,编写负责人根据需要组织若干编制人员实施。

5.3.2程序文件和质量文件的编写原则上由要素管理部门组织编写。

5.3.3作业文件由使用部门组织编写。

5.3.4为方便使用和保持程序文件完整,将质量记录编入程序文件附录。

5.3.5各职能部门及检验室根据具体工作容可适当编写其它质量文件,限于本部门使用。

5.4审核

5.4.1质量手册改版的审核人员由公司法人指定,审核人员不应是编写人员。

手册修订的审核人为公司质量负责人。

5.4.2程序文件及质量文件的审核,应组织程序容所涉及的检验室审核,要素管理人员签字。

5.4.3作业文件中检验细则由技术负责人审核,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校准规程由设备管理员审核。

5.5批准

5.5.1质量手册的批准人为公司法人。

5.5.2程序文件及质量记录的批准人为公司负责人。

5.5.3作业文件的批准人为公司技术负责人。

5.6修订

5.6.1一般情况文件修订时的编写、审核、批准均需由文件的原编写、审核、批准部门或人员实施。

5.6.2修订方式可根据修订情况采取重新印刷,整体换页和部分文字注、贴等方式。

5.6.3质量手册的改版、修订按质量手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

5.6.4修订后的文件,文件号不变,只变更年代号。

5.7发放和保存

5.7.1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将装订成册,并编号实行登记发放,填写《文件发放、领取登记表》。

5.7.2作业文件需发放至相关职能部门和文件夹的使用部门。

5.7.3发放至使用部门的质量体系文件均需妥善保存,不得损坏、丢失。

受控文件未经文件批准人同意不得外借、复制。

如遇损坏或丢失,责任人应书面说明原由,申请更换或补发。

5.8废止和回收

5.8.1如遇质量体系或政策依据等重大变化,文件的废止由批准人作出。

5.8.2由于文件的重新印刷、废止原因回收的文件,统一登记,并加盖“作废”印章,不得流入使用,有保存价值一并加盖“存档”印章归档保存。

5.8.3文件回收需填写《文件回收登记表》。

5.9归档

5.9.1所有质量体系文件印发时至少向资料室归档保存一份。

5.9.2文件归档需填写《文件归档登记表》。

6.质量要求

6.1质量文件应符合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相应要求。

6.2质量体系各层次文件所采取的术语、名称应相对统一、协调。

6.3文件间的接口明确、步骤连续、职责清楚。

6.4文件应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6.5文件间相互协调。

下一层次文件可直接引用上一层次文件。

6.6对记录表格应做到使用方便,易懂,必要时做出详细的填写说明。

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修改程序

1.目的

为了统一质量体系文件的格式,做到容上的完整、准确,并对编制本公司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时遵循的方法、规则和文件分类做以明确的规定,保证文件的编制质量,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程序文件的编制或程序文件的修订。

3.职责

3.1原则上由要素管理部门起草编写本部门的程序文件,由相关部门实施审核会签。

3.2技术负责人为程序文件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人。

4文件的分类和编号

示例:

ZPJC□□□□——□□□□

批准发布年份号

类别及序号

质量体系文件类别及代号

5.工作程序

5.1质量体系文件的容,一般按以下安排

a.标题:

标题由管理对象和业务特征两部分组成,例如:

“文件控制程序”中的“文件”是管理对象,“程序”是管理业务的特征。

b.目的:

简要说明文件的主题容,本程序文件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一般不超过50字。

建议采用以下用语:

“本程序规定了……。

旨在……。

c.适用围:

规定文件的应用领域,建议采用如下用语:

“本程序适用于……”,“本程序适用于……,也适用于……”,“本程序替代……文件”的容也可写在本条中。

有时也可采用“本程序不适用于……”。

d.引用文件(必要时):

说明本程序制订的依据或引用的文件,如:

手册或其它程序文件等。

应列出引用文件的编号及名称。

e.定义和缩略语(必要时):

给出程序文件中使用的主要术语的定义和缩写。

如果引用,则应列出引用文件的编号名称。

f.总则(必要时):

说明实施本程序的前提条件,必须遵循的准则,问题处理原则,与其它程序的关系等。

g.职责:

确定实施文件规定质量活动的责任部门或人员职责和权限。

h.工作程序或要求:

按照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具体说明工作容;规定各环节的输入、输出容,包括器具、材料、文件、记录、报告等物品或文件;须具体规定由谁(何部门、何岗位),在何时,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何要求,如何控制,形成什么记录。

必要时用流程图说明。

i.发放(必要时):

说明此程序的发放围。

j.记录:

列出执行本程序产生的应归档保存的记录。

k.附录:

标明附录的目录,包括本程序规定的记录格式及样本。

5.2编写要求

5.2.1程序文件应符合本公司“质量手册”及相关规、规定、标准条例。

5.2.2采用的术语、名称应与质量手册保持一致。

5.2.3程序文件的实施步骤应连续、接口明确,职责清楚。

5.2.4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可采用流程图、表格等方法。

5.2.5程序文件要相互协调,保持一致,下一层次的程序文件可以直接引用上一层次的程序文件,不应重复。

5.2.6记录、表格的使用、填写,要求应写出详细的说明。

5.3审核和批准

5.3.1程序文件起草完毕应与其相关部门审核会签。

5.3.2程序文件审核结束报质量负责人批准。

5.4发放与回收

质量体系文件均为受控文件,文件发放与回收要按ZPJC0201—201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办理手续。

5.5修改

a.更换整页:

修改页由质量负责人更改通知单将修改页下发使用部门和使用人换页。

b.局部修改:

由质量负责人将须更改的容,以更改通知单的形式下发至使用部门和使用人,进行剪、贴修改,修改后由文件持有人及时作好修改记录。

四、检验分包实验室管理程序

1.目的

本程序旨在对例外情况下,允许偏离政策、程序或标准(规)的处理方法、途径做出规定。

2.适用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检验活动的全过程。

3.职责

3.1公司工作人员应熟悉了解例外情况下允许偏离政策程序或标准(规)的处理原则和实施办法。

3.2技术负责人批准例外时的偏离。

3.3资料管理员保存允许偏离实施记录。

4.工作程序:

4.1例外情况下允许偏差政策、程序工作标准(规)的处理原则:

a.不违背法律、法规,不损害公司的信誉和公正性、诚实性;

b.不损害委托方的利益,不违背委托方要求;

c.不影响检测结果;

d.允许偏离的过程应得到记录,可以追溯。

4.2需按例外情况处理的偏离容/事项由公司工作人员迅速地告知技术负责人,告知可以口头或书面方式。

4.3技术负责人应及时回复是否同意执行偏离容,回复可以口头或书面方式。

4.4口头告知/回复的容应得以追记。

4.5允许偏离的实施过程记录应归档保存。

5.记录格式:

允许偏离实施记录表:

见记录表

五、检验用物资采购供应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检验用物资质量,并及时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使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制定本程序。

2.适用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检验用物资的采购供应与管理工作。

3.采购计划与技术要求

3.1各检验室应将本室所需的检验用物品申购计划及时报送设备管理员。

对于供应紧缺或需到外地采购的物资,应提前一个月提出申购计划。

3.2采购计划经设备管理员及主管主任审批同意后,设备管理员负责采购。

3.3检验工作中使用的各类物资,对检验工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必须进行有效地控制,因此,各室在报送检验用物品采购计划的同时应写明采购物品的技术要求,交设备管理员审定、汇总,作为采购和进货验证、验收的依据。

4.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和评定

4.1在选择上述物品的供货单位时,应进行调查研究。

首先考虑国有大中型经销单位或信誉好的专营商店,并根据历年来的实际供货质量情况考虑定点采购。

在选定供应点时,应索取其质量保证规章制度或有关证明,如计量器具的“CMA”标志,“产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

在综合评定质量保证能力的基础上签定“供货质量保证协议书”。

4.2直接向生产厂采购时,应优先选择通过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或获得生产许可证,历年供货证明质量优秀的企业。

必要时,应考察其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

4.3设备室应根据上述要求,制定合格供应商和合格生产厂的定点,并报主管审核批准同时保存定点厂商的考察及评定记录。

5.采购物品的验收

5.1正常情况下使用的各类检验用物资只允许从定点供应厂或供应商处采购。

采购时采购人必须查验出厂合格证,并做好记录。

5.2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的物品,除验证必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外,还应定期进行质量检验保留检验记录。

如果供货质量连续两次检验不合格时,应停止采购该处的物品,并从定点供应厂、商中取消。

5.3经进货检验或验收合格的物品应有签字记录。

不合格物品由设备室负责退货。

5.4进货物资的验收、检验、标识和不合格物资的评定由设备室组织指定相关检验室实施完成,并保存有关记录。

6.采购物品的保管和供应

6.1购进的物资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及领用手续。

6.2各检验室要按相关规定保存、使用、领用物资。

六、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程序

1.目的

对客户的要求检测的标书,合同(协议)进行评审的过程,以及评价是否具有满足合同要求的能力所做的程序。

2.适用围

本程序适于我公司对所有客户检测工作的标书和合同(协议)的评审及与客户的沟通。

3.职责

客户接待人员负责对客户检测工作的标书等的相关评审,并负责与客户沟通,检验室负责现场检测的评审。

技术负责人协助做好检测客户的相关评审工作。

4.工作程序

4.1业务室负责接待和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客户的期望和要求等填写检测合同书并形成文件。

4.2合同容应包括:

执行标准、检测方法、工作围、服务形式等技术规、价格等。

4.3对客户的书面要求及合同的评审,由业务室组织。

4.4评审容应包括:

a.客户的要否明确,执行的标准是否有效;

b.技术能力和资源是否满足要求;

c.检测方法是否符合技术规;

d.是否需要分包,分包方是否为客户接受;

e.商定检测时间,费用等相关事宜。

4.5通过评审的合同,由业务室与客户签订。

4.6对于检测能力表围的日常检测项目的评审,由相应的样品接收人员进行评审并签字认可。

4.7对检测能力表围的日常现场检测项目的评审,由相应的检测室负责确认,并签字认可。

4.8对新的、复杂或先进的检测项目的评审执行《新增检验项目评审及实施程序》。

4.9对于分包项目的评审,执行《分包实验室的管理程序》。

4.10在评审过程中,如客户的要求与合同之间有差异时,技术负责人要及时客户沟通,

并在检测工作实施之前得到解决。

4.11在执行合同期间,如需对合同进行修改应按上述程序重新评审并将修改的容及时通知所有受到影响的人员,包括客户。

七、申诉、投诉的受理及处理程序

1.主题容及目的

为维护消费者及用户的合法权益,对生产、经营者负责,认真处理抱怨问题,分清责任,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对本公司检验工作提出申诉、投诉的受理及处理工作程序。

2.适用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检验结果和因检验工作引起的申诉、投诉。

3.职责

3.1质量负责人主管申诉、投诉的处理工作。

3.2技术负责人负责受理工作并负责调查处理。

4.申诉、投诉的围

4.1对检验报告提出的抱怨,包括本公司部人员提出的投诉。

4.2对检验工作质量提出的疑问和抱怨。

4.3向司法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申诉。

4.4上级部门检查工作、验收和复查时对所执行的方针政策和质量体系运行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5.工作程序

抱怨处理的全过程包括受理、调查与分析、复检(有必要时)答复、纠正措施等方面。

5.1受理:

抱怨的受理接待工作统一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负责人应将有关材料进行分类登记、编号、汇总,并通知质量负责人。

受理要求:

用户应在接到本公司检验报告15日,如对检验报告有抱怨,可向本公司提出书面申请。

申诉应遵循公正、合理、实事的原则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5.2调查与分析

5.2.1质量负责人接到技术负责人受理报告、用户申诉材料后,应按照下条容核查并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调查,必要时向公司领导做以汇报。

5.2.2对检验报告提出抱怨时,针对抱怨点涉及的问题进行调查。

一般情况按以下见方面进行核查。

a.检验依据是否正确、有效;

b.所用仪器设备是否在检定周期,精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c.检验方法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有效;

d.检验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e.检验的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f.数据处理是否准确;

g.判定结论是否正确。

5.2.3质量监督员将上述调查情况详细记录,并及时向公司质量负责人汇报,必要时由质量负责人召集分析会议确定处理方案。

5.2.4当对原检验工作存有疑问或用户要求复检理由充分时,由技术负责人按ZPJC1401—2012《检验工作程序》规定安排复检。

5.2.5如确认检验结果正确,则由技术负责人按规定给予用户答复。

5.2.6当用户对公司工作质量提出抱怨时,技术负责人应详细记录用户提出的问题、经过、时间、申诉人及单位,根据公司提出的问题向有关人员进行核实、调查,并给用户以满意的答复。

5.2.7上级部门检查工作、验收或复查,对公司执行方针和质量体系运行提出意见和建议时,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对其意见和建议整理,并按有关程序要求执行。

5.3答复

5.3.1如原检验报告无误,则由技术负责人通知用户(必要时附复检报告),并收取检验费。

5.3.2如原报告有误,应由检验室编写更正报告,并按规定程序审批后,由技术负责人通知用户,免收检验费。

相关容见ZPJC1902—2012《检验报告管理程序》。

5.3.3用户对本公司工作质量(如检验不及时、服务态度不好、检验有失公正等)提出疑异时,技术负责人调查核实后,确属工作人员问题,应立即通知有关检测人员限期改正,并耐心向用户作解释、致歉,必要时向用户作书面说明。

5.4纠正措施

5.4.1经确认原检验报告有误后,本公司将以适当的形式在对用户信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围挽回影响。

5.4.2质量负责人责成因检验报告有误面造成影响的当事人写出书面检查,并制定改正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4.3确属工作人员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公正性等问题,应责成有关部门和人员制定改正措施,并进行跟踪检查。

5.4.4上级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整理后行文,必要时应组织对本公司质量体系的薄弱部分进行审核,制定相应措施和整改报告,报上级有关部门。

5.4.5对本公司人员构成检验事故的责任者,按当年的年度考核办法进行处理。

6.归档

抱怨及处理资料应随同检验报告和更正报告一并归档后,由档案员保管。

八、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对检测工作中出现的不符合项进行识别和控制,并实施纠正。

2.适用围

适用于对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要求和检测活动及不合格报告的控制。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工作。

3.2报告签发人负责报告的质量控制。

3.3质量负责人负责对不符合工作做出处理决定。

3.4各检测室负责对不符合工作采取纠正措施。

4.工作程序

4.1当出现不符合发生时,该部门应立即采取措施(例如,暂停检验工作,扣发检验报告等。

)避免差错扩大而造成严重后果。

4.2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差错性质)对差错的严重性进行评估,提出纠正措施,实施纠正措施程序。

4.3对重大差错,特别是影响检测工作正常进行的差错,质保室应及时与客户联系,并将有关情况通知客户。

4.4涉及到质量管理程序的差错,应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具备审核资格的人员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进行记录,具体程序见《部质量审核程序》。

4.5技术负责人对纠正措施的实施结果进行跟踪验证,证实公司采用的纠正措施已消除了产生不符合工作的所有因素,报请质量负责人批准后通知相关部门恢复工作。

若公司采用的纠正措施消除不了产生不符合工作的因素,则通知客户并取消该工作。

九、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为防止不合格的发生而采取预防措施,对不符合技术方面、相关质量体系方面的原因进行确定和改进,确保质量体系运行可靠。

2.适用围

适用于分析确定不合格潜在原因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监督和落实预防措施。

3.2各部门协助落实预防措施。

3.3质量负责人负责预防措施审批。

4.工作程序

4.1技术负责人及时收集、识别潜在不合格信息,包括运作趋势和风险分析以及能力验证结果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