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63630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

《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docx

最新形势政策教育考试资料

一、形势观(P7),政策观

【一】

1.形势的含义形势是指国际、国内时事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

2.形势观的含义

形势观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中的本质、特征和矛盾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3.形势的特点

①客观性与规律性②相关性与统一性③多样性与多变性④实践性

【二】

1.政策的含义

政策,是指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自己的路线、任务而规定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实现自己的领导、体现自己的意志的具体措施,其本质是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2.政策的特点

①公共性和政治性②时效性与稳定性③权威性与灵活

3.政策的作用

①政策是实现执政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是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②党的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③政策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好的政策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政策观的含义

政策观是包括关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调整和发展完善等环节在内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

5.马克思主义政策观重要原则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首要前提

②实践第一的原则

——认识根源和检验标准③为人民谋利益

——出发点和立足点④坚持走群众路线

——基本方法⑤坚持社会主义

——制度本质⑥推进社会的总体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价值取向

【三】

1.形势与政策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和特点,但它们又相互联系,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①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

也是检验政策的客观标准②政策对形势具有导向作用,是促进形势发展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形势决定政策、检验政策,政策引导形势、影响形势。

2.分析形势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③努力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能力和水平④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自身所处的时代来分析判断形势

3.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

①信息法②比较法③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二、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②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③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什么时候提出的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

3.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包括两方面:

①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科学的发展。

三、人文奥运,志愿服务精神

【一】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念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2.人文奥运具体内容

①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②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③展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市民的良好精神风貌;④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⑤促进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身体与心智之间的和谐发展;⑥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运动员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⑦努力建设使奥运会参与者满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⑧实施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普及文明礼仪,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方针

坚持开放办奥运、坚持创新办奥运、坚持节俭办奥运、坚持廉洁办奥运和坚持全民办奥运

【二】

1.、志愿者的定义

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2.志愿服务的定义

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祉而进行的非营利、不取酬、非职业化的行为。

3.志愿服务的特征自愿行为;无报酬的奉献行为;处于助人动机的行为。

4.志愿服务的精神

①奉献。

指恭敬地交付、呈现,既不求回报地付出;②友爱。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③互助。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

④进步。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志愿服务的价值(P185)①精神价值②社会价值③经济价值④教育价值志愿者让服务对象(志愿服务的直接受益者)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与关怀,帮助服务对象融入社会,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6.“微笑北京”主题活动口号”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7.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使命①弘扬志愿服务精神②促进不同文化交流③提升人生价值④推动社会和谐

四、全球化

1.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由于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结成互相依存的一体化的趋势和状态,这是世界各民族经济交往密切和“全球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以实现全球资源最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市场经济。

2.全球化的弊端表现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幌子下,使一些国家在经济、政治上的主权和独立受到伤害。

全球化有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手段,成为干涉和要挟发展中国家的工具的危险。

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形成不对称的关系和不平衡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又被边缘化的危险。

全球化的收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是维护资本国际剥削的途径。

加深了穷国与富国间的鸿沟,扩大了贫富差距。

3.全球化的优点

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由于地区和历史的局限性而导致的封闭、保守、狭隘、偏见和目光短浅,促进了各国的物质、文化和人员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和友谊。

经济全球化能以最有利的生产条件和最优化的市场及其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化能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极好机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管理,从而减少自己探索的时间和成本,迅速追赶上发达国家,这就是“后发展效应”。

这样,发展中国家能少走很多弯路。

这也是国际关系发展的活力源泉。

世界需要全球化。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灵魂;坚持它是从理论层面说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主题;坚持它是从理想层面说的;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精髓;坚持它是从精神层面说的;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基础;坚持它是从道德层面说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

①就性质来说,它是社会主义的;②就构成来说,只是核心部分;③就内容来说,它已不限于总的根本的认识,而是形成了一个基本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科学体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②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络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4.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①从全局上找准力点,寻找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②全方位拓展渠道,提高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成效;③不断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六大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六、“和谐世界”理念

1.和谐世界的内容和谐世界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建立民主、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社会,使人类与地球和睦相处,从“全球一家”和“人与自然一体”的高度,去自觉保护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使用全球资源,使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永续发展。

2.建设和谐世界的内容

①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②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建立公正的世界③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建立包容的世界;④实现各国和谐安全,建立和睦的世界。

3.“和谐世界”理念的意义

①“和谐世界”理念是对我国外交宗旨和原则的重大发展;②“和谐世界”理念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4.通向“和谐世界”的途径

①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②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七、汶川地震灾害给我们的启示

生命至上

——灾难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升华,“以人为本”理念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①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实践;

②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以人为本价值关怀的充分彰显:

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以人为本精神的大力弘扬。

举国抗灾

——强大动员能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其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能力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②抗震救灾的有序高效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丰富积淀;

③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灾难中汲取新的力量、智慧和勇气,铸就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民族精神,诠释了中国人精神的内涵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公共实践催生了现代公民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使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得以弘扬多难兴邦,没有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坚信,灾难毁不掉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民族精神,灾难中收获的无形财富将融入全民族的血脉,是我们汲取力量、智慧和勇气,不屈不挠地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原则和主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点

①一个中国;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和平谈判;⑤为结束敌对状态,实现和平统一,两岸应尽早接触谈判;⑥鉴于两岸的现实状况,中国政府主张在实现统一之前,双方按照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的原则,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进行直接通邮、通商、通航和双向交流,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⑦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⑧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三、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谈判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五、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六、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七、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

八、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九、新农村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1.“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2.“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

①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前提②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③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3.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农民负担依然有待减轻、城乡差距的拉大、村民文化的缺失、农民利益的表达不够等是农村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力量对农村的反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型农民的培育为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十一、全球气候变暖和粮食危机

近日“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国人、世人关注的热点:

5月26日北京出现37度高温,创56年来同期最高;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6月5日是第36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6月6日8日在德国举行的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对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胡锦涛主席应邀出席对话会并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中国的看法和主张。

导致气候变暖既有自然的因素(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地形变化等),也有人为的因素(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农业生产和植被破坏等),一个基本的表现就是大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等)的浓度在极速提高。

来自世界气象组织的声明称,2005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前一年上升了0.5%,达到379.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

自18世纪末期以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累计增加了35.4%科学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变暖主要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关。

今年2月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全球气候变暖有超过90%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

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

险和潜在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众多沿海城市将被淹没,干旱洪涝频发,湿地、湖泊干枯,土地沙漠化,龙卷风、海啸以及山地灾害加剧等,将影响到人类生存的家园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自从1992年国际社会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围绕着减缓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20082012年间,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

该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实质性减排温室气体的阶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奉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并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主动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义务,这将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的积极贡献,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和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进入21世纪,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在加速增长,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1.1%上升到本世纪初的3.3%,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险在加大。

而像美国这样全球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国,至今尚未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不履行发达国家二氧化碳减排义务。

本次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依然是谈判多于行动,指责多于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节能减排的实施,就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63届联合国大会当地时间16日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

中国外交部今日公布的“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中国立场文件”就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五项主张。

文件说,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和民生问题,也是发展和安全问题。

各方应本着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有效协调政策和行动,共同妥善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主张:

加大援助力度,支持联合国发挥协调作用,努力稳定粮价,帮助发展中国家渡过难关;制定长远的国际粮食合作战略,重视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库存;营造有利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加强宏观协调,抑制过度投机,形成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国际合作机制,建立集早期预警、监测监督、宏观调控、紧急救援为一体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用相互联系的眼光看待粮食问题,在金融、贸易、援助、环境、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各个领域多管齐下,为维护粮食安全营造有利条件。

文件认为,导致粮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或归咎于某个国家的某项政策,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态度。

文件指出,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近10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中国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粮食问题,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中国还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十二、教育创新的作用

1.教育创新的定义

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体制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的结果的过程。

2.教育创新的六种方式

①推行一种新制度、新体系或新教育模式;②采用一种新教育观念或新理论;③开发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领域;④发现并应用新的教育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⑤发现或推行新的教学方法或技术手段;⑥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投入体系。

3.教育创新的作用

①教育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②教育创新是打破文化不连续性的关键要素;③教育创新是民族文化转型的动力。

4.教育创新的内容①教育观念的创新;②教育内容的创新;③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④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⑤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