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30249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居家学习线上检测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

高三地理

第Ⅰ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没小题3分,共45分)

一批物资经如图中甲港转至乙港,再由乙港经图示铁路大体向南运送约1100千米送达收货地,据此回答1-2题。

1.以下位置最拉近这批物资收货地的是(  )

A.69°N,33°E

B.55°N,38°E

C.64.5°N,38°E

D.47°N,39°E

2.由乙港通往收货地的铁路,其沿线地区(  )

①广泛分布着风力侵蚀地貌

②多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③河流汛期出现在春夏季节

④分布着较为茂密的针叶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图1为南美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

℃)分布示意图,图2为南美洲地形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起伏D.洋流性质

4.关于图中圣地亚哥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属同一气候类型B.圣地亚哥中心区会受日本海啸影响

C.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水资源更丰富D.两地都可举办高山滑雪比赛

如图为我国西部干旱区某湖泊中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地貌最有可能是(  )

A.冲积扇B.河口三角洲C.新月形沙丘D.雅丹地貌

6.对该湖区地貌景观形成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湖水侵蚀形成B.风力与流水同时作用形成

C.近年冰川消融加快,部分淹没风蚀地貌D.近年湖水水位下降,湖底沉积地貌出露

7.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煤电、煤化等煤炭下游产业,可以(  )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缓解就业压力

③增加经济效益

④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如图是“某地城市建设前后降水量转化对比图”,读图回答8~9题。

8.该城市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有(  )

①地下水位下降

②雨季城市排涝压力增大

③蒸发量增加

④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城市建设后地下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热岛效应B.植被覆盖率增加C.建筑高度增加D.地面硬化下渗变慢

如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分异演化图”。

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

完成10~11题。

10.图中反映的城市发展现象为(  )

A.中心商务区工作人口密度下降B.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高于居住区

C.中心商务区面积扩大D.中心商务区居住功能下降

1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反映出(  )

A.城市中心服务业增强B.城市夜生活丰富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人口在城市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如表是2020年1月2日当天,北京人口流入部分城市的大数据信息绕计表。

据此回答,12~13题。

12.流入地排名出行方式所占比重(%)

据此数据推测北京与以下哪个城市的经济联系更密切(  )

A.廊坊B.上海C.重庆D.长沙

13.从北京去重庆的人乘飞机的比例高于去上海的人,原因是(  )

A.距北京更远B.经济条件更好C.不通高铁D.火车候车时间长

我国北方的地坑院已有约四千年历史。

地坑院的构造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状弧形通道通向地面,以便人们出行。

据此及如图,回答14~15题。

14.地坑院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降水较多B.土层深厚C.地下水位高D.气候冬暖夏凉

15.关于地坑院设计的主要作用是(  )

A.院中绿地为改善室内空气B.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防风沙

C.窑洞修成拱形可以更坚固D.防止地面的潮气危害健康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

16.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瓜适宜高温干燥气候,不耐寒又怕水淹喜光照。

随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一些水果商大量采购缅甸马圭省种植的西瓜销往国内冬季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如图为马圭省地区地形状况图。

(1)分析西瓜种植业在马圭省发展的主要自然优势。

(2)简述该产品受到中国冬季市场欢迎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17.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的几个岛屿气候干燥几乎没有植物,鸟类却在这里繁衍了几百万年,产生的粪便逐渐积累了数十米厚。

上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大量进口这些岛上的有机肥料,秘鲁雇用外来苦力开采鸟粪,创造了其财政收入的一半,秘鲁经历了一段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1)分析这几个岛屿气候干燥和鸟类众多的主要原因。

(2)回答该地干燥的气候对积累大量有机肥的作用。

(3)分析鸟粪开采为秘鲁创造大量财富的原因。

18.阅读以下文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尼亚加拉河是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中的连通河道之一,世界著名的北美第一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就位于这条河上,尼亚加拉瀑布形成于末次冰川晚期,在距今1.2万年前后,中高纬度冰川逐渐北撤,作为上游湖泊的主要泄洪通道,尼亚加拉河流速加快,形成尼亚加拉瀑布。

(1)根据图文资料,判断尼亚加拉河水能资源状况,并说明理由。

(2)读图说出该瀑布主体近几个世纪的移动方向,指出瀑布位置移动方向与河流上下游的方向关系,分析该现象是什么地质作用的结果。

(3)说出图中人为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解析版

1.【答案】

B

【解析】

解:

根据1°纬度间隔经线长度是110km,可以知道乙港经图示铁路大体向南运送约1100千米送达收货地的纬度为55°N,故收货地的经纬度大约为55°N,40°E附近,故B符合。

 

故选:

B。

根据1°纬度间隔经线长度是110km,可以计算得出。

本题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的计算,根据平时掌握的课本知识分析解答。

2.【答案】

C

【解析】

解:

读图分析可知,乙港口位于50°N-60°N之间,由该港口向南主要经过的国家为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易受寒潮天气影响,多分布冻土地貌,所以①错误; 

俄罗斯的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②错误; 

俄罗斯因为气候寒冷,降水较少,所以河流的补给以积雪融水为主,主要补给期为春夏两季,所以③正确; 

俄罗斯的自然带以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主,分布着较茂密的针叶林,④正确; 

综上③④正确。

 

故选:

C。

读图分析可知,乙港口位于50°N-60°N之间,纬度高,气温低。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交通建设因素的相关知识。

3.【答案】

B

【解析】

解:

A、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气温高低现律:

凸向低纬比同纬度气温低,凸向高纬比同纬度气温高。

则气温甲比乙高。

本题可以利用排除法,两者纬度相同。

故A错。

 

B、甲深居内陆。

乙在沿海受海洋的影响大。

根据等温线的“陆南点南”规律(即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

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可判断出当地为夏季。

本题的关健是判断出季节。

由于海洋比热容大,夏季升温慢。

故乙气温要低些。

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

故甲的气温要高些。

所以主要是受海陆差异的影响,B正确。

 

C、甲乙都在潘帕斯草原上,地势差异小,故C错。

 

D、流经乙附近的主要是巴西暖流。

对沿岸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但乙气温却比甲要低。

说明主要不是受洋的影响,故D排除。

 

故选:

B。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

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了影响气温的因素,获取图中信息结合掌握的课本有关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

C

【解析】

解:

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圣地亚哥为地中海气候,所以A错误; 

圣地亚哥中心区为位于山间盆地,海拔较高,不会受日本海啸影响,所以B错误; 

布宜诺斯艾利斯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圣地亚哥多,水资源更丰富,所以C正确; 

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以及海拔条件不可以举办高山滑雪比赛,所以D错误。

 

故选:

C。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 

2、人文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人口、城市化)、文化等方面比较。

本题以南美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

℃)分布示意图和南美洲地形图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解题关键是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基础知识的了解,熟记基础知识,根据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5.【答案】

D

【解析】

解:

读图可知,图为我国西部干旱区某湖泊中的地貌景观,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图示地貌最有可能是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形成。

 

故选:

D。

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

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

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西部干旱区某湖泊中的地貌景观为背景,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6.【答案】

B

【解析】

解:

读我国西部干旱区某湖泊中的地貌景观,西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该湖区地貌景观是由风力与流水同时作用形成。

 

故选:

B。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西部干旱区某湖泊中的地貌景观为背景,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7.【答案】

A

【解析】

解:

我国西部地区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西部地区发展煤电、煤化等煤炭下游产业,可以与东部地区分工合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开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经济效益;①②③正确。

 

煤电、煤化等煤炭下游产业污染严重,会降低当地环境质量,④错。

 

故选:

A。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考查我国西部能源开发,解题关键是熟记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熟记基础知识,难度中等。

8.【答案】

A

【解析】

解:

城市建设后,绿地减少,为水泥、柏油等不透水地表所取代,或从下水道排走,下渗的雨水少,地下水位下降,①对; 

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排涝压力增大,②对; 

地表可供蒸发的水分少,蒸发量较少,③错误; 

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④错; 

故选:

A。

读图可知:

城市建设后,路面硬化,降水时,下渗减少,那么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汛期洪峰流量加大,蒸发量减少。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9.【答案】

D

【解析】

解:

读图可知,城建后,地面径流增加,是因地面硬化,降水时,下渗减少,进而导致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地表径流增加。

 

故选:

D。

结合地理事实可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土地的影响:

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②对生物的影响:

栖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对水的影响:

影响水循环,水质下降。

④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气温、降水、日照、风向、风速、产生“热岛”、“雨岛”现象。

⑤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0.【答案】

D

【解析】

解:

据图可判断与1970年人口密度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心商务区白天(工作)人口密度增大,夜间(居住)人口密度减小,说明中心商务区中常住人口比例减少,住宅区从中分离,中心商务区居住功能下降,D正确。

 

故选:

D。

中心商务区(或中央商务区,英文简称CBD),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

现代的中心商务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是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在此高度集中;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位于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

该题考查了以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为情景,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相关知识判断城市中功能区分化及其产生原因的能力。

11.【答案】

A

【解析】

解:

由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比变化可以判断,白天工作人口在增多,夜晚居住人口在减少,说明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城市中心商务区以服务业为主,A正确。

 

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和人口密度变化关系较小,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和人口密度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CD。

 

故选:

A。

现代的中心商务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是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在此高度集中;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位于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

本题以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比变化图为材料,考查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12.【答案】

A

【解析】

解:

由表格中数据可以判断,出行方式所占比重汽车廊坊占89%,离北京比较近,城市的经济联系更密切。

 

故选:

A。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本题难度较小,以2020年1月2日当天,北京人口流入部分城市的大数据信息绕计表为背景,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理解即可。

13.【答案】

A

【解析】

解:

结合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和交通运输的优点,从北京去重庆的人乘飞机的比例高于去上海的人,原因是重庆距北京更远,飞机速度快。

 

故选:

A。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本题难度较小,以2020年1月2日当天,北京人口流入部分城市的大数据信息绕计表为背景,考查了人口的迁移,理解即可。

14.【答案】

B

【解析】

解:

“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排除A、C、D选项,正确选项为B。

 

故选:

B。

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

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

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

本题以地坑院为背景,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15.【答案】

C

【解析】

解:

A、院中绿地面积有限,改善室内空气作用不大,主要是美化环境,不符合题意。

 

B、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是防水而不是防风沙,不符合题意。

 

C、窑洞修成拱形符合力学原理,使房屋更坚固,故正确。

 

D、地坑院设计不能防止地面的潮气危害健康,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称它“地坑院”。

地窨院四周的墙壁上,用砖砌起崖面,用瓦挂起窑檐,窑洞装有天窗,便于通风。

窑洞内,用石灰抹平,刷出雪白的墙壁。

院内一般都挖一口深达10米左右的渗水井。

下雨时,雨水自然流入井中,避免造成院内积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

井中储存的水可以调节院里的气候,用来浇灌院内种植的果树、花卉、菜地等。

由于院中小气候所致,植被发芽早、落叶迟,生长茂盛,郁郁葱葱,院中的空气因此也颇为清爽。

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图2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防水。

本题主要考查地坑院设计的主要作用,属于基础题,该题可以借助黄土高原的窑洞分析解答。

16.【答案】

解:

(1)读材料可知,马圭省位于16°N--22°N,地处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冬半年可种植西瓜,为中国供应反季节西瓜;马圭省西侧分布着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受该山脉对西南季风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影响,马圭省位于雨影区,气流下沉,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西瓜的糖分积累;马圭省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可大面积种植西瓜。

 

(2)读图,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对反季节西瓜需求量增加;保鲜技术的进步,西瓜能够长距离运输;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使西瓜远距离的输送到中国;中缅两国政策支持,经贸合作不断加强,所以反季节西瓜受到中国冬季市场欢迎。

 

故答案为:

 

(1)马圭省纬度低,热量充足,冬半年可种植西瓜;马圭省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西瓜的糖分积累;海拔较低,地势平坦。

 

(2)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对反季节西瓜需求量增加;保鲜技术的进步,西瓜能够长距离运输;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中缅两国政策支持,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解析】

(1)从应该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2)从影响工业的社会经济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农业区位因素,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课本的知识分析解答,难度中等。

17.【答案】

解:

(1)秘鲁沿岸的这几个岛屿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降水稀少;这几个岛屿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使干燥的气候稳定;秘鲁寒流是上升补偿流,从海底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到达海水表层,刺激浮游植物的生长进而吸引大量的鱼群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

大量的海鸟以鱼类为食,这几个岛屿正好成为鸟类的栖息地,故鸟类众多。

 

(2)秘鲁和附近的几个岛屿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降水稀少,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

 

(3)鸟粪积累多;赋存于地表,易于开采;雇佣契约华工和黑奴,劳动力廉价;鸟粪开采技术要求低,设备投入成本低;海运便利,鸟粪运输成本低;有机肥市场需求量大,出口数量多,经济效益显著等。

 

故答案为:

 

(1)这几个岛屿受秘鲁寒流和地形影响,气候干旱;秘鲁渔场吸引鸟类采食,这几个岛屿成为鸟类的栖息地。

 

(2)干燥的气候使鸟粪不易分解:

干燥的气候使牛粪不被雨水冲刷。

 

(3)该地鸟粪积累多,易于开采,设备投资少;雇佣的外来雇工劳动力廉价;鸟粪的运输成本低;市场需求广阔。

【解析】

(1)从洋流和地形来分析这几个岛屿气候干旱的原因;因为附近有秘鲁渔场,而鸟类以鱼类为食,所以鸟类众多。

 

(2)干燥的气候使鸟粪不易分解;干燥的气候,鸟粪不易被雨水冲刷。

 

(3)从鸟粪积累多,易于开采;劳动力成本低,设备投入低,成本低;海运便利;市场广阔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以秘鲁沿岸几个岛屿为背景,考虑地形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进而影响鸟粪的积累。

解题时要充分结合图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18.【答案】

解:

(1)由材料“距今1.2万年前后,中高纬度冰川逐渐北撤,作为上游湖泊的主要泄洪通道,尼亚加拉河流速加快”可知,该时期气温上升,上游冰雪融水增多,伊利湖水位上升;冰川北退,下游河道通畅,水位下降,导致上下游水位落差增大,流速加快。

故尼亚加拉水能资源越来越丰富。

 

(2)根据图中经纬线数值可以判断,近几个世纪以来,尼亚加拉瀑布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

尼亚加拉河由伊利湖流入安大略湖,上游位于东南方向,下游位于西北方向,该瀑布属于溯源侵蚀。

尼亚加拉河流经过瀑布时,从瀑布陡坎(陡崖)上缘跌入水潭,冲击水潭谷底并形成回转漩涡,继而不断掏挖陡坎底部,最终致使跌水潭变深,陡坎坍塌。

该现象表明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3)图中信息显示,在尼亚加拉瀑布东西两侧有大面积的疏通区和少量的加固区,其主要作用是分别为控制水流措施和加固措施。

控制水流措施:

疏通瀑布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水域,引导瀑布水流冲向两侧,减轻溯源侵蚀的强度;加固措施:

用混凝土加固崖壁,减缓水流回旋时对西北和东北方向的冲刷侵蚀力度。

 

故答案为:

 

(1)尼亚加拉河水能虽然丰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高纬度冰川融水加大,导致河流水量加大;冰川北退,河流通畅,下游水位下降,落差更大,水能资源丰富。

 

(2)尼亚加拉河上游为东南方向,下游为西北方向;尼亚加拉大瀑布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瀑布逐渐向上游移动,属于溯源侵蚀;该现象属于流水侵蚀作用。

 

(3)图中人为措施有:

控制水流措施和加固措施。

控制水流措施是为了使减轻瀑布溯源侵蚀的强度。

加固措施是为了减缓瀑布水流对北岸的冲刷力度。

【解析】

(1)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水能主要因素有河流的流量及河流的落差。

 

(2)据图中不同年份瀑布的界线分析,可知瀑布的移动方向;据尼亚加拉河由伊利湖流入安大略湖可知瀑布向上游移动;该现象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3)据图中所示疏通区和加固区域所在的位置,可判断人为措施和作用。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解读和获取能力。

充分调动所学知识,结合图文材料有效信息,逻辑推理即可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