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28368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docx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能反应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

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

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Q1lS波群:

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

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

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

  U波:

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  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

又称0期。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

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

  

(2)复极过程:

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

1期复极占时约10nu。

2期复极又称为平台期,持续100—150MS。

3期复极速度加快,占时约100-150n~。

  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到极化状态后的时期。

通过Na’—K’泵的作用,使Na+、Ca2’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K’又回到细胞内,心室肌细胞逐渐恢复到0期除极前状态。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点;2期复极相当于$-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4期相当于T-P段。

  (三)心电图电位强度与形态的决定因素

  1.形态  探查电极面对心肌除极的方向,可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

探查电极面对心肌复极的方向,则可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

  2.电位强度  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和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越大,电位越小。

  (四)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脏是由无数心肌细胞所组成的,在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可以产生许多大小不—、方向不尽相同的心电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法或头尾相加法依次综合起来,这个最后综合起来的向量叫做瞬间综合心电向量。

瞬间综合心电向量从“0”点开始,随着心动周期的推进,每一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幅度及方位不断变动,直至全体心肌完成除极或复极后又返回到“0”点。

由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各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连线所构成的环状轨迹,称为心电向量环。

心脏是一个立体形结构,心电向量环也呈立体图形。

  将心房与心室在激动过程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瞬间综合向量的轨迹,按先后顺序连接起来,形成立体的心房除极的P环、心室除极的Q11S环和心室复极的T环。

其中,P环最小、QRs环最大,3个向量环的起始点与终末点都近于中心点(0点)。

  在QgS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Q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S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下的波,称为S,波;整个QRS波群全部向下者,称为Os波。

振幅大于0.5mV者以大写字母(Q、R、S)表示,小于0.5mV者以小写字母(q\r、s)表示。

  (五)心电图导联

  1.标准导联  为最早使用的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探查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2.胸导联  属单极导联,单极导联所测的是探查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

其中V1、V2反映右室,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V5、V6反映左心室。

  3.加压单极肢导联  包括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和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标准导联I、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aVL、aVF,统称为肢体导联。

其中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改变,其余的肢体导联均反映左心室的电位改变。

  心电图机上的导联线一般均以固定的颜色表示:

惯例是红色导线接右上肢,黄色导线接左上肢,绿(或蓝)色导线接左下肢,黑色导线接右下肢,白色导线接胸壁各点。

  (六)导联轴

  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假想的联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

六个肢导联构成六轴系统,六个胸导联构成胸导联轴。

导联轴的实线一侧为正、虚线一侧为负。

  (七)心电图与心向量图的关系

  将立体的P、QRS、T环经过投影到额面、水平面和右侧面上,临床上用心向量图表示;此即空间心电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

将额面心向量环的每一点依次再投影到各肢体导联轴上,可记录出各肢体导联的心电图;横面心向量环在各胸导联轴上的投影,可描记出各胸导联的心电图。

此即心向量环的第二次投影。

Re: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

二、、心电图的测量、正常值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心电图记录纸

  纸上的横向距离代表时间,用以计算各波段和各间期的时间,一般每小格(1rani)代表0.04s。

纸上的纵向距离代表电压,用以计算各波振幅的高度和深度,一般每小格代表0.1mV。

  

(二)心率的计算

  心率(次/分);60/R-R(或P-P)间距(s)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

  1.波的振幅(电压)  向上的波应自等电位线的上缘垂直量到波的顶点,向下的波应自等电位线的下缘垂直量到波的底端o,

  2.各波时间  从波形起始部内缘量至波形终末部的内缘。

  3.室壁激动时间(VAT)  ,从QRS波群的起点,量到R波顶点与等电位线的垂直线之间的距离,如R波有切迹或有R’波,则以最后的R’波为准。

一般只测V,导联VAT和V5导联VAT,用以代表激动从右心室(VlVA)或左心室(V5VAT)内膜面到外膜面除极所需要的时间。

  4.间期  P-R间期自P波的起点量到QRS波群的起点。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量至T波的终点。

  5.ST段移位的测量  ST段抬高时,应从等电位线上缘垂直量到ST段的上缘;ST段下移时,应从等电位线的下缘垂直量到ST段的下缘。

  

  (四)心电轴

  工导联与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都向上,表示电轴不偏,心电轴在+30‘—+90~之间;工导联QRS波群的主波向上,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向下,为电轴左偏,心电轴<+300;I导联QRS波群的主波向下,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向上,为电轴右偏,心电轴>+90~。

  正常心电轴在00—+90~之间。

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右心室起源的室速、大量腹水、肥胖、妊娠、横位心脏等,心电轴左偏。

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左心室起源的室速、广泛心肌梗死、肺气肿、垂直位心脏、•正常婴幼儿等,心电轴右偏。

  (五)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意义

  1.P波  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有时可有轻微切迹,但切迹双峰之间的距离<0.04s;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置,  工、Ⅱ、aVF、V3•V6导联直立;P波的时间≤0.1is;P波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逆行性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逆行向心房传导使整个心房除极。

P波时间>0.11s且切迹双峰的距离≥0.04s,提示左心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

P波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常提示右心房肥大。

  2.P-R间期  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Os。

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者,称为P-R间期延长,见于工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0.12s、P波方向正常,见于预激综合征;P,-R间期<0.12s、伴有逆行型P’波时,见于房室交接区心律。

  3.QRS波群

  

(1)QRS波群时间:

正常成人为0.06—0.10s,V1VAT<0.03s,V5VAT<0.05s。

QRS波群时间和VAT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

  

(2)QRS波群形态与电压  正常人,自V,至V5,R波逐渐增高至最大,S波逐渐变小甚至消失;V1导联为IS型,R/S<1、RVl<1.0mV;V5导联呈qR、qRs、B8型,R/S>1、RV5<2.5mV;V3、V4导联,一般呈RS型,R/S接近于1。

  aVR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下(1S、Qr、OS、rSr'型),RaVR<0.5mV。

  低电压除见于少数正常人外,多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粘液性水肿、缩窄性心包炎、胸腔积液、气胸等。

  (3)Q波:

超过正常范围(Q波时间≥0.04s、Q>1t/4)的Q波,称为异常Q波或坏死性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

  4.ST段  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抬高在Vl—V3导联不应超过0.3mV,其他导联不应超过0.1mV。

  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洋地黄作用、低血钾、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滞等。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弓背向上)、急性心包炎(弓背向下),亦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和室壁膨胀瘤。

  5.T波  前支占时较长、后支占时较短。

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的方向一致。

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电压≥同导联R波的1/10。

  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T波高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高血钾。

  6.O-T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所需时间的总和。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心率越慢,Q-T间期越长。

女性的Q-T间期较男性稍长。

  Q-T间期的长短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Q-Tc:

Q-T/√R-R

  式中0-Tc代表用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是实测值,R-R是基本心律的心动周期、单位是s。

Q—Tc的正常值为:

0.4土0.04。

Q-Tc>0.44为Q-T间期延长。

  -

  Q-T间期延长见于心肌损害、心肌缺血、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病、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镁、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及其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作用。

O-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和洋地黄作用。

  7.U波  在胸导联(尤其V)较清楚。

U波的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但在胸导联上全都是直立的。

正常U波<0.1mV,一般不超过T波的一半。

  

  低血钾是U波增高的最重要因素。

高血压、冠心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二尖瓣关闭不全时,U波可以倒置。

Re: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

三、心房及心室肥大

  1.右心房肥大  ①P波高尖,电压≥0.25mV;②在V1导联上,起始P波指数可超过正常(>0.03mm•s);③P波时间正常(≤0.1is)。

  右心房肥大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三尖瓣病变、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

  2.左心房肥大  ①P波增宽>0.11s,双峰间距≥0.04s;②V1导联,ptf≤—0.04mm•s。

左心房肥大主要见于二尖瓣病变、高血压病、慢性左心功能不全等。

  3.双侧心房肥大  如果P波在Ⅱ、Ⅲ、aVF导联上电压增高且时间超过正常,V1导联P波为双向波,前部向上、高而尖,后部向下、宽而钝,则可以诊断为双侧心房肥大。

  双侧心房肥大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4.左心室肥大  ①左室电压增高的表现:

RV5>2.5mV;RV5+SVl>4.0mV(男)或3.5mV(女)。

②QaS时间略有延长,达0.10—0.11s,V5VAT>0.05s。

③ST-T改变:

V5或R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下移、T波倒置。

④心电轴左偏,但常不低于—30~。

  左室电压增高为诊断左心室肥大的基本条件,其他3项可作为辅助指标。

左心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冠心病、心肌病等。

  5.右心室肥大  轻度右心室肥大时心电图上无明显改变。

①QRS波群电压增高:

RVl>1.0mV,RVl+svs>1.2mV,RavB>0.5mV。

②QRS波群形态改变:

Vl导联R/S>1,V5导联R/S<1,aVR导联tVS>1或R/Q>1。

③心电轴>+90*。

④V,VAT>0.03s。

⑤右侧胸导联(如V1、V3R)出现ST段压低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QRS波群电压增高、QRS波群形态改变及电轴右偏是诊断右心室肥大的可靠条件,其他各项仅有参考意义。

右心室肥大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等,正常婴幼儿因为右室优势而可表现为相同的心电图表现。

  6.双侧心室肥大  病理上有双侧心室肥大的患者,心电图可表现为大致正常的心电图或某一侧心室肥大的图形,只有少数患者可同时出现左、右心室肥大的征象。

  双侧心室肥大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扩张型心肌病等。

四、心肌梗死与心肌缺血

  

(一)心肌梗死

  绝大多数(95%)的心肌梗死局限于左心室的一定范围。

根据梗死部位心肌受损的程度分为3个区域:

①中心坏死区;②坏死区周围的损伤区;③最外周的缺血区。

  1.基本图形

  

(1)缺血型T波:

①升支与降支对称;②顶端尖耸而呈箭头状;③T波由直立(与Qa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变为倒置(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2)损伤型ST段:

ST段“弓背向上”抬高超过正常以及“单向曲线”的出现。

  (3)坏死型Q波:

面对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坏死型Q波或Os波,而在背向梗死区的导联则出现增高的R波。

“坏死型Q波”:

①Q波时间≥0.04s;②Q波电压>同导联R波的1/4。

  2.图形演变与分期

  

(1)早期(超急性期):

巨大高耸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抬高,ST-T也可联成单向曲线,但无坏死型Q波。

此期通常持续数小时。

  

(2)急性期:

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倒置同时并存。

有无坏死型Q波是早期与急性期的区别点。

此期持续数日至数周。

  (3)近期(亚急性期):

抬高的ST段回复到基线,而坏死型Q波及缺血型T波改变依然存在。

ST段是否回到基线是急性期与近期的区别点。

此期持续数周至数月。

  (4)陈旧期(愈合期):

遗留有坏死型Q波,倒置的T波已恢复正常或长期无变化。

  3.心肌梗死的定位  前间壁心肌梗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在Vl、V2、(Vq)导联;前壁心肌梗死在V3、V4、(V5)导联;侧壁心肌梗死在工、aVL、V5、(V6)导联;下壁心肌梗死在Ⅱ、Ⅲ、aVF导联;后壁心肌梗死时坏死型Q波出现在V7、V8导联,而对应的Vl、V2导联出现R波增高变宽、ST段压低及T波高尖对称。

  4.无Q波心肌梗死  约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4。

诊断标准为:

①特征性的心前区疼痛持续30分以上;②血清酶的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如肌酸激酶在发病后4—6h上升,约在20h达高峰,超过正常值高限50%以上,并于48—72h降至正常;③ST-T衍变超过24h以上。

  心电图改变包括:

①ST段水平下移≥0.1mV,伴或不伴T波改变;②ST段上抬,常伴有其后的T波改变;③T波倒置,常呈冠状T波改变。

  

(二)心肌缺血

  1.典型心绞痛  ①ST段下移:

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持续时间多在15min左右,一般不超过30min。

②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③Q-T间期延长。

④一过性U波倒置。

⑤一过性心律失常。

  2.变异型心绞痛  心电图表现为:

①ST段抬高≥0.2mV,ST段抬高随着症状的缓解而逐渐回到基线。

②ST段抬高的导联上T波进一步增高、变尖。

③QBS波群时间及室壁激动时间延长,QBS波群振幅增高。

④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多见。

  3.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①ST段改变:

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缺血性下移,ST段压低~>0.05mV。

近似缺血型改变时,ST段与通过R波顶点所作的垂线的交角介于8r-89‘,ST段下移>0.075mV、持续时间>0.08s,ST段与T波的分界清楚。

②T波改变:

表现为低平、双向或倒置。

“冠状T波”则更有把握。

③Q-T间期延长。

④U波持续性倒置。

  (三)心电图负荷试验

  1.适应症:

①静息心电图正常而疑有冠心病;②估计心功能及劳动耐量;③估计冠心病的预后与严重程度;④估价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治疗效果。

  2。

禁忌症:

①不稳定型心绞痛;②急性心肌梗死后头2—3周内;③严重心律失常;④重度心功能不全;⑤高度主动脉瓣狭窄;⑥急性心肌炎及其他急性或严重疾病。

  分级运动试验包括:

踏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

以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5%—90%为次极量运动,次极量运动时的心率为靶心率。

靶心率可以用下列公式推算:

靶心率(次/分);195—年龄(岁)。

  3.阳性标准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阳性:

①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②运动中及运动后呈水平型或下垂型(J点后0.08s处测定)ST段压低≥0.1mV持续lmin以上;如原有ST段压低者,运动后应在原基础上再压低0.1mV且持续lmin以上。

③ST段呈损伤型抬高≥

0.2mV。

④运动中血压下降。

  二级梯运动试验负荷量小、敏感性差,而假阴性率较高,国内外已基本上取消了这种检测方式。

 

五、心律失常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约90%以上有心律失常,在正常人群中心律失常也十分常见。

  

(一)窦性心律失常  ,

  正常窦性心律必须满足:

①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在aVR导联倒置,I、Ⅱ、aVF、V3-V6导联直立)。

②频率为60-100次/分(P-P或R-R间距为0.6—1.0s)。

③节律基本规则(一次描记的心电图上,最长的P-P间距与最短的P-P间距之差≤0.12s)。

④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过正常途径、以正常速度传导到心室(P-R间期为0.12-0.20s)。

⑤激动在心室内的传导也是正常的(QRS波群时间≤0.10s)。

上述任意一项或一项以上不满足,均可称为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②心率多在100—160次/分之间。

窦性心动过缓  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②心率在40—60次/分之间,常伴有窦性心

  3.窦性心律不齐  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②在一次描记的心电图上,最长的p-p间距与最短的P-p间距之差>0.12s。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最常见,是生理现象。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和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少见,属于病理现象。

  4.窦性停搏  心电图上出现一个或多个显著延长的P-p间歇,而长P-p间歇与基本的窦性p-p间距之间无整倍数关系。

  

(二)过早搏动

  室性早搏最常见,房性早搏次之。

夹在两个相邻窦性心搏之间的室性早搏,后面无代偿间期而成为插入型室早。

根据早搏出现的频率,分为偶发早搏(<5次/分)和频发早搏(≥6次/分)。

连续出现的两个早搏,称为成对出现的早搏;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期前收缩,称为成串期前收缩或短阵性心动过速。

早搏与窦性心搏交替出现,连续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二联律。

每两个正常窦性心搏后出现一次早搏或每个正常窦性心搏后连续出现两个早搏,如此连续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三联律。

  1.室性早搏  ①提早出现的QRS-T,其前无提早出现的异位P,波。

②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间≥0.12s;③T波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④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2.房性早搏  ①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同导联上的窦性P波不同。

②早搏的P,—R间期≥0.12s。

③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者相同。

④房性早搏后的代偿间期不完全,即房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的时距小于两个正常窦性p-p间距。

  3.交接性早搏  房室交接区提早发出的异位激动,可以向下传人心室而产生形态正常的QRS波群,也可逆行传人心房产生逆行型P’波。

心电图特征:

①提早的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者相同。

②提早的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可有逆行型P,波,也可见不到逆行型P,波。

逆P,在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s;逆P,在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s。

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④交接性早搏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宽大、畸形。

  早搏在儿童中少见,老年人则较为常见。

早搏可见于健康人,更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常引起早搏。

早搏的诱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疲劳、过饱或消化不良、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之后。

  频发、多源、成对出现的早搏,以及室早的QRS波群特别宽而畸形者,较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在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炎、药物毒性反应或低血钾时的室早,常预示可能发生室速、室颤。

复杂的室早(如成对出现、多源、R,在T上)比简单的室早更具有严重性。

如同时有左室增大、左室射血分数<40%或心力衰竭,室早时出现眩晕、黑蠓或晕厥先兆等应予重视。

在二尖瓣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冠心病患者中,频发、多源性房早,常预示可能发生心房颤动。

  (三)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上,自律性增高所致者不到5%折返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的常见机制,占95%以

(1)相当于一系列连续(连续3次或3次以上)很快的房性或房室交接性早搏,其频率大多为150-250次/分,节律一般绝对规则。

  

(2)Qa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Q1lS时间≤0.10s。

  (3)ST-T可无变化,但发作时ST段下移和T波倒置者亦不少见。

  (4)如能确定房性P,波存在且P,-R间期≥0.12s,则为房性心动过速。

如能确定逆行型P,波存在且P,—R间期<0.12s或R-P'间期<0.20s,则为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

如因心动过速时异位P,波埋藏于前一心搏的QRS-T中,不易判定异位起搏点的确切部位时,可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心脏正常者,亦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感染、低血钾、缺氧和洋地黄中毒等。

  ’

  2.室性心动过速  是指3个或3个以上连续出现的室性异位激动,频率大于或等于100次/分时所形成的心律失常。

心电图表现如下:

  

(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异位激动,频率≥100次/分。

  

(2)R-R间期大致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

  (3)QaS波群增宽、畸形,QaS时间≥0.12s,T波方向与Q贴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房室分离:

P波与QRS波群之间无固定关系而各有其自己固定的规律性,即P-P间距相等、R-R间距相等;P波频率

  (5)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均较室性异位激动提早出现,其前有相关的P波。

心室夺获时,Q贴波群形态正常。

室性融合波的Q贴波群形态,介于心室夺获的正常QRS波群与室性异位激动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之间。

  (6)起始突然的室速为阵发性室速,非阵发性室速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