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4501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docx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小学段

谈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再次与大家相聚家庭教育大讲堂,共同去找寻更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

谈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前阵子有位母亲给儿子的公开信刷爆了朋友圈,信的开头有这么一段看得人热泪盈眶,内容如下:

儿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心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息的小屋都没有。

我没有做出“我给你买”的回复,而你,在尴尬的沉默中气嘟嘟地放下碗筷,甩门而出。

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一些任性,你一直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儿子,你已经28岁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还有两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顾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让你离开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独自去承担一个成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吗?

可是如今,我却发现,这样牺牲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并没有培养出我们想要的那个能够独立自主,抗得起责任的孩子,却反而造就了一个羽翼退化、意志严重消磨的巨婴。

这位母亲的纠结、无助,也是现如今我们这一代中国父母的无奈,我们全心全意的为孩子,把他们照顾的无微不至,含辛茹苦抚养他们长大,结果到老了还要为无力给他们买价格昂贵的房子而发愁,为不能继续帮助他们招埋怨。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

“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自主的道路前进。

”被大鸟喂养的小雏鸟早晚要飞离出生的窝,独自迎向自然,独自衔草筑窝,独自寻觅食物,独自开启一个新的家庭孕育下一代的。

人又何尝不是呢?

孩子总会长大的,他们如果时时刻刻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没有独自承担风雨的能力,在某一天,独自一人面临困境之时,很可能就会不堪一击。

因此要想我们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有所作为,则须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一、什么是自主?

“自”指的是自己,“主”指的是自觉、主动、有主见、有独立存在的能力。

自主是在自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在一定法律、规则、标准约束下进行的有效自主,而不是任性妄为的有害自主。

自律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自主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到底能走多远,飞多高,从而成就他有意义的人生。

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杜威则进一步阐发说: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就是要逐渐培养孩子在学习、思考、想象和活动中,不完全依赖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日常活动或者完成某些事情。

观察身边的孩子,我们不难发现:

缺少自主能力的孩子,他们往往性格胆小懦弱,出去经常躲在大人的背后,害怕一个人独处,而且不自信,不独立,几乎事事都要缠着大人帮助他们完成;家庭作业也习惯性让父母或别人来辅导完成,家长不辅导就不做。

这一类孩子往往呈现出一种听话的姿态,或者是自卑的样子,他们依恋父母,似乎离开父母什么事都做不了。

而那些能够自主的孩子,生活上自己洗漱、穿衣,按他们自己喜欢的样子整理房间摆设,跟大人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衣服鞋子,面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主见;学习上能够合理安排时间,不会写的作业,不懂的问题会与大人讨论,甚至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他们身上充满了自信,小小年纪就有一种强者的风范。

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在6—12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中明确指出:

小学阶段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加速发展;大脑也在持续快速发展,以具体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学习策略逐步完善,自理能力增强,家长要保护和开发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儿童的探索行为;引导儿童形成按时独立完成任务、及时总结、不懂善问的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从细微处入手,提高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

但是子女却反对他:

“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

”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

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

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

“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

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孩子,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应该说,刘荫枢注重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他用毕生的积蓄来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也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

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听话,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作安排,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更不会有巨大成就。

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所说,人因选择而存在。

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

孩子需要这种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判断力。

那么自主到底对人的终身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呢?

二、自主对人的一生有怎样的意义?

许多实践证明具备自主能力的人,在后续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比不具备自主能力的人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游刃有余,每天也会成长得要快一些。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进步的“福利”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1: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大赛,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

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便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

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

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声明乐谱不会有问题,是他的错觉。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声说:

“不!

一定是乐谱错了!

”他的声音刚落,评判席上那些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世界一流音乐指挥家,在三名选手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案例2: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竞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强、自主获得巨大成功。

他自学成才,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自己的主见,尽管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

他发明了电动机、留声机、同步发报机,等等,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

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案例3: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

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主学习,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

她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在那里她主动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

并且克服种种困难自学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

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最终受到人们很高的赞誉。

案例4:

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

出生19个月就因病失去了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障者,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在老师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帮助下,自立自强的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作和说话。

并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命运以怎样残忍的方式赐予一个人以磨难和不幸,但只要他脑子能够正常思考,他能足够自律,足够自主,就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Google创办人布尔与佩吉曾接受记者采访,当问及他们的成功到底应归功于曾就读的哪所学校时,他们的答案是蒙特梭利小学和童年生活故事,而不是他们就读过的斯坦福大学。

因为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己负责,自己解决”。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一个人的自主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一)做好三个“注重”

1.注重民主、平等、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

为什么要强调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呢?

因为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一直处在父母高压教育下容易产生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问题,会缺乏安全感,会产生自我封闭、自卑消极意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常比较差,有些甚至变得反抗、暴烈。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是前提。

只有在一个充满民主、自由、轻松氛围的家庭中,孩子才会爱思考、有主见、阳光开朗。

而民主、平等、和谐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很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在二女儿梁思庄面对选择专业的困惑时,他最初想让女儿选择生物学作为主科。

但是当得知女儿对生物学并不感兴趣的时候,又急忙给女儿写信:

“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应该自己体察做主”,还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见,往往事半功倍。

”收到爸爸回复的女儿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最后成了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

只有真正的尊重才可以赢来主动性。

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样子。

2.注重个性化特长的培养。

我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些在专业领域获得非凡成就的大师们,都是先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物,然后在这个领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得以今日的成就。

德国汉堡的心理学家格利卡.法斯说:

“小孩自愿做的和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事情实际上可能是提前发出他们有这方面天赋的信号。

因此,如果我们父母仔细观察孩子,并发现他们有什么爱好,这是有益的。

”如果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孩子潜在天赋的信号,就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培养,激发兴趣,从而驱动自主能力的产生。

大家可能都知道歌手王菲和演员李亚鹏有个女儿叫李嫣,她一出生由于是先天兔唇,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但王菲夫妇并没有将她封闭,而是带她去看更美的风景,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尊重她的兴趣爱好,加强孩子的特长培养,如今长大后的李嫣,先天的缺憾全被强大的自信、自主展示遮掩,她每天穿梭在T台、做公益、画画等活动中,开启了她美好的人生。

前不久,纪录片《零零后》中的男孩池亦洋让人感触最深。

他上幼儿园特别调皮,带领一群孩子拿着棍棒打架,上树、挖地道。

上小学后,池亦洋成绩不好,天天挨批,他自己也十分困惑。

后来,池亦洋父母发现他对橄榄球比较感兴趣。

上中学开始,就送池亦洋去学习橄榄球,他的自信心和爆发力一下子就出来了,每天都自觉的练习橄榄球,在一场国际青年赛中,他被选入国家队,代表国家队获得了胜利。

做父母,不仅要教育好孩子,还要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当父母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用心去培养,孩子必然会展露出他最棒的一面。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

“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特长不是说要拿去比赛获奖,而是让孩子有一种爱好。

爱好一旦成了习惯并长期坚持,就有利于孩子独立的意志品质与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3.注重开放式集体活动的创设。

一是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

丰富多样的家庭活动,不仅有助于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还可以提高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满意度。

众多研究发现,家庭活动的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就越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同时,丰富有效的家庭活动还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交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有心理学家(拉蒙·扎布里斯基、科米克·布莱恩)将家庭活动分为两类:

一类活动是家人之间经常组织开展的家庭活动,比如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玩游戏,一起散步、运动、阅读,一起露营、旅行、看话剧等。

这类家庭活动发生在家庭内的日常生活中,是高频率、低消费、无需策划的,这被称为核心家庭活动。

另一类活动是发生在几个家庭间的家庭活动,这样的家庭中因家长之间或亲戚或朋友,平时相处的较多,而家中小孩年龄又相仿,于是组成一个家庭联盟,形成小的活动团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家庭活动。

比如,几家可以约定时间一起开展亲子活动,带孩子一起去旅游、爬山、看电影、聚餐、参观博物馆、逛游乐园,等等,这类家庭活动常常时间较长,离家较远,是低频率、较高消费、需要策划的,被称为平衡家庭活动。

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不仅让孩子劳逸结合、适当放松,也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亲密、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同时也给孩子创造了与人相处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促使孩子形成自我约束、管控情绪、与人相处、相互合作等能力,为孩子将来良好的社交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也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是鼓励孩子参加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也叫游学,即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国历史上游学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孔子、明代的顾炎武、清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等。

陶行知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可见我国游学思想由来已久,是我国教育思想非常珍贵的部分。

而当下的教育现状大多是,中小学生只知埋头苦读,对书本上的内容死背硬记,却很少走进社会,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为此,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要求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研学旅行的本质是创设一个“移动课堂”,将“旅游”和“教育”同时进行。

让孩子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大课堂,在旅行中增长见识,在实践反思研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让知识走出课本。

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了,让历史上的人物走下了“神堂”,变得可以触摸。

当原本一些在课本上通过文字感知的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第二、磨练了孩子的意志。

孩子们平时习惯遇到问题就让父母帮忙完成,没有吃苦的意识,参加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要完成任务必须服从,必须坚持。

第三、经历了社会实践过程。

通过研学旅行走向自然,走进社会,正好是对孩子们平日里学习到的课本知识的印证,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第四、增强了团队荣誉感。

当今社会已经由个人传奇时代向英雄联盟时代转变,参加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学习到团队配合的技巧,感受到团队荣誉感。

第五、培养了独立自主能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给孩子提供了除学习以外的一切服务,许多孩子都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观念和习惯,参加研学旅行正好给孩子一个大好机会,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二)做好五个“给”

1.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安排。

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相信在座好多家长都看过吧。

母亲宋倩在生活上,事必躬亲地管控着英子,逼着她吃药,早晨空腹吃生海参,还在英子的房间装了一扇大玻璃窗,方便她随时查看;学习上,更是像看管囚犯一样,控制着英子的行为,禁止英子一切课外活动,甚至在学校举行誓师大会的时候逼迫英子改变自己的志愿。

当女儿英子喊出那句“我讨厌你”的时候,她打了女儿一个嘴巴,哭着对女儿说:

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你可是妈的一切啊!

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沉重和压抑。

这位母亲她很爱自己的女儿,可谓是呕心沥血,尽职尽责,相信在座的家长也对母亲宋倩的那种无奈和心痛感同身受,可问题是,当她把所有的感情和希望都捆绑到女儿一个人身上,安排着女儿的一切的时候,却使女儿喘不过气来。

在母亲宋倩的身上,有很多我们在座母亲的影子,当我们的付出把孩子裹得密不透风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就会在孩子的心里划下一道道伤痕。

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更不用谈她能以健康阳光的心态做自己的主人。

2.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思考。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

经常看到我们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道理,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都是我们单方面的输入。

实际上培养孩子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知识重要的多。

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排名前1%的孩子,不是靠天赋,不是靠智商,往往靠的是思维方式。

记得有一次,我给儿子讲《买椟还珠》的故事,讲完后我问他:

“听完这个故事,你想对故事中的郑国人说什么?

”儿子的答案是:

“你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买是对的,只是价钱掏得有点高了。

你应该先问楚国人你只买盒子得掏多少钱,这样才划算。

”我听了哭笑不得,很显然,儿子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大相径庭。

我对儿子说:

“你这答案离题太远啊!

楚国商人要卖的是珍珠,盒子只是用来装珍珠的,根本不值钱。

郑国人只要盒子还回珍珠,说明他有眼无珠。

”儿子却不认同:

“郑国人把不喜欢的东西还回去,只买下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有什么错?

花钱不就是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吗?

”听了儿子的话,我陷入了深思。

不可否认,他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只是按书本的标准答案来,他的答案就显得离题太远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强制性约束孩子的思维,武断地否决孩子独特的见解,只会让孩子变成墨守成规死板教条的书呆子。

一旦做题中遇到老师没讲过的内容,他就会脑中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笔。

教育孩子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善于思考,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孩子。

3.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选择。

我们的教育常常是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小就抹杀了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著名作家萧乾自幼没有父亲,生活艰辛,从小就开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

他十余岁的时候,做家长的堂兄要他辍学去当邮递员,他坚决不从,最后不惜与家庭决裂仍坚持走自己的路。

他后来感慨地说,他的一生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如果自己的什么事都由家里决定,他很可能只是一个邮递员。

 我们的孩子迟早是要走向社会的,父母应尽早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让孩子早日成材。

同时,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也可以培养孩子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

这样可以促使他早日学会与其他孩子相处,更可以从小培养出他们的责任心。

4.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克服。

说到困难,我就想到了上海17岁少年跳桥的事件,据说是白天这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批评,母亲载他回家的路上还在责备少年。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让母亲气的把车停在大桥上,下车对着后座的儿子讲话。

母子俩争吵了什么不得而知,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就在母亲讲完话之后,回到车上的一瞬间,少年推开后座车门,一只手掩面,冲到了桥边。

一个17岁的少年就这样没了。

是什么让少年除了死亡,别无选择!

悲剧已经发生,究其原因我想一定是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出了问题。

怎么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让孩子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越来越难,或者孩子转学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不免会有畏惧感,孩子与同学相处产生矛盾,等等。

这时候,请父母不要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身上的思想强压在一个孩子身上,却没有真正的告诉他们,情绪怎么缓解,要怎么去判断对与错。

面对困难与挫折,不被理解,不被安慰,还要被最亲的人斥责,那种只剩下自己孤军奋战的时刻,谁都会想不开的吧。

各位家长,请做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吧,要试着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结合具体事情疏导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敢于面对困难。

反复与孩子一起经历几次以后,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定会逐渐增强。

5.给孩子方法,让他自己成长。

一个孩子看到点燃的蜡烛,正准备去触摸时,被母亲打了一下,警告他火不能碰,孩子不明所以,再次伸手去摸,母亲又打了一下他的手,这次孩子就知道了:

火不能摸,妈妈会打;另一个孩子看到点燃的蜡烛,去触摸火焰,手被烧痛了,他会知道火不能摸,因为会痛。

前一种情形,孩子的行为被母亲控制,他没有形成感性认知。

后一种情形,是孩真实感受到了,他会在大脑中形成最感性的认知。

当这两种情形一直伴随着两个孩子成长,分别发生一万次之后,前一种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成为典型的“控制型母亲”的孩子。

这又让我想起了银河补习班的那位父亲,从小就善于教孩子方法以至于孩子小的时候能从洪水中自救,长大了在浩瀚的蓝天也能得以安全返回。

教给孩子一生受益的生活方法技能比那些密密麻麻的书本知识重要的多得多。

家长朋友们,我们所有做父母的都可谓是用心良苦,为孩子安排好一切,都想让孩子少受一点苦,少走一点弯路。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们不断地抨击我们眼中的“不入流”的行为,不停地打断孩子学习、生活的节奏,在我们的眼中,这是一种“保护”。

只是我们父母的满腔热血,事必躬亲却阻断了孩子长出独立飞翔的羽翼,为孩子将来更好的发展埋下了困难。

只有懂得给孩子空间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稳稳地飞翔。

自由和独立,是父母能够留给孩子最珍贵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