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36328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

《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docx

整理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

1、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1)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

2)承包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的阶段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4)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阶段

2、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进程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制

2)双轨制就业制度

3)以再就业工程为中心的就业制度

4)以构建姬姬就业政策为中性的就业制度

3、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1)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创造就业岗位

2)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

3)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劳动关系

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5、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向

1)劳动关系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复杂化转变

2)劳动关系运行由行政化向市场化、合同化转变

3)劳动关系规范由行政化向制度化。

法律化转变

6、《中华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使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必备条款: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

2)劳动合同期限

3)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4)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5)劳动报酬

6)社会保险

7)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7、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情况(由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确认)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ZAU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8、劳动争议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再劳动法调整范围之内,因适用法律法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以及其他与劳动关系直接相联系的问题引起的纠纷。

9、劳动者申请仲裁的程序

1)申请人提交仲裁申请书

2)仲裁委员会是否受理争议案件

3)开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4)仲裁庭的裁决

10、事业单位

除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之外,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行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且资金补偿主要由政府负责的组织。

11、事业单位的基本特点

1)公共服务性(最基本,最鲜明的特点)

2)公益性

3)机构的行政化

12、事业单位的分类

按行业分类:

1)直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为政府服务的事业单位

2)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

3)承担着中介沟通职能、为市场和企业的事业单位

按经费来源:

1)全额预算管理单位2)差额预算管理单位3)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

按事业单位的职责分类:

1)行政辅助型2)监督型3)公益福利型4)经营开发型5)中介服务型

13、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

1)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等事项

2)应聘人员申请应聘

3)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

条件将进行初审

4)聘用工作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者考核,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5)聘用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

6)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的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14、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必备条款

1)聘用合同期限

2)岗位及其职责要求

3)岗位纪律

4)岗位工作条件

5)工资待遇

6)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7)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15、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问题

1)在职人员的分流与安置问题

2)事业单位的资产转换及产权置换问题

3)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

4)改革中法律制度的缺失问题

16、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

1)明确政府与市场在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地位

2)解决人员分流问题,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建设

3)引入民间资本,加快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

4)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监管体系

5)加强制定相关改革配套政策

17、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含义

广义: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录用聘用或者聘任合同、职务任免、福利待遇、工资调整、奖励处分、辞职辞退等人事管理事项所引发的人事争议和纠纷。

狭义:

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双方当事人因事先人事权利和履行人事义务而发生的纠纷。

18、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方法

人事争议协商、人事争议调解、人事争议仲裁、人事争议诉讼。

19、公务员

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005年4月十届人大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我国的公务员具体包括以下机关的工作人员

1)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

2)各级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3)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4)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

5)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

6)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

7)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8)部分社会团体机关的工作人员

21、公务员制度

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培训、晋升、离职、保障等人事行政环节制定系统的法律和规章,并依此对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制度和体制。

22、制定《公务员法》的基本意义

1)解决公务员立法层次较低的问题,确定公务员制度的权威

2)解决公务员范围过窄的问题,实现对政府机构公职人员的统一依法管理

3)解决公务员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增强公务员制度的活力

4)解决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的问题,把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3、公务员管理体制

对公务员管理权力的配置和划分。

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并由此构成的公务员管理系统。

24、在国家管理体系中,管理公务员的主要机关有:

1)执政党

2)立法机关(关键作用)

3)政府首脑(公务员管理活动的最高领导者)

4)公务员管理机构(核心地位)

25、公务员管理体制的种类

1)部外制,是指在国家行政系统之外,设立独立超然的人事行政机构,不受政党及行政首长的干涉和控制,全权掌握整个政府的人事行政事务。

优点:

能够独立行使职权,地位超然,可以避免政党及行政首长的干涉取得公正。

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对人事行政事务能够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保持工作的系统化。

缺点:

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对行政部门实际的人事行政情况与需要缺乏了解,容易闭门造车从而导致人事决策的失误。

地位的独立超然使其难以避免与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发生矛盾,管人和管事往往难以协调,不能充分发挥人事主管机构的职能。

宽泛的职权客观上削弱了行政首长重要的人事权,影响了行政责任的完整性。

2)部内制,在政府行政系统之内设置人事行政机构,各行政部门自行负责管理各项人事行政事务。

优点:

人事机构设在行政系统内,对具体的认识情况了解得较为深入,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复合客观情况的认识措施。

人事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为一体,实现事权统一,在职权上避免矛盾冲突,工作上避免重复曲折,有利于体改行政效率。

缺点:

行政首长权力过大,对人事行政工作易造成负面干扰,影响人事行政的公平的工作原则。

人事行政机构力量分散,难于聚集优秀的人才,只能操作一些例行性事务,而难于对人事行政进行全面的研究、发展,更无力对其他推行变革。

如果上级人事机构力量欠强大,容易各人事行政机构各自为政、无统一标准的局面,以至于造成人事行政工作系统的混乱。

4)混合制,部外制和部内制经过这种的一种类型,建立半独立性的人事机构。

优势:

考试权分离出来,保障了公平竞争。

唯才是用的功绩制原则的稳固推行。

26、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含义和职能

含义:

有若干个担负公务员管理任务的机关构成的组织体系,对公务员的事务进行统一的管理。

职能:

推行、组织、事实和维护公务员制度。

系统、全面地管理公务员。

从制度上客服官僚主义。

提高工作效率。

27、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委员会制、首长制、混合制

28、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

1)综合管理机构

特点:

具有多种管理功能;其职权涉及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本部门,而是包括政府各个部门和所有行政区域的公务员管理工作;管理对象主要是公务员事务,而不是公务员个人。

2)部门管理机构

职责:

录用权;考核权;奖惩权;升降职权;任免权;辞退权;其他人事决定权,如公务员交流、回避等。

29、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两种类型

品位分类:

以对公务员人员进行分类为主的类型。

特征:

在公务员录用方面重视人员所具有的资历、学历、经验、能力等通用的资格条件,而不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莫一方面的特殊知识或者技能。

在公务员的晋升方面重视他们自身所具备的德才表现。

能力水平、任职年限等通用的资格条件。

公务员的职务等级变化直接与其地位的高低、工资水平相联系。

公务员的交流不受所学专业及所熟悉的工作的限制。

公务员的流动一般不影响职务级别和工资级别的变动,实行级随人走。

职位分类:

在对政府部门中所有职位的职务和责任做出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在横向结构上,按工作性质的不同区分为若干职门、职组、职系;在纵向结构上,按责任大小、工作难易、所需资格条件的不同区分为若干职等和职级,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职位类别和等级结构。

基本特征:

职位设置以“事”为中心

职位数量的有限性

职务与级别的对应性

职位是固定的,不随人员的流动而变化

30、我国职位分类制度的意义

1)为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和晋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客观标准

2)为公务员实行合理的工资制度奠定了基础

3)为行政工作效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1、我国职位分类制度的原则

1)兼顾原则,兼顾品位因素吸收其长处。

2)适用原则,具体操作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简便易行,能够被不同地区的政府机构以及公务员接受与理解。

3)渐进原则,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大相径庭,建立和推行都是复杂的工程,必须在统一制度与标准前提下,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4)动态原则,在职位分类架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使之与变化的职位、变化的社会要求保持与时俱进的是带节奏。

32、我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

1)综合管理类,除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以外的、承担综合管理职能的公务员职位类别。

2)专业技术类,在政府机关中承担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直接提供的技术支持的公务员职位类别。

3)行政执法类,在工商、税务、质检、环保等履行社会管理与市场监管职能的行政执法部门中设置的公务员的职位类别。

33、我国公务员的职务序列

1)领导职务序列:

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2)非领导职务序列:

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34、公务员的录用的基本含义

政府机关为补充担任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方法,将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录用为国家公务员的一种人事制度。

35、公务员的录用的原则

1)公开原则。

2)平等原则。

3)竞争原则

4)择优原则

36、公务员考试录用程序

1)编制录用计划

2)发布招考公告

3)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4)对资格审查合格者进行考试

5)对考试合格者进行录用考核及体检

6)录取与试用

37、公务员考核的含义

主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管理权限,对公务员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等进行考查和评价,以此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福利待遇等的依据的制度。

38、公务员考核的意义

1)是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公务员管理的基础

2)是优化公务员素质的必要手段

3)是监督公务员的重要手段

39、公务员考核的内容

德、能、勤、绩、廉

40、公务员考核的等次

1)优秀,标准:

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悉业务,工作勤奋,有改革创新精神,成绩突出。

2)称职,标准:

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悉或比较熟悉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3)基本称职,标准:

公务员能够勉强达到所任职位的基本要求。

4)不称职,标准:

政治、业务素质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或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

41、公务员的培训

定义:

政府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位要求和有关规定,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公务员进行的以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培训和训练。

意义:

1)有利于不断优化公务员群体,持续提供政府公共管理的高效与科学。

2)有利于公共管理职位位得其人,公务员人尽其才,职位工作不断得以完善。

3)有利于应对日益缩短的知识陈旧周期,不断更新公务员的知识与技能,使之与社会发展同步

42、公务员培训的特点

1)以工作为中心

2)属于第二教育过程,是终身的、回归的继续教育。

3)侧重工作所需的专门业务知识与技能。

4)采取灵活多样、多元化的方式

43、公务员的任职

有职务任免权的国家机关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任职条件,在其任免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定的程序,任用公务员担任一定的职务。

44、公务员的免职

有职务任免权的国家机关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任免条件,在其任免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定的程序,免去公务员担任的某一职务。

(程序性免任和单纯性免任)

45、公务员职务任免的意义

1)是加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

2)是实现公务员职务管理制度化的重要措施

3)是合理使用公务员的重要制度保障

46、公务员职务任用的方式

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考任制。

47、公务员任职程序

首先:

用人单位或上级提出拟任职人选

其次:

对拟任职人选进行考核

再次:

按照管理权限,有有关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是否任职

最后:

对决定任职者颁布任职通知和任命书

48、公务员免职程序

首先:

所在单位或上级提出拟免职的建议

其次:

对免职事由进行考核

再次:

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最后:

发布免职通知

49、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原则

1)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2)注重实绩

3)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4)逐级晋升为主,越级晋升为辅

50、公务员职务晋升的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要求晋升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工作能力方面,要求具有胜任职务所要求的能力和才干,包括与职务相应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晋升领导职务的还需有相应的理论政治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

3)文化程度方面,要求具有拟担任职务所必须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

4)任职经历方面,P79

51、公务员职务晋升的程序

首先:

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其次:

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

再次:

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

最后:

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52、公务员工资的意义

1)工资作为公务员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基本作用是保证公务员本人及其赡养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一定的工资水平也是公务员必要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保障,

2)工资作为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能够有效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3)工资能够作为一种吸引手段,吸引优秀人才流向公务员队伍。

53、确定公务员工资的原则

1)职务与级别相结合原则

2)按劳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共的原则

3)正常增资原则

4)平衡比较原则

54、公务员的工资结构

1)基本工资,包括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

2)津贴,包括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

3)补助、补贴,包括住房医疗等项目。

4)奖金

55、公务员奖励制度的意义

1)是保证我国现行宪法有关奖励制度规定,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措施。

2)是公务员高效管理的必要环节

3)是完善激励竞争机制,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重要保证。

56、公务员奖励的原则

1)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2)公平得当的原则

3)奖惩结合的原则

4)奖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

57、公务员权利的基本内容

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4)参加培训

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

7)申请辞职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58、公务员辞职的条件

肯定性条件,是公务员本人不愿意或不适宜继续在机关工作。

限制性条件,是对肯定性条件的限制和补充,只有在符合肯定性条件而又在限制性条件规定以外的情况下才可以辞去职务。

1)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2)在涉及国家秘密的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3)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必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4)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务的情形。

59、公务员自愿退休的条件

1)工作年限满30年

2)据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

3)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

60、公务员的申诉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原处理机关、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请求,由受理机关重新进行处理的活动和制度。

61、公务员的控告

公务员对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的专门机关提出的控告。

62、公务员义务的基本内容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贵司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职,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63、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特点

强制性、预防性、严密性

64、公务员回避的总类

任职回避、公务回避。

地区回避

65、公务员纪律的含义

是国家机关为了保证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行,维护机关的良好形象,促使公务员依法履行公务而制定的要求公务员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66、公务员纪律的内容

1)政治纪律,不得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不得组织或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

2)工作纪律,不得玩忽职守、延误工作。

不得拒绝上级依法作出的决议和命令。

不得压制批评打击报复,不得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3)廉政纪律,不得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和他人谋利,不得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源,不得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或者参加营利性的经营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4)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纪律,不得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不得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不得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

在对外交往中不得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不得矿工或者因公外出。

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

5)其他纪律。

67、公务员处分的形式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68、公务员辞退的条件

肯定性条件:

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认为不称职的

不胜任现任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定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任务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共走,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矿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

限制性条件:

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69、我国职称制度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实际50年代末,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度

2)1977-1983年的技术职务评定制度

3)1986年开始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70、执业资格

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机制,是依法独立开业和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国家性、强制性、权威性、必须性)。

71、职业资格

对某一岗位从业人员的水平或能力的一种评价和认证,不具备国家强制性。

72、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特点

1)从制度体系上看,我国的职业资格体系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

2)从认证方式上看,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第三方认证规则

3)从考试性质上看,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属于标准参照的考试模式

4)从鉴定内容上看,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职业导向的内容体系

73、专业技术水平认证

根据某一专业领域对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通过评价考试,确定专业技术人才的学识和技能水平。

74、百千万人才工程始于1995年,其指导思想

以培养国家急需紧缺的高级人才为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立尊重特点,鼓舞创新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采取有效的特殊手段,加快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开始创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专家和国内学术带头人,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效高层次骨干人才保证。

75、百千万人才的目标

到2010年,培养造就舒保民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科学、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

技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科学领域成绩显著、其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

76、博士后制度

在国内的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

企事业单位里设置一些特殊的职位,挑选近期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通过特殊的管理方式来造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制度。

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一种研究经历。

77、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一的人才选拔机制

2)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形成

3)高层次人才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4)人才安全政策建设滞后

78、构建高层次人才开发体系的对策

1)建立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2)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

3)完善对人才的动态管理机制

4)实现区域人才战略的多元化

5)构建国家安全政策体系

6)实现信息化管理

7)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环境

79、人才流动

人才在国家、地区、行业岗位上的变动。

80、人才流动的意义

1)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3)满足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81、人才流动的原则

1)系统原则

2)激励原则

3)协调原则

4)择优原则

5)信任原则

82、当前我国人才流动的新特点

信息化流动、柔性流动

83、人才的柔性流动

人才在不受传统的国籍、户籍、档案、身份等人事制度的约束下,在不改变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智力服务为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