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8351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

【第一章】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第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第二.劳动资料;第三.劳动对象。

(2)劳动对象有两类:

第一.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第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生产物,即原料或材料。

(3)劳动资料包括:

第一.生产工具;第二.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容器、厂房、仓库、的道路、土地等。

(4)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过程的新要素:

科技、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4.生产力构成因素及其作用

(1)生产力构成:

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包括:

劳动资料和劳动象)。

(2)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生产资料是生产力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客观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2)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

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生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关系的内容:

包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第一.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

表现在: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方式;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积极的反作用。

表现在:

分配、交换、消费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状况包括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两个方面。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因为:

第一.生产力总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超越生产力发展而建立的生产关系,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因为: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第三.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3)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利用客观经济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10.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的特点:

第一.它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第二.经济规律随一定经济条件而产生和发生作用,具有历史性;第三.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2)经济规律的类型: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1.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分析商品开始

   因为:

第一.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第二.商品包含的矛盾,隐藏着资本主义经济一切矛盾的萌芽;第三.建立在商品分析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决定性条件)。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在于内涵不同:

商品经济是指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

它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

它与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相对应。

(2)联系:

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4.商品两因素及其特点

(1)商品的两因素:

第一.使用价值;第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其特点是:

第一.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第三.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第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3)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其特点:

第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二.价值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第三.价值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

5.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关系

(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第一.两者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即: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两者又是相矛盾的。

即:

A.商品生产者生产的是使用价值,目的却是为了价值;B.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第三.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见3) 

6.劳动二重性及其特点

(1)劳动二重性:

第一.具体劳动;第二.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的特点:

第一.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久条件,与特定的生产关系无关;第二.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第三.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3)抽象劳动的特点:

第一.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第二.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第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7.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第一.两者是统一的。

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第二.两者又是矛盾的。

即: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的范畴。

 

8.劳动两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两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劳动两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劳动两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两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9.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变动

(1)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2)价值量的决定:

第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因此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多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价值量的变动:

第一.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第二.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第三.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

10.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即:

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

(3)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商品的价值总量,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

1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存在着矛盾,表现在:

第一.私人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第二.私人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商品的内在矛盾包括: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2.商品和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交换从表面上看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但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产品的关系。

(2)价值也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又体现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3.价值形式的内容及其依次所经历的阶段

(1)价值形式的两极包括: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2)阶段:

第一.简单价值形式;第二.扩大价值形式;第三.一般价值形式;第四.货币形式. 

14.货币的本质以及货币与普通商品的共同点和区别

(1)货币的本质:

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货币与普通商品的共同点:

两者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都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3)货币与普通商品的不同点:

第一.货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即:

A.由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B.由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使用价值;第二.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

15.货币的职能

(1)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依次是: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2)价值尺度的特点:

第一.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第二.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第三.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借助于价格标准。

(3)流通手段的特点:

第一.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第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因而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第三.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引起买卖脱节,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4)贮藏手段的特点:

第一.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第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5)支付手段的特点:

第一.支付手段产生于商品的赊账买卖,进一步作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