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476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精品资料

 

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

 

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

 

代郑玄注:

“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

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

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

 

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

 

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

该书作者

 

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

 

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

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

 

现代文献学研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精品资料

 

(1)60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世纪60年代袁翰青1964《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

 

张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

 

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

 

(3)90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

 

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比较

 

不同:

(1)研究对象:

古典以古籍为主;现代以多语种文献为主

 

(2)研究内容:

前者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主,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动态的揭示,主要是文献搜集、组织、传播、检索的理论和方法

 

(3)专家群体:

分别形成“古典”、“现代”的两支队伍

 

相同:

(1)研究对象:

文献——知识载体

 

(2)研究文献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3)根本任务:

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

 

(4)研究工作中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

 

2.古典文献学的源流,内容,优点,缺点源流:

古典文献学是校雠学的继承与发展

 

内容:

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

 

优点:

对校雠学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推动了新时期文献学的发展。

缺点:

构建的学科体系虽然庞大,但核心是方法。

 

3.文献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对象:

以一切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精品资料

 

研究内容:

 

1、载体研究:

包括有文献属性、类型、载体、体式等内容。

 

2、整理利用:

包括文献生产、整理、揭示、传播、收藏和利用等的社会运动过程,文献价值及其

 

实现、文献与文化学术的关系等方面。

 

3、历史研究:

包括文献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等。

 

4、基础理论:

如文献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文献学史等,一起构成动态的有机整体。

 

存在的问题

 

1、文献学的理论研究薄弱,关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仍众说纷

 

纭,分歧较大

 

2、学科体系的构建还需大量研究成果加以充实和支撑

 

3、文献观、文献学史及文献学研究方法论等方面探讨较为薄弱,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

 

4、研究人员较为分散等问题依然存在

 

5.文献学的概念、文献工作的概念、文献的4个要素

 

文献学的概念:

以一切历史文献为对象,主要考察它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及其历史

 

发展的一门学科。

 

文献工作的概念:

对文献进行整理结集、分类收藏、检索利用,这一整个过程就是文献整理,或称

 

文献工作

 

文献的4个要素

 

(1)知识、信息:

这是文献的核心要素,是概念化的非物质形态

 

(2)载体。

他必须是物质形态的东西,是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

 

(3)文字、符号、音像、音频、视频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精品资料

 

(4)记录。

三者的桥梁。

 

第二章

 

1.我国古代的出版系统可划分为哪3类?

官刻,私刻,坊刻

 

2.雕版印刷的起源及发明时间

 

雕版起源于石刻捶拓与图章捺印

 

发明时间:

唐初

 

3.古代装帧形式的优缺点

 

(1)卷轴装:

(隋唐流行)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等优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

 

(2)旋风装:

(唐后期出现)旋风装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卷轴装的旧制,但他克服了卷轴装不便翻阅的缺点,开了后世页册装的先河。

 

(3)经折装:

(唐后期)翻阅方便,但折叠处容易断裂。

 

(4)蝴蝶装:

(盛行于宋代)优点是书背保护完好,其余三边若有污损,可以裁去,而不影响文字内容。

缺点是每读一页,必须连翻两页。

 

(5)包背装:

(始于南宋,流行于元)包背装克服了蝴蝶装每读一页必须连翻两页的麻烦,翻出来的都是字的正面,一目了然。

但由于他的书背是用纸捻装订,浆糊粘背,长期翻阅脊背容易散,所

 

以后来被线装所取代。

 

(6)线装:

比较结实,不易脱落。

而且书本旧了可以重装。

 

4.画出雕版印刷术的单页版式(见课本)

 

5.了解宋明雕版印刷机构的种类、特点及其代表著作宋代刻书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精品资料

 

种类:

(1)官刻a国子监刻书:

宋代中央官刻的主体,经史子集四部皆备,以及佛藏(《开宝

 

藏》)、道藏书籍(《万寿道藏》),“眉山七史”。

b公使库刻本:

官刻的一种,抚州公使库刻“十

 

三经”最为著名。

(2)私刻:

朱熹刻书,四经(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四子(论语、孟

 

子、大学、中庸)(3)坊刻:

a陈起刻书,第一,唐诗别集第二宋江湖诗人作品总集。

b建安余

 

氏,余仁仲万卷堂最为著名。

 

特点:

就刻书地点而言:

汴京、四川、浙江、福建、江西为宋代五大刻书中心。

(2)就刻书单位

 

而言:

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立。

(3)就刻书内容而言:

经史、医术、文集增多。

 

(4)就质量而言:

精雅古朴

 

明代刻书:

 

种类:

(1)官刻。

(国子监、经厂、藩府)晋藩本《宝贤堂法帖》

(2)私刻。

毛晋刻书《十三经

 

注疏》《十七史》《说文解字》等。

(3)坊刻。

 

特点:

(1)刻书地区而言:

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2)刻书数量而言:

比比皆是、远轶前代(3)

 

刻书内容:

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4)印刷技术而言:

巧夺天工、炉火纯青。

 

6.单刻本、写刻本、百衲本、善本的概念单刻本:

只含一本书的刻本

 

写刻本:

名家手写上版刻成的书

 

百衲本:

拼凑不同的书版印成的完整的书

 

善本:

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第三章

 

1.甲骨文献的历史价值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精品资料

 

(1)推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2)推动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重建,证实了古典历史文献的记载

 

(3)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研究的发展

 

(4)推动古籍整理更加准确和科学

 

2.罗王之学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罗振玉的贡献:

(1)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证为“武乙之都”(安阳)。

(2)甲骨文中的

 

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

(3)他在考释

 

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

(4)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

 

研究的方法。

 

王国维的贡献:

(1)把古文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文材料,去对照历史。

 

创了“二重证据法”对甲骨文卜辞的研究是新史学开山。

(2)主要文章有《殷墟

 

卜辞所见地名考》《鬼方昆夷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

 

见先公先王续考》《古史新证》《殷周制度论》等。

 

甲骨“四堂”:

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

 

3.敦煌文献的发现时间

 

时间:

1900年1月22日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内容:

文字:

汉文居多,其次是藏文、梵文

 

内容:

佛经为主,其次为儒道各家经典,公私文件,及诸子,史籍,诗赋,小

 

说,契据,度牒,星历等类

 

特征:

装订皆为卷轴装,边栏行界以铅画线

 

4.八千麻袋事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精品资料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了学部所存明清档案,由部属历史博物馆保管。

其中比较整齐

 

的被挑选出来存放在午门城楼,余下的装入8000多个麻袋放在端门门洞中。

1921年,教育部经费

 

紧张,把放置在端门门洞中的8000多个麻袋明清档案以废纸价格卖给纸店作再生纸原料,重约15

 

万斤,卖得4000元,称“八千麻袋事件”。

 

第四章

 

1.十三经二十四史是指哪些书籍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

 

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孟子》。

 

二十四史: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

 

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

 

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

 

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

 

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

 

(清张廷玉等)。

 

2.区别总集、别集、丛书、类书(根据书名选种类)

 

总集:

梁萧统《文选》(最早)、《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文》、《全唐

 

诗》、《全宋诗》、《全宋词》、《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别集:

《柳河东集》、《东坡全集》、《章氏丛书》、《观堂集林》(王国维)等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精品资料

 

丛书:

《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是经部丛书,《古今逸史》是史部丛书。

第一部丛书

 

《地理书》(南齐陆澄)。

俞鼎孙《儒学警悟》、《百川学海》等

 

类书:

《皇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

 

龟》、《文苑英华》、《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中华大典》

 

第五章

 

1.文献字句发生错误有哪些类型?

 

(1)讹文:

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的文字写错刻错了。

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称为“鲁鱼亥豕”

 

(2)脱文: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

也称夺文或阙文。

如,《墨子·鲁问》:

“公输子

 

削竹木以为鹊,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今本缺后一“鹊”字。

 

(3)衍文:

原稿本无而在传写、刻印、排印误增加的文字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如,《后汉

 

书·郑玄传》所载《戒子书》: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

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

 

来幽、并、兖、豫之域。

”“不”字为衍文。

 

(4)倒文:

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顺序被颠

 

倒。

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

如,《淮南·子人间训》:

“家富良马”。

“良马”本为“马良”,

 

与“家富”相对为文。

 

2.校勘与校勘学的含义?

 

校勘也称校雠,是广聚众本,并以善本或以古书为底本,校正、勘误古书字句错误的方法。

校勘学:

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

 

3.校勘的方法(注意“死校”与“活校”的区别与陈垣校勘四法的区别)

 

a关于校勘书籍的方法,清人叶德辉提出“死校”与“活校”二法。

(死校就是对校法,活校就是加了

 

后人的理解进行校书订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精品资料

 

b陈垣先生提出了新的校勘四法:

 

1、对校法:

就是将一本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照,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注出来。

如刘向《别录》,

 

又如,,《旧唐书·李白传》明嘉靖闻人诠刻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

既嗜

 

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闻人诠本脱二十六字。

就是清的“死校”。

 

2、本校法:

用同一部书的前后文互证以校正异同,判定是非的校勘方法。

 

3、他校法:

以他书校本书。

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

如,《苏魏公集·东山长老语录序》有“侧

 

定政宗,无用所以为用;因蹄得兔,忘言而后可言。

”,“侧定政宗”应是“厕足致泉”之误。

 

4、理校法:

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

例:

 

宋淳佑元年应为“淳祐”

 

4.论述清代校勘的成绩

 

1.大量的校勘名家和著作涌现。

阮元《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王念孙《读书杂志》

 

 

2.校勘范围大大扩展,遍及经史子集以及地理、文字、音韵、训诂、佛经、甲骨等方面。

 

3.涌现出一批校勘名家。

 

4.在校勘对象上,在四种错误类型的基础上,又细分许多具体形式,从简单错误到复杂的多重错

 

误,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归入了大量的误例,这是校勘学的创举。

 

5.校勘方法上,基本定性并加以综合利用。

 

第六章

 

1.伪书的种类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种类:

(1)全部伪;

(2)部分伪;(3)本无其书而作伪;(4)曾有其书,因佚而作伪;(5)内容

 

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

 

原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精品资料

 

(1)好古托古而成伪。

托古取重,集中表现在无名氏的著作;托古立说,集中表现在后人的自著

 

上。

 

(2)佚缺谋私作伪。

表现在a为邀赏、谋私利作伪。

b为了政治或派别斗争的需要而作伪。

c为炫

 

名而作伪。

如,《孔子家语》d为泄私愤而作伪。

如,《补江总白猿传》

 

(3)混同误编而致伪。

如,《庄子》

 

2.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提出辨伪的方法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5)核之文,以观其体;

 

(6)核之事,以观其时;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体;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3.《论语》、《管子》辨伪《论语》见作业

 

《管子》是伪书:

(1)《管子》一书中,对于齐国国君小白只有“齐桓公”之称,而无“齐君”“齐侯”之称,这显然不是卒于齐桓公之前的管仲所著;

(2)《管子》中,出现有“兼爱”“寝兵”之说,

 

这一思想为墨家核心,非墨翟之后不会有,而管、墨2人相距一百余年,由此可见《管子》一书绝

 

非管仲亲自所著。

(3)书中记录了西施这个人物,而西施是管子死后70年才出现的人物。

 

4.辨伪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

精品资料

 

(1)利用目学知辨。

即从公私目的著上行,以其是否一致作辨的依据。

 

前代著作,而而前代不著或没有人引用的,一般是。

前代有著,但佚失已久,忽

 

然重新出又来不明的也是。

 

(2)利用常辨。

从从古代的称、每个朝代的制度、地理区划建制等方面辨。

例如

 

《管子》中国国君称桓公而无君、候之称。

 

(3)利用文体、言常辨。

任何一种文体有它生、展、成熟的学者有成熟的程,因此

 

文体具有明的代性。

 

(4)利用学史知辨。

一个代有一个代的思想特点,其展渊源十分清晰。

 

(5)从所依据的材料上辨。

 

(6)利用反的方法辨。

有些古佚,但尚存一二佚文,将其拿来与今本作比。

 

第七章

 

1.古文注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注音①直音法。

用同音字注生僻字。

方式:

“某音某”、“某之音某”如:

郯音談。

 

②若法。

用近音字注音。

方式:

“某讀若某”。

如,《文》中,,讀若眉。

璁,讀

 

若蔥。

 

③反切法。

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

反切上字,反切下字。

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

 

取韵母和。

方式:

某,“某某反”。

冬,都宗切。

(《廣韻》)

 

(2):

以当代言解古中某些字、、句含。

 

a)字:

方式第一,“某,某(也)。

”如,《雅·》:

“鼬,鼠。

”第二,“某曰某。

”如,《孟子·梁惠王下》:

“老而無妻曰鰥”第三,“某,某貌。

”意思是“⋯的子”如,《·国·黄》:

“交交黄,止于棘”。

毛:

“交交,小貌”第。

四,“某,犹某某。

”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2

精品资料

 

释同义词或近义词,意思是“如同,近似,相当于”《詩經·召南·羔羊》:

“羔羊之革。

”毛

 

傳:

“革,犹皮也。

 

b)串讲:

把一句话或几句话连起来阐明句意

 

c)通释全章大意,即解釋文章的題目或段落大意,

 

d)句读

 

(3)释史事:

对文献原文典章制度、事件、名物、习俗的解释。

有两种方式:

a循文解释:

针对

 

原文的内容加以注解。

《尚书尧典》“乃命义和”马融注:

义氏掌天宫,和氏掌地宫。

b补充史料:

 

适用原文比较简单的古文。

如:

裴松之《三国志注》

 

2.古文注释有哪些名称?

其各自含义如何?

 

(1)传:

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2)笺:

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3)注:

流注、注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指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4)疏:

直接注释古书意义的,成为注;疏通著文意义的,则称为疏

 

(5)正义:

为经书的专注做官方的注释,唐代称为正义。

 

(6)章句:

离章辨句

 

(7)集解、集注、集事:

此三者都是汇集众家之说

 

3.什么叫考证?

考证的方法有哪几种?

 

考证:

又称为考据,是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证明史料真伪,辨明是非,以求为历史研究提供可靠

 

真实史料的研究方法。

 

方法:

(1)书证:

以其他文献典籍作为证据的考证。

 

(2)理证:

凡无证,以理判之者,为理证。

 

(3)物证:

以出土的甲骨、金石刻辞以及其他考古器物为依据的考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3

精品资料

 

4.清代考证学三大著作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